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英美剧中国大热让官方紧张 担心意识形态入侵

revefrance11 2014-1-15 18:27 1823人围观 新闻中心

英剧《神探夏洛克》第三季在中国掀起热潮。官方媒体提出“要警惕文化霸权,筑牢文化安全”。

d1440e3d1484RTBcKkps.jpg
神探夏洛克


德国媒体爆料:英国首相卡梅伦去年12月访问中国时,显然做了大量的准备工作,包括在新浪微博开通账号。但是他大概没有想到,中国网民问得最多的问题之一,是热门英剧《神探夏洛克》第三季何时开播。中国剧迷希望卡梅伦帮助催促。

尽管卡梅伦解释自己不能干预独立影视制作公司的工作进度,但是他在新年伊始还是收到了中国影迷的感谢。《神探夏洛克》第三季终于在北京时间1月2日凌晨开播。

很多中国年轻人称在那天起个大早,就是为了收看福尔摩斯揭开假死之谜--该剧上一季结束时留下的悬念。英国BBC广播公司给了中国全球唯一同步跟播权,并为中国观众提供了官方中文字幕。这是英剧史上的第一次。中国合作方优酷网站也一夜之间获得了300万的点击,创下了同类点击率的高峰。

英国媒体留意到中国观众对于剧情中主角夏洛克-福尔摩斯和约翰-华生之间若隐若现的"基情"(同性恋倾向的激情)的兴趣。影评人韩松落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认为,这只是制播方炒作的一点花絮而已。除了福尔摩斯探案故事在中国拥有大量读者之外,互联网一直都聚集着大量的美剧迷和英剧迷,只是这次正式合作让他们有更多机会曝光而已。

"大西洋底来的"英美剧迷

美剧的历史可追述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作为中美邦交正常化的成果,美国科幻剧《大西洋底来的人》1980年5月出现在中国电视观众每周四晚上的荧屏上。随后《加里森敢死队》和《成长的烦恼》在中国受到追捧,却先后因为"情节不符合国情"及政府禁止卫星电视接收器而被中断,只有央视版权的《神探亨特》让美剧迷聊以自*慰。到了九十年代中期,《老友记》、《X档案》等大量美剧被盗版商制作成VDC、DVD占据了遍布大街小巷的影碟租售店货架。二十世纪以后,互联网让美剧的传播如虎添翼,《越狱》、《迷失》、《欲望都市》、《绝望主妇》、《英雄》、《24小时》、《生活大爆炸》、《傲骨贤妻》……都拥有大量粉丝。据报道,"不到12个小时,一集配有中文字幕的美剧就可以下载到美剧粉丝的电脑上"。

自称美剧超级粉丝的网民"越狱250",一边看《越狱》一边自制道具,模仿剧中情节。他甚至计划组建一支真正的"越狱逃亡团队",在现实生活中体验真实的"被通缉的感觉"。

英剧的流行历史稍短,范围也有限,但是从《唐顿庄园》到《神探夏洛克》,英剧也大有席卷之势。去年2月到6月,中央电视台也连续播出了《默林传奇》、《唐顿庄园》、《远古入侵》三部英剧。

英美剧迷还组成了"字幕组",义务为网民贡献字幕翻译。其中被公认为影响最广、翻译质量最高的字幕组有三家,分别是"伊甸园"、影音YY工作室的"YYeTs美剧组"和"盘灵风软字幕组"。近年来网易、优酷等商业网站也提供自己的翻译。

"该让英国知道神探狄仁杰"

相比之下,北京国际版权交易中心郭甲认为,中国电视剧出口"范围非常有限","主要销售地局限在亚太地区,主要以东南亚地区为主","真正打入国际市场的电视剧精品凤毛麟角" 。

中国热门电视剧《潜伏》等在网民中得到的最高评价,就是"像美剧"。韩松落在影评文章中说,英美剧标准也成为一些中国影视剧导演的刻意追求,不过"多数时候,只得其形而无其神"。他认为首先是政策原因,许多美剧题材,在内地都属于敏感题材,受到"主旋律"的限制;其次,英美剧投资巨大,拍摄时间十分漫长,不符合中国影视快餐文化市场。

韩松落在接受德国之声采访时补充说,中国观众的欣赏趣味也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因。英美剧迷尽管人数众多,但是中国绝大多数观众仍然是韩剧迷,中央电视台播放的被网民称为"垃圾剧"的党史剧、抗日剧也拥有大量观众。

但是英美剧热仍然引发官方媒体对于"意识形态及文化入侵"的担心。针对《神探夏洛克》热,《人民日报》发表评论《该让英国知道神探狄仁杰》,认为"也许可以尝试让大不列颠岛上的观众知道,我们有个叫狄仁杰的神探,也是不错的"。这个评论被网民讥讽为"没文化",因为狄仁杰的故事也出自西方人、荷兰汉学家高罗佩(Robert Hans van Gulik)的笔下。

去年12月人民网发表《美剧热的冷思考》一文显得更加严肃。作者李兴选分析了美剧在中国的流行,认为"美剧在传播娱乐化的信息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地输出美式价值观,影响着青年一代的价值取向,削弱甚至淡化主流价值观的整合"。因此,"要警惕文化霸权,筑牢文化安全 ","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作用"。(作者:张平)
原作者: 华妃凉凉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引用 DEFNAT 2014-1-15 18:51
国内的电视连续剧除了少数的几个古装剧和抗战的以外都十分垃圾.如果说美国的电视剧是垃圾食品的话,大陆的连食品都说不上,国家的补助都给导演包二奶了,怎能拍出好的电视剧呢?
引用 龚贺 2014-1-15 20:59
本帖最后由 龚贺 于 2014-1-15 20:01 编辑
DEFNAT 发表于 2014-1-15 17:51
国内的电视连续剧除了少数的几个古装剧和抗战的以外都十分垃圾.如果说美国的电视剧是垃圾食品的话,大陆的连 ...

包二奶不影响创作,文中提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限制国人才艺的枷锁。广电总局一群老人,就可以用自己的眼光决定节目的死活。

引用 DEFNAT 2014-1-15 21:53
龚贺 发表于 2014-1-15 19:59
包二奶不影响创作,文中提到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是限制国人才艺的枷锁。广电总局一群老人,就可以 ...

社会主义价值观不影响创作,相反在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电影界创作许多优秀的电影,同样苏联也创作了许多经典电影.事实上许多优秀的导演都是亲左的.
包二奶只是一方面,而严重的经费的浪费.请不要扭曲我的意思.谢谢
引用 龚贺 2014-1-15 23:50
本帖最后由 龚贺 于 2014-1-16 00:26 编辑
DEFNAT 发表于 2014-1-15 20:53
社会主义价值观不影响创作,相反在社会主义时期,中国电影界创作许多优秀的电影,同样苏联也创作了许多经典 ...

社会主义价值观, 作为西方传入的一种价值观,其本身当然不会影响创作。存在左右等不同价值观的公开竞争有利激发创作意识 。梁启超鲁迅胡适等都是在不同观点碰撞中成就的文学大家。但是,把社会主义价值观当成了神主牌衡量标准 ,就会限制创作了。同样是中国人,同样存在左派,民国时代大师辈出,毛时代打油诗遍地 ,就是很现实的例子。

包二奶当然只是一方面, 我的观点是,艺术创作不是靠官方经费来支撑。艺术的根源和活力在民间,而非官方。官方的任务是为艺人创造法治自由的环境。 版权和创作自由有保障,在市场经济的推动下,民间的创作热情自然会高涨。1930年代的大上海成为亚洲的艺术中心,并不是因为得到很多官方经费得以有效利用,那里的二奶和腐败也不少。

苏联之前的俄国,还没有电影产业,无法比较。如果从文学艺术史来看,苏联之前的19世纪才是俄国的黄金时期。等苏联建立起稳固的共产体制,把“社会主义价值观”作为标杆的时代,前朝遗留的文学大师也无用武之地,反而是一些流亡作家成果斐然。

“经典”作品不代表文化的繁荣和进步。当年官方推出的“东方红”传唱全国,的确“经典”。当年官方能够确立这种经典,需要在全国封杀私人的不同价值观艺术创作,造就民间创作的一片荒芜。如果一边是刘德华王力宏莫文蔚王菲在深情歌唱,一边是官方在宣传“东方红”,这种自由环境不会把东方红造就成“经典”,但却能推动文化繁荣进步。





引用 Cogito 2014-1-16 16:13
不看电视剧,只看电影

查看全部评论(6)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