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另一篇“头一炷香”浅显明了,没什么内涵,所以没有解的必要。小草评得非常正确:“没有思考的余地。”而这个“借问桃李”的故事稍微复杂一些,有必要追加一些说明。
本篇是因为看到前几篇写历史题材,于是跟着凑热闹。去年写过谢道韫,今年写谁呢?不久前看过蒙曼讲的武则天和太平公主,于是想到上官婉儿了。才女的爱情多少是有些值得八卦的呵呵。
本文一如我自评的“故事背景交代太过含糊,使得跟历史联系的线索太少。”让读者不容易明白故事是基于什么而讲,要讲的又是什么。
故事背景
唐景云(唐隆)元年710年六月,临淄王李隆基领导发动了诛灭韦氏集团、拥立其父相王李旦为帝的宫廷政变,史称唐隆政变。
唐中宗李显昏庸无能,放纵其妻韦后和宠女安乐公主干预朝政。韦后欲效法武则天成为女皇帝,安乐公主也想当皇太女,她们重用韦氏宗亲及武三思、宗楚客等人,形成韦氏集团。元年六月初二,韦后和安乐公主在精通医术的散骑常侍马秦客、善于烹饪的光禄少卿杨均的协助下,在食物中投毒害死了中宗(此段有历史争议)。韦后秘不发丧,自揽朝政。
相王李旦是中宗李显的弟弟,秉性旷达、不贪权势,亦无进取之心。其三子李隆基素怀大志,他在其姑母太平公主的支持下,积极进行捍卫李唐社稷、反对韦后篡权的斗争。李隆基争取“万骑”的将领葛福顺、钟绍京等人的支持,于二十日(公历7月21日)夜发动政变。
政变结果是韦后仓皇逃跑中被飞骑斩首,安乐公主、武延秀等人也被诛杀。次日,李隆基迎相王入宫,并下令关闭城门及宫门,大肆搜捕韦氏余党。二十四日,李旦即皇帝位,是为睿宗,改元景云。二十七日,身为李旦第三子的李隆基被立为皇太子。从此跃上历史前台,正是日后开创开元盛世的唐玄宗。
故事人物
三郎就是李隆基,李旦第三子。
钟绍京:659-746年,字可大,唐代兴国清德乡人,系三国书法家钟繇的第17代世孙,江南第一个宰相。历史上把钟姓这两个著名书法家,钟繇称“大钟”,钟绍京称“小钟”。唐隆政变时任西京苑总监。其实他在政变中表现懦弱,差点坏了大事。
上官婉儿:664-710年,陕州陕县(今河南三门峡陕县)人。宰相上官仪孙女,仪被杀,随母郑氏配入内庭。因才气过人,被武则天赏识,没有被诛杀。代朝廷品评天下诗文,后人称其为“巾帼首相”。曾与韦后、安乐公主等人操纵政治,树立私党,广纳贿赂。临淄王李隆基发动政变,诛韦后、安乐。上官婉儿执烛率宫人迎接李隆基,因为她曾与太平公主合拟了一份利于相王李旦(李隆基老爸)的中宗遗诏,她把遗诏拿给刘幽求(李隆基心腹)观看,刘幽求拿着遗诏求李隆基开恩,但李隆基执意杀上官婉儿。死时年仅46岁。(小李的政治敏感性很高,对这个旷世才女毫不怜惜,可怜的婉儿啊。看来还是杨贵妃一类的花瓶能让小李栽跟头,男人向来不能轻言什么免疫力,因为总会有一种女人让自己头破血流,时候未到罢了呵呵..)
崔湜:671年-713,年字澄澜,定州人。擢进士第,累转左补阙,预修《三教珠英》。出身赫赫有名的博陵崔氏一族,长相非常英俊。他的弟弟崔液、崔涤都非常有文才, 因此他们家开宴会时常自比东晋的王、谢二族。崔湜曾三度为相,此前还做过兵部侍郎,地位显赫,名动朝野。景龙四年(709),崔湜下朝行至天津桥,正是春风得意之时,不觉缓辔于马上吟道:“春游上林苑,花满洛阳城。”张说(大诗人,玄宗朝宰相)见了,羡慕不已,感叹说:“此句可效,此位可得,其年不可及也。”崔湜相貌俊美,文章诗词又漂亮,在全唐诗中留诗三十八首,与同样才貌出众的才女上官婉儿互相仰慕。婉儿死后,为太平公主男宠。在太平公主与李隆基的政治斗争失败后,于流放途中被杀。
故事含义
本文主要是讲崔湜和上官婉儿的爱情故事。主要表达的是,上官婉儿被杀之后,崔湜面对李隆基的处置,念婉儿的深情,愿与其同死的情意,结局是被贬华州。
有几个方面是我想表现的人物心态:
一是李隆基自己明明杀了上官婉儿,却号称被士兵误杀(基于史实的小说情节)
一是崔湜在野心勃勃的李隆基面前看似求生其实求死的心理(纯粹虚拟的小说情节)
一是崔湜跟婉儿的感情天下皆知,二人情深意重,惺惺相惜(小说与史实的融合)
一是李隆基未杀崔湜,只将其贬官,表现他爱惜人才,是为开元盛世的基础(基于史实的臆想,因为政变之后,崔湜确实只是被贬而 没有被杀,且迅速投入太平公主的怀抱,所以从史实来讲,无论是政治品格还是爱情品格,崔湜的问题都挺严重的...)
... ...
文章的最后一首诗,不是我的捏造,而是崔湜和婉儿留下的诗句的融合。
第一、三句是崔湜的句子,第二、四句是婉儿的句子。所以才有钟将军“怎么这么乱,还听得耳熟?”的疑问,也才有三郎“一首诗,两颗心”的感叹。
通过这首拼凑出来的诗,我想表达的是:
故人不可见,冠盖满东京(对婉儿之死的惋惜和痛心)
势如连璧友,心似臭兰人(表达婉儿和她的爱情如牡丹般高贵芬芳)
人间白云返,天上赤龙迎(对婉儿和爱情的悼念)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爱情和现实的无奈,此句也是本文题目的由来)
原诗如下:
“故人不可见,冠盖满东京”- 崔湜【登总持寺阁】
宿雨清龙界,晨晖满凤城。升攀重阁迥,凭览四郊明。井邑周秦地,山河今古情。纡馀一水合,寥落五陵平。处处风烟起,欣欣草木荣。故人不可见,冠盖满东京。
“势如连璧友,心似臭兰人”- 婉儿咏双头牡丹之句
“人间白云返,天上赤龙迎”- 崔湜【寄天台司马先生】
闻有三元客,祈仙九转成。人间白云返,天上赤龙迎。尚惜金芝晚,仍攀琪树荣。何年缑岭上,一谢洛阳城。
“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婉儿【奉和圣制立春日侍宴内殿出翦彩花应制】
密叶因裁吐,新花逐翦舒。攀条虽不谬,摘蕊讵知虚。 春至由来发,秋还未肯疏。借问桃将李,相乱欲何如。
故事线索
因为故事背景含糊,所以使读者对故事理解肯定有偏差。我自认为留下的背景线索主要有这些:
一、开篇交代了地点:长安和几个门(历史存在的),时间:仲夏,并在最后确定为六月
二、明确提到“韦后”“安乐”和“婉儿”,能看得出他们都因政变而死,也能锁定故事的背景为唐隆政变的第二天
三、文中的人名都是历史人名,“三郎”这个名字太隐晦,但可以看出他是政变领导者,被钟绍京称三王,又称“临淄王”,所以基于前面时间地点和事件的交代,还是能联想到李隆基的
四、“春游上林苑,花满洛阳城”是崔湜的典故,进一步落实了时代和人物的背景
五、结尾的诗句能充分说明这是崔湜和婉儿的爱情故事,崔湜在政变后贬华州刺史也是史实 |
2009-6-23 18:38: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