2012俄罗斯再裁军
据说土豆烧牛肉最早是匈牙利大菜,但赫鲁晓夫把土豆烧牛肉和共产主义联系起来,从此这就成了俄罗斯的一部分了。土豆烧牛肉的诀窍在于牛肉,质要好,量要足,否则就成了淡而寡味的土豆汤了。在11月18日的俄罗斯国防系统工作会议上,普京宣布2010年俄罗斯的国防开支将达到500亿美元,其中340亿美元用于采购新装备,这是苏联解体后少见的大手笔。即使在叶利钦时代,俄罗斯就屡屡声称要大力增加军费开支,改善军人待遇,更新装备,扶持军工,但雷声打了很久,就是不见到雨点。在俄罗斯当前经济深受世界性经济危机的拖累的时候,普京的许诺是否能够实现,土豆汤里是否能见到牛肉,只有时间才能证明,但俄罗斯的军力的衰竭确是实实在在的。
早在沙俄时代,俄罗斯军队就以人多势众为主要特色。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几乎是无穷无尽的苏联大地和兵员补充使苏联红军在丧失了几千公里纵深和几百万兵员之后依然能够东山再起,最终和西方盟国联手打败了纳粹。长期以来,“数量就是质量”成为苏联军事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数量优势不仅体现在兵员上,也体现在技术装备上,苏军的五万多辆坦克曾经使整个世界相形见拙。但苏联解体以来,国际国内的政治经济军事形势使俄军一而再、再而三地裁军。1992年到1996年,俄军从250万人裁减到170万人;1997年到1999年,俄军再次大裁减至124万人。2008年开始,俄罗斯再次裁军,在2012年,俄罗斯武装力量的人数将从现在的124万减少到100万,比先前的计划提前了4年。 今年5月9日,俄军士兵在俄罗斯首都莫斯科红场受阅。当日,俄罗斯举行盛大阅兵式,庆祝卫国战争胜利64周年。新华社发
这次裁军的重点是军官,削减幅度几达50%,最终裁减到约15万军官。这是俄罗斯军队现状的使然。出于对动荡时代铁饭碗的留恋,在屡次裁军之后,军官比例不降反增。现在的124万俄军中竟然有36万军官,其中包括1107名将军,25665名上校和中校,99550名少校,9万名上尉,但只有5万名中尉和少尉。这种上下倒挂的局面导致高级军官严重过剩,但下级军官出现4万名空缺。裁军将裁掉20%的将军,65% 的上校和中校,75% 的少校,55%的上尉。总部人员将裁减61%。包括军医和技术专家的部分职能将由文职人员(包括转业军官)担任,但只是局限在后勤职能。精简后的俄军面貌将更具有高技术的风采,符合21世纪的潮流。至少这是俄军高层希望达到的效果。
裁军是世界性的潮流,这一方面是世界大战威胁降低所带来的“和平红利”,另一方面也是飙升的军费成本使然。高技术装备使短期服役的义务兵难以熟练掌握,降低兵员的流动性、用志愿兵大量替换义务兵就成为一个必然。进一步用文职人员替换军职人员,有利于使军人专注于战斗职能,并向社会转嫁福利和培训成本。美军文职人员(包括合同制的技术人员)已经延伸到战斗技术保障职能,如飞机、导弹、电子系统和机械装备的检修,在战争期间,随同部队靠前部署。
裁军影响俄军结构
但裁军不是简单地裁减人员和装备数量,更重要的是结构性调整,以保证裁军后较小的武装力量仍然能够承担同等甚至更重大的任务。对于俄军来说,这意味着什*么呢?
尽管俄罗斯的全球野心早已从苏联时代收缩了,俄罗斯依然是世界上面积最大的国家。但俄罗斯当前的战略态势是拿破仑入侵以来最为险恶的。俄军从东欧和前加盟共和国的基地大量后撤,北约则迅速东扩,莫斯科、圣彼得堡距离潜在的前线比纳粹德军发动巴巴罗萨作战时还要近;现代战略轰炸机可以轻而易举地飞越北冰洋,核潜艇也可以在冰盖下自由巡弋,北方反而成为“柔软的下腹部”;在远东,阿拉斯、日本和韩国的美军基地可以轻易地锁死符拉迪沃斯托克的太平洋舰队;更使俄罗斯忧心的是多事的南方,几个高加索国家“沦为”北约盟国是时间问题,中亚、阿富汗和伊拉克的美军也是近在咫尺。不夸张地说,俄罗斯在历史上还从来没有这样被主要对手四面包围、剑锋直指心脏的时候,沙俄时代没有,苏维埃时代也没有。防御态势恶化的后果是大量军事资源被迫用于重建防御态势,而无暇顾及进攻态势。进攻虽然是最好的防御,但时时处处可能被人抄后路的进攻不是最好的防御,而是自*杀。一支较小的武装力量要防卫这么大的国家,还要在潜在的敌对国家尽占周边战略高地的情况下,俄罗斯只有大力更新军事装备,才有可能在不过早升级到核大战的情况下,保卫自己的国家。
俄罗斯空军继承了苏联时代的衣钵,在规模上依然是世界上最大的空军之一。但苏联解体时,装备换代刚刚开始。“震荡疗法”使俄罗斯军事工业陷入冬眠十几年,不仅装备换代和新技术的研制陷于停顿,现役装备的日常维护都得不到保障,总体技术水平和潜在对手急速拉大。现役俄罗斯战斗机的主力是苏-27和米格-29战斗机,这是70年代时为了和美国的F-15、F-16对抗而研制的,在技术水平上和现役美国空军主力战斗机相当,但值得注意的是,俄罗斯空军换代不是靠新飞机替换老飞机,而是靠大量退役尚有相当使用寿命的米格-23、苏-15等上一代作战飞机,剩下的数量不足的新飞机“水落石出”,算是换代完成。虽然采用现代技术改进后的苏-27和米格-29依然具有强大的战斗力,但基本技术毕竟已经是30年前的东西了,和F-22、F-35所代表的新一代战斗机具有本质的差距,新一代的T-50光打雷不下雨,“研制成功”、“首飞在即”宣布了一次又一次,到现在还是妾身未明,离实际装备还差得远。 俄罗斯现役“伊斯坎德尔”近程导弹
俄罗斯海军的境况也差不多,除了零星的几艘护卫舰,几乎没有新的大型水面舰艇加入舰队,只有潜艇是例外,但也大多是苏联解体时已经开始建造的,现在只是完工而已。近来传出俄罗斯有向法国买“西北风”级两栖攻击舰的意向,这应该只是政治上的姿态而已。海军陆战队不是俄罗斯的战略重点,在没有一支强大的舰队的情况下,海军陆战队的作为很有限。俄罗斯连已经在水里的舰队都供不起,哪里有钱买向来以昂贵出名的法国军备呢?对于俄罗斯周边的冲突,动用陆军和空军是远为现实和有效的选择。俄罗斯陆军也很凄惨,入侵格鲁吉亚的装甲部队屡屡遇上坦克抛锚的窘事,新购的T-90坦克实际上是大改的T-72,而不是全新设计。
在常规力量大规模缩水的现实面前,俄罗斯大力重建战略核力量不仅是一个高姿态,也是现实的必须。但俄罗斯的核力量也同样缩水,除了按条约大量拆毁外,现有导弹核武器大量失修,实际上能够可靠发射的核弹数量不多,新型“布拉瓦”潜射洲际导弹更是屡屡试验失败,不过任何国家敢把民族存亡寄托在这样的赌注上。在常规军力不足的情况下,同归于尽的战略核力量是国家的最后保障。一个强大的战略核力量或许能够确保敌对国家不至于轻举妄动,但对于核门槛以下的各种中低烈度冲突无能为力,对国家最高指挥机构在复杂、动态的国际角力中的战略选择也没有助益。战略核力量不能取代高效的常规力量,而这正是俄罗斯严重缺乏的。
军事文化转型
然而,装备只是裁军面临困难的一部分,另一部分是军事文化的变革。俄军和俄罗斯工程技术界一样,强调高度专业化。这在多如牛毛的俄罗斯军校上也有所体现,俄罗斯曾经有160多所各类军校,现在还有60多所,和西方国家相比,依然太多。不光如此,在传统上,俄军军官担任一些在西方由士官担任的职能,如技术装备的使用和维修。这在客观上大大增加了军官的数量,也为某些专业军官的晋升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专长翻修飞机发动机的高级军官怎么说也是一件荒唐的事,他们受军衔低得多的指挥军官指挥自然别扭,由他们去指挥专长作战的中低级军官更加荒唐,但将他们制度性地拒绝在晋升渠道之外也是不合理的。由长期合同制的高级士官担任这样的职能既可以解决待遇和技能挂钩的问题,又没有指挥链的混乱。然而,这是一个军事文化的变革。
另一个转变是取消架子部队。这是苏联时代一个传统的做法,不齐装满员的架子部队在平时作为二线部队,在战时可以迅速扩充到齐装满员,投入战斗。但架子部队的训练水平低,军官比例高,战备程度差,在速战速决的现代战争条件下不见得有效,现在成为裁军的对象。战备物资也不再集中贮存,而是分散到作战部队就地贮存,有利于迅速出动。 俄罗斯士兵在莫斯科郊外的俄军某训练基地参加红场阅兵式彩排
俄罗斯的军事文化的形成有其道理,并不能简单地说就是比西方军事文化低劣。在一个主要由短期服役的义务兵组成的军队里,长期服役和岗位相对稳定的军官就是一个稳定的核心,起到承上启下和凝聚的作用。在西方,这个作用实际上由士官担任,短期服役的义务兵就不说了,军官也频繁调动。如美军规定,各级军衔都有相应的服役年限,到期不能获得晋升就必须退役,从少尉到准将只有22年的时间。所有重大晋升都必须拥有在指挥、后勤、参谋、教研、计划等部门的经验,除一线部队外,必须有在司令部、机关、院校、政府部门等的经验,所以很少有在一个岗位或一个单位连续干几年而不动地方的。但西方军队里,士官是相对稳定的,是凝聚连队的灵魂。但军官和士兵的营房是分开的,俄罗斯军队里官兵关系显然也不够紧密,士兵营房里纪律涣散,虐待新兵成为大问题,和士兵同寝的士官就容易维持营房秩序了。俄罗斯军队决心全面西方化,这没有什*么对或者不对,问题在于转型期。
转型意味着大力提升士官的重要性,非指挥和计划性质的军官职能大量向士官转移,包括部分初级的管理职能。这期间,旧模式军官的士气和新模式士官的待遇会是一个麻烦事,军衔所代表的指挥链也会含混不清。同样性质的军需仓库,甲部队由一个中尉管理,乙部队由一个士官管理,两者在业务联系时,算是平级还是上下级?甲部队的飞机机修依然由军官担任,乙部队已经转由士官担任,甲部队增援乙部队的时候,上下级关系如何处理?最重要的是,新模式的士官队伍需要从头建立,这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能否在2012年前完成是一个极大的问号。谢尔久科夫承诺将“不会硬生生地动刀,裁军将按部就班地开展起来。我们将通过逐步辞退服役期满的军官来完成所有任务。”在具体做起来的时候,为了保证具体部队的结构一致性和战斗力,只有把即将退役的旧模式军官集中到旧模式部队,把位子腾出来给新模式部队。这是对俄军全面的重组了,很难想象在重组期内不严重影响战斗力。
撤退前的虚晃一枪?
然而,战斗力是武装力量的立身之本。即使俄军能够成功地转型,裁军后的俄军是否能够重建冷战时代的战斗力呢?在1991年,苏联武装力量的总兵力 约为340万人,如果扣除克格勃的边防军和内务部的部队,那就是约290万。同期美军约202万。苏美的兵力对比约为1.43:1,算上华约和北约的总兵力对比,大概是1:1。美军现有总兵力约144万,俄军124万。由于伊拉克和阿富汗的经验和实战需要,美军计划将对陆军和海军陆战队有所扩充,总兵力将会有所增加。即使保持同等兵力,现在俄美兵力对比也已经是0.86:1。冷战结束后,北约东扩,不算各国裁军因素的话,北约的总兵力实际上还增加了,不光包括“传统”北约的约350万,还包括前东欧国家的约39万,总计近390万。传统上,在爆发世界大战时,西方还可以指望澳大利亚、新西兰的5、6万,甚至日本的24万,如果不算南韩的68万的话。这还没有算入像乌克兰的15万、格鲁吉亚的1.7万等妾身未明的“中立国家”军队。相比之下,俄军基本上没有盟军可以依靠。除了白俄罗斯的8万以外,中亚几国加起来16万军队并不靠得住。这样,俄军联军和不计入澳新日韩的北约兵力的对比已经达到悬殊的0.38:1。除去所有盟军因素的话,俄美兵力对比更是从1991年的1.43:1急剧下降到裁军后的0.69:1,更有说法认为俄罗斯军队的实际战斗力在冷战结束后下降了80%。
在天空的情况同样凄惨,早期的米格-29和苏-27的寿命已经差不多了,俄罗斯空军将进一步裁减约1000架作战飞机,裁军完成后,将只剩下约2000架作战飞机(包括直升机),只有冷战时代的十分之一。 俄罗斯地面力量对于周边小国仍具有巨大优势。新华社/路透
当然,简单的兵力对比不能完全代表战斗力对比。但在俄军在技术装备、训练经费和近期实战经验上落后于美军的情况下,兵力对比更有利于美军,俄军相对于美军的实际战斗力比兵力对比所显示的还要低。进一步裁军只能加剧这一情况。
普京上台后,大力加强俄军。在俄罗斯的国库大有充实的情况下,更是允诺俄军装备更新和待遇提高。但几年来,依然是口惠而实不至。这里一方面是俄罗斯经济现实并没有像纸面上那样好,另一方面是俄罗斯军工企业在十几年冬眠后没有拿得出手的东西,继续生产苏联解体时代的装备已经不能满足俄军的胃口。新一代装备不仅需要时间,也需要巨大的投资,包括技术设计和工厂的工装。就2012年的“大限”而言,俄罗斯既没有这个时间,也没有这个实力,有的只是空洞的承诺。 有意思的是,俄罗斯在宣布裁军决定的同时,还宣布将义务兵服役期限从两年下降到一年。从掌握复杂技术装备和战斗技能的角度来看,这是反其道而行之,一年的时间才勉强学会放枪和基本军务条令。事实恐怕和俄罗斯宣称的重建大国的决心相反:俄罗斯实际上放弃了和西方作常规军事对抗的雄心,不把和北约的全面军事对抗作为一个现实可能性。或者说,俄罗斯实际上已经放弃了用常规军事力量作为国际事务的杠杆作用,而是强化对战略核武器的依赖,采用某种意义上的“大规模报复战略”,避免逐步升级的纠缠,直接诉诸核威慑。俄罗斯国内经济对石油出口的高度依赖和人力资源的紧张也使得继续维持现有规模的军队很困难。格鲁吉亚之战使人们对俄罗斯重挥熊掌忧心忡忡,或者对俄罗斯重新挑头强力对抗西方心存幻想。梅德韦杰夫和普京的强硬姿态实际是撤退前的虚晃一枪,俄罗斯的未来走向是孤立主义,而不是干涉主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