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转贴
最近在西方国家,微型房如同微型车一样,正在成为悄然兴起的新潮。美国的新住宅平均面积,从1978年的1750平方英尺(约162多平方米)涨到2007年的2479平方英尺(约230平方米),房子越盖越大。但是,从2008年开始,新房建设的平均面积有减少的趋势。特别是一些中高产阶层,正在领导着微型房潮流。
比如,格雷戈里·保罗·约翰逊是小房协会的创办人之一,住在地广人稀的中西部州艾奥瓦,自建的小房140平方英尺(13平方米),从2003年搬进去住,一直悠然自得。这房子在他看来一个人住很完美,两个住也舒服。他说这是他的生活方式所决定的:他每天去健身房,在那里洗澡。他多在外面吃饭,社交很多。他的主要生活都在房子外面。房子主要是个睡觉的地方。住进小房子后,他的身外之物变得更少,操心的事情更少,更加自由,生活更充实。
微型房运动虽然还远非现代西方社会的主流,但是,领导这一运动的,多是受教育甚高的中高产职业阶层。这恰恰需要中国的中高产职业阶层学习。在北京、上海这样大城市的成功人士,每天出门在外应酬,在家里待的时间其实很短。
可惜的是,现在一些经济适用房,规格也要到80平方米。这对中国这么一个地皮紧缺的社会,实在太奢侈了。
我写过一篇文章,分析中国人应该住多大的房,其中以日本为参照。1989年日本的家庭平均住房面积为89.29平方米。在1988年,以 2003年的美元价值计算,日本人均GDP达到2.2万多美元。中国现在的人均GDP才3300多美元。怎么90平方米就不适合了呢?
日本的数据很有说服力。因为日本和中国同属土地资源稀缺的人口密集国家,也同样在能源上严重依赖进口。同时,在各项社会指标上看,日本人的日子过得相当舒适,属于宜居国家。中国的人均GDP要达到日本1989年的水平,怎么也得30年。日本人住90平方米住得高高兴兴,我们却有着一定要住134 平方米的预期。
中国的城市居民,不少人在住房消费上爱攀比,期待太高。其实住个六七十平方米的房子,财政压力小一些,生活未必不幸福。更重要的是,在住房上一味求大,其社会成本就会非常高。这种成本最后反过头来仍是要自己负担。
住房大有什*么社会成本呢?首先,住房大,人口密度就低,一个大城市就会不断扩张,许多人就会被大房子挤到了郊区。第二,城市无限扩展,人们上班的距离变得越来越长,造成交通拥挤,必然导致过多的地皮用来修路,抢占了居住用地,抬高地价,进一步造成房价飞涨。这一点,美国的有关研究已经证实。第三,远距离通勤,一天中大量的时间被消耗在路上,回家后筋疲力尽,家庭生活的时间减少,生活质量下降,关照子女教育不够,影响下一代的人口素质。第四,交通压力大,能源消耗也大。况且,在取暖、制冷等方面,大房子都将大大增加能源需求。中国石油严重依赖进口,就更不宜在住房上进行铺张式的发展。
日本的小房社会,比起美国的大房社会来有许多优点。人口密集,公共生活多,公共交通发达方便。步行街多,市民习惯走路,有更多的运动机会。另外,房间小,冰箱也小,食品不储存,家庭主妇天天买菜,食物新鲜精致。人更苗条,更健康,人均寿命也长。一些美国的零售商10年前进军日本失败,就是不能体会这种生活方式。我读研究生时,一位美国教授挖苦美国的丑陋:大盒子式的巨型超级市场、大房子、大SUV、大汉堡,结果是满街都是严重肥胖者。
我当然不反对提高生活水平,但提高生活水平,可以生活得更加精致,未必一定要生活得更加铺张。住房何尝不是如此? |
2009-12-6 02:30:5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