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你们看过这篇访谈吗 ? 有什*么感想 ?

20
回复
3630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9-12-1 07:39:51

新浪微博达人勋

commentaire

Je vous suis pour « Feu et Glace » mais non pour votre jugement global sur Wang Shuo que personnellement je trouve intéressant comme provocateur capable de comprendre certaines tendances d'une époque.« Playing for thrills » qui n'est pas traduit en français est un roman… policier de haute volée ; « Please don't call me human » est à lire, à mon sens.
N'oublions pas aussi que c'est l'un des premiers en Chine qui ait compris le rôle d'internet pour la litterature au point d'avoir crée une société et d'avoir envisagé d'être rémunéré au click.
De même, il a souligné, comme Lu Jinbo, l'importance de la création littéraire sur internet, sujet qui n'est même pas abordé en France…
On ne peut pas juger globalement à mon avis : il y a quelques années on pensait qu'il n'y avait pas de littérature chinoise car elle était soumise à la « dictature » du Parti, aujourd'hui on entend qu'elle est toujours inexistante car elle est soumise à la « dictature » du marché. Les romanciers chinois savent contourner les censures au moins partiellement et je viens de relire, avec grand plaisir, Yan Lianke qui n'est certes pas un adepte de la langue de bois !
Une médiocrité culturelle n'est pas à mon sens plus avérée que la dispartion de la France de la scène intellectuelle mondiale soulignée par un journal américain ! Vous avez raison de mentionner la médiocrité de certains romans chinois publiés en France, mais quand on voit la « qualité » moyenne du millier de romans français publié chaque année, on peut se dire que ces romans chinois même médiocres nous disent quelque chose de ce que pensent et lisent les jeunes Chinois d'aujourd'hui.
参与人数 1声望 +2 战斗币 +18 收起 理由
991HOMME + 2 + 18 鼓励发贴~~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声望 +2 战斗币 +18

2009-12-1 07:40: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篇访谈涉及到许多问题。比如中国作家对中国语言和文化的掌握,对外国语言文学的了解,作家作为公共知识分子的“良知”和勇气,政府对写作的压力……如果认真回复起来,恐怕篇幅会太长。先回复几句,如果LZ感兴趣,可以一起继续。
有些观点是中肯的,比如当代作家缺少原创性,对国外文学的视野比较窄,了解程度也不深,很少涉及到尖锐的现实问题。

有些观点则很夸张。
比如红字部分,我不是很认同。我不认为中国当代作家不会说英语是多大的罪过,能说英语或者其它外语,这当然对了解外国文学有帮助,但是讲外语并不是能写出好作品的决定性因素。
我也不认为中国当代作家对国外文学完全没有了解。当我读到某些作家比如余华的某些作品,比如《活着》、《我没有自己的名字》以及《往事与刑罚》,我看到文章受外国作品影响很深。类似的例子可以举很多。
至于外国出版社对《狼图腾》的处理让我知道,哦,原来他们也是会删节的。
我不认为评论一个作家是否有直面现实的勇气,标准是“作家和出版社是否有过来自政府的麻烦”(但是我的确认为当代作家大多不敢写真正的社会问题)。
至于文中说的,外国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感兴趣,很少是出于对文本的热爱,而是拿中国文学作品当反映社会的读物来读,我觉得这倒是很好地写出了中国文学在西方的接受现状。

下面的引文部分,是几位中国当代作家、文学评论家以及外国文学研究者对诺贝尔奖获得者·克莱奇奥以及穆勒的看法。很好玩。

当代作家及文学评论家:
“文学奖就像割韭菜,”叶匡政认为,克莱齐奥获奖并不表明他对世界文学产生了深远影响,而是在法国,属于他的那一拨作家过去以后,只剩下他了。这就如同沈从文死后,巴金成了文学泰斗。这实际是一个论资排辈的问题。而克莱齐奥的作品之所以被介绍到中国来,也并不证明他的作品就影响力很大,而是因为法国文学的翻译在国内一直是很前沿的。“在法国作家当中,我觉得他还不如马格丽特·杜拉斯。”
http://www.gx.xinhuanet.com/newscenter/2008-10/10/content_14606942.htm

作家邱华栋对本届诺奖颁给勒·克莱齐奥很不认可,他说:“他获奖一点也不让我兴奋,其实还有许多作家都比他优秀,他的获奖多少让人有点失望。”邱华栋读过克莱齐奥的多部作品,他认为克莱齐奥的作品过于小气,“他的小气不仅表现在作品本身的篇幅上过于短小,而且题材也很小气,多写弱势群体或边缘人的生存状态。这样的作品对于今天中国的读者来说基本没有吸引力,至少我读他的作品就没有从中获得过哪怕一丁点儿启发。”邱华栋认为,与勒·克莱齐奥齐名的莫迪亚诺(代表作有《星形广场》)的作品更能让中国读者接受,“莫迪亚诺的作品多表现人类在当下语境中对自我的寻找,比克莱齐奥重在表现人的异化更有价值。”
http://book.ce.cn/ssjj/200810/10/t20081010_17022546_1.shtml

2009年10月8日,瑞典皇家科学院宣布,德国作家赫塔·穆勒(Herta Müller)获得2009年诺贝尔文学奖。青年作家邱华栋,他表示,这个消息很意外,自己作为一个对外国文学有较多了解的中国作家,对赫塔·穆勒完全不了解,并表示对这种“欧洲中心主义”很不欣赏。

邱华栋表示,诺贝尔文学奖颁发给赫塔·穆勒这样的冷门作家,又爆冷门,这一现象虽然让多数人感到意外,但是作为一个文学奖项,它还是提示了一种新的文学取向。
http://blog.sina.com.cn/s/blog_53a1468b0100fjqm.html

据《东方早报》 孙甘露(作家):我是在1990年代最早阅读了他的代表作《诉讼笔录》,感觉上他的写作更偏重于19世纪法国文学传统,与曾经统治法国文坛的新小说派有一点距离,也正因为如此,他的作品对中国作家的影响几乎没有。

据《生活新报》 著名评论家谢有顺:“这是一位没有对中国文学形成过影响的作家,而且从来没有朋友谈起过他。”




法国文学研究者:

中国法语文学专家、社会科学院外文所《世界文学》杂志主编余中先认为,克莱齐奥获得诺奖不是意外,他完全够得上这个奖项。他说,勒·克莱齐奥是当代法国文学当之无愧的代表,在法国作家前十名的排列中,他是排在前面的。提起他,法国国内的文学爱好者几乎没有人不知道,他在法国文学界名声显赫。

余中先读过勒·克莱齐奥的几乎所有作品,他认为其中最有名的是《诉讼笔录》和《战争》。他由衷地钦佩这个1940年出生,1963年就成名的法国作家对世界过人的洞察力。“他的作品以写流浪者、儿童、逃犯、大自然、弱势群体居多,关照他们的生存状态与内心情感,通过他们的故事,来批判现代消费主义。此外,他的作品试图营造出一个乌托邦模式,建立起一个理想社会,消除等级与贫富差别,使每个人都能在其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展现各自的手艺和学识。”余中先觉得,勒·克莱齐奥对边缘人群的关注,与作家的自身经历有关,虽然他出生于法国,却在英国受到了良好教育,并且在非洲、在韩国生活过,他的世界主义的立场,使他总是能抛弃固有的成见,而对角落里的人们格外关注。
http://book.ce.cn/ssjj/200810/10/t20081010_17022546_1.shtml

曾经翻译过克莱齐奥《沙漠的女儿》《诉讼笔录》的翻译家、学者许钧称,相对于往届诺奖获奖者的作品偏于政治、宗教不同,克莱齐奥一直在追求严肃的写作,侧重艺术性,在平淡中蕴涵深意。“他的作品句子较短,用词很有力量。不过,有些作品中的情节涉及非洲风情,加之他善于将观点隐藏在文本中,翻译起来很费劲。”许钧说。
http://book.ce.cn/ssjj/200810/10/t20081010_17022546_1.shtml

昨天,得知勒·克莱齐奥摘得2008年诺贝尔文学奖,记者在第一时间致电著名法语文学翻译家许钧教授,电话那头的笑声爽朗异常。“一切完全在意料之中,克莱齐奥早就是我心中的诺奖得主”。三年前,研究法国文学多年的许钧教授,向瑞典文学院郑重推荐、提名克莱齐奥为候选人,显然已经看到这颗闪耀的星星,将在不久的将来,进入诺贝尔文学殿堂。

“克莱齐奥是我关注了四分之一世纪的作家”。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许钧用“令人印象深刻”来形容第一次阅读勒·克莱齐奥时感动。

http://book.ce.cn/whfk/200810/10/t20081010_17026301.shtml

参与人数 1战斗币 +30 收起 理由
991HOMME + 30 回帖鼓励:)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战斗币 +30

2009-12-1 13:46: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De Bertrand Mialaret

Consultant à Paris | 22H42 | 06/11/2009 | Permalien

Les interviews de W. Kubin posent des problèmes intéressants mais son approche est assez déplaisante car très "politique" et semble liée au lobbying pour les prix littéraires.
1/ Certains peuvent penser que Bei Dao est un grand poète. Mais l'encenser à ce point quand c'était cette année un candidat au prix Nobel, c'est un peu suspect surtout quand on est son traducteur en Allemand!
Poursuivre en expliquant que Wan Meng et Tie Ning sont de grands écrivains, peut préter à sourire: Wan Meng a été Ministre de la Culture et a dirigé la délégation chinoise au Salon du Livre de Francfort, quant à Tie Ning, elle est Présidente de l'Union des Ecrivains Chinois !
2/ Expliquer que les écrivains chinois sont irresponsables et qu'ils pourraient comme Bei Dao (encore lui !) publier à l'étranger... Il semble qu'il n'ait jamais entendu parler de Yan Lianke par exemple qui était récemment à Paris !
3/ S'il est "très difficile de produire des textes de qualité dans une société où l'argent est le seul roi" ce n'est certainement pas une exclusivité de la société chinoise! Mais il est exact de dire qu'après la dictature du Parti, on risque d'avoir la dictature du marché.
4/ Dire que les textes sont médiocres et les techniques traditionnelles, c'est un peu court. Shi Tiesheng, Yan Lianke, Eileen Chang par exemple, nous ont donné des textes splendides. Quant à Mo Yan, il a su adopter des concepts modernes avec succès dans "Le pays de l'Alcool" et se réinvente à chaque roman.
5/ J'avoue néanmoins que je partage ses critiques sur "Le Totem du Loup" et que je trouve, comme lui, que "Brothers" de Yu Hua malgrè de grandes qualités reste "politiquement correct".
6/ Cette conception élitiste de la littérature est déplaisante et artificielle: les romans "wuxia" de Jin Yong sont certes du divertissement (et ne prétendent pas à autre chose) mais ont beaucoup de tenue tant romanesque qu'historique; des "polars" comme ceux de Qiu Xiaolong ou de He Jiahong sont de grande qualité.
7/ Enfin il est vrai que Lu Xun et Lao She parlaient des langues étrangères mais un écivain de la même époque et du même calibre, Shen Congwen, n'en parlait aucune. De plus je suis frappé par la connaissance de la littérature étrangère de nombreux écrivains chinois actuels.

De Bertrand Mialaret

Consultant à Paris | 14H59 | 07/11/2009 | Permalien

Si beaucoup d'écrivains parlent du passé, ce n'est pas uniquement pour jouer avec la censure. J'ai posé systematiquement la question dans les interviews que j'ai faits des Mo Yan, Yu Hua, Yan Lianke...Pour moi il est clair qu'ils ne sont pas à l'aise avec la jeune génération et la classe moyenne des villes, Mo Yan l'explique même de façon très précise.
Je crois aussi que les éditeurs en Europe, dont je salue par ailleurs le travail, ont une part de responsabilité: ils ont trop sélectionné d'ouvrages concernant le Maoïsme, la Chine rurale et la Révolution Culturelle en pensant que cela intéresserait le lecteur en le déroutant.
J'ai écrit un papier sur la jeune génération qui est très peu traduite (13/6/09) ; j'espère que les traductions vont se multiplier (le livre de Chen Xiwo "Irritations" vient d'ailleurs d'être publié).
De même, il faut lire Chi Li (5/10/2008) qui, certes manque parfois de souffle, mais qui donne une image assez juste de la classe moyenne urbaine.
2009-12-1 15:20: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Chuis vraiment dsl,mais je parle pas francais moi{:13_516:}
2009-12-1 16:07: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apang 于 2009-12-2 00:01 编辑
Chuis vraiment dsl,mais je parle pas francais moi
991man 发表于 2009-12-1 16:07


我尽量解释几句,好方便讨论

一个德国汉学家 (波恩大学东方文化中心负责人 )曾经说过中国文学是 “MERDE”, 在中国引起一次论争。

最近在一个访谈中又再次批评中国文学, 贬低中国现代文学的“大腕”如莫言或余华, 但措辞不同。 

他说:

他的评论对象主要是小说。 (因为诗歌和话剧在中国文学中仿佛没人重视)

中国的小说在国际文坛上颇受关注, 但作品水平不高, 德国同僚对这个观点赞同,中国同行甚至走得更远。

他们之中大部分认为当代作家的典型,就是没文化 : 没有文学修养, 语言掌握不好, 英文一字不识, 对外国文学一窍不通。所以说,在世界文坛上中国小说家就是“土包子”。-老农民

然后他认为 20 实际中国文学分两个阶段 :1912 -1949位近代文学, 出现很多闻明世界的作家如鲁迅,  49 年以后是当代文学。 

他认为49 年以前的作家通外文,这使得他们的作品语言新颖, 优雅, 被称为“ 现代”汉语。

49-70 年, 社会制度迫使作家丢弃从前的文体,中文被破坏了,如 1933-1945年的德文。但多数作家同一这样的作法。

当时的知识分子, 愿意废除那个(文学)的现代化, 并和传统的,COMMUNAUTAIRE 社会相结合, 这是他们之间的多数都拥护革命的一个原因。香港的北岛常说大陆作家从没有摆脱过毛自动式的说教? 因此中国作家应该像当年的德国作家那样,从新学习他们的语言。

(是不是说,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 将现代中国文学扼杀在摇篮中了? )

是地, 70 年底开始,就开始了社会和民主的论争。 80 年更是标志着文学的再生。 

那个时期产生过不少优秀作品,特别是王蒙的小说,它的作品有“蝴蝶”,在中国得到不错的评论。

1992 年是转折点,中国“现代”文学曾于 1949  年第一次被摧毁,92 年第二次遭劫。 这年是邓*小*平提倡的市场经济向正宗共产主义理论挑战的一年。 , 那年提出了“致富有理,甚至”光荣“,而贫穷却成为耻辱。
2009-12-1 16:31: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以这个德国人的标准,可能连“傲慢与偏见”都算不上好的文学作品
更不要提什*么“哈利波特”“洛丽塔”“流血的仕途”了
这样的文学,不要也罢。
看书不多,不好说,但余华的“活着”还是看过的,个人认为就主题内涵和对中文的语言运用上来讲,都是有很高造诣的。贯通中外古今者如钱钟书者又如何?一部“围城”作为小说来讲还不是没什*么滋味。。。

小说对我来说是用心写,用心读的。我们可以说一部小说我不喜欢,但我们凭什*么说一部小说不好的?

这就好比有人不喜欢莫扎特的鸣奏曲就说它是垃圾,然后说作者本人也完全没有音乐知识一样。

这德国人大言不惭,八成是尼采看多了的纳粹。
2009-12-1 18:54: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一个人的遭遇》[苏] 肖洛霍夫

第一章

在顿河上游,战后的第一个春天显得持别爽朗,特别蓬勃。3月底,从亚速海一带吹来暖洋洋的春风,吹了两天两夜,就把顿河左岸的砂滩清清楚楚地显露出来,草原上的谷地和山洞由于积雪,似乎显得比过去更宽阔了,小河凿开冰面,汹涌奔流,这样一来,道路就简直无法通行了。

在这交通阻塞的倒霉的日子里,我正巧要到布康诺夫镇去一下。距离不能算远,总共才60公里光景,但要走完这段路,可并不太简单。我跟一个同志在日出以前出发。两匹喂得饱饱的马,紧紧地拉着挽索,很费劲地拖着一辆沉重的马车。车轮陷在混和着冰雪的湿漉漉的砂地里,一直陷到轮毂。一小时以后,在马的腰部和大腿上,在后辙的细皮带下,已经密密地出现了一圈圈白色的汗花。由于马具上涂过厚厚的柏油,在早晨新鲜的空气里.就强烈而醉人地散发着马汗和暖烘烘的柏油的味儿。

碰到马特别难走的地方,我们就下车步行。浸水的雪在鞍了底下发出吱咕吱咕的声音,走起来很吃力;道路的两旁还结着薄冰,被阳光照得像水晶一样闪闪发亮,那里就更加难走。走了六小时光景,才走了30公里,来到叶蓝卡河的渡口。

这条河并不大,在莫霍夫斯基村前面,夏天有几处常常干涸,如今在那赤杨丛生的河滨的沼地上,河水泛滥了整整有一公里宽。要渡河就得乘一种不稳的平底小船,这种船载重不能超过三人。我们把马打发回去。在对岸集体农庄的板棚子里,有一辆饱经风霜的老爷吉普车在等着我们,这还是冬天留在那边的。我跟司机两人提心吊胆地跳上破旧的小船。那位同志和行李就留在岸上。船一解缆,在腐朽的船底里,水就像喷泉一样从好几个地方喷出来。我们用手头的一些东西堵上漏洞,一路上舀着船底的水。一小时以后,我们已经来到叶蓝卡河的对岸。

司机从村庄里放出车子,又走到船旁,拿起桨说:“这个该死的木盆要是在水里不沉掉,大约再过两个钟头可以回来,不会再早啦。”

村庄远在一边,埠头附近一片寂静。这种冷清的光景,只有在深秋和初春人烟稀少的地方才有。河里飘来潮湿的水气,还送来腐烂的赤杨树的苦湿味儿,而从那迷失在紫色雾霭中的遥远的霍皮奥尔河草原那边.微风送来了刚从积雪底下解放出来的土地的永远新鲜而又难以捉摸的香气。

附近的河滩上,横着一片倒下的篱笆。我在篱笆上坐下来,很想抽支烟,可是,伸手到棉袄的右边口袋里一模,才发现那包白海牌纸烟已经湿透,真是懊恼极了。在渡河的时候,波浪打低沉的船舷上泼进来,混浊的河水一直泼到我的腰部。那时我可没工夫想到纸烟,我得抛下桨,尽快地把水舀出去,使小船不至于沉没。现在却深深地后悔自己的疏忽。我小心翼翼地掏出那包泡过水的烟,蹲下身去,把潮湿变黄的烟卷一支支摊在篱笆上。

已经是中午了。太阳照得像5月里一样热。我希望纸烟快些晒干。太阳照得那么热,我简直后悔不该穿士兵的棉袄裤出来。这是开春以来真正暖和的第一天。就这样独个儿坐在篱笆上,完全置身于寂静和孤独中,并且摘下头上那顶旧的军用暖帽,让微风吹干因为用力划船而被汗湿透的头发。茫然地凝视着那飘翔在浅蓝色天空中的朵朵白云,真是惬意极了。

第二章

一会儿,我看见有个男人,从村庄尽头的房子后面走来。他手里拉着一个很小的男孩子。照身材看来大概五六岁,不会再多。

他们吃力地朝码头蹒跚走着。到汽车旁边,转身向我走来。这是一个背有点驼的高个子,走到我面前,嗓子低沉地说:“你好,老兄!”

“你好!”我握了握那只向我伸来的又大又硬的手。

他向孩子弯下身去说:“向伯伯问好,乖儿子。你瞧,他跟你爸爸一样,是个司机。不过咱们开的是大卡车,他开的可是这种小车子。”

那孩子用一双天空一样清澈的蓝眼睛朝我望望,露出一丝笑意,大胆地伸给我一只嫩红的冰凉小手。

我轻轻地握了握它,问:“你这个老头儿,手怎么这样冷啊?天气这么暖和,可你却冻坏了?”

小家伙显出天真动人的信任神气,靠在我的膝盖上,惊奇地扬起两条淡白的眉毛。

“伯伯,我怎么是老头儿呢?我完全是个孩子,我完全没有冻坏;手冷,那是因为抛过雪球了。”

那父亲除下干瘪的背囊,懒洋洋地在我身旁坐下来说:“带着这种客人真倒霉:他简直把我累坏啦。你的步子迈得大一点,他就得跑步了。嘿,要迁就这种步兵真伤脑筋。一步路得分三步走,可这样他还是跟不上我,就像乌龟跟不上马一样。可你又得随时留意他。你一转身,他不是溜到大水洼去玩,就是在什*么地方折下一条冰棍儿,像吃糖一样吃起来。不,带着这种客人旅行,真不是男人干的事,何况还得步行呢!”

他沉默了一下又说:“老兄,是在等你的首长吗?”

我觉得不便向他说明我不是司机,就回答说:“得等一会啦。”

“他们是从对岸来吗?”

“是的。”

“你知道船快到了吗?”

“怕要过两个钟头吧。”

“那么得等一阵了。嗯,那咱们就来歇一会儿吧,反正我也不忙着上哪儿去。刚才我走过来一看:有个咱们的司机弟兄的车抛锚了,就想,让我去跟他一块儿抽阵烟吧。抽烟也罢,死也罢,一个人总很难受。你的日子倒过得不错呀:抽纸烟。看样子,你把纸烟弄湿了,是不是?嘿,老兄,泡过水的烟,就好比害过病的马,说什*么也不中用啦。还是来抽抽我的辣烟草吧。”

他从草绿色单裤的插袋里,掏出一只卷得像管子的、红绸做的破旧烟荷包来。他解开烟荷包,我看到它角上绣着一行字:“送给亲爱的战友,列别江中学六年级女学生赠。”

我们吸着很辣的土烟草,沉默了好一阵。

我正想问,他带着孩子上哪儿去,有什*么事逼他在这种泥泞的日子赶路,但他抢在我的前面问:“你怎么,战争时期一直在开车吗?”

“差不多一直在开。”

“在前线吗?”

“是的。”

“咳,老兄,我在那边可吃够苦头啦。”

他把一双笼黑的大手搁在膝盖上,拱起了背。我从侧面望了望他,不知怎的忽然感到很难受……你们可曾看到过那种仿佛沉浸在极度悲痛中、充满了绝望的忧郁、叫人不忍多看的眼睛吗?在这位偶然碰到的对谈者的脸上,我看到的,就是这样的一双眼睛。

他从篱笆上折下一条弯曲的枯枝,默默地拿它在砂土上划了一阵,划出一些莫名其妙的图形,这才开了口:

“有时候夜里睡不着觉.在黑暗中睁大一双眼睛想想:唉,生活,生活,你究竟为什*么要那样折磨我?为什*么要那样惩罚我?不论黑夜,不论白天,我都得不到解答……不,永远得不到!”

他忽然醒悟过来,亲热地推推儿子说:“去吧,宝贝,到河边玩去,在大河旁边孩子们总可以找着点什*么的。可得留神,别把脚弄湿了!”

刚才当我们默默地吸烟的时候,我偷眼瞧瞧这父子俩,就奇怪地发现一个我觉得很古怪的情况。

孩子穿得很简单,但衣服的料子很坚固:一件旧的薄羊皮统子的上装,前襟长了些,不过很合身;一双玲珑的小皮靴,稍微宽大些,里面可以穿一双羊毛袜;上装的一只袖子曾经撕破过,但已很精细地缝上了,——这种种都表明一个女人的照顾,一双能干的母亲的手。

父亲的样子可不同了:棉袄上有好几个地方烧了洞,只是粗枝大叶地补上,破旧的草绿色裤子上的补丁,不是好好地缝上去,而是用稀稀落落的男人的针脚钉上去的;脚上穿着一双差不多全新的军用皮鞋,可是一双很厚的羊毛袜却被虫蛀破了,它们显然没有得到女人的照顾……

当时我心里想:“要不是个鳏夫,就是跟妻子的关系没搞好。”

他用眼睛送走儿子,低沉地咳了几声,重又开口。我全神贯注地听着。

这是肖洛霍夫的《一个人的遭遇》的开头,随后,“父亲”的叙述由此展开。感兴趣的朋友可以在网上搜索。
2009-12-1 20:22: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puertaouesta 于 2009-12-1 20:31 编辑

我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时候,获得了一个游手好闲的职业,去乡间收集民间歌谣。那一年的整个夏天,我如同一只乱飞的麻雀,游荡在知了和阳光充斥的村舍田野。我喜欢喝农民那种带有苦味的茶水,他们的茶桶就放在田埂的树下,我毫无顾忌地拿起漆满茶垢的茶碗舀水喝,还把自己的水壶灌满,与田里干活的男人说上几句废话,在姑娘因我而起的窃窃私笑里扬长而去。我曾经和一位守着瓜田的老人聊了整整一个下午,这是我有生以来瓜吃得最多的一次,当我站起来告辞时,突然发现自己像个孕妇一样步履艰难了。然后我与一位当上了祖母的女人坐在门槛上,她编着草鞋为我唱了一支《十月怀胎》。我最喜欢的是傍晚来到时,坐在农民的屋前,看着他们将提上的井水泼在地上,压住蒸腾的尘土,夕阳的光芒在树梢上照射下来,拿一把他们递过来的扇子,尝尝他们和盐一样咸的咸菜,看看几个年轻女人,和男人们说着话。

我头戴宽边草帽,脚上穿着拖鞋,一条毛巾挂在身后的皮带上,让它像尾巴似的拍打着我的屁股。我整日张大嘴巴打着呵欠,散漫地走在田间小道上,我的拖鞋吧哒吧哒,把那些小道弄得尘土飞扬,仿佛是车轮滚滚而过时的情景。

我到处游荡,已经弄不清楚哪些村庄我曾经去过,哪些我没有去过。我走近一个村子时,常会听到孩子的喊叫:

“那个老打呵欠的人又来啦。”

于是村里人就知道那个会讲荤故事会唱酸曲的人又来了。其实所有的荤故事所有的酸曲都是从他们那里学来的,我知道他们全部的兴趣在什*么地方,自然这也是我的兴趣。我曾经遇到一个哭泣的老人,他鼻青眼肿地坐在田埂上,满腹的悲哀使他变得十分激动,看到我走来他仰起脸哭声更为响亮。我问他是谁把他打成这样的?他手指挖着裤管上的泥巴,愤怒地告诉我是他那不孝的儿子,当我再问为何打他时,他支支吾吾说不清楚了,我就立刻知道他准是对儿媳干了偷鸡摸狗的勾当。还有一个晚上我打着手电赶夜路时,在一口池塘旁照到了两段赤裸的身体,一段压在另一段上面,我照着的时候两段身体纹丝不动,只是有一只手在大腿上轻轻搔痒,我赶紧熄灭手电离去。在农忙的一个中午,我走进一家敞开大门的房屋去找水喝,一个穿短裤的男人神色慌张地挡住了我,把我引到井旁,殷勤地替我打上来一桶水,随后又像耗子一样窜进了屋里。这样的事我屡见不鲜,差不多和我听到的歌谣一样多,当我望着到处都充满绿色的土地时,我就会进一步明白庄稼为何长得如此旺盛。

那个夏天我还差一点谈情说爱,我遇到了一位赏心悦目的女孩,她黝黑的脸蛋至今还在我眼前闪闪发光。我见到她时,她卷起裤管坐在河边的青草上,摆弄着一根竹竿在照看一群肥硕的鸭子。这个十六七岁的女孩,羞怯地与我共同度过了一个炎热的下午,她每次露出笑容时都要深深地低下头去,我看着她偷偷放下卷起的裤管,又怎样将自己的光脚丫子藏到草丛里去。那个下午我信口开河,向她兜售如何带她外出游玩的计划,这个女孩又惊又喜。我当初情绪激昂,说这些也是真心实意。我只是感到和她在一起身心愉快,也不去考虑以后会是怎样。可是后来,当她三个强壮如牛的哥哥走过来时,我才吓一跳,我感到自己应该逃之夭夭了,否则我就会不得不娶她为妻。

我遇到那位名叫福贵的老人时,是夏天刚刚来到的季节。

那天午后,我走到了一棵有着茂盛树叶的树下,田里的棉花已被收起,几个包着头巾的女人正将棉秆拔出来,她们不时抖动着屁股摔去根须上的泥巴。我摘下草帽,从身后取过毛巾擦起脸上的汗水,身旁是一口在阳光下泛黄的池塘,我就靠着树干面对池塘坐了下来,紧接着我感到自己要睡觉了,就在青草上躺下来,把草帽盖住脸,枕着背包在树荫里闭上了眼睛。

这位比现在年轻十岁的我,躺在树叶和草丛中间,睡了两个小时。其间有几只蚂蚁爬到了我的腿上,我沉睡中的手指依然准确地将它们弹走。后来仿佛是来到了水边,一位老人撑着竹筏在远处响亮地吆喝。我从睡梦里挣脱而出,吆喝声在现实里清晰地传来,我起身后,看到近旁田里一个老人正在开导一头老牛。

犁田的老牛或许已经深感疲倦,它低头伫立在那里,后面赤裸着脊背扶犁的老人,对老牛的消极态度似乎不满,我听到他嗓音响亮地对牛说道:

“做牛耕田,做狗看家,做和尚化缘,做鸡报晓,做女人织布,哪只牛不耕田?这可是自古就有的道理,走呀,走呀。”

疲倦的老牛听到老人的吆喝后,仿佛知错般地抬起了头,拉着犁往前走去。

我看到老人的脊背和牛背一样黝黑,两个进入垂暮的生命将那块古板的田地耕得哗哗翻动,犹如水面上掀起的波浪。

随后,我听到老人粗哑却令人感动的嗓音,他唱起了旧日的歌谣,先是口依呀啦呀唱出长长的引子,接着出现两句歌词——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

因为路途遥远,不愿去做皇帝的女婿。老人的自鸣得意让我失声而笑。可能是牛放慢了脚步,老人又吆喝起来:

“二喜,有庆不要偷懒;家珍,凤霞耕得好;苦根也行啊。”

一头牛竟会有这么多名字?我好奇地走到田边,问走近的老人:

“这牛有多少名字?”

老人扶住犁站下来,他将我上下打量一番后问:

“你是城里人吧?”

“是的。”我点点头。

老人得意起来,“我一眼就看出来了。”

我说:“这牛究竟有多少名字?”

老人回答:“这牛叫福贵,就一个名字。”

“可你刚才叫了几个名字。”

“噢——”老人高兴地笑起来,他神秘地向我招招手,当我凑过去时,他欲说又止,他看到牛正抬着头,就训斥它:

“你别偷听,把头低下。”

牛果然低下了头,这时老人悄声对我说:

“我怕它知道只有自己在耕田,就多叫出几个名字去骗它,它听到还有别的牛也在耕田,就不会不高兴,耕田也就起劲啦。”

老人黝黑的脸在阳光里笑得十分生动,脸上的皱纹欢乐地游动着,里面镶满了泥土,就如布满田间的小道。

这位老人后来和我一起坐在了那棵茂盛的树下,在那个充满阳光的下午,他向我讲述了自己。

这是余华的《活着》开头,福贵也将展开叙述。不妨比较一下。我拿出来的是开头,大家还可以比较全文。
2009-12-1 20:29: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看了楼上回帖之后 我去百度搜“余华 活着 抄袭”
得到:
“赛珍珠的《大地》?虽然语言不一样,但许多人物设计比如哑巴姐姐,情节设计比如内战,故事章节等是完全相同的,难道是因为《大地》是英文版吗?》《大地》是我10年前看过的小说,之后再看《活着》就觉得太多雷同的地方了。《大地》有没有中文翻译版我不知道,但它是得了诺贝尔文学奖的小说。”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culture/1/277997.shtml

然后我去搜“赛珍珠 大地 余华” 得到:

余华和赛珍珠在他们分别创作的《活着》与《大地》中,都对旧中国普通老百姓的生存境遇和生存状况作了生动而真实的描绘,从而揭示了人的生存之难。同时,由于两位作家东西方文化背景的不同,这两部作品所蕴含的生存哲学又有不同之处。《活着》所阐释的是一种忍受哲学,它告诉人们要以对生命的执着对抗死亡,以达观超然的态度接受苦难;《大地》所阐释的,是一种抗争的力量,人要要牢牢地抓住赖以生存的自然条件,通过改变生存条件来抗拒死亡、征服苦难,并获得发展。

http://www.maomaoxue.com/soft/sort011/Information-832.html

也有说他的“兄弟”是抄袭的:

http://edu.beelink.com.cn/20061211/2195179.shtml
参与人数 1声望 +2 战斗币 +24 收起 理由
991HOMME + 2 + 24 欢迎参与讨论~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声望 +2 战斗币 +24

2009-12-1 22:26: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当时看“活着”的时候,最觉得惊艳的是他叙事的功力,对语言运用的纯熟。
“抄”文章能抄成这样也不失为一种境界。而且文章表达结构的类似和它的精神内核也不是总有必然的联系的。。。
2009-12-1 22:35:3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哈哈哈,都是高手!
其实我是文盲的说
2009-12-1 23:06: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apang 于 2009-12-2 00:42 编辑

我几年前曾看过余华的“许三观卖血记”, 写得活灵活现的, 我当时那他当作一个故事来看, 不久以后, 才发现是真的,那个地区的农民确实不少在卖血, 那本书给我的印象挺深的, 看来还是挺现实主义的。反应了当时存在于农村的大问题。 后来的“活着” 因为看过了电影,也就没有当心这部小说。

最近回国,同学向我讲到他的“兄弟”, 认为实在下流, 活属流氓文学, 举例就是一个兄弟窥视女厕所一事。 我想可能当前读者的欣赏水平发生了问题吧, 不过在西方国家仿佛这本书还挺受欢迎的。

记得,那几年, 还有一个叫什*么的,莫非是”苏童“ 写的书, 名叫做 ”米 “, 里面对那种存在变态心理的男主角的描写, 也够露骨的,真的,不让人感到美。
2009-12-2 00:36: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哈哈哈,都是高手!
其实我是文盲的说
991HOMME 发表于 2009-12-1 23:06


991 偷懒,不过谢谢得分
2009-12-2 00:37: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啊呀,可以改ID么 ?
911man
2009-12-2 00:56:58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