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浅谈崇祯朝灭亡的偶然因素和必然因素

18
回复
1726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7-12-21 18:00:14

新浪微博达人勋

赫赫~~俺来看看帅哥
2007-12-23 17:42: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你莫寒 于 2007-12-21 21:16 发表


因为现在论文只是“厂”组织的产生,所以对于作用涉及不多,最多就是说说对于正常司法程序的妨碍


厂是直接受皇帝领导的,正常的司法程序肯定要在它后面。
2007-12-22 14:41:12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991man 于 2007-12-22 00:41 发表

我只记得清朝的王聪儿.


明朝的唐赛儿比较出名哦

佛母
2007-12-22 11:40:0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你莫寒 于 2007-12-21 21:01 发表


第三个原因也没见别人说过,是我自己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唐赛儿是在永乐十八年作乱,作乱后她就消失了。似乎在《太宗实录》的五月份还能见到他在四处搜寻唐赛儿的敕令。而“东厂”机构的建立也是在那一年,我才有 ...

我只记得清朝的王聪儿.
2007-12-22 00:41:20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大马加 于 2007-12-21 21:30 发表
从军事的角度说 攘外必先安内。

对于一个有实权的领导者来说绝对是正确的。


国父似乎很认同你的学生哦
2007-12-21 21:39: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从军事的角度说 攘外必先安内。

对于一个有实权的领导者来说绝对是正确的。
2007-12-21 21:30:5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7-12-21 21:13 发表
有可能,莫寒你可以考究下东厂的侦查作用啊,特别是后来的明朝和清的战争这一块,清军就这么轻易的绕到北京城,有点很蹊跷,曾经看人说,跟东厂当时被撤,没人管侦查,打探情报了有关 ...


因为现在论文只是“厂”组织的产生,所以对于作用涉及不多,最多就是说说对于正常司法程序的妨碍
2007-12-21 21:16: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有可能,莫寒你可以考究下东厂的侦查作用啊,特别是后来的明朝和清的战争这一块,清军就这么轻易的绕到北京城,有点很蹊跷,曾经看人说,跟东厂当时被撤,没人管侦查,打探情报了有关
2007-12-21 21:13:24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7-12-21 20:57 发表
第一个原因认同,建文对内侍颇苛,而朱棣为了打探情报,跟内侍关系很好,靖难之役的时候,不少内监来投,告诉了他不少情报。
唐赛儿那个我不是很清楚,过去没怎么留意过 ...


第三个原因也没见别人说过,是我自己将它们联系在一起的。

因为唐赛儿是在永乐十八年作乱,作乱后她就消失了。似乎在《太宗实录》的五月份还能见到他在四处搜寻唐赛儿的敕令。而“东厂”机构的建立也是在那一年,我才有此联想
2007-12-21 21:01: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第一个原因认同,建文对内侍颇苛,而朱棣为了打探情报,跟内侍关系很好,靖难之役的时候,不少内监来投,告诉了他不少情报。
唐赛儿那个我不是很清楚,过去没怎么留意过
2007-12-21 20:57:49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7-12-21 19:43 发表
我看过类似的说法,其实朱元璋在宦官的使用问题,一直采取三令五申的态度,但另外一方面却也有打破它的时候,正象你说的那样,他经常说控制在百人之内,但是不说他建立大明朝,就是之前的吴国的时候,就已经超过这个数了。再比如说他 ...


成祖信任宦官,恐怕最主要的原因还在于内战中他受惠不少。

郑晓在《吾学编》中直言不讳的认为成祖能打赢这场仗的一个因素就是宦官

我在自己的论文里将成祖任用宦官,创建东厂分为三个原因

第一个自然是内战中受惠不少。第二个就是建文帝下落不明。成祖不得不多派人手四处找寻建文下落。同时建文朝的遗臣也不让人放心

第三个原因,我结合了东厂建立的时间,认为唐塞儿白莲教作乱也是促使他迫切知道发生在外的事情。因此才让他最信任的宦官四处打探情报。
2007-12-21 19:57: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看过类似的说法,其实朱元璋在宦官的使用问题,一直采取三令五申的态度,但另外一方面却也有打破它的时候,正象你说的那样,他经常说控制在百人之内,但是不说他建立大明朝,就是之前的吴国的时候,就已经超过这个数了。再比如说他经常说不可令与外事,但是也会允许这些人去市马办理茶等事物,这其实为后来他的子孙的做法开了先例了,虽然他写过《宝训》,但是他的后代经常就援举他的例子,来当说词,最典型的就是朱棣,当时就有大臣说这个,他托词到“朕一遵太祖训,无御宝文书,即一军一民,中官不得擅调发。”

但无论如何,他自己破坏的禁令并不是很多,建文对待内侍尤其严格。只是到了朱棣,基于一些政治的目的,才开始大规模的破坏他。
2007-12-21 19:43:5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就提出一个问题

第二楼说到的“在朱元璋的原意里面,是不允许内宦来参政的”。事实上朱元璋早在洪武前就在他的身边使用一些被称为“奉事官”的太监,这个官职一直到洪武以后还在使用。这个官职的太监的主要工作就是传递和宣读诏书。这首先就否定了《明史》中另一个说法,也就是朱元璋在朝中悬挂了一块禁止宦官识字的铁牌。台湾学者黄彰健也曾在文中否定这块铁牌的存在。而且《明史》中也多次提到朱元璋委任宦官督军,或者代替皇帝观看军队操演。

至于他所说的宦官人数应该控制在百人之内,我觉得这个数字也不可信。毕竟皇宫深似海,不超过百人的宦官实在难以应付皇宫内部的各项工作
2007-12-21 19:29: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把原先写的点东西,一块聚在一起

明朝的时候对官俸采取的是,部分以宝钞的形式予以折发,但是由于宝钞发行的问题,实际上宝钞的实际面额远低于它的实际购买力,因此导致的结果是百官的真实所得因为宝钞跌落的购买力而减少,举个例子,一个正一品的官,在洪武初年的时候,能够得到100公石的米,那时全部发米,而到了宣德的时候,改搭部分宝钞,于是他的实得只为46公石的米。正统的时候,宝钞的搭数增加,正一品实际只得34,35公石的米数,成化年间,只得大约20上下的公石米数,相当于唐朝开元年间的七品官官俸。

同时,一般老百姓的所得也颇低,这种所得一般而言长期的用银和米来表示,短期的用铜钱,举个例子,以正统时常熟为例,大概五六两白银代役一年,折算起来,大约每月合1公石7斗米,万历年间,佣工每日约得铜钱三十文,每月合得米2公石,但有时一天只得24文左右,这样每月合得米1公石1斗4升,到了崇祯年间,每日60文左右,但是那个时候,货币的购买力已经下降,大概也是不到2公石米。

可能大多数人对当时的物价没有概念,现举例如下:

棉花每斤1钱6分   小米每担5-6钱   肉每斤1钱5分 粮每担5钱至1两3,4钱 白麦每担9钱  

驴每头1两2钱 房子一栋45两 炭每斤2文半  驴套每个18文 簸箕每个35文

我们来看看崇祯年间的米价问题,那个时候由于旱灾和连年战争,各地米价颇为混乱,举例如下,山东每石2两,河南竟然高达每担石150两.物价波动如此之大,让人咋舌。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天灾人祸使生产减少,物价上涨,另外一方面也有白银的增加有关,而增加的白银则是由于库藏白银的抛出和美洲低价白银的流入。

第一点不说,道理显而易见,从后一方面说起,明末的时候,从万历年间开始连年用兵,耗资巨靡,另外朝廷的开支也异常无度,各皇子结婚支出竟然高达2400万库平两,而朝廷的冗员之多,也是历年之罕见,汉代官制7500员,唐18000员,宋朝公认冗员,不过34000员,而明朝自成化五年起,单单是武职就超过80000人,文武职合算,超过100000员,为了应付这些开支,明政府除了将国库白银抛出以外,另外就是大量开矿,铸钱,增税。影响非常之坏,主政太监官员等人,到处盘剥百姓,因为中国本来银矿资源就不丰,而那些主政之人,往往看好一家地皮,就硬说下面有银,予以没收,引得百姓怨声载道,廷臣屡屡上书,结果神宗却总是隐在深宫,充耳不闻。

美洲低价银的进入,虽然影响不大,但也有一定的影响,自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后,美洲巨额金银就流入欧洲,但也有少部分,随商船进入我国,从嘉靖之后,西洋商人得到允许在澳门居住,到了万历年间,据统计,输入远东的生银和银元,也有五十四万八千多镑。
2007-12-21 19:22:03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