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帖最后由 橙色路灯 于 2012-8-6 12:45 编辑
果子狸69 发表于 2012-8-5 18:54 
假洋鬼子如果一直发行与他仓库里黄金储量相当的金元券,他的信用就不会出问题。他的收据就 as good as gol ...
这个例子,当个小说写可以,但是用于解释现代经济现象,就不够确切了。因为,如果“假洋鬼子”是商业银行,他根本就没有货币发行权,即使有黄金储备,仓库里存着黄金,他也不能“大量发行金元券”。即使是央行,有货币发行权,也与仓库里实际储存多少黄金没有关系,与别人是否知道自己仓库里有多少黄金没有关系。二战之后,现代社会,一国发行多少货币,是根据社会商品总量和货币流通速度,而不是根据黄金储备。中国黄金开采量世界第一,不意味着中国的货币发行量增长速度就要世界第一。根据黄金储备发行货币是1930年代之前的“金本位时代”,可现在是21世纪,距离“金本位”时代有八十年了。
有一个事实是非常清楚的,如果银行要贷款给某人100万元,银行里必须有100万元货币。这100万元货币的形式和来源可以多样化,可以是现金(纸币和硬币),可以是账户余额,可以来源于自己的利润,可以来源于储蓄户存款,可以来源于从其他银行借贷等等。但是,只要银行手里的现金加上账户余额不够100万元,他绝对是没办法贷出去100万的。银行不能凭空造钱出来,即使是账户上的数字,也必须是别人转入它才能增加,不是自己在电脑上改改就有钱了。
所谓的商业银行可以“制造货币”,我17楼举过一个例子,指的是“派生存款”,是货币流转过程中的一种正常“增加”。国家央行发行的基础货币,如一张100元纸币,在进入流通领域后就不仅仅是100元,它会随着市场流转而不断“增加”,流通4次就相当于400元了。所以国家的货币发行量与货币流通速度成反比例关系,公式为:MV=PT,(M表示流通中货币数量,V表示货币流通次数,P表示一般商品价格,表示最终产品和中间产品交易量的总和)。基础货币通过“派生存款”产生的信用扩张倍数叫做“货币乘数”。货币乘数的计算公式太复杂,包含了现金漏损率c,活期准备金率rd,定期准备金率rt,超额准备金率e等。咱们这里是时政论坛,不是经济学论坛,咱们就没必要在这些琐碎的公式上费脑力了。我想要表达的就是,在现代市场经济条件下,基础货币投入市场后随着流转次数增加而不断“增多”,在商业银行产生“派生存款”,是一种正常的经济现象。但是,无论一张纸币发行出来之后其代表的价值增加了几倍,货币乘数有多大,在特定的时间和地点,它只能代表他自身的面额。银行可以用于往外贷款的数额是按照当时当地他所拥有的货币数额,而不能凭空制造出更多。因此,你主楼提到的“只要银行拥有9块钱,就能借出100块钱来”是无法实现的。
黄金在古代的确是货币,1930年代之前国际上很多国家也是实行过金本位制,但是,1978年的《国际货币基金协定》已经在制度上终结了黄金的货币功能。因此,你故事中提到的假洋鬼子以储存有黄金为由向外放贷是不现实的,只能是个小说故事。
你提到的“黄金与美元挂钩”是不存在的,但是历史上存在过“美元与黄金挂钩”。1944年到1973年的“布雷顿森林体系”实行过“美元与黄金挂钩,其他国家货币与美元挂钩,固定汇率制”。这是一种“国际货币体系”,是确定战后各国间汇率的一种方式,并不是把黄金当作货币来流通。这就如同一个中国游客在巴黎买东西,他可以把欧元价格折算成人民币价格来感受一下价格高低,但是,并不是把人民币当成支付货币。二战后世界重新整合,各国间汇率不容易确定,所以各国就需要找到一个统一稳定的标准来衡量一下,这种东西只能是黄金。但是,现代金融体系下黄金又不能成为流通货币,所以就需要找一个信誉高的货币与其对应。当时美国是老大,领导资本主义世界,所以只有美元能够肩负这个功能。
“黄金与美元挂钩”与“美元与黄金挂钩”意义是不同的。你可以参照一下“人民币与美元挂钩”和“美元与人民币挂钩”的不同。
|
2012-8-5 22:59:5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