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看就是上了两个套儿的求精贴~呵呵,那我也跟一篇,算抛砖引玉了,希望大家就这个话题本身来讨论~~
这事儿讨论了这么久,我在这个版上大多只是观棋不语,今天也忍不住小小发表下看法吧...
宗教也是座围城,城里的人自得其乐自得解脱,城外的人摸不清状况,进不进城都是你情我愿的事.
我一直觉得佛教是个很有意思的宗教,佛教高僧其实都是哲学家。至于惨悟的高下倒真不是我们这帮俗事人能体会与了解的.
佛陀释加牟尼死时并没有留下可以奉为标准如同基督教《圣经》伊斯兰教《可兰经》一样的经文,那时佛教也只是印度众多宗教里不太显眼的一支。而且从佛陀时代开始,佛教就已经有分支,比如佛陀的堂弟提婆达多,就另立门派。佛陀的弟子,每个人对教义的理解也不一样,思想独树一帜的,就写本经,立个宗。
几千年来,佛教内部宗派林立,各种经文可以让人两辈子都读不完。大乘小乘密宗只是大分类,小分支就更多了。小乘什么雪山部,说一切有部。大乘有天台净土法相华严禅宗。藏传密宗什么格鲁宁玛萨迦葛举,黄教红教花教黑教的等等,太多了记不住,搞得我曾经在去西藏的路上看了好几本书还是晕了吧唧的。
那些建宗的得道高僧,其实都是些高智商的哲学家。佛教很能吸引哲学家。如果你有普通人不能比的智慧,有普通人达不到思维高度,你可以在不违背基本教义的大框架内把你的人生观价值观你对精神世界的理解通过宗教的方式表达出来,让万人景仰跟随信奉,对佛学家来说,能够集毕身所学,写成论著,自成一家,便是在佛学领域里最大的成就。但这上千年的沉淀对于我这种没智慧却非要拜读的俗世人来说只会晕头转向,所以我一向敬重深入研究佛法的人,在现在这种浮夸的社会能静下心来有这种精神的求知欲望便已值得欣赏。
佛教和所有宗教一样兴衰荣辱都是取决于上层建筑,现在国内的芸芸大众大多信奉的应该是大乘佛教,近千年来大乘佛法在汉地广为流传,生生不息.谁叫它更容易接受呢……就像基督新教与天主教,前者远没有后者条条框框诸多束缚,只要心向上帝便可洗净罪恶。
季羡林老先生说过:一个宗教流行时间长短与它的中国化程度成正比。谁的天国入门券卖得便宜,谁就能赢得群众,就能得到统治者的支持。小乘要那么辛苦地修行,还不一定成佛。大乘,尤其禅宗,在中国提倡顿悟,“一阐提皆有佛性”。只需虔诚供养,口宣佛号,则放下屠刀,立地成佛,何等轻松惬意!(可以参看他写的《佛教十五题》)
小乘修研为己,大乘普度众生。既是普度,博大的胸襟便是首为重要的,每个得道的人在追求自己信仰的同时都会有磨难,矛盾,挫折,否定他人与自我否定,我们本就是生活在俗世中,又有几个能做到真正的超然?六世班禅达赖仓央嘉措,陷入情网不可自拔。他是个才子,为了爱人玛吉阿米写了很多情诗,印象最深的是:“自惭多情污梵行,入山又恐误倾城。世间哪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可惜,他始终没有找到双全法,恋人被迫另嫁他人,而他也在二十几岁时便死于押解进京的途中。
前阵子看新闻,什么某个转世仁波切在台湾强奸尼姑的,又某个仁波切打扮时尚走艺人路线出专辑的,想来也是佛教为了适应社会发展需求与时具进的表现?我觉得我没有立场对这些现象抨击什么,人都有多面性,不能因为其中一面的恶而否定所有的善。(不好意思我是女人,关心情感八卦比较多)
在所有俗世人眼里似乎一心向佛的人就必须两耳不闻窗外事,而其实未必沾了柴米油盐世俗的出家人便是六根不净,一千多年前龟兹高僧鸠摩罗什的一生也是屡历磨难,被逼破了色戒情欲还成家有子,在一心向佛人中却属异数,但这根本污不了他光辉灿烂的一生。
鸠摩罗什翻译的《维摩诘经》中提到,菩萨曾问过维摩诘:“你既是一位大菩萨,却又拖家带眷,怎会自在呢?”维摩诘回答:“我母为智慧,我父度众生,我妻是从修行中得到的法喜。女儿代表慈悲心,儿子代表善心。我有家,但以佛性为屋舍。我的弟子就是一切众生,我的朋友是各种不同的修行法门,就连在我周围献艺的美女,也是四种摄化众生的方便。”维摩诘即便有妻有子过世俗生活,他也能无垢相称,自得解脱。
所以,我觉得研习佛法是更高层次的精神追求,和处世的表象无直接关联,而我们俗世人脑袋里总有那么多圈圈框框,似乎什么样的人就该是什么样的,看到出了这个框的就浑身别扭不舒服。
话说回来,一件艺术品或一个艺术家只有经得住艺术评论家的冷嘲热讽才能傲然于世,能让你更快进步的其实是那些批评你的人。
我对佛法了解的相当浅薄有限,所以我更愿意阅读各位的真知灼见,以上言论若有不正确的地方请各位大师多包含吧。
PS:关于鸠摩罗什和其他高僧的生平大家有空可以去看看南北朝时期僧人慧皎写的《高僧传》或者白话的《一任袈裟万里游》
[ 本帖最后由 momomor 于 2008-6-29 03:13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