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持续的寒流已经让“气荒”越来越严重了,这无疑也给了天然气巨头们一个很大的机会。面对天然气市场这块大蛋糕,多家企业又有了“煤制天然气”的冲动。然而,越来越重视“低碳经济”的政府,却没有被这股热情冲昏头脑。记者从消息人士处了解到,作为项目审批部门的国家发改委,对煤制天然气并未给予支持。
“现在正值'哥本哈根’全球气候行动,煤制天然气成本高昂、过程也不清洁,不符合'低碳经济’的方向,可作为技术储备,但不适合推广利用。”在11月25日《中国学者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倡议书》签字仪式上,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能源系统研究室主任姜克隽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煤制天然气项目奔涌
早在今年5月份,同煤集团就开始和中海油一起酝酿煤制天然气项目。
同煤集团董事长吴永平近日对外透露,同煤正在与中海油合作推进煤制天然气项目,在这一项目中,同煤负责煤炭方面,中海油则全权负责天然气方面。该项目投产后天然气年产能将达到40亿立方米,全部进入西气东输管道。目前该项目已经立项并上报发改委审批,正等待审批结果。
据记者了解,该项目总投资为300亿元,是目前山西省最大的能源和加工投资项目,也是国内最大的煤制天然气项目,这也是中海油首次进军煤制天然气领域。项目包含核心投资210亿-240亿元。双方合作项目将在3年内建成,项目中两个年产1000万吨的煤矿将由同煤集团控股,中海油参股;一个年产天然气40亿立方米的化工项目将由中海油控股,同煤参股,另外在5年内中海油公司还将单独建设一条由晋北通向环渤海地区的输气管道。
中海油总经理傅成玉此前也曾表示,该集团已选定了两个大型煤制天然气合作项目,预计未来5年内中海油将能够生产100亿立方米天然气。
近期,天然气荒更加凸显了天然气市场的蛋糕之大。目前,国内正形成一股煤制天然气冲动。此前大唐国际在克什克腾旗和辽宁省阜新市分别投资了两个40亿立方米/年的煤制天然气项目,投资额分别为257亿元和234亿元;在内蒙古投资了18亿立方米/年煤制天然气示范工程项目,投资总额 174亿元;神华集团、新汶矿业、庆华集团的煤制天然气项目也先后奠基。
据了解,国内已经制定了规划的煤制天然气项目多达近10个,合计产能超过100亿立方米,总投资超过2000亿元。但发改委目前只批准了一个大唐国际克什克腾煤制天然气项目。
煤制天然气
是否“高效”之争
除了天然气荒凸显了天然气市场商机的诱惑之外,还有政策面之前的支持让一大批巨量煤制天然气项目放心大胆地步入市场。根据今年出台的石化产业振兴规划,国家将“重点抓好现有煤制油、煤制烯烃、煤制二甲醚、煤制甲烷气、煤制乙二醇等五类示范工程”。
据悉,目前,国内的天然气市场基本上被中石油和中海油所垄断。而随着天然气资源的日渐紧缺,目前西气东输一线的气价已经令企业难以接受,而二线气价的上涨似乎已是在所难免。中石油管道公司副经理马新华曾表示,西气东输二线到岸气价就达到了2块钱左右。
同样在做煤制天然气项目的中电投一人士表示,西气东输一线的价格企业肯定承受不了,而中电投在新疆的煤制天然气价格较中亚天然气具有竞争力,价格会比进口气低。
目前多数酝酿煤制天然气的商家都在打这样的小算盘:随着天然气价格改革在即,未来西气东输二线气价将会以从中亚进口的天然气气价为主要依据。这样煤制天然气价格虽然比进口气低,但也会与进口气一起实行统一定价,这将具有较高的利润空间。
而据记者了解,目前让政府对煤制天然气项目仍心存芥蒂的主要原因,则是煤制天然气是否“高效”仍在争议中。
据专业机构核算,煤转化为其他能源产品的方式有煤制油、煤制甲醇/二甲醚、煤发电、煤制气/合成代用天然气等。不同的利用方式中,煤的热能有效利用率不同,其中效率最低的是煤制油,最高的是煤制天然气。
但有业内专家认为,煤制天然气一哄而上令人担忧,煤制天然气的过程本身就不是高效的,而且大量消耗一种稀缺能源去制造另外一种稀缺能源本身是不可取的。未来并不适合大批产能集中投产。
一位中海油煤制气项目的负责人也对媒体称,他们的煤制气项目不但要实现大规模管道输送,还将利用余热发电,项目会具备商业可行性。但是,仍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目前尚未能解决这个问题。
发改委定位
煤制气为技术储备
面对此种现状,国家发改委一内部人士明确告诉记者,政府并不支持大规模商业化煤制天然气。但政府还是希望能够掌握煤制天然气的关键技术,因此会像煤制油一样,会支持一两家大型的煤制天然气企业,一方面向世界证明中国有这个技术能力,另一方面也防备以应付突如其来的能源危机。
据悉,煤制油因其高耗水、碳排放高、技术门槛高、资金投入大等问题,已经成为技术储备,短期内难以获得突破和实现商业化。目前国家发改委已经叫停大部分“煤制油”项目,曾经一拥而上的上万亿吨煤制油中,神华108万吨直接液化项目和伊泰16万吨间接液化项目成为中国现在仅存的两个煤制油项目。
“不论是煤制油还是煤制天然气,都不符合中国走'低碳经济’的方向,煤制天然气总归是将一种原本可以直接燃烧利用的能源经过多次转化,变成另一种能源形式燃烧利用,耗费成本很难称其为高效,而且煤制天然气的过程本身就是有污染的,也很难称其清洁。”在11月25日《中国学者哥本哈根气候峰会倡议书》签字仪式上,姜克隽告诉《华夏时报》记者。
中国能源网总监韩晓平则认为,目前中国的气荒并非因为中国多么缺气,而是因为之前的天然气开采建设不足,而且,被部分企业所垄断。
“目前正值全球气候行动,政府不会大力商业化煤制天然气,但是会作为一种技术储备。”姜克隽认为。
来源: 华夏时报 |
2009-11-28 10:42:4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