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占星师困惑

娘来,崩溃了,《历史上北方人和南方人的区别》

181
回复
13481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娘来,你可真有耐心。

那帖子我看了心里闪过扯淡二字,就算过去了。。。 ...
我在路上 发表于 2009-12-9 06:31


跟我想的一样?
心情好时会引经据典的驳斥一通,不好的时候就笑笑算了,那裹脚布都臭成这样了,你哩他呢?不过驳了才痛快呵
2009-12-9 09:16: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看一看,笑一笑,就完了嘛,何必这么认真呢?
2009-12-9 22:41:4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娘来,人才啊
2009-12-9 23:00: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S1:娘的,打了那么多,结果没了,好郁闷
PS2: 本人对南北之争不感兴趣,只是对原贴里面的历史非常,非常 ...
占星师困惑 发表于 2009-12-8 13:41



    南北之争,古来有之,哪一朝的更新换代基本都是从北到南,为什*么?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南方比北方有钱,南方不需要北方的广袤无垠的度草原去养马,在工业革命以前也不需要山西,东北这些地方的煤和石油。中国古代最象征财富的瓷器,丝绸在南方,民生所需的谷物和猪牛也在南方,南方多雨,多平原,多丘陵,自然条件把一切所需都给与了,根本不需要去打仗,搞的民不聊生,纵观历史,南边出的昏君比北方多,这也是因为,南方没有生存需要,没有和北方的贫富差距,皇帝坐享其成,每天在酒色中穿行,自制力差点的,都成了昏君,所以你说的朱元璋,那是个贫民出生的。人们安居乐业,自然就没有了忧患意识,没有忧患意识迟早灭国,这是定论,就一般来说,南方人有自身的优越感,觉得在蛮荒之中创造了与中原文化相抗衡的楚文化,楚人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精神在逐渐的文化变迁中慢慢失去。惟楚有才这句话也是一句正话,仔细想想,南方人多莺歌燕舞,多诗书礼仪,吃穿不愁自然有时间读书,学文化。北方多铁马冰河,多戎马一生,自然出将军,出统帅,出骑兵,所以北方人平天下厉害,南方人治天下厉害。顺便说一句,我就是正宗的楚人,荆州人士,两千年前,楚国都城就设在这地方,所以我也为我是楚人而骄傲。
2009-12-10 11:07: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加一句,朱元璋的时代,是汉人第一次被外族征服的时候,所以,这里民族仇恨大于内部矛盾,所以誓死也要把蒙古人给赶出去。
2009-12-10 11:11: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南北之争,古来有之,哪一朝的更新换代基本都是从北到南,为什*么?这里有个很重要的原因,南方比北 ...
天优子edmond 发表于 2009-12-10 11:07



    你说的基本上不怎么靠谱,我出于好意的跟你说,要多读点书,读的越细越好,不要太多的自我认为,任何历史事件,简单化或者宏观叙事,都会出很大的问题.而且读得时候,要代入,你代入的越多,就会发现古时候面临的很多问题,现当代一样会有.

培根说,读史让人明智 ,其实意思不是说你从历史当中能归纳什*么宏观的规律,而是说在面临同样的问题的时候,你能有相对比较全面的思考角度.另外不要菲薄古人,读史书 ,特别乱世,要多读那些关于战略的东西,特别是对着地图读,要很细的古代的地图,因为有的山川会随着年代和人的因素而发生变化,知道哪些是丘陵,哪些有河,哪些是平原,当地的气候是什*么,这些都是在古代的战略上非常有影响的因素,能让你更容易的理解历史到底是什*么东西
2009-12-10 11:39:3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你说的基本上不怎么靠谱,我出于好意的跟你说,要多读点书,读的越细越好,不要太多的自我认为,任 ...
占星师困惑 发表于 2009-12-10 11:39



    受教了,会读一些更详细的史书的。我读的大部分是通史,所以,总结也是靠通史的规律去总结的。具体那次战役为何失败,我相信你比我了解更多,不过我还是觉得南方在地理条件上的确比北方好,古代也比北方诸省富有。我还是觉得这个是北方强悍的根本原因,有忧患意识,长期驻守边疆,英勇善战,南方的比较矮小,文弱。
2009-12-10 12:06: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受教了,会读一些更详细的史书的。我读的大部分是通史,所以,总结也是靠通史的规律去总结的。具体 ...
天优子edmond 发表于 2009-12-10 12:06



    <<读史方舆纪要>>,是研究军事地理的必读之作,想搞清楚南北的军事地理问题,参看这本吧
2009-12-10 12:43: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之前写过一个帖子,很长,原帖找不到了,发一个备份你可以看看,不过没写完:

读书笔记之一:布局天下

小时候读评书<<兴唐传>>异常兴奋,特别是李元霸出世那一段,记忆尤为深刻.不仅是因为李元霸的缘故,还有我当时心目中的千古第一帝,李世民.在那一段书里面,有一段情节,是李世民头一次会风尘三杰的故事.在评书里面,李世民和虬髯客对弈,名为对弈,实为争夺天下.虬髯客托大,让李世民先下,李世民上来一子就放在了天元,虬髯客大惊,暗暗称奇,此招有讲究,名为"一子定中原",从此之后虬髯客避居海外,再也无入主中原,与天下英雄逐鹿之愿

当时看得时候,我是热血沸腾,总是跃跃欲试,想找人下围棋,也往天元上那么一放,靠,心中的那个满足感啊,真是帅呆了.后来开始真正学下围棋了,至今还记得,在第一次下的时候,我依样画葫芦,把第一个子往天元上放的结果,------被老师狠狠的批评了一顿,然后也深深的记住了,下围棋原来有"金角银边草中间"的说法.当时别说我心中那个气啊,把个瞎写的作者暗地里骂了个狗血喷头.

后来读史书才知道,实际在争夺天下的时候,李世民也没有玩什*么"一子定中原"的把戏,而是关中起兵,然后逐鹿的中原.唉,说书人果然害人不浅.

后来机缘巧合,有一次在图书馆翻书看,结果找到了这本书.书的内容是分析古代军事战略的地理问题的.看<<三国演义>>的人都知道,说一个人厉害的时候,总是会说这个人,"上知天文,下知地理,中晓人和".而其中的"下知地理",其实不是象说书人所说的那样,设个埋伏,扎个城寨那么简单,而是通晓天下地理大势,知道什*么地方是战略的要地,从什*么地方起家才能让自己的收益最大化等等.而这本书就是讲这个问题的.

书很不错,但是其实不错的有限,而且不错的有根据,为什*么这么说,是因为另外一本书<<读史方舆纪要>>,<<读史方舆纪要>>是明代讲古代战略的所谓三大奇书之一,也是讲中国古代军事地理方面书籍的集大成者.而<<饶>>这本书其实就是<<读>>的简化加白话本.而且书中太拘泥于自己所提出的那个"棋盘型中国军事地理"的概念了,因此有些时候,有往上硬靠的感觉,但是无论如何,这本书还是很让人开眼界,尤其是没有读过<<读史方舆纪要>>的朋友.

中国的地理是个什*么样子?不知道现在有多少朋友还记得,其实我们初中高中都学过,可能很多人有点忘了吧.中国的地理是成阶梯型的,分为三个阶梯(不算浅海陆架).分别如下:第一阶梯,青藏高原,海拔大约4000米以上,第二阶梯,由内蒙古高原、黄土高原、云贵高原和塔里木盆地、准噶尔盆地、四川盆地组成,平均海拔1000—2000米。然后跨过第二阶梯东缘的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和雪峰山,向东直达太平洋沿岸是第三阶梯,自北向南分布着东北平原、华北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这个只是地理形式,但是地理形式是和军事地理不同的.

在军事地理当中,在每个阶梯的当中,是另外又有山脉和河川相互勾连的,形成一个个屏障.古人经常在一些讲历代得失的时候文章提到的“山川都会”这个概念,就是指,能够在那些既有山地险要可以凭恃,又有江河水道可以流通的地方,才容易形成战略要地.因为在这样的地方,天生具有战略的意义,山脉虽然进行阻隔,但是仍然有孔道可以通行,典型例子如关中四塞、太行八陉所扼通道及穿越秦巴山地的栈道.而河流能够流通,但是可以据点以占之,这个最典型的事例就是我曾经所提到过的三国吴的时候所形成的那几个据点.

书中对这样的战略要点按照围棋棋盘的格局划分了所谓"四角","四边"和"天元(即中间)"的地点,分别如下:四角,即关中,河北,东南,四川;而四边,则是山西,山东,湖北,汉中;天元就是所谓中原了.这里要提醒一句,这些名词概念并不是我们现在的名词,而是古代的概念.下面,我们将分别阐述.

因为是做的读书笔记,而且最多只会用1个小时来做,所以会有点慢,但是我会尽量补充一些书上没有的战例的.希望能把这本书的笔记尽量做完.
2009-12-10 12:49: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百二秦关:关中概论

关中,秦岭以北,以长安为重,战略地带异常重要,张良曾经给刘邦分析的时候,说过以下一段话,“关中,左崤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宛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里,天府之国也。”从这段话里面就可以看出汉中的战略地位.


古时以长安为重心者包括以下几个,周,秦,汉,前赵,前秦,后秦,西魏,北周,隋,唐.宋朝赵匡胤本想收复燕云十六州以后.定都长安,于是把都城暂设开封,奈何对辽作战,败多胜少,未能得愿.


关中为何在战略形式上如此重要,看他的地理形式:中国地势西高东低,自西向东分为三个阶梯。关中位于中国地势的第二级阶梯,背靠第一级阶梯的高原山地,下临第三级阶梯的平原地带。关中南有秦岭横亘,西有陇山延绵,北有黄土高原,东有华山、崤山及晋西南山地,更兼黄河环绕,可谓山川环抱,气势团聚。在古代,有用“百二秦关”来形容关中险要的说法,意思是以百万之众攻关中,二万人足以拒之。以两万之师挡百万之众,所恃者乃在其地形地势之险。关中对中原,在地势上呈高屋建瓴之势,四面有山河为之险阻,几处重要的交通孔道,又立关以守之,从而形成能进能退、可攻可守的态势.


关中腹地为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形成的冲积平原,号称“八百里秦川”。渭河、泾河、洛河及其支流纵横分布,利于灌溉,秦、西汉又都曾着力经营关中的水利灌溉工程。郑国渠、白渠、六辅渠的开凿即是其表现。土地肥沃,灌溉便利,农业发达。在八百里秦川的西北外围,畜牧业比较发达,正是骑兵训练的好地方.----钱穆先生为宋朝没有好好利用,用以对抗辽兵骑射,甚为惋惜.关中物产丰富,富藏铜、铁、金、银等矿产资源,这些都属于重要战略物资.


而且关中人就与西戎为伍,颇得西戎善于骑射之风.秦商鞅变法之后,只事耕战.民风身为彪悍,出了不少军事人物,因此秦汉时期流行有“关东出相,关西出将”的说法.最典型的例子,西魏,北周,隋和初唐时盛行一时的关陇集团,即为明证.


然而关中虽为征略天下的重要之地,仍然走过了从强盛到衰弱的历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在于经济中心的转移.


读过历史的一般都知道,中国的经济中心一直都是从北到南的一个过程.这里面有政治环境安定的因素,也有交通便利的缘故.关中正因为战略地位重要,因此往往成为首战之地,战乱频频,对经济的戕害极大.因此隋唐时,东南财赋已然成为重中之重.也因为如此,农业生产往往无法担负关中供应,特别时隋唐时期,长安一度成为世界性的大城市,因此粮食供应成为极其重要的事情.隋开凿大运河,唐整治漕治,皆为此中原因.


还有一个原因不可忽视,就是国防形式的变化,自唐以后,东北各民族势力纷纷南下,从战略形式上讲,河北压力很大,因此控制河北,以控全国,已成为一般常势.

之二:关中四塞

关中最重要的关塞包括四处,分别如下:函谷关、武关、散关和萧关,皆为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形势有利时,就出关进取;形势不利,则闭关自守。下面分别介绍

函谷关即大名鼎鼎的潼关,嘿嘿潼关大帅魏文通,-----看过评书的知道我说的是谁.:11500:

先看地理形式, 黄河从西入东,蔓延万里,横跨关中,在关中时,纳渭水后发生曲折,继而向东.他的南北两岸有华山、崤山与中条山夹河而立,关中和中原的联系,即为其中通道.函谷关即当道依险而立,遏制着关中与中原之间的通道。 自历朝历代,潼关为关中所守,实为保障关中东部之门户,失之则关中必危。故历代经营关中者,无不重视潼关的守备。 秦六国时代,六国合众兵力攻秦,却无法攻克潼关,只能泱泱而归.
                                            -----------因此评书让隋朝大将魏文通为潼关大帅,嘿嘿 ,李唐危矣.

武关在今陕西省商州东南一百八十里。汉水支流丹江自西北向东南穿越秦岭东段山地,穿切开一条狭长的低谷地带,成为秦岭东段南北往来的一条通道。这条通道向西北上行,越秦岭分水岭后,可径至陕西蓝田,下临长安;向东南下行,即至南阳盆地。武关则在其东南出口依险而立,扼守这条通道,为关中东南门户.

春秋时代,秦自楚取武关,实为楚之大患,自此之后,战略优势全无.

论山川形势,武关之险不及潼关,自东南一入武关。便可径至蓝田,下临长安。且武关距长安道远,有紧急情况,救援不及。所以关东势力攻关中,也多取道武关.比如楚汉时刘邦,东晋时桓霸,皆已武关为据,威胁关中
2009-12-10 12:50: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么详细啊 !谢谢了 ,我有时间一定看看 !
2009-12-10 13:47: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谁告诉你努尔哈赤是红衣大炮日死的?
一个被大炮轰了的人,还能把蒙古收服,又蹦跶了8个月,这是人么?
除非他信春哥
能满状态原地复活
2009-12-10 14:00: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太长了……
还是赚个分先。
2009-12-10 17:27:4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真羡慕楼主能这么引经据典的~ 我受教育了~
2009-12-10 17:49:01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12-10 19:06:38

使用道具 举报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