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地铁的时候,同屋佐罗(化名)突然没头没脑地问:我们为什么要来法国? 我不知道他受到了什么触动,是为地铁里跪着讨钱的妇女?还是为今年没申到可心的大学?我望着他面无表情的发问,顿时有点语塞。 作者:新欧洲战报记者 陈星院 佐罗是跟我一起在报社实习的实习生,他的年龄和他的人一样纠结:正赶上89的尾巴、90的头儿。在国内经历了一次留级、一次复读后,上了非重点大学的英语系。在这个英语已经“烂大街”的时代,一个英语系学生的出路,貌似除了干外贸就是当老师。在一个北京的少年英语培训班工作半年后,少年时期风流倜傥、万众瞩目的翻译官梦想渐行渐远,佐罗对未来的生活既迷茫又失望。每天刷朋友圈,看到那些海外留学的大学同学们意气风发、得意洋洋的势头,佐罗又是嫉妒又是心酸:大学班上差不多一半的同学都在欧美等国家留学,佐罗也动起了留学的念头。 此时佐罗24岁,有一个大学时期就开始交往的女朋友,感情非常稳定,有毕业后买房结婚的打算。但毕业半年来,佐罗银行账户存款始终没超过4位数。在北京买房肯定没戏,好在女朋友愿意跟他一起回北方小城,结婚买房有双方父母支持。佐罗的父亲是个政府机构的普通职员,母亲是公交车司机,不算富裕的家庭也无法为孩子提供过多帮助。 刚说出出国的打算,立马遭到周围几乎所有人的反对:首先是父母,希望孩子工作稳定后赶紧成家立业,而且拿买房的钱去留学,二老接受不了;其次是亲戚,背地里总是对佐罗“不靠谱”的行为指指点点——这么大的人了还不着调去留学,要败光他爹妈;最后,最歇斯底里的还是他的女朋友,姑娘是土木工程师,虽然刚毕业,每月已经能拿到近万薪资,而出国少说也得三两年,这段时间的异地分居对双方都是考验,何况跟双方的亲戚也都熟头巴脑了,就差婚礼办事了。 佐罗也动摇过,可是自打动了出国的念头,每天在办公室坐着觉得心态貌似都不一样了:以前遇到领导挑刺儿、同事挤兑,佐罗从来都是一笑而过也不在意;现在就不一样了,每次遇到不公,他总能用“还是国外工作环境好,办公室关系没这么复杂”来安慰自己。 人就这样,得不到的你总是惦着念着,而且越惦记越上心,越上心就越想得到。佐罗铁了心要出国,于是边安抚了父母和女友,边重拾二外法语,经过大半年的时间才踏上了法兰西的土地。 临出发时在机场送行,父母和女友都哭成了泪人,佐罗看得心酸,但想到前途无限的未来,他头也不回的大步踏出国门,心中竟有无限的柔软荡漾开来。 此时,他还未预料留学之路的坎坷与艰辛。 佐罗将要生活的城市不是巴黎、里昂、图卢兹这样的大城市,而是克莱蒙·费朗——之前在国内闻所未闻,这是法国中部的一座山城,不发达程度甚至不及一个国内的县级市。但走出火车站那一刹那,佐罗还是“被惊艳到了”,他后来跟我描述当时的“复杂又纯粹”的内心感受:“哇哦,万恶的资本主义就是好哇!” 一年以后再次聊起,他回忆起当时完全是被那条通往市区整洁又干净的马路所震慑。 佐罗托一个国内学法语的同学找了房子,房东是中国人,把整个两层小楼隔成了十间房,房子非常简陋,好在很宽敞、房价又不及北京的一半…食物也不贵,牛奶、鸡蛋、各种肉类物价也很感人。总之,一切似乎都很满意。 第一次受挫是语言班开学,佐罗再怎么也没想到语言班上17个学生中竟然有12个是中国人。课堂课下中文都是“官方语言”,大家交流毫无语言障碍,法语老师们也是见怪不怪,只是偶尔会在讨论时大家用中文大声说笑时,才会提醒一下。虽然交流自在、朋友也多,但是佐罗不开心:这根国内学法语没什么区别嘛!学校几乎所有班级情况都差不多,几乎所有的新生在都互相讨比较上寥寥无几的外国人,有6、7个以上的简直是幸运。 学法语需要语言环境,课下学习也很重要。佐罗决定多交几个法国朋友,能够迅速提高法语水平。可现实再次击倒这个单纯的少年:法国是个哈日国家,很多人对中国人并没太多好感,尤其是满大街都是中国人的小城市。佐罗甚至在聚会中遇到一个不识趣的法国人不甚友好地走过来,满嘴胡言乱语地评价中国姑娘和中国。佐罗气结,心情低落了很久。 直到后来跑到小城周围的镇子上游玩、见到那广阔的绿野,佐罗才放下许久的耿耿于怀。那是个初秋的周末,天蓝得透亮、云朵压得很低,汽车驶在绵延的乡间小路上,视野极为宽阔。远处山脉起伏,满满的都是绵延的绿色,有时候还间杂着乳白色的牛羊。“我当下感动地差点掉眼泪,那种完美的、广阔的绿意太令人震撼了,我当时才明白了出国的意义——有些东西没经历也罢,经历后内心的波澜壮阔让人觉得渺小,也让人内心柔软,懂得要去努力。”佐罗说这些的时候,我看到了他眼睛里闪烁着晶莹的光。 接下来的日子,佐罗决定好好利用课余时间去了解法国。慢慢的,佐罗发现所在奥弗涅大区每个小城都有独特的魅力:北部城市位于平原,更加开放;南部山区,相对封闭,但保留的独特地域文化却很完整。在旅途中佐罗学会了在网上拼车、联系沙发客,走的路多了,遇到的人多了,生活似乎有些小变动了:人开朗了很多,法语水平也大有提高。 在旅途中,佐罗总是将见闻转化为文字,并在报刊杂志与人分享。生活的一切似乎都步入了正轨,进入良性循环中。 然而,还是小问题不断。首先是女朋友被家人逼着相亲,其次是原来父母为自己准备的买房结婚的钱总有会花完的一天。焦虑再次袭来,佐罗不开心。 快过年的时候,他找到在一份中餐馆后厨的工作,虽然又脏又累,但能解决部分费用问题;女朋友那边,他也每天电话安慰劝解,好在二人感情基础牢,女朋友答应不去相亲。 最大的挫折是每天忙着打工的时候竟然错过了学校的申请时间。文科开始早,结束也早,等到佐罗着手准备时,已经没有几所学校可以申请了。别人劝他申个本科最后一年,“好有个垫底儿的”,佐罗不听。结果是第一年没有收到录取,佐罗只能继续读一年语言。 这一年,佐罗25岁。他把读语言的城市换到了巴黎,此时他的身上只有不到两万人民币。找好房子、办了地铁卡,一切又重新开始了。第二次面对新学期开学,佐罗已经熟门熟路了。巴黎是个开放的国际大都市,班上虽然中国人不少,但再也不是一色儿的中国面孔来了,大城市什么人都有,谁都显得那么不起眼,佐罗倒觉得非常安心,他喜欢这种扎到人堆的感觉,很熟悉、很亲切,像北京。 巴黎什么都好,历史建筑景点什么的宏伟又壮观,每次坐公交经过巴士底狱广场、巴黎圣母院,佐罗都在内心感慨万分:“人类的文明在欧洲保存得这么好,不来巴黎枉来法国啊!”佐罗也喜欢在塞纳河边坐着发呆,就像周围懒懒地晒太阳的法国人一样。 法式的懒散、浪漫作风让人艳羡,可佐罗从河边起身后立马就陷入极端的焦灼状态:每天放学后就跑去餐馆打工,工作学习都让他疲惫不已;最近女朋友跟他的联系也少了,每次电话总以有时差影响她休息为借口,聊不上十分钟。 这样的状态持续了几乎一年,间或的佐罗也会报个团出去玩一下,周围的几个国家都玩过了。平日里挤地铁上学、挤地铁放学、挤地铁上班、挤地铁下班成了生活常态,佐罗觉得很充实。地铁里各式的人都有,有人西装革履头发梳的油亮;有人背着18区地摊买来的古驰包;有人乞讨也有人看书;有人兴奋地与恋人接吻;还有更多人和他一样,在角落里用迷茫的眼光打量着周遭的一切… 佐罗更加适应法国生活了,纯净的天空、安全的食物、原始的自然风光…一切都是色彩斑斓的样子。法国的自由自在和文明开放,让他想留下来,他想把父母和女朋友都接过来一起生活。 佐罗生活得更加卖力了,假期不回国,做两份兼职,不仅供上自己花销,还能每月给女友寄些化妆品和包包;同时他的法语说得也更牛了,不仅结课时考到了C2(法语水平测试最高级)水平,还申到巴黎十二大,虽然可心的八大没被录取,但好歹留在了巴黎。 经过两年的法国生活,佐罗的视野更宽广了:结交到各国好友,常常受邀去各国游玩;也会处理各种“国际事务”了,知道怎样去面对各种“外交”不友好;工作上也认识了很多“上得了台面”的人物,整个局面都打开了;喝咖啡、吃三明治、参加各种soirée…也渐渐习惯了法式生活习惯。 一切都那么完美,不是吗? 走出地铁的时候,天空下起了小雨。我听到佐罗带着哭腔说到:“她下个月要结婚了,晚上她发微信通知了我。” “你要回去吗?”我小心翼翼地问。 “不回。”他回答地简短而有力,眼睛却红红的。 “你后悔来法国了吗?”我想到一开始他问我为啥来法国。 “我不知道,可我知道我不想错过我所经历的,哪怕错过了她。”我看到一串泪珠儿滚下来,我赶紧拍了拍他的肩膀,以示安慰。 “陪我喝点酒吧,明天还要继续奋斗呢!”他笑着流着泪说。 此时的佐罗26岁,全新的法国生活才刚刚开始。 (编辑:鲁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