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还很长啊.,看了歼6的帖子,我们与世界的差距还有相当的距离,必须保持清醒的头脑
几经挫折,时间进入 1960 年代。在世界航空大国第 2 代超音速战斗机已经大批服役的时候,我们的航空工业仍然在超音速的门槛上徘徊。只是依靠当初进口的那一批米格-19,我们的空军才算进入了超音速的行列。通过各种公开的、背后的交易换来的宝贵时间,就在大跃进的狂热中白白浪费了
在这个时候,歼-6 基本型的意义仅在于补救与过渡,空军并没有在它身上投下太多的期望,更没有想到这种飞机会支撑大陆天空达 20余年。同时也可以看出,经过大跃进的狂热之后,空军已经能够比较冷静地看待国内航空工业的水平和空军装备需求之间的差距。在 7年规划中丝毫不提“改进”,明确要求就是仿制。米格-19S好也罢坏也罢,先全盘吃下来,完全消化,再说其它。现在回头看起来,这个要求有些可笑和多余,但正是这个要求杜绝了脑袋发热的可能性,正是在老老实实仿制出的歼-6 基本型的基础上才有了后来的歼-6 家族。
[ 本帖最后由 魔天道 于 2008-6-3 17:28 编辑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