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追忆红色帝国的暴力美学[上](转贴tianya&整理版)

22
回复
2177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8-11-29 17:58:27

新浪微博达人勋

现在su-25都沦落到准太空游飞行器的境地了,可以带领大家体验一把高空高速的快感,当然价钱不便宜。
2008-12-26 19:35: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好帖,喜欢
2008-12-2 23:38: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魔天道..补充的辛苦了...
2008-12-1 23:50: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还有很多很多。。。。。。。。。。。。。。。
2008-12-1 23:16: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在高空俯拍的爆心地面,中心像一个陨石坑,方圆几十公里的地面已经塌陷。这是资料中记载的一段文字,从一个很小的局部描述了这场爆炸的惨状:“就在那道映亮了天地的白色光芒中,试验区内3米多厚的冰层被熔化,躲在200公里之外地下室里的试验人员随着一声撕心裂肺的闷响被震了起来,顿感地球末日的来临,有的经不起这强烈的刺激而神经失常。为试验而放在爆区内的坦克被炸得七扭八歪,建筑早已荡然无存。 爆区内做试验的动物,总数达15000头,当时还活着的寥寥无几,大批死亡的动物连皮毛都找不见了。特别是在200公里之外试验人员地下掩体之外的那几个大铁笼子里的一些猩猩们,脑浆飞溅,肝肠涂地的惨状,让人不忍卒睹。”
  意外的是,即便是上千公里外的苏联城市,也出现了大面积的停电和通讯中断,事后苏联政府不得不进行了规模不小的城市搬迁工作,一些地方被宣布为永久无人区。方圆4000公里内的苏军通讯完全中断,无数雷达、电子设备、军用装备被爆炸产生的高能粒子直接“烧毁”、空中指挥彻底瘫痪。更让人意想不到的,爆炸直接波及到了美国:远在美国阿拉斯加和格陵兰岛的“北约北美防空防天司令部”的大量电子系统也受损,警戒雷达无法操作,通讯中断。
  
  这是人类历史上动物死亡最多、最惨烈的一次核爆炸——这颗“赫鲁晓夫H-bomb”摇头丸的确Hi到了极点,以至于从此再也没有人敢再来第二次——这个涨停板永远封死在5000万吨TNT当量,永远属于苏联人。
001.jpg


        
全世界的地震监测站在爆炸发生的同一刻,都记录下了这惊心动魄的一刻——这种巨大的爆炸根本无法遮掩,而且从一开始就不想遮掩。
  
  赫鲁晓夫对这次爆炸非常满意,事后,他在公开场合忍不住得意地宣称,苏联还有更大的家伙,只是我们不想试验,因为我们不想把自己房间的玻璃窗全部都震碎。
  
  以下是“赫鲁晓夫H-bomb”在新地岛的爆心示意图,第一幅图爆炸亮光处为爆心。第二幅圆圈内为半径数百公里的彻底毁灭区。
002.jpg


003.jpg


   楼主的第一幅图片并非SA-5地空导弹,而是同为苏联研制的SA-4“加涅夫”中程地空导弹。这也是世界上第一种自行机动防空导弹。不过北约给SA—5起的绰号也太恶心了,苏联自己的名字就很漂亮,叫“织女星”。
  
   图-128国土防空截击机的前身是图-98轰炸机,它是苏联第一种超音速轰炸机。但它并非与图-16竞争中的失败者,反而是利用了其机身结构、机载设备,通过改装大推力发动机和增大机翼后掠角而设计出来的。另外图-128配备的标准武器并非从来没有实用化的AA-4,而是AA-5“灰”远程空空导弹。这里提一下’苏制空空导弹特别是早期型号一般都有半主动雷达和红外两种制导方式,AA-5也是如此。一架飞机执行拦截任务时都要同时带上两种不同制导方式的导弹。这样做是为了保证拦截成功的把握。这在楼主的照片中也能看出来,两个机翼靠内侧挂的都是圆头的红外制导型,而外侧挂的都是尖头的半主动雷达指导型。另外不少苏制飞机的教练型非常丑,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多是采用了上下分列的双坐舱来保证视野。图-128、米格-25、雅克-38的教练型都是其中的“佼佼者”。
  
   AK-47大家都太熟了,偶也没啥好多说的。
  
   米格-25的钢制机身奇迹直到今天还为人津津乐道。钢制机身除了便于制造之外还有成本控制的好处。米格-25 的产量达到 700 多架,相比之下,同样是闯过了热障且技术上更先进的 SR-71 的产量只有 32 架,B-70 轰炸机和 F-108 根本就下马了,其中部分原因就是飙升的成本。连素来有钱的老美都感叹,全钛结构的飞机造不起更用不起。当然米格-25上也有毛子舍得砸钱的地方。米格-25在发动机外包覆一层金属网络,把辐射热反射回来,不致使机体过热。金属网络是镀银的,每架米格-25 镀 5 公斤银!本来是要镀金的,反射率更高,但金的成本太高,只好作罢。至于米格 -25的高空高速性能那是没的说。她的一种未量产的后期发展型:YE166M 先后创下六项世界纪录,从没被打破!
  
  这六项是:
  1975 年 5 月 17 日:
    自海平面爬升到 25,000 米:2分34.3秒!
    自海平面爬升到 30,000 米:3分9.85秒!
    自海平面爬升到 35,000 米:4分11.7秒!
  1977 年 7 月 22 日:
    带 2,000 公斤有效负载飞上:37,090米!
    带 1,000 公斤有效负载飞上:37,090米!
  1977 年 8 月 31 日:
    无负载飞上:37,650米! 这是绝对世界纪录!
  AA-9“阿莫斯”是米格-31的标配武器,米格-25是用不了的。AA-8“蚜虫”近程空空导弹米格-25可以用,但她只有红外制导型。事实上米格-25的标配武器是AA-6“毒辣”远程空空导弹,她有半主动雷达制导和红外制导两种型号。实际上作为一种主要满足高空高速性能的飞机,米格 -25 的机动性相当糟糕,机体过载限制在 4.5g,满载的时候只有 2.2g。11.5g只有在紧急情况下可以达到,但这会导致飞机结构严重变形,落地即报废。米格-25 是米格设计局的骄傲,米格人用简陋的技术实现了不可思议的性能,这给分析米格-25的西方专家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可以说苏联军事工程人员很擅长系统集成,往往能够化腐朽为神奇。这让我想到了完全相反的日本的军事装备。单个器件性能高超,集成完了却往往没有优势。当然海军装备除外。
  
   “赫鲁晓夫H-bomb”其实就是赫赫有名的“沙皇”氢弹。这颗人类历史上的头号炸弹的威力之大,使得任何语言在其面前都苍白无力。这里我只有一点要补充。之所以在氢弹上装减速伞主要是为了给载机争取脱离时间。如果不使用减速伞而直接投掷氢弹的话,图-95载机将肯定无法逃离上百公里的绝对毁灭区。


        
1、本贴开头第一张红场阅兵照片确实如你所说是SA-4“加莫夫”而非SA-5“咸猪脚”,特此更正。由于当天首发此帖纯粹是心血来潮,又是完全凭记忆撰写,一时疏忽铸成大错,特此致歉;
  
  2、本贴第二部分关于“图-128”的介绍,对于其配用AA-4“阿莫斯”中距空空导弹的描述是个笔误,呵呵,不慎将记忆中的R-4(即AA-5)写成了AA-4,该内容也是第一天开贴时发布的,心潮澎湃下的笔误,特此致歉
  
  3、本贴第三部分关于“米格-25”的介绍,对于其配用AA-9“阿莫斯”中距空空导弹的描述是正确的,米格-25自P型也就是其双座截击型后,都具备了发射AA-9“阿莫斯”空空导弹的能力;
  
  4、关于本贴第四部分关于“赫鲁晓夫炸弹”的介绍,对于其配套降落伞的说明以及你的补充,都没有错误,这两个作用都有。

        
1、关于其毁灭范围的描述,毫不夸张,这是包括我国核专家在内的各国专家对该炸弹威力的共识,可以参考一下20万吨核弹头对洛杉矶的模拟爆炸效果评估。
  
  2、图-95轰炸机巡航高度在1-2万米高空,在这里空气已经非常稀薄,反正人是无法呼吸的,该炸弹巨大的冲击波效应和空气稠密的地面相比是完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图-95可以安全。同时,在实战中,图-95不可能冒着巨大风险突防到美国城市上高空投弹,美苏双方都不会这么做,实战中只会将其改造为由轰炸机从空中远距离发射的空地核导弹或者地地弹道导弹。记住,这长爆炸只是一个实验,冷战中的战略轰炸机已经不是二战中那样飞到对方城市上空去投核弹了。
  
  3、关于把月球一分为二的描述,我明显是着眼于一种调侃的修辞语气,只为调侃制造一个笑料,呵呵,我想没谁会把这句话当真:)





五、这里的黎明静悄悄——永不消逝的致命电波
  
  
   
  正如大家已经知道的,美苏手里各自都攥着类似“赫鲁晓夫H-bome”这样虎视对方的大杀器,因此一个很坏的结果出现了——在那个“大规模核突袭”理论统治的时代,双方都很快患上了强迫症:他们永远认为自己是不安全的,睡觉前总要去再观察一下是否有小偷正在攀爬上自家的窗户,尽管之前他们已经检查了至少三次,这是典型的强迫症。其实我们多数人都有这种强迫症,这是精神病的一种:)——他们随时想知道对方趁自己睡觉时,正在干什么偷鸡摸狗的难看勾当。
  
  于是,一场耗资巨大的竞赛开始了,双方精心建造了一大堆令人叹为观止的、辐射致命电波的“超级长波雷达基地”——我们当然不能把它们仅仅称为雷达,而是必须称为“超级雷达基地”,因为他们实在太大了,甚至他们的名字都是“某某级”这样类似于航母的命名规则,有些核心的雷达基地根本就是一座小型城市:周围以公里为计量单位遍布的雷达发射阵地、雷达接收阵地、发电厂(这些怪物都是难以想象的电老虎,有些根本就健在发电站旁边:))、制冷站(发热太大,需要专门的制冷中心冷却)、后勤生活和维护设施、警戒兵营……..等等,城市中央则是巨大的控制中心,雷达由几百名训练有素的专家同时操作。这些雷达基地的作用在于:在可能像下雨一样抛撒而来的核弹头到来之前、甚至在对方核导弹发射之初,就能让自己提前知道,也许仅仅是提前几分钟或者十几分钟,但这宝贵的时间已经能够在蘑菇云中劈开一个绿色的时间通道,让自己闲庭信步的步向早已挖在地下深处的、为核冬天准备的隐蔽所。
  
  由于这些雷达基地的隐秘性,有些从诞生之初到结束使命一生都没有怎么露面,而另一些作为一个国家拱卫国门的前哨,至今都还在使用。因此关于他们的详细情报非常稀少,则本章节的内容将可能又是一个少见的揭秘之旅。这些超级雷达基地隐蔽在丛林、山川,安静、永不停歇的工作着(其中重要性不能允许他们宕机)——那里的黎明静悄悄。
  
  为了加深各位理解,我们再次随手拈来一个众所周知的例子——手机,各位一定有电梯里手机信号消失或者中断的经历,这是由于手机使用高频率短波长信号造成的,否则我们的手机从根本上就不能造得这么小。在此,请回忆一下高中二年级物力课本的中关于“波的衍射和反射”章节,从这里我们知道,抛开爱因斯坦那枯燥的、关于波的速度、频率、波长之间关系的公式,我们从中剥离出与本章节相关的部分,将其简单描述为:波长越长的波,克服地球50公里曲面造成的距离限制的能力越强、穿透障碍物的能力越强,同时也因为这个原因,其发射和接收天线将是巨大的,否则长波长的电波将轻松穿越天线而不能被天线俘获———— 由此你就可以知道,本章中用来监视对方万里之外核弹发射信号的雷达们,就是不得不使用这种长波的雷达,它们都是使用米波级,也因为相同原理,他们必须花费巨资、被造得非常巨大。如果我们的手机也想使用这样的无处不在穿透力极强的长波信号,那么我们的手机必定会有一个一个几平米面积的天线架,每个人用手推车载着手机游走四方:属于我们的随身雷达接收站:)。
  
  这是一个典型的长波雷达或长波通信天线阵列,用于接收长波的信号的天线阵一眼望不到头。
001.jpg



       
从60年代开始,前苏联开始建立起强大的、分为两层的远程预警网,第一层位于太空,使用卫星;第二层,位于地面,使用本章节所讲述的超级米波雷达基地。这个庞大的预警网,亦可不停的监视全球,拱卫苏维埃,是真正的“千里眼”。以下是前苏联的远程预警指挥结构图,从图中可以清楚的知道,本章节所要介绍的这些地面远程预警雷达网是最重要的传感器之一。
002.jpg

[ 本帖最后由 魔天道 于 2008-12-1 23:15 编辑 ]
2008-12-1 23:12: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现在,让我们回到4000高空处的爆心,几百公里外的摄像机记录下了接下来发生的一幕。请注意,“赫鲁晓夫H-bomb”是在4000米高空被引爆,但是,巨大的能量迅速冲向地面,当他砸到坚硬的地壳,迅速被弹起,激起巨大的、致命的核风暴和核尘埃,一柱擎天又射回苍穹,即将与刚才看到的、位于 4000米高空雪亮的火球——也就是爆心汇合,爆心的亮光已经隐约可见;而另一股力量则向四面八方肆无忌惮的扩散,似乎核弹是在地面被引爆。
016.jpg


       
核烟云从地面拔地而起,不断扩散,爬高,最终回到他的出发点——与4000米高空的爆心重新融为一体。注意,地面已经不复存在,你在照片下方中看到的墨绿色背景不是地面或者海洋,是以60公里/小时速度向四面八方滚动的、迅速扩散的核风暴和核尘埃,地壳早已被淹没在这场风暴中。
017.jpg


       
蘑菇云的先锋,终于冲出爆心下方致命核尘埃形成的、厚重的、暗无天日的核地狱,并射流般的穿出了云层,重见天日。
018.jpg


       
直径上百公里的蘑菇云已经完全跨上云层,与日同辉,核尘埃此时也已经飞上云霄,遮天蔽日,云层上空已经不在蔚蓝,变得昏暗,只有太阳还能显示他的一丝光芒,这也意味着这场盛宴进入高潮,即将结束,留下的,将是一个方圆数百公里的死寂世界,以及纵深数千公里的余波,部分地区将在更长的时间里笼罩在这场爆炸的遗害中。
019.jpg


       
这是事后拍摄的新地岛爆心地面,整个新地岛已经被夷为平地:在4000米高空爆心的下方地面,被来自空中的巨大的冲击能量隔空砸出一个直径超过3公里的大坑——注意,本质上,这不是这颗炸弹直接在地面爆炸产生的,而是在4000米高空爆炸后裹挟着巨大能量的空气砸出来
020.jpg
2008-12-1 23:07: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第二步高潮如约而至,第二次更加通亮的天空闪光夹杂着各种致命的射线、粒子、核尘暴、冲击波,砸向四面八方,一切变得如同白雪皑皑的西伯利亚荒般雪白透亮——此时你需要一副墨镜,然后就是等死。
011.jpg


       
这一刻,架设在700公里外城镇的摄像机拍到了同步的画面,天空犹如日出被照得发红,一场绚烂的核烟花。城镇安静的迎来黎明,也将随后迎来末日,居民们已被提前疏散。
012.jpg


       
此时,图-95已经飞出爆心区200公里以上,不要以为他已经安全了——以30万公里/秒从200公里外爆心飞溅而出的光粒子,正在迅速扑向这架巨大轰炸机的驾驶舱。漆黑一片的驾驶舱,只能模糊看到驾驶员的轮廓——他穿着沉重的防护服,等待这一刻的来临。
013.jpg


       
第一批光粒子夹杂着各种射线的闯入驾驶舱,飞行员的头顶上方已经迅速被照得发红,像一块迅速烧红的钢板。
014.jpg


       
随后,光子风暴的主力扑面而来,座舱变得透亮,驾驶员即便戴着苍蝇一样的护目镜,依然不得不屈服——他下意识的低下了头回避这200公里外耀眼的光球。随后赶来的冲击波,即便经过了几百公里的颠簸和消耗,依然还保有足够力量将巨大的图-95轰炸机搅得上下翻飞,几乎失控。
015.jpg
2008-12-1 23:06: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主减速伞成功打开,赫鲁晓夫H-bomb稳定的飞向新地岛预定距离面4000米的爆心。
006.jpg


       
按照计划,赫鲁晓夫H-bomb将在目标区上空4000米被引爆。图-95载机上的机械指挥仪装置嘀嗒作响,缓缓指向零位,那也是也是预定的起爆时刻——在可能的核辐射下,苏式简单的机械指挥仪也许是最可靠的————他将担任最后一根稻草,完成赫鲁晓夫亲自改变的、每隔上千万年才宠幸地球一次的概率和壮举。
007.jpg


       
硬朗的机械指挥仪终于归零——赫鲁晓夫H-bomb在目标区上空4000米准时起爆,一个人造太阳开始迅速裂开,由于亮量太高,爆心周围的天地在感光胶片上显得如同黑夜。
008.jpg



       
一秒钟后,“黑夜”不再,第一步裂变起爆过程完成,一道绚丽的天空闪光——氢弹不能被直接引爆,必须首先完成一个atomic bomb似的裂变起爆,依靠这个爆破造成的瞬间高温(上亿度)高压,实现核聚变——这第二步才是真正的氢弹爆炸。
009.jpg



       
爆心收缩,周围又塌陷和暗淡下来了,第一步裂变起爆完成了,他将立即早就高温高严的极端环境,由此引发的核聚变即将到来——也就是真正高潮将开始。
010.jpg
2008-12-1 23:04: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图-95载着在这颗炸弹艰难的爬升——这架轰炸机本身就是一件奇怪的武器,在苏联人发现他们当时难以解决上万公里作战半径的轰炸航程所需后,他们后退一步,在喷气时代选择了螺旋桨发动机——不过,这种发动机不是普通的螺旋桨发动机,而是当时才出现不久的涡桨发动机,每台发动机上复杂的、独特的、相互反向旋转的双层涡桨,用较低的成本赋予了图-95超长的航程、巨大的载弹量、巡航时间、以及高亚音速的速度。请仔细看,这颗“赫鲁晓夫H-bomb”就挂在该机机腹下(红线标明处),弹尾的黑色部分,是减速伞仓,以使这颗沉重的炸弹能楼稳定到达目标上空,其作用与神州飞船降落时使用的减速伞一样。

001.jpg

       
飞行员驾驶着这架图-95飞向新地岛。驾驶舱里布满了苏式特色的机械仪表,眼花缭乱,让人满眼充满硬朗的质感。此时,飞机即将飞临目标新地岛上空。
002.jpg

       
数分钟后,图-95已经抵达目标区上空。飞行员戴上了护目镜,苏式户护目镜、头盔、呼吸器配合在一起,形象非常恐怖和压抑,同时也很像一只绿头苍蝇。
003.jpg

       
后舱的投弹手准备就绪,和飞行员不同,他的样子让人不感恐惧,而是可爱:很像一只猩猩。
004.jpg


       
接到指挥中心指令,图-95立即抛下了这个无法通过机场安检的货物,调转航向,以最大速度逃离爆心——留给他的时间很少,他必须跑得足够快。沉重的“赫鲁晓夫H-bomb”落下,减速伞迅速释放:图中蓝线标明处为首先释放的牵引伞,她的作用是拉出巨大的主伞——主伞的面积数百名米,如果靠资助打开,很难避免缠成一团打不开的意外。图中红线标明出就是已经被牵引伞拉出的主伞伞包。
005.jpg
2008-12-1 23:02: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经过理论计算,这颗超级爆竹如果选择合适的地方投方爆炸,会造成如下灾难:1、如果投放在莫斯科上空,会造成以莫斯科为中心半径500公里内的所有城市毁灭;2、如果投放在纽约,则地形的优势会扩大杀伤半径,从纽约到费城相距700公里半径内的所有城市都将不复存在;3、如果投放在美国东海岸,则会造成高达1000米的超级海啸,则电影《后天》中恐怖的水魔会淹没整个美国东海岸的城市——印尼海啸的威力大减都见识了吧,比起这个来是小意思。

  美国人和苏联人对这种疯狂的毁灭竞赛都有责任,须知美国人2500万吨的TNT和苏联人5000万吨的TNT不过是两个50不笑不小100步的玩意儿,都吃错药了——对比今天,人类的核武库已经仅仅使用10-100万吨之间TNT当量的核弹头就足够了——由此你就可以就此想象当时的疯狂。
今天,这颗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炸弹已经很难找到清晰照片,不过一摞不太清晰的宝贵资料被保存到今天,记录下了它来去匆匆的一生。
  1961年冬天的一个凌晨,前苏联远程航空兵基地,直径几米、长度十几米的赫鲁晓夫炸弹被艰难的装上了一架被专门改装过的图-95“熊”式战略轰炸机——这颗炸弹太大了,以至于图中这架庞大的远程轰炸机弹仓也无法容下它,只能改装后挂在机腹下。
  当太阳升起后,一场人类迄今为止最Hi的爆炸将会如期而至。
020.jpg
2008-12-1 22:54: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四、赫鲁晓夫H-bomb
  
   如果说我们以前介绍的SA-5、图-128、米格—25都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工业怪物,那么今天推出的,则是一个无法触摸的、有关暴力美学的巅峰之作——和以前不同,这个东西很漂亮。
   H-bomb,是一个组合英文单词,即:氢弹。词头H,可以理解为High的缩写,即“高爆”之意,不过在今天,H还可以被理解为“很嗨”,我们可以把H-bomb解释为“很嗨的炸弹”——氢弹的确是可以让我们都变得都“很嗨很嗨”的炸弹。
  
   从50-70年代,外冷内热的冷战逐渐Hi到了高峰期。美苏不断上演“你有我有全都有” 的游戏———双方都在很认真的玩着这个游戏,不过为了争夺多如牛毛的第一把交椅的很多行为,在今天看来非常有趣,因为很多交椅根本就毫无意义,不过在当时,却是实实在在你死我活的隔空神交,剖析双方的心理,骨子里都是“小儿过家家”的狠角色——如果其中一个在昨天制造了一个镀金马桶,那么隔天另一个必定抬出一个纯金的,迅速填补对手因一时疏忽而留下的、那么一丁点儿的关于马桶的剩余改良空间——我不镀金,我用99.9%的纯金造。以此彻底湮灭对手针对马桶的剩余想象空间。
  
   1954年,美国人Hi出了一颗2500万吨TNT当量的氢弹,他也知道这没什么实战价值,用它在战场上毁掉对手的同时也会毁掉自己:)赫鲁晓夫同志视此为奇耻大辱,他亲自挂帅,直接领导,吃了摇头丸般决定一步到位将氢弹当量的头把交椅直接Hi到“涨停板”,彻底消灭对手的幻想空间——这个涨停板的价位被他提升了400%,直接钉死在1亿吨TNT当量#¥#•¥#¥%#。
  
  1亿手的涨停板买盘给美国人传递了这样一个神交信息:如果你还想坐庄,就来接盘吧:)
  
  在很如苏联人所料,这个海拔高度与珠穆朗玛峰持平的苏式操盘手基地,绝对没有人任何庄家敢来抢庄——直到今天,操盘的北极熊早已升天,但这个宝座依然没人敢座——短的时间里,赫鲁晓夫团队制造出了一个迄今为止威力最大的人造爆炸装置——1亿吨TNT当量氢弹,这颗炸弹的名字和它的威力一样可怕 ——它被称为为“赫鲁晓夫炸弹”。
  
   我们跳出H-bomb的圈子,更形象的理解一下关于1亿吨TNT炸药的爆炸威力是何场景,因此我们随手拈来一个人人皆知的例子——恐龙。下面两幅示意图是犹家墩半岛,这里有一个外径300公里(第1幅图),内直径10公里(第2幅图,很漂亮的环形“湖”,不过都是海水)的天坑,这个坑经过超级计算机运算的结论,是由一个直径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后留下的,撞击当量与赫鲁晓夫规划中的涨停板惊人一致——1亿吨TNT当量。这个天坑,被今天的科学家认为是恐龙灭绝的铁证之一:),一般而言每隔上千万年,地球才会被这样宠幸一次。
  
   这颗该死的小行星撞击地球后,显然忘记了通知赫鲁晓夫同志,让赫鲁晓夫团队忘记了它的巨大威力所带来的尴尬——当摇头丸药效过去后,同志们发现,由于威力太大,这颗炸弹在地球上竟然找不到任何地方可以试验————面对这颗理论计算爆心彻底毁灭半径上百公里,杀伤半径1000公里,综合毁伤效应半径4000公里以上的超级爆竹,即便是东西横贯14000公里的广阔苏联也找不到可以试验的地点。不得已,在起爆它之前,这个大爆竹被减低了威力,降低到5000万吨摇头丸当量。如果当时苏联人可以登上月球,他们决不会减低威力,而是会将它送到月球引爆,可能会把月亮一分为二,那么结果就是今天的地球也许会有两颗卫星环绕。 最后,爆炸地点被选择在了前苏联的新地岛,投放方式为图-95战略轰炸机空投,起爆方式为空爆。
015.jpg


016.jpg


       
我们现在只能找到这张不太清晰的照片,展示这件杰作,它是如此巨大和沉重,以至于需要结实的三脚钢梁支架支撑才能放置,否则有自行坍塌的危险。它外形光滑漂亮,流线型的弹体可以充分减小空气阻力,美丽的外表下,真是应验了一句古话:色字头上一把刀。
017.jpg

018.jpg

       
这是存放在弹体尾部减速伞仓内的两个巨大减速伞(尚未彻底收紧),小的为牵引伞,大的为主伞,主伞面积达到几百平方米。
019.jpg
2008-12-1 22:53: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兴奋的日本人,他们在米格-25的淫威下被胁迫多年,需要这种形式的排泄。

011.jpg

       
北约如果至宝,美国空军迅速派出专家团飞临日本,将米格-25大卸八块,试图找到他们一直以离开认为的各种神秘技术:钛合金的机体、神秘的发动机、让自己电子干绕设备失效的雷达波。。。。。。然而,结果就像大家现在已经知道的那样,美国人什么也没有得到,因为所有的技术都是那么过时,当他们经过7天拆借后,发现这架让他们恐惧10年的UFO,竟然使用不可思议的不锈钢制造,肚子里塞满了落后的电子管——他们不得由衷的佩服他们的苏联同行的天才设计:这样简陋的材料,制造出了这样一架速度M3.2,机动过载高达11G的跨时代作品,并用它整整欺骗了北约10年。别连科驾驶米格-25的故事,被好莱坞拍成电影,风靡一时,电影中,米格25被描绘成可以通过人脑意念控制的超级的战斗机,足见当时西方对米格-25深深的恐惧。当然,苏联空军为此付出沉重代价,米格-25从此失却神秘的威慑,并耗资巨大的被迫更换了全部苏联空军作战飞机的敌我识别设备。

012.jpg


       
米格-25的传奇一生中,出现了许多改型,有些很有意思,例如下图的基于米格-25的超音速客机改进型:)
013.jpg


       
今天,40年过去,米格-25的后代米格-31作为截击航空兵的主力,依然翱翔在俄罗斯的天空,继续守卫这这个已被漂白、但依然赤色的帝国。这架米格-31一般人很难把他同米格-25区别开来,它已经不是40年前的米格-25,焕然一新的守卫着下一个10年。
  
  一段长达40多年的米格-25传奇——今天到此为止。
014.jpg
2008-12-1 22:50: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粗暴之五:挑衅
  
  
   在1970年前,神秘的米格-25在北约雷达屏幕上就是真实的UFO,他同总是突然出现,迅速消失,如果那时存在哈里波特,那么在北约眼里,只有哈里波特的扫帚才能追上这只“狐蝠”。他创造了无数飞行记录,例如速度、高度、爬升率等等不慎枚举,北约想尽各种办法,展开一轮又一轮的谍报战,依然一无所获。大概在1971年(可能有错误,记不太清了),数架米格-25的侦察型号被苏联秘密部署在了埃及和伊拉克,这些飞机被严格保密,以至埃伊空军都不能靠几年,一切维护由苏联人负责。机会来了,但北约没有想到,这次机会不过是一场水中捞月的羞辱——一架米格-25在某一天,突然出现在以色利天空,以色列人惊讶的发现了雷达屏幕上的以不可思议的高速移动的亮点,立即起飞F-4战斗机拦截,在确认这是一架埃及空军的飞机后,F-4发射了响尾蛇空空导弹,这时,让以色列飞行员目瞪口呆的一幕出现了:这架米格-25打开发动机的加力燃烧室,长长的火舌立即喷涌而出,在已被惊呆的F-4眼前闪着“尾灯”,大摇大摆还不到躲闪的一骑绝尘而去,即便那枚导弹也无法追上,一头栽向天际线,雷达屏幕上显示着敌机速度:M3.2。不过,这架米格-25的代价也不轻,在返回基地后,飞行员被吓出一身冷汗:飞机发动机因为在疯狂的逃跑中过度工作,已被高温烧毁。也许这幅照片最能模拟那名以色列飞行员的感受:看着米格-25在自己眼前的逃之夭夭而毫无办法,处于如此有利的尾追攻击位置而一无所获,对一名战斗机飞行员而言是一种侮辱。



这是米格-25的标准挂载之一,AA-9”阿莫斯”。请对比一下旁边的人群和栏杆,你可以估计到他的强“大”身躯。它拥有120公里射程,就这一点来说在今天也是出类拔萃的。米格-25可以一次挂载四枚——这种庞大的空空到弹,如果交给饥饿的北朝鲜人,他们也许会立即把它伪装成”新型地地导弹”,用来向美国讹诈大米、小麦、重油,美国人看着卫星照片因为其大块头完全可能相信———用来射向美军轰炸机太屈才了:)
007.jpg


这是米格-25的另一个标准挂载之,AA-8”蚜虫”。不过他一点也不粗暴,很温柔——它是世界上最小巧的空空导弹之一,有雷达和红外两种导引头:)
008.jpg


粗暴之五:肢解
  
  
  
  照片中的这个人,名叫别连科,前苏联截击航空兵的米格-25飞行员———踏破铁鞋无觅处,得来全不费功夫,北约因为这个人,终于在1976年掀开了笼罩在自己头上的阴云。
  
  1976年,别连科因为个人恩怨,精心策划,驾驶一架米格-25,逃过昔日同志驾驶的、同样的米格-25的追杀,叛逃西方。当他闯入日本领空时,又一次遭到了追杀——但这一次是日本人的F-4,凭借高速,他再一次在日本的天空躲过一劫,慌不择路的高速迫降在日本涵馆机场,以至于冲出了跑道—— 不过结实的米格-25毫发无损。
009.jpg


叛逃到日本涵馆机场冲出跑道的米格-25
010.jpg
006.jpg
2008-12-1 22:48:5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粗暴之一:机体
  从设计之初,米格设计局就面临一项似乎很难完成的任务,那就是用什么材料制造这架飞机。因为其设计要求达到音速三倍!即便在今天,这也是高难度的挑战,因为将不可避免的。面临热障,令飞机天女散花般的空中解体————99%的飞机都使用铝合金,今天也是如此,因为他轻巧坚固,但是很不幸,当温度达到200度时,结实的铝合金就变得像面团一样柔软,而三倍音速的设计要求,必然使机体温度轻松跃过200,如果米格-25用它制造,上天后只会变成一个发着火红光芒的飞蝶。如何解决?首先,苏联人想到了钛合金,他比铝还轻,却更结实,而且高温对他来说就像挠痒痒一样无所谓,但很遗憾,也同样因为这些原因,攻这个钛盾的长矛直到今天人类都还没有磨快,更别说在60年代了,苏联人只能有把握加工一些简单的长条形钛材,用在有限的部位,而更多战斗机外形复杂的钛制零件根本无法加工。粗暴的苏联人不知何来灵感,竟然想到了不锈钢——他们打算用密度高达7.8的沉重钢材来制造一架截击机,而且还要达到3倍音速!最终,这个大胆的妄想成功了,诞生了这架人类历史上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全钢制战斗机——想象一下,米格-25实质上就是一个能以三倍音速飞行的几十吨沉重钢胚。这个构想是如此的出人意料,以至于北约在米格-25服役很多年后,一直认为这架“啾”的一声从北约雷达上一晃而过的飞机,是使用钛合金制造的,这让他们非常恐惧,这意味着苏联掌握了哪想像的钛合金加工技术,意味着钛材会在各种军事装备上遍地开花,这件然他们恐惧的飞机已经证明了这一点,以至于很多年北约都笼罩在米格-25的愁云惨雾中,无法设想在随时可能爆发的空战中如何战胜这个梦幻的魔棒,这种恐惧一直持续到某一天的到来——和这一天一起到来的人名叫别连科。
  
  欣赏一下这个整过容后打扮成鸟的钢胚,机头就像被敲凹了一样塌陷下去,两个飞行员分别住在“一楼”和“二楼”,估计需要用楼梯上下:这是没有在其他战斗机上出现过的少见阶梯座舱设计。飞行员视野太差了,加上高速,以至于飞过他的飞行员抱怨说:我像坐在火箭里,只能看见前面,飞快的往前冲,射完就跑,我根本看不见我身后发生了什么。


001.jpg


       
粗暴之二:发动机
  为了推动这个沉重的钢坯以三倍音速飞行,设计发动机的团队也必须是一群妄想狂,他们显然也受到了米格设计局的启发,依样画葫芦的同样用大量钢材制造发动机,因为要推动这个钢胚飞出三倍音速所需的推力超过了当时设计师的合理逻辑,很好,也成功了。当装上发动机后,米格-25飞出了难以想象的高速 ——M3.2,也就是音速3.2倍!飞行员们说,和飞其他飞机不同,他们在座舱里感到很热,汗流浃背——靠,这么快的空气摩擦被加热成烤箱那是合情合理的。于是又一个大胆的天才想了一个办法——修改机体油箱分布,让脾气暴躁的航空煤油变成吸收热量的机体冷却剂!
002.jpg
       
更直观的让你明白米格-25发动机有多粗暴之一,喷口结构被彻底简化,甚至不能调节,因为推力大,所以温度太高工作环境太恶劣,这样设计能减少机械机构,提高可靠性。

003.jpg

       
更直观的让你明白米格-25发动机有多粗暴之二。机体因为发动机高温要严重烧蚀,两台发动之间是减速伞仓,腹部有当时流行的设计——腹鳍。巨大垂尾上的五星机徽分外耀眼。
004.jpg

       
粗暴之三:电子管和磁控管
  
   这为了配合这个怪物尽快投入使用,苏联人给他装上了各种成熟、简单、可靠的电子设备。在当时电子技术相对落后的条件下,“成熟”两个字就意味着一种东西:那就是电子管。下图是米格-25机头特写,这些电子都设备被安装在这里。大量电灯泡似的电子管设备拥挤在机头,绝对有孵化箱的效果,需要液态氮气瓶制冷。些电子设备中最让人印象深刻的,就是他的雷达,因为军方要求米格-25具备强大的独立搜索能力和抗干扰能力,因为这是一架截击机,这与苏联相对落后的电子技术形成了矛盾,于是,苏联人开始了发酵面包似的放大设计,即加快进度,于是不经意间制造了一个跨时代的“微波武器”———他们制造了一根功率空前强大的磁控管,这是雷达的关键材料,让这部这电子管雷达的持续发射功率达到了500-600千瓦左右(我想理论上说峰值也许能够接近1000千瓦),这导致了两个严重后果:1、如果在米格-25在100米超低空飞行时这部雷达开机,能够靠电波杀死前方地面1公里内的飞奔的野兔,其原理类似于微波炉,一把飞行的猎枪;2、因为功率太大,这部雷达甚至能够直接“烧毁”来自敌方的电子干扰电波。因此,不得已,苏军规定:禁止在地面维护时启动这部雷达,以免把不慎站在前方的地勤人员“烧死”,或者将大脑烧成精神错乱。
005.jpg
2008-12-1 22:46:29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