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饰词
欧阳修为什么说逸马杀犬于道呢? 他是散文八大家,唐宋两朝中间还夹个五代十国,总共600来年才选出八个。他们是古文运动的骨干力量。古文,就是说话直白,不用典带句的,有什么话说什么话。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就是古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多漂亮的句子,大文豪王勃的作品。不行,太花里胡哨了。平常人哪里有这么说话的。
古文运动反对的就是这个。
能让句子漂亮的词就是修饰词,落孤秋长之类。去掉修饰词,水天一色多简练。中国秦朝以前当官的都是法家,都爱玩弄名家词句诡辩。到了汉以后,当官的都是文学家诗人,喜欢词句华丽,都是玩修饰词的,名词前加形容词,动词前加副词,形容词前加副词等等。 作诗填曲,越来越复杂,对语言道是一种进步。
后来欧阳修等人一看这么下去不行,公务员写作都按照流行歌曲的创作方式走哪里可以。就搞了个古文运动,要求简化,让老百姓都能看懂。经过这么一搞,中国24史的新旧唐书才没变成格萨尔王一样的史诗。人家欧洲的历史最早的都是史诗,可以唱的。伊利亚特啦,贝奥武夫啦。。。。。中国的口传历史则变成了说书。大体以说为主,当然南方还有评弹,夹说带唱。
西方写论文,概念套概念,讲究公式化,最好写出来是数学方程式,便于运算。一般人轻易看不懂,是不用修饰语的另一个极端。
先秦文章,墨子公孙龙最难读,因为都是公式化的语言,偶而举例白马非马,大家很感兴趣,不举例就枯燥。中国人是个出诗人浪漫主义的民族,因此佛教在中国演变为禅宗。而唐僧辛辛苦苦带着仨徒弟取回来的真经,翻译完了就搁在那里没人管。
例句1天下无指,而物不可谓指者,非有非指也。非有非指者,物莫非指也。物莫非指者,而指非指也。 公孙龙指物论
例句2由此便遮增减二执。境依内识而假立故。唯世俗有。识是假境所依事故。亦胜义有。 玄奘奉诏译成唯识论
例句3马或白者,二马而或白也,非一马而或白。此乃一是而一非者也。 墨子
反例句 人之向善如水之就下。 孟子
四句中,只要是正常人的眼睛都会先看老孟子,次看墨子,再看公孙龙,最后看唯识论。按照理解的程度,次序排列。越往后越废眼神,目光会自动逃避。
西方哲学,大家都知道康德和黑格尔了不起,但是谁都不知道他们写了什么。尼采,虽非主流哲学家,但是凡是中国稍受过点教育的人都知道他写过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为什么?就是因为尼采用寓言,打比喻,中国人能接受。康德黑格尔两位的语言干巴巴,啥叫纯理性批判,精神现象学?这几个字能真正理解了就不错。
后来五四时期出了个大腕,王国维。这人不得了,逆时代潮流而动。你不是提倡白话文么,我偏偏玩古文。写了部人间词话,人生做学三层境界满大街人都知道了。他写了首诗说康德,一下子我就明白了一大半康德了。
观外于空,观内于时。
诸果粲然,厥因之随。
凡此数者,知物之式。
存于能知,不存于物。
简练中带生动。中国人除了口号之外最容易心领神会的学习方式。 注意,这首诗还很长,除了这几句大部分都是辞藻华丽的修饰,无关重要。这就是修饰词,形容词副词的作用,没了他们语言世界就是去了色彩。
未完待续
[ 本帖最后由 李云龙 于 2008-10-11 04:1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