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草船借箭
又一个经典战役,又一次见不到任何关于诸葛亮同学的正史记载,还是看看人家的罢:
《补三国志》卷下:建安十八年正月,曹操带兵南下,临江伐吴,受挫,坚壁不出。吴大帝(孙权)乃自乘轻船,从濡须口入魏军(驻地边)。诸将皆疑是挑战者,欲击之。”曹操却说:“此必孙权!欲见我军部伍也。”命军中皆精严(备),弓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覆。“大帝因回船,复以(船之另)一面受箭。箭 均,船平,行五六里回还,作鼓吹。”曹操见其舟船器仗军伍整肃,只好长长地叹了口气说:“生子当如孙仲谋,若刘景升(刘表)儿子,豚犬耳!”就此撤兵北 还。
还有《魏略》载:“权乘大舰来观军,公(曹操)使弩乱发,箭著其船,船偏重将复,权因回船,复以一面受箭,箭均船平,乃还。”看来这次是孙大帝偶遇曹丞相,发生了点小不愉快,还是没有诸葛亮同学的事。而且根据这些史书描述,同志们乘坐的船都是战舰而非草船。也是,谁拿自己的脑袋开玩笑,用这种方法来“筹款”?
4。舌战群儒
又一个大家津津乐道的“传奇故事”:诸葛亮同学潇潇洒洒,一个人跑到江东,去跟人家一国之名士辩论去了,还把包括张昭张子仪这样的“名嘴”都说的一愣一愣的,個個都“不能對”。有这回事么?反正没有见过正史记载(按说这么惊天地,气鬼神的事史书不可能略过不提呀?)看看《三国志 诸葛亮传》(好像我那时候高中语文还学过节选) 中记载:
“先主至于夏口,亮曰:“事急矣,请奉命求救于孙将军。”时权拥军在柴桑,观望
成败,亮说权曰:“海内大乱,将军起兵据有江东,刘豫州亦收众汉南,与曹操并争天
下。今操芟夷大难,略已平矣,遂破荆州,威震四海。英雄无所用武,故豫州遁逃至此。将军量力而处之:若能以吴、越之众与中国抗衡,不如早与之绝;若不能当,何不案兵束甲,北面而事之!今将军外托服从之名,而内怀犹豫之计,事急而不断,祸至无日矣!”权曰:“苟如君言,刘豫州何不遂事之乎?”亮曰:“田 横,齐之壮士耳,犹守义不辱,况刘豫州王室之胄,英才盖世,众士仰慕,若水之归海,若事之不济,此乃天也,安能复为之下乎!”权勃然曰:“吾不能举全吴之 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吾计决矣!非刘豫州莫可以当曹操者,然豫州新败之后,安能抗此难乎?”亮曰:“豫州军虽败于长坂,今战士还者及关羽水军精甲万 人,刘琦合江夏战士亦不下万人。曹操之众,远来疲弊,闻追豫州,轻骑一日一夜行三百馀里,此所谓‘强驽之末,势不能穿鲁缟’者也。故兵法忌之,曰‘必蹶上 将军’。且北方之人,不习水战;又荆州之民附操者,逼兵势耳,非心服也。今将军诚能命猛将统兵数万,与豫州协规同力,破操军必矣。操军破,必北还,如此则荆、吴之势强,鼎足之形成矣。成败之机,在于今日。”权大悦,即遣周瑜、程普、鲁肃等水军三万,随亮诣先主,并力拒曹公。曹公败于赤壁,引军归邺。先主遂收江南,以亮为军师中郎将,使督零陵、桂阳、长沙三郡,调其赋税,以充军实。”弄了半天,原来诸葛亮同学就是激了激孙权呀,没有那”笑傲江湖“的豪迈。
5。三气周瑜
”既生瑜,何生亮?“这句名言代代相传,真是腐儒皆知了,”三气周瑜“的故事
搞的周瑜真的像个心胸狭窄,阴险毒辣的小人似的。算了,先看看正史上大家对周公瑾的评价罢:
“器量广大”-----刘备,
“性度恢郭”,------陈寿
“与公瑾交,若饮醇醪,不觉自醉”,------程普(东吴老将程普因为资历老而位在他之下,一直不服他,经常当众侮辱他,但他从来“折节容下,终不与较”。最后感动了程普,程普对人才有此感叹)
再看看后世洪迈、苏东坡等古人对周公瑾的人品,也都给予了极高的评价。史书上称他“长壮有姿貌”,“恩信著于庐江”, “雄烈过人”,很难想象这样一个人物会是”三国演义“里描述的那样。《三国志》说得很明确:“亮才于治戎为长,奇谋为短,理民之干,优于将略”,“应变将略,非其所长。”而周瑜却正相反,长期统兵一方,担任东吴主要统帅或副帅,亲身参与指挥了几乎所有大的战役,军事才能不仅令对手折服,就是同样出类拔萃的江东领袖孙策、孙权等人也是十分敬服。孙权屡屡感叹周瑜是“文武筹略,万人之英”。 东吴的半壁江山,有一大半是周瑜的征战之功。无怪乎孙权称帝后曾多次流泪对众公卿道:“孤非周公瑾,不帝矣。” 所以,周瑜的文韬武略,还在诸葛亮之上,不知道嫉妒他什么?
抛开这些个人推断不说,就看看历史背景:看完史书的相关记载后,你会发现,从赤壁之战结束到周瑜病逝的两年间,诸葛亮正在零陵一带搞后勤工作,根本没有和周瑜见过面,何来三气之说?至于周瑜病逝后,蜀国吊唁的代表是也庞统,而不是诸葛亮。
综上所述,对诸葛亮同学做一个概括性发言:
第一,诸葛亮同学是杰出的政治家,经济学家。(可参见有关”诸葛亮治蜀“的史料),
但说到军事家,就有点勉为其难了。在演义中诸葛亮的军事才能十分突出,作战手段十分多样化,有很多战例都具有军事学意义。这是小说的作者通过杜撰和结合前人的例子强加上去的,目的是为了刻画诸葛亮的形象。
其次,在心理学方面,诸葛亮的确是有辩才,但并不想演义中描写的那么神鬼莫测,强加给他的舌战群儒,三气周瑜,气曹真,骂王朗等都是没有事实根据的。
第三,演义中的诸葛亮善驱六丁六甲,能祈星求命,呼风唤雨,显然是不合实际的迷信。这是作者所处的年代所决定的。
从历史定位看,更应该把诸葛亮归为萧何,房玄龄,刘基这样擅长后勤内政的”大管家“人物。但古往今来,我还没有见过能同时在内政和军事上都集大成者,诸葛亮也不例外。称为武候,有些过了。其实还有很多很多东西想写,想考究,但限于时间,精力和能力有限,只能先写这么多了。
主要参考书目:
《三国志》 (陈寿)
《补三国志》(王欣夫遗著、徐隆整理)
《资治通鉴》 (司马光等)
《汉晋春秋》(习凿齿)
《魏略》(鱼豢)
《水经注》(郦道元)
《华阳国志》(常璩)
《三迤随笔》(李浩)
[ 本帖最后由 rosyhorse 于 2008-6-18 12:04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