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债务危机的起源与归宿

33
回复
2419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橙色路灯 于 2012-8-5 18:40 编辑

首先支持原创。

楼主发起的这个主题非常好,比较切合热点,也有很大的讨论空间。不过,我感觉,有些基本概念不是很准确。

给企业和个人发放贷款的商业银行,是没有办法造钱的。银行做不到自有9块钱而贷出91块钱。

你提到的Basel III 条约,主要针对的是银行“核心资本(一级资本)充足率”。要求缔约国银行资本充足率达到8.5%,即银行的最低资本限额达到银行风险资本的8.5%。核心资本也叫一级资本,是指金融机构可以永久使用和自由支配的自有资金。

用通俗点的例子,如果银行通过客户存款,发行股票债券,同业拆借,或向央行再贷款等方式,总共能吸收100亿资金,需要扣除国家规定的存款准备金21%(21亿元),如果要达到资本充足率为8%,那么,银行可以用于贷款投资的金额为:100亿-21亿-8亿=71亿元。一个银行吸收到100亿资金,如果存款准备金降低为10%(10亿),资本充足率降低为2%(2亿),那么,银行可以用于放贷的资金就会增加到88亿。如此以来,债务风险就会升高。放贷会有一定比例收不回来,如果同时储蓄客户的存款又被大量提取,银行就会出现危机。这个例子中,银行可以贷款71亿元或者88亿元,前提是他首先能够募集到100亿元,如果仅仅募集到8%的核心资本,是贷不出71亿元的。


你最后一段讲,因为偿还贷款是加入利息的,所以会减少货币量,我感觉这也不是很准确。因为从根本上讲,利息是从贷款创造的社会财富中产生。银行贷款给企业或个人投资,可以创造比利息更多的社会财富。这也是为什么别人愿意向银行贷款。而社会财富增加了,国家的货币发行量就会增加。

通货紧缩并不是因为银行停止放贷,而是指市场上流通的货币量不足以反映整个社会的资产财富总量。国家央行发行的货币量过小,或者银行准备金率订的过高,流通领域的货币就会不足,成为通货紧缩。银行的利润来源主要就是低价吸收存款高价放出贷款。如果银行不放贷了,就只有破产了。





2012-8-4 14:19:0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橙色路灯 于 2012-8-8 12:20 编辑
想飞的灯泡 发表于 2012-8-4 12:31
我的理解,次贷危机源于美国政府的财政漏洞,政府费用过大,为了筹集经费,布什在一些经济学家银行家建议下 ...


美国次贷危机不是源于财政漏洞而是金融漏洞。欧洲的债务问题是政府花钱太多收入太少,美国的次贷危机与政府花钱无关。

先弄清楚什么是“次级”:

美国的抵押贷款市场把贷款购房者按照信用状况分为2个等级:“次级”(Subprime)和“优惠级”(Prime)。

“次级贷款”是指银行把购房贷款放给给那些收入较低信誉状况较差的人群。比如月付金额远远高出月工资的30%,或者贷款购房者根本没有固定收入来源。这都属于“次级贷款”。因为这类“次级贷款”利率要比平常的贷款高出2到3个百分点,所以很多银行就争相开放。

当初买房子的时候,银行是先把总额支付出去,卖房者已经把房款拿到手,而这个钱是银行出的。银行需要按月向贷款买房者收取利息和本金。一旦这些“次级”人群无能力偿还贷款了,终止月付,银行就要陷入困境。如果此时房价再跌,即使银行收回房子,驱逐了违约不付款者,他们手里拿着贬值的卖不出去的房子仍然是损失。这种状况多了,影响了银行经济基本面,其股价又会大幅下跌,各类损失恶性循环就会不断加重,导致其破产。

如果美国政府事前制定严格的金融政策,缩小次级贷款规模,禁止向月付高于月收入30%的人群提供放贷,次贷危机就不会如此严重。





2012-8-4 14:52: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橙色路灯 于 2012-8-4 17:04 编辑
果子狸69 发表于 2012-8-4 15:33
关于商业银行通过发放贷款而造钱的现象,请看链接。
90% 的流通货币都是所谓书写货币(monnaie scripturale ...


你提供的这个链接我看了,但是他说的跟你主楼说的不是一回事。

monnaie scripturale指的是一种货币的形式,与你主楼中谈到的银行有多少钱可以发放多少贷款不是同一个话题。

货币的形式有很多,古代用贝壳金银铜,近代用纸笔和硬币,现在又发展到记账式电子货币。公司发给员工工资,不用直接支付现金钞票,而是通过银行转移一组数字,公司账面数字减少2000,员工账面数字增加2000. 员工消费时也不用都换成现金钞票,而是通过支票银行卡转账等等与卖方进行“数字转移。在欧洲,这种虚拟的“钱”达到流通货币总量的90%并没夸张。因此,央行发行货币的时候,没必要全部发行纸币和硬币,也就是文中的monnaie fiduciaire ;而是发生相当部分monnaie scripturale。通俗点说,在记账式信用货币产生之前,央行要通过商业银行投送100亿货币,就必须生产100亿纸币或硬币。商业银行必须拿到100亿现钞之后才算拥有这笔资金并用于贷款赚钱。现在有了记账式电子货币,央行只要发行10亿monnaie fiduciaire(纸币和硬币), 然后通过电子记账的形式向商业银行授权转移。这种情况下,商业银行并不需要拿到央行提供的monnaie fiduciaire,仅仅凭借央行转移的monnaie scripturale就可以用于放贷赚钱了。所以,从经济学意义上讲,商业银行也算是自己“制造”了货币。

一个商业银行,手里有10亿monnaie fiduciaire,同时又拥有90亿monnaie scripturale,它才可能往外贷款100亿。并不是商业银行手里拥有10亿monnaie fiduciaire就可以往外贷款100亿。

个人也是一个道理的。我手里有100元现金,账户有900元活期存款,我才有可能借给别人1000元钱。并不能说只要手里有100元现金就可以借给别人1000块。






2012-8-4 16:01: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果子狸69 发表于 2012-8-4 16:30
高利率国债真的如此可怕吗 ?要知道,1982年,法国发行的10年期国债,年利率高达17%!

http://france-infl ...

国债利率如同体温计,它可以测量国家经济形式的体温。并不是国债利率高可怕,而是国债利率高反应出的经济形势让人担忧。

法国1980年的10年期国债利率升到13.6,接近了石油危机时的13.7,是因为1979年到1982年资本主义世界爆发了一场战后最长的经济危机,从英国开始,影响到了整个欧洲和美日。美国与北京建交的原因之一就是受到这次经济危机的打击,在美苏争霸中处于劣势。法国左派候选人密特朗就是借助那次经济危机造成高失业的严峻形势而赢得大选。时隔31年,左派奥朗德又在这次欧债危机中获胜。历史就是这么惊人的相似。

2012-8-4 16:46: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橙色路灯 于 2012-8-4 23:32 编辑
果子狸69 发表于 2012-8-4 17:51
Les banques commerciales maintiennent des comptes de réserve auprès de la Banque Centrale. Si cet ...


商业银行准备金与央行转移给商业银行多少资金没有对应关系。

国家政策法规要求的商业准备金率是为了保证银行信誉,保证银行拥有充足的货币应对客户提取,或者减少流通中的货币量。比如,在金融风险较高的时期,或者通货膨胀比较严重的时期,官方会出台政策要求商业银行提高准备金率,经济学上叫“法定准备金”。如目前我国大型经融机构的法定准备金率为21%。如果金融机构为了安全起见,在法定准备金之外自己又追加了一些准备金,经济学上叫“超额准备金”。

央行发行的货币数量是根据整个社会的商品价格总额及货币流通速度,与银行准备金率无关。货币发行量与社会财富增加成正比,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

央行通过商业银行把货币投入市场,是根据国家的政策方向,通过转移现金和记账式转移贷款给商业银行,在资产负债表中体现,与商业银行的准备金率无关。因此,你15楼最后一段讲到的“商业银行不必在央行拥有相当于100%贷款额的准备金”就无从谈起了。

你主帖中提到“只要银行拥有9块钱,就能借出100块钱来,其中91块钱是银行凭空造出来的。”。这种现象的实际状况是:银行手里只有9块钱的储户存款,同时拥有91块钱的转帐入项,他就能借出100元。

那91块钱并不是银行凭空造出来的,而是一种商业活动的结果。所谓的商业银行“制造货币”只是个形象的说法,经济学上称其为“派生存款”,并不是老百姓生活中说到的那种国家发行的货币。商业银行是无法增加货币的。下面我努力举个例子吧,不一定能解释清楚。

张先生把工作一天的收入100元钱存入建设银行。建设银行把其中的20%(20元)作为准备金,其余80元贷款给李小姐。李小姐用这80元钱在超市买了一件衣服。超市又把李小姐的这80元付款存入了银行。商业银行体系中,由起初存入的100元,变为现在的100+80=180元。这其中的80元衍生出的存款就叫“派生存款”,即所谓的商业银行“制造货币”。

如果银行再把超市存入的80元,扣除20%(16元)准备金,其余64元贷给赵先生。。。。。如此循环下去,表面上看商业银行可以“制造”很多货币。但事实上,市场中流通的货币量并没有改变。商业银行所谓的“制造货币”只是一个概念而已。

说了这么多,无论概念怎么复杂,都不能改变一个事实:银行只有9元钱的时候(包括现金和账户数额),他是没办法贷出100元的。银行没有办法凭空制造出81元。别人从银行贷款100元,无论是接受现金还是账户上进行转移,都必须达到协定的数额100元。银行自己账上只有9元,是无法划给别人100的。
2012-8-4 22:25: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果子狸69 发表于 2012-8-4 18:29
个人也是一个道理的。我手里有100元现金,账户有900元活期存款,我才有可能借给别人1000元钱。并不能说只 ...

你说的第一种办法,也可以通过记账式货币进行。我借给别人1000元钱,100元是现金,900元是转账。一年后对方还给我100元现金,转账给我950元。这50元利息可以看作是“创造”出的记账式货币。

你说的第二种做法,并不符合你主帖中提到的“银行拥有9块钱,却可以借出100元”。我向银行借入1000元之后,这1000元钱在还贷之前就属于我的了,我手里的货币就不是仅有100元了,而是1100元。所以,我才有能力借出1000元给别人。银行之间也存在这种低价贷入,高价借出,叫做“同业拆借”。如果一个银行自有9元钱,低息贷入91元,然后才可以高息借出100元。那91元绝对不是商业银行凭空制造的,必须是实实在在地转入自己账户,然后才能用于贷出。
2012-8-4 22:51: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橙色路灯 于 2012-8-5 04:39 编辑
果子狸69 发表于 2012-8-4 16:00
为了控制通货膨胀,现在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通过立法来禁止国家直接向央行贷款。与个人和企业相仿,国家也只 ...

我感觉,你提到的“国家直接向央行贷款”与“控制通货膨胀”是没有关联的。通货膨胀的根源是流通中的货币过多。国家根据经济形势制定货币政策,决定货币投放量,并通过央行执行其货币政策。

无论是政府企业还是个人,都不能直接向央行贷款,也不能在央行存款。不是法律禁止,不是为了避免通货膨胀,而是因为央行根本就没有这种业务功能。

央行虽然叫“银行”,但是它相当于一个国家机构或管理机关,是管理其他银行的一家“银行”。他工作的对象是各专业银行和其他金融机构,不面向最终消费主体。央行向社会投放货币,也是通过各商业银行,而不是自己直接投放。去年据说温州市政府向央行申请600亿贷款,即使央行同意救市,它的贷款也只贷给温州的各商业银行,而不是贷给温州市政府。

一个国家的政府是有一定信誉的,在国内,政府以自己政权信誉为基础发行货币,央行根据政府的要求发放货币。一个政府要崩溃了,其发行的货币就会疯狂贬值,如1949年前夕民国货币。在国际上,一国政府以本国主权为担保向“外国”的金融机构借款就形成“主权债务”。如果政府是向本国商业银行贷款,出现你所说的“欠户是国家”,也不构成“主权债务”。
2012-8-4 23:53: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橙色路灯 于 2012-8-5 14:23 编辑
果子狸69 发表于 2012-8-5 10:06
在历史上,有过央行直接贷款给国家的事例。以法国为例,从1936年起,财政部就可以在央行透支,这种做法直 ...


如果讲到历史,法国央行不仅仅是“有过”直接贷款给国家,这当初就是它的基本职能。法兰西银行当初是因瑞士银行家支持拿破仑政变而得以建立起的一家私有中央银行。历经历经拿破仑、路易shiba、查理十世、路易·菲利普、拿破仑三世,波旁王朝复辟,等等多个世代,高特银行家族都是靠支持当权者而屹立不倒,一直到1936年才被收为国有。你提到的那个1973年法律,也并没有完全禁止政府向央行贷款,而是银行现代化转型的开始。法兰西银行在历史上,不仅仅可以给政府放贷款,而是还在矿产铁路等等很多行业投资,跟现在的商业银行没有区别。中国央行在历史上,包括南方苏维埃时期,及二战内战时期,除了货币发行权之外,也拥有商业银行的职能。

上面我提到的央行并不直接对个人企业政府提供存款和贷款业务,指的目前各银行的职能范围。无论中国还是法国,我们拿着钱去央行开账户是行不通的。这与通货膨胀问题无关,职权范围划分而已。
2012-8-5 13:22:3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橙色路灯 于 2012-8-5 14:59 编辑
Gregory_Wang 发表于 2012-8-5 11:41
次级不是”次级人群“这个意思,因为次级这个概念是来自偿还。

在公司破产中,股东就是次级债权人。负债 ...


这个“次级人群”指的是信用评价差,无法从正常渠道贷到款的人。比如月付金额远远高出月收入的30%。

我们经常说的美国“次贷危机Subprime lending”,指的就是次级房贷危机。你23三楼提到的那些叫“次级债券”。“次级房贷危机”可以引发“次级债券危机”,但是两个概念还是有区别的。

次贷危机的根源不是房子折旧,因为房子这个产品的折旧率比不上市场涨跌幅。一个房子买了住几年后再卖,一般不会因为住过而便宜,受当时市场行情影响较大。次贷危机是因为在高利率环境下,支付能力差的贷款买房者大幅增加。这个群体破产的几率非常高,当大量次级房贷者没能力支付月供而违约,整个市场就受到了冲击。
2012-8-5 13:55: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果子狸69 发表于 2012-8-5 12:04
假洋鬼子在未庄开了家银行。赵老太爷在里面放了1000克黄金,换来1000张面额为1克的收据。两年过去了,谁也 ...

你这个例子,跟我17楼那个“派生存款”的例子是一个道理的。只不过用黄金和票据不是很符合现代社会。黄金已经不能作为货币流通,票据也不能直接在市场上流通。你可以把那1000克黄金换成1000元人民币,循环下来同样可以产生“派生存款”。17楼的例子中开始存入的100元就变成了180元。但是,这绝非是银行凭空制造的,跟你主楼的那个观点有本质区别。

你的例子中,假洋鬼子可以贷给阿Q 1000 张面额为1克的收据,是因为他手里的确有1000克黄金,并不是凭空就可以给阿Q贷款。他手上有1000克黄金,就只能贷出1000张面额为1克的收据,不能贷出1200张票据,因为他无法凭空制造出200克黄金。在赵老太爷票据到期之前,这1000克黄金就属于假洋鬼子所有,自由支配。银行在这个吸收存款发放贷款的过程中,资产负债表一直是平衡的,并没有凭空制造出200克黄金。货币每流动一次都会代表一次价值,银行可以利用货币流动创造价值获利,但是绝对不是凭空制造出的。银行手里有1000资金,无论是来自央行还是储蓄户,无论是黄金美元还是欧元形式,他就只能贷出1000,他无法凭空制造出2000.



2012-8-5 17:06: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橙色路灯 于 2012-8-6 12:45 编辑
果子狸69 发表于 2012-8-5 18:54
假洋鬼子如果一直发行与他仓库里黄金储量相当的金元券,他的信用就不会出问题。他的收据就 as good as gol ...


这个例子,当个小说写可以,但是用于解释现代经济现象,就不够确切了。因为,如果“假洋鬼子”是商业银行,他根本就没有货币发行权,即使有黄金储备,仓库里存着黄金,他也不能“大量发行金元券”。即使是央行,有货币发行权,也与仓库里实际储存多少黄金没有关系,与别人是否知道自己仓库里有多少黄金没有关系。二战之后,现代社会,一国发行多少货币,是根据社会商品总量和货币流通速度,而不是根据黄金储备。中国黄金开采量世界第一,不意味着中国的货币发行量增长速度就要世界第一。根据黄金储备发行货币是1930年代之前的“金本位时代”,可现在是21世纪,距离“金本位”时代有八十年了。

有一个事实是非常清楚的,如果银行要贷款给某人100万元,银行里必须有100万元货币。这100万元货币的形式和来源可以多样化,可以是现金(纸币和硬币),可以是账户余额,可以来源于自己的利润,可以来源于储蓄户存款,可以来源于从其他银行借贷等等。但是,只要银行手里的现金加上账户余额不够100万元,他绝对是没办法贷出去100万的。银行不能凭空造钱出来,即使是账户上的数字,也必须是别人转入它才能增加,不是自己在电脑上改改就有钱了。

所谓的商业银行可以“制造货币”,我17楼举过一个例子,指的是“派生存款”,是货币流转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增加”。国家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如一张100元纸币,在进入流通领域后就不仅仅是100元,它会随着市场流转而不断“增加”,流通4次就相当于400元了。所以国家的货币发行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关系,公式为:MV=PT,(M表示流通中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次数,P表示一般商品价格,表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交易量的总和)。基础货币通过“派生存款”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叫做“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太复杂,包含了现金漏损率c,活期准备金率rd,定期准备金率rt,超额准备金率e等。咱们这里是时政论坛,不是经济学论坛,咱们就没必要在这些琐碎的公式上费脑力了。我想要表达的就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货币投入市场后随着流转次数增加而不断“增多”,在商业银行产生“派生存款”,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无论一张纸币发行出来之后其代表的价值增加了几倍,货币乘数有多大,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它只能代表他自身的面额。银行可以用于往外贷款的数额是按照当时当地他所拥有的货币数额,而不能凭空制造出更多。因此,你主楼提到的“只要银行拥有9块钱,就能借出100块钱来”是无法实现的。


黄金在古代的确是货币,1930年代之前国际上很多国家也是实行过金本位制,但是,1978年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已经在制度上终结了黄金的货币功能。因此,你故事中提到的假洋鬼子以储存有黄金为由向外放贷是不现实的,只能是个小说故事。

你提到的“黄金与美元挂钩”是不存在的,但是历史上存在过“美元与黄金挂钩”。1944年到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过“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固定汇率制”。这是一种“国际货币体系”,是确定战后各国间汇率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把黄金当作货币来流通。这就如同一个中国游客在巴黎买东西,他可以把欧元价格折算成人民币价格来感受一下价格高低,但是,并不是把人民币当成支付货币。二战后世界重新整合,各国间汇率不容易确定,所以各国就需要找到一个统一稳定的标准来衡量一下,这种东西只能是黄金。但是,现代金融体系下黄金又不能成为流通货币,所以就需要找一个信誉高的货币与其对应。当时美国是老大,领导资本主义世界,所以只有美元能够肩负这个功能。

“黄金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与黄金挂钩”意义是不同的。你可以参照一下“人民币与美元挂钩”和“美元与人民币挂钩”的不同。


2012-8-5 22:59: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橙色路灯 于 2012-8-7 10:08 编辑
果子狸69 发表于 2012-8-5 12:04
假洋鬼子在未庄开了家银行。赵老太爷在里面放了1000克黄金,换来1000张面额为1克的收据。两年过去了,谁也 ...


金融信贷在市场经济体系中有“杠杆”作用,可以增加货币流通速度,放大货币代表的价值,产生社会效益。你的例子放到现代社会就有以下效果:

客户赵老太爷把1000克黄金抵押给银行5年,取得5年期贷款100万。

这5年期间,银行可以把这1000克黄金借给阿Q,赚得了利息收入。

这5年期间,阿Q用银行借给他的1000克黄金变现后投资开了一家服装店,赚得了利润。

这5年期间,赵老太爷把那100万元钱用于投资,开了一家肉铺,也获取了利润。

5年后,阿Q把1000克黄金加利息还给银行,银行把黄金还给赵老太爷,并收回100万元。

那1000克黄金重量是没有变化的,仍然是那1000克。但是,5年下来,他们3方都赚到了钱。

如果那1000克黄金躺在赵老太爷家里,不会带来任何增值,唯一的好处是黄金没有纸币贬值那么快。

同样是这1000克黄金,进行了金融交易,增加了其流动性,它所代表的价值就增加了,为社会创造了财富。这就是金融市场的功能,可以提高社会资源的利用效率。你的例子中,用情绪化手法单方面强调了银行的利益,尤其是主楼的表达,把银行的贷款能力过于夸大了。如果没有利益,赵老太爷不会吧黄金存入银行;如果没有利益,阿Q也不会付利息从银行贷款。一个3方面都可以受益的金融交易,在你那个例子中,赵老太爷和阿Q成了冤大头大傻瓜。

这条利益链中,风险是如何产生的呢?

企业和个人从银行贷款,如同“借鸡下蛋”。如果借来的“鸡”没有下出“蛋”,那只“鸡”也可能因难产而死,无以为继。一旦贷款投资失败,这条利益链将被斩断。一旦投资失败的案例大量涌现,整个银行系统就会出现危机。

具体来说,如果银行监管不严,把1000克黄金贷给了生产经营能力较差的阿Q,5年后阿Q的服装店破产了。
或者,银行的贷款利息太高,阿Q服装店的利润难以承担,最终破产。这种情况下,阿Q无法归还给银行1000克黄金和利息,银行也没有办法兑现给赵老太爷。
或者,赵老太爷肉铺破产了,没有钱来赎回1000克黄金,如果金价升高了,银行赚大了,如果金价跌了,银行就亏了。这类现象大量发生,整个银行系统就危机了。

美国的次贷危机,就是第一种和第二种情况的结合。银行把大量资金贷给赚钱能力有限的阿Q们,同时利息又太高。大批阿Q们破产,银行就断粮了。


2012-8-6 12:04:3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