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五
攘外必先安内,并非抗战时期蒋介石的专利,想必一定有它的历史渊源和存在的合理性。可以推断,一个西北边境三胡骚扰不断,中间横插着宿敌中山国的赵国,要想与诸侯争锋,立于不败之地,没有国家内部及边境的稳定和安宁是不可想象的。三胡的骚扰及中山国的宿仇,是积压在赵武灵王胸中最大的心腹之患,也是赵国和平崛起道路上需要清除的第一道障碍。
公元前306年(武灵王二十年),即胡服骑射顺利实施后的第二年,赵国国内大局已定,政通人和,国力大增,军事上有了一定的实力。赵武灵王成功完成了他韬光养晦战略的厉兵秣马、积蓄实力的第一步棋,到了“不鸣则已,一鸣惊人”的“一飞冲天”的战略进攻阶段,逐步开始实施他和平崛起赵国的第二步战略部署――击三胡,灭中山,巩固边防,统一疆土,从根本上崛起赵国,雄踞关东。
三胡是指赵国东北部的东胡、西北部的林胡和楼烦的游牧部落合称。他们与赵地交错杂处,精于骑射,民风剽悍。赵国只要有战事发生,三胡便趁机从背后袭来,乘人之危,趁火打劫。东胡的骑兵从无穷之门(今河北省张北县南)进来,骚扰代地;林胡、楼烦的骑兵则纵横驰骋于赵国西北山区,大肆掳掠。赵武灵王胡服骑射的灵感就是从与三胡骚扰、反骚扰的长期斗争中得到的灵感和启发。此时该赵武灵王以胡制胡了。
打击三胡,战争远离中原各诸侯国,不会引起太大的利益冲突和反弹,外交和政治斗争单一,所以赵武灵王打击三胡的反侵略战争进行的比较顺利。
赵武灵王分别于公元前306年(武灵王二十年)、公元前300年(武灵王二十六年)、公元前297年(惠文王二年)前后三次胡服北征,兵锋所至,林胡王献马,楼烦王一部骑兵被收编。东胡不敢入“无穷之门”(今张北县北)。从张北县南向西沿大青山、乌拉山以西高阙塞,黄河以南之榆中(今内蒙古伊金霍洛旗一带)的广阔土地为赵武灵王统率的胡服骑射铁骑所征服。
在痛击了三胡部落的同时,也解决了长期困扰胡服骑射实施的两大难题――骑兵和战马短缺问题。
赵武灵王不失时机地把自然和人文环境非常适合训练骑兵的原阳,建成赵国的“骑邑”,即骑兵训练基地,把原来赵国的步兵直接改编为骑兵,集中在此地训练。同时直接招募大量原阳附近的胡人应征入伍,委派代相赵固在代地负责收编三胡战败俘虏的胡兵,直接补充到赵军的各骑兵部队,解决了骑兵兵源难题,极大增强了军队战斗力。
“林胡王献马”,解决了中原地区缺少彪悍强壮的战马问题,使赵国拥有了源源不断的良种军马的供应基地――林胡。
这样赵武灵王把胡服骑射又推向了一个更高层次,使赵国如虎添翼,国力日益彰显,军事实力突飞猛进,与日俱增。
武功尚需文治,仅有“力拔山兮,气盖世”的军事实力,对于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来讲是远远不够的,有武功仅是蛮力,有勇还需有谋,武功离不开文治,文治和武功,两手都要抓,两手都要硬,文武兼备,才是赵国崛起的硬道理!在开疆拓边的同时,武灵王对三胡地区进行了一系列的文治工作。
三胡边防需要巩固,于是赵武灵王在新开辟的疆土上修筑起来了中国历史上最早的长城。把楼烦、林胡、东胡等游牧部族牢牢地隔挡在了长城之外。
边疆的政权需要巩固,于是赵武灵王在这些地区设置了云中、雁门、九原三郡,诞生了赵国的边疆政权机构,并在郡下划分设置了许多县。这是该地区历史上最早的郡县两级制的地方政权。
边疆需要中原地区的农耕文明,于是,赵武灵王又从中原向三胡地区大量移民,迁吏大夫奴隶于此,屯垦戍边。奴隶从内地迁到九原,从而摆脱了原来奴隶主的奴役而成为农民,增加了边地农业劳动力。既削弱了内地奴隶制残余,也加速了边地封建化进程,大大解放了赵国社会生产力。
此时的赵国,中原农耕文明与草原游牧文明相互影响,相互渗透,相互促进,交相辉映,使赵国的政治、经济和军事都达到了其历史上前所未有的辉煌,在中国历史上闪耀着夺目的光辉。
民族得到融合,文化得到交流,资源得到整合,先进的文明得到发扬光大,民族地区的政治、经济得到发展,国家得到局部统一。
|
2009-2-15 23:14: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