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军迷活动]我喜欢的军事题材影片之《黑鹰坠落》

24
回复
1969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8-5-25 16:30:39

新浪微博达人勋

000308482.jpg

200611167559136818.jpg

200689174715520.jpg

1.jpg



1,幕后故事:

  摩加迪沙之战是美国自越南战争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地面战争,伤亡也最惨重。当时还是新闻记者的马克·鲍顿敏感到这一事件的新闻价值,在事件发生后不久,亲入摩加迪沙采访了许多当事人,写成了内容详实、广受瞩目的纪实报道《black hawk down》。

  在这次行动中,虽然有部分美军是作为联合国维持和平部队为完成人道主义使命进入摩加迪沙的,但游骑兵部队执行的却是美国的干涉政策,希望通过捉拿索马里高级军事将领,削弱阿迪迪军的实力,并最终达到推翻阿迪迪的目的。这也是在美军遭到围困后,联合国无法及时派遣救援部队,最终导致对峙双方重大伤亡的原因之一。

  这次事件的悲剧结局促使许多美国人反思自伊拉克战争以来美国的干涉政策,也引起了好莱坞的注意。因此,当《黑鹰坠落》即将被搬上银幕的消息被证实后,就有许多人预言这部电影将是2002年奥斯卡最佳影片强有力的竞争者。

  除去题材本身的吸引力,本片的幕前幕后都集中了一大批好莱坞精英。幕前有《珍珠港》男主角乔什·哈奈特和《红磨坊》的伊万·麦奎格等当红小生。幕后更有重量级的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和导演雷德利·斯科特。

  制片人杰瑞·布鲁克海默以监制动作和战争片闻名,他的作品包括《石破天惊》、《极速60秒》和《珍珠港》等。与他合作制片兼导演的是大名鼎鼎的雷德利·斯科特。雷德利曾两次获奥斯卡最佳导演提名,但都失败了,去年虽凭《角斗士》获得了最佳影片,在最佳导演的角逐中依然输给了索德伯格,《黑鹰坠落》是他卷土重来之作,很希望能凭此片摘得桂冠。

  影片剧本曾经三易其稿,最后请来《辛德勒的名单》的编剧泽利安作最后的润色。在正式开拍前,全体演员连同只有几个镜头的小角色都分成三拨分别在美军的三角洲部队、游骑兵部队和黑鹰直升机基地参加5天的军训,除学习部队生活、武器操作和团队精神外,他们还和摩加迪沙之战中阵亡者的战友和亲友交谈,对自己所扮演角色有更感性的了解。由于无法在索马里实地拍摄,全片是在摩洛哥完成的,得到了摩洛哥和美国国防部的全力支持,也使得这部影片能尽可能地完整再现当时的事件真相,连剧中人物的姓名除目前仍在美军服役并付有特殊使命的队员外,都采用了真实姓名。有的影评家甚至建议历史频道用此片代替有关历史记录片,因为相比之下,《黑鹰坠落》的描述更加准确、更加翔实。

  这部耗资9500万美元的影片的目的当然不仅仅是为了复述历史,导演雷德利·斯科特说得清楚,它将毫不含糊地说明,美国永远不应该成为一个孤立主义国家,这部影片将使那些只通过cnn的新闻报道了解这次事件的人们睁开双眼。

  本片分别被美国国家影评协会(national board of review)及《滚石》杂志评为2001年度十大佳片之一,并获得美国电影学会afi电影奖4项提名。

美式诠释的历史再书写:

  2001年底上映的卖座巨片《黑鹰计划》(black hawk down),即是一部典型的“历史再书写”影片,透过跨国资本与媒体技术的结合,再次呈现1993年发生在索马里的一段战争往事。整部影片一始,即以静谧的文字陈述,来“说明”(其实已经是渗入特定政治观点的历史再诠释)美军三角洲(the delta)部队何以来到索马里。首先针对此段历史事件,略微比较来自美国官方网站、中文官方网站(台湾)、香港以及中国网站在影片简介中的不同论述方式:

  美国版:“美国于1993年派遣精英部队前往索马里执行联合国的“维和工作”。他们的任务是逮捕当地首要军阀m. f. aidid的几位高阶将领,以平定索国境内的内战与饥荒。”

  台湾版:“1993年,一组受过专业训练近百人的美军突击队,在非洲执行一项“人道救援任务”时,因误判情报,两架黑鹰直升机被敌军击落迫降至索马里。

  香港版:“1993年10月索马利大饥荒,美国派出特种部队“逮捕索马利军阀穆罕默德阿帝的爪牙及维持秩序”。

  中国版:“1993年10月3日,美国派遣人数约120人的特种部队到索马里,以“帮助当地清理当时混乱的社会秩序”。上尉麦克·斯蒂尔带领这些士兵乘坐八架黑鹰直升机来到了索马里首都摩加迪沙。“他们俘虏了2名索马利亚高级军官,从而导致了一场持续时间很长的火拼”。

  笔者无意于此进行历史真实性的商榷(若依现象学观点视之,也根本无此必要)。重要的是,尽管这些对于《黑鹰计划》的文字叙述来自不同地区(可惜没有来自索马里的版本),语意内容略有差异(特别是中国版),但基本上这些文字叙事皆受制于原影片的内容叙事(当然,直接从美国官方网站所译出的文字更是如此),几乎都呈现出相同的、有利于美国形象的叙事主轴:“美国这次的军事行动是人道的、正义的。”阻断了将美军行动视为一种“目的性的军事侵略、暗杀行动或者以武力介入他国内政”的诠释途径。即便向来反美的中国,试图从语句中的主客角色以及因果关系易位,以将影片内容作出颠覆性的诠释,但也只限于表面的语意重现,而无法撼摇深植于影片中的美国本位意识。

  换言之,《黑鹰计划》如同其他好莱坞影片一样,成功地将美国精神(自由、正义、和平、人道等价值理念)以及美国中心思想,镶嵌于影像的符号结构,并遁身于文化工业产品的形式当中,不仅向全球各地行销获利,也成功地取得关于这次战争的历史定义权。市场大众消费影片的同时,也再次消费了美国本位的主流普世价值,并接收关于这段史实的美式诠释

对立的符号结构:

  除了宏观的叙事内容,我们可以试着深入《黑鹰计划》中微观的符号使用,来寻绎其中所潜藏的二元对立逻辑、迷思以及意识形态。李维史托(levi-strauss)认为二元对立(binary opposition)是人类用来感知世界的最基础意识架构,因为这种“非上即下”、“非左即右”、“非内即外”的二分结构,最易于人类认知与选择,也最易于用来设定群众的自我认同。

  在《黑鹰计划》中,整部影片所呈现的二元对立符号及意义(外延义及隐含义),较显而易见者包括“美国:索马里,第一世界:第三世界,安定:动乱,富裕:贫穷,先进:落后,白人:黑人,军队(训练有素):军阀(目无法纪),正义:邪恶,人道:残忍,我寡:敌众,杀人有理:杀人有罪,光明磊落:阴险狡猾,观众同情:观众厌恶”等等。无庸置疑,这些具象的对立符号所组合的结果,建构出有利于美国/人的正面国际形象及历史地位,也同时赋予索马里/人负面的形象与地位。而观众在观看影片的同时,也能一目了然地区辨出该次战争中,孰善孰恶,建立起自己对这段史实的认知与观点。

  这种对于《黑鹰计划》的解读策略,即霍尔(stuart hall)所谓的优势解读(preferred reading),在与美国友好或长期受到美国文化殖民的地区(如台湾)确实容易形成主流氛围,有助于美国对世界历史的书写与控制,也同时维系了美国霸权的存在与安定;但对于反美国家(如索马里),这条预设于电影中二元对立符号的解读途径,无疑是种帝国主义式的屈辱与涂污。

  此外,片中尚有一条看似隐藏但却至为紧要的二元对立轴线--“死亡”。据《黑鹰计划》片尾字幕所示,在该次战役中,美军共有19名人员阵亡,七十多名受伤,而索马里方面阵亡人数则逾千人。

  然而在影片中,每名美军的死亡皆被予以“人性化”处理(较贴近真实战争中血淋淋的伤亡场面),甚至是“放大”描写,譬如近距离的伤亡状况特写、个人痛苦与情感的强调、延长个人入镜时间、加入煽情音效等等。但是,索马里民兵的死亡,在处理方式上则宛若天壤之别,多是典型“一声枪响,一人倒下”的跑龙套作法。在全面长镜头的远眺式战争画面处理之下,每名索军的个人性被渺小化,甚至是“去个人化”,没有血泪、没有知觉,没有个人伤痛的特写,也没有令人动容的煽情音效。索国人民在影片中不被允许留有“个人”的存在,“个人”是美国人的专属权利。

  是故,在《黑鹰计划》的场景呈现中,常常可见孤立待援的美军身陷困境,成群的索国民兵以及手执石块的索国民众宛若饥饿的蝗虫般蜂拥而至,美军在重围中疯狂扫射,一排排的索国人民接连倒下……最后,弹尽援绝的美军壮烈牺牲。在如此显著的符号差异待遇之下,令人不禁怀疑,美军作战的对象是否为某种不知名的邪恶地底生物,又美国人向来引以为傲的“人权”大纛,于焉何在?

  要言之,这是媒体“阿富汗主义”(afghanistanism)的另类表征,每位美军均被视为“独特的个人”(distinctive individuals)来个别对待,而所有索马里的民兵及人民,则被概化为一群高同质性的“受忽视的大众”(ignored mass),甚至被矮化为有如兽群(herds)般的次级地位。这种赋予交战双方不同比例的死亡描写,展现出另一层次上的二元对立“人:非人”,划分出截然二分的疆界,不仅赋予双方彼此迥异的角色光谱--美军是人,索军是兽,两军交战的情境,恰如片中美军乘坐直升机在草原上猎杀狮子的景象-也更易于引使观众选择走进“认同美军、同情美军”的行列。


族群差异的影像表述与种族意识形态:

  在《黑鹰计划》中,种族对立(主要是黑人-白人对立)的冲突因子深埋在交错复杂的叙事内容与符号结构当中,也明显构筑出另一层的二元对立架构。

  首先,在影片中双方人口的种族组成上,索国民兵及人民全数为黑人所扮演,而近百名的美军精锐部队当中,只有一名黑人,其余皆为白人所饰。这或许与“战争发生在非洲”的实际地域性有所关联,从而形成壁垒分明的黑白对立结构。因此,或许人口组成比例上的差异,在此未必能真正有所象征,让我们进一步检视不同种族在《黑鹰计划》中的形象再现。

  其一、战争的过程中,美军(白人)人数虽远逊于索国民兵(黑人),但却是一批训练有素、配备精良、纪律清明、严守人道立场的优秀菁英;反观索国民兵则被刻画为一群素质低劣的散兵游勇、手无长物的激进暴民,作战漫无章法,手段残酷,烧杀掳掠,漠视人权。

  其二、影片内容虽然勾勒出索国人民(不只是民兵)对于美军的仇恨行为(如群众拿着石头、棍棒痛殴美军),但却未曾有解释该仇恨源由的只字片语出现,造成去脉络化的“真实片刻”(reality of moment)。于是画面只见“索国人民围殴美军”、“黑人攻击白人”的片段情景,无从得知仇恨背后的完整历史肇因,极易让观众直觉地对于黑人与非洲国家产生负面的意义及形象构连。

  而去脉络化的、片断的真实再现,实乃任何时代的权力主控者据以书写/重书写历史,将自身抽离旧有的、不利的历史条件,并煽动大众排外情绪的重要宣传策略。也正是乔治·欧威尔(george orwell)在其名著《一九八四》中所重申的:“谁控制过去,谁就控制未来;谁控制现在,谁就控制过去。”

  其三、在影片中,美军一再地约束部队队员开火的适当性,不可任意杀害无辜(特别是妇女和小孩);但是索国人民在影片中的呈现,却是不分男女老幼,皆出现持枪与美军作战的画面。一方面,在去脉络化的片断影像再现之下,我们几乎无从得知为何索国人民对于美军有如此血海深仇,以致所有人民皆奋起抵抗(依索国的立场);另方面,在影片的符号组合里,观众所直接目击的是“索国人民不分男女老幼都对美国人开枪射击”的视觉报导。这样的再现符号,在隐含义上形构出“美军是人道的”、“索军是残忍不仁的”的迷思,潜藏着特定型态的种族主义,并且复制了美国主流社会对于“非白人”(non-whites)的刻板形象。

  值得注意的是,片中一幕索国妇女拿起枪械将要对美军开枪时,却被美军射杀的景象,开枪射杀这名索国妇女(黑人)的,正是美军当中唯一的一名黑人成员。换言之,“妇女持枪杀人”、“男性枪杀女性”这些有违主流人道价值的行为,完全交由黑人角色承担,而白人美军则巧妙地避开这些有损自身形象的举措,维护了美国人/白人在媒体中所一贯保有的“文明、现代、善良、有礼、理性”等道德形象。

  再者,影片中对于索国人民(黑人)的形象再现,仍然处处可见“原始、不文明、贪婪、邪恶、不理性、愚蠢、野蛮”等美国媒体对于黑人族群不利的传统刻板形象。《黑鹰计划》对于白人/黑人、美国人/索马利亚人的差异形象建构,不仅又组成另一层次的二元对立,构筑一套优势族群对于弱势族群的符号贬抑(symbolic degradation)强加于黑人身上,也框限了全球大众对于黑人(特别是非洲国家的黑人)的认知角度,扩深其他种族与黑人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更使得吊诡的族群优越/自卑感、主/从关系愈发根深蒂固,并维系现有主控阶级(美国白人)的正当性及权威性。



结语:

  电影是一国得以宣扬本国文化、推播理念价值、进入历史论述空间中取得自我诠释权的文化产业。透过各国电影工业的全球行销,我们得以透过各国产制的电影文本来认识各国独具的文化内涵、社会价值与生活空间。因此,理想的电影乌托邦理应是全球各国均有能力自制在地的电影文本,推向国际舞台上百家其鸣,共同激汤创造兼容并蓄的全球性文化。

  但是在既有之不平衡的政治经济秩序中,这个乌托邦无法也无从存在。当代的政治经济强势国家,凭恃其高度发达的影视工业,往往成为全球秩序的缔造者、各国历史的代言者以及世界历史的记录者。透过影视产品的全球倾销,传递所欲的意识形态,构连普世性的共识(consensus)与通识(common sense),形塑出有利于统治霸权延续的优势氛围。

  当代的西方资本国家即为显例,而《黑鹰计划》正是负载上述使命的影视产品典型--不论这种使命是有意识或无意识的。或许这样的说法略显泛政治化,但笔者并非以政治目的论的视角来评析《黑鹰计划》,而是企图透过文本中影像符号的组合以及叙事逻辑的分析,来论证《黑鹰计划》中所隐含的优势价值与迷思。

[ 本帖最后由 农的传人 于 2008-5-25 18:33 编辑 ]
2008-5-25 16:41: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W020070517342803757332.jpg    

12000399521656937_small.jpg 索马里国旗


2,历史真实事件

指的是美国1993年在非洲国家索马里的军事行动。这次军事行动的目的是协助联合国在当地进行人道主义援助,同时消灭当地军阀和反政府武装。其中最重要的一次任务发生在首都摩加迪沙,由美国陆军游骑兵部队和三角洲特种部队合作进行,目的是捉拿索马里军阀头目艾迪德及其政府幕僚。但是由于准备不充分以及情报错误,导致抓捕行动陷入混乱,两架美军160航空团的UH60黑鹰直升机被先后击落坠毁,直升机上的幸存成员陷入民兵的包围之中,抓捕行动随即变成拯救行动。美军在摩加迪沙陷入索马里民兵甚至平民的重重围攻,激战15小时才在巴基斯坦维和部队掩护下撤回安全区,共有20名美军士兵在行动中丧生,而索马里平民和民兵伤亡超过1000人。

索马里的军事行动是美国在越战以后损失最为惨重的一次军事行动。1993年底,美国政府对索马里彻底失去信心,当时的克林顿总统最终下令撤军。这次行动也使美军看到城市作战战术方面的一些不足,促使其改进城市战术方法,为日后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战争中的城市作战提供了经验教训。

黑鹰坠落(Black Hawk Down)不仅仅是2002年拍摄的反映这一事件的影片的名字,同时在美国,这个词组也指代整个失败的索马里军事行动。

军事行动详细:

联合国决定在索马里维和1991—1992年,东非小国索马里的局势动荡不安,军阀混战,人民苦不堪言。1992年12月,联合国决定组织一项名为“恢复希望行动”的维持和平行动。索马里各派军阀对联合国的干预表示不满,势力最大的“索马里联合大会”领导人法拉赫·艾迪德把联合国看成其夺取全国政权的绊脚石,对维和部队采取伏击行动,造成数十人伤亡。1993年8月,联合国安理会授权维和部队采取一切必要措施,搜查和抓捕这次暴力事件的幕后策划者艾迪德。当时负责“恢复希望行动”的联合国特使、美国退役海军上将乔纳森·豪
请求美国增派特种部队帮助抓捕艾迪德。

  美国派精锐部队到摩加迪沙

  由于此前驻索马里的美军也遭到两次伏击,美国总统克林顿决定派“游骑兵”特遣队前往索马里。8月30日,“游骑兵”特遣队抵达摩加迪沙后,先后6次单独执行抓捕任务。

  派往摩加迪沙的军人都是美军的精英:陆军的特种部队第七十五步兵团,也就是著名的“游骑兵”;海军的“海豹”部队第六队;此外还有令这些精英钦佩的“三角洲”部队。“三角洲”部队成员都是从各特种部队中挑选出来的经验丰富的老兵。

  这次任务的最高指挥官是“三角洲”部队的负责人盖瑞森将军。前线指挥所设在一架负责空中指挥的直升机上,由汤姆·马提斯中校指挥,地面部队由盖瑞哈瑞尔中校指挥。这架直升机配备有各式无线电装置与地面部队和基地指挥官联络,还具备无线电中继能力,可让基地指挥官直接与前线部队取得联系。另外,3架拥有先进红外线与电视摄影机的0H—58D观测直升机将进展情况实时地传回指挥部。

  1993年10月2日,“线人”报告,艾迪德的两名高级助手———财务总管欧马·沙朗和对外发言人蒙哈米·哈山·艾瓦出现在摩加迪沙奥林匹克饭店。10月3日,情报人员用无线电与“线人”反复核实后,美军开始行动。

  10月3日下午3时32分,进攻开始。“小鸟”和“黑鹰”直升机迅速从海岸附近的一个临时机场起飞,地面护送车队也随即驶出兵营。先出发的两架“小鸟”直升机在目标大楼南侧狭窄的街道上着陆,第一批“三角洲”队员跳下直升机,向大楼所在的院子里扔了几颗烟幕弹,然后撞开一扇铁门冲进院子。不等里面开会的艾迪德分子反应过来,“三角洲”队员从大楼后侧的楼梯冲进房间,控制了局面。接着,他们把抓获的24名索马里俘虏赶到一楼,并用手铐把他们的手腕铐在一起,准备撤离。

  美军直升机遭火箭弹袭击

  战斗打响后,艾迪德的部队用扩音器向索马里人广播:“出来为你的家园战斗吧!”成千上万的索马里人从四面八方拥来,子弹从美国大兵的耳边呼啸而过。

  这时,由丹尼·麦克尼特中校指挥的护送车队已准时赶到目标大楼。由于“三角洲”队员中的布莱克伯恩从直升机上滑下时摔成重伤,麦克尼特决定,由史楚克军士指挥3辆“悍马”车,先将布莱克伯恩送回基地,再用其余的9辆“悍马”车和卡车把索马里俘虏连同“三角洲”队员和“游骑兵”一起送出城。

  史楚克只有24岁,是一个参加过海湾战争和在巴拿马作过战的老兵。他曾多次执行联合国的人道运输补给任务,对摩加迪沙的街道很熟悉。他用“悍马”车护送布莱克伯恩回营,沿途遭到艾迪德派武装分子的层层围堵。他使出浑身解数,将布莱克伯恩安全地送回营地,但他的机枪手皮拉中弹身亡。

  当后续输送车队装载俘虏准备撤回时,一群又一群的索马里人向美军扑来,他们用AK—47步枪向美军扫射;火箭弹拖着烟尾在空中飞舞;在各个主要路口,索马里人燃烧轮胎,支起路障。担负支援作战的“黑鹰”直升机上的4名“三角洲”部队的狙击手,坐在弹药箱上专挑拿武器的索马里人射击。但一个索马里人倒下,旁边的人迅速捡起武器继续战斗。激战中,RPG—7火箭筒射手击中了“黑鹰”。

  从3架0H—58D观测直升机传回的影像上,最高指挥官盖瑞森清楚地看到了“黑鹰”坠落的过程及人员挣扎的情形。他命令离坠机地点最近的“游骑兵”迅速前往救援。一架AH—6攻击直升机很快在街道上降落,驾驶员拿着手枪一边击退接近的民众,一边冲出来协助坠机的幸存者将伤员运上直升机。没多久,美军惟一的一架搜救直升机“超级68”迅速飞向该地,搜救人员从绳索垂降下来。但没过多久,这架直升机也被火箭弹击中,驾驶员勉强支撑着让绳索上的搜救人员全部落地,然后成功迫降到摩加迪沙机场。地面上,一辆5吨的卡车在等待装载部队的过程中,被一发又一发的火箭弹打成碎片。这一连串的意外打乱了美军的作战计划。为了解救幸存的“黑鹰”直升机乘员,车队必须先开到坠机地点搭载。他们在负责指挥的直升机的指引下行进。

  “超级64”直升机驾驶员麦克·杜兰特接到盖瑞森的命令后,代替“黑鹰”在车队上空盘旋,以火力压制聚集成群的索马里民兵。当“超级64”在空中盘旋了四五圈时,杜兰特觉得直升机好像撞上了一道无形的巨墙。索马里人用火箭弹击中了这架直升机的尾翼。杜兰特只好将直升机迫降到地面。

  枪手趴在地上从妇女的胯下向美军开火

  原本要撤回基地的车队接到命令,向“黑鹰”的坠机地点前进。这时,十几名索马里武装民兵沿着与车队平行的街道奔跑,赶在车队的前头寻觅掩蔽处伏击车队,而没有武装的索马里民众成群结队地跑向美军,索马里枪手则利用人群向美军射击。一名枪手甚至利用3名妇女作掩护,趴在地上从妇女的胯下向美军开火。此时,对特种部队而言,整个摩加迪沙变成了人间地狱:街道上到处是路障,美军虽然有直升机引导,但在似曾相识的街道上常常走错路,而索马里人则从街道两旁对着马路疯狂射击。

  “超级64”上有两名机员和两名受重伤的机长。杜兰特挣扎着从直升机里爬出来,用冲锋枪自卫。高斐纳驾驶着“超级62”在其上空盘旋,让机上的“三角洲”部队狙击手压制企图接近杜兰特的索马里民兵。但没过多久,“超级62”被火箭弹击中,两个狙击手死亡,杜兰特被俘,还被一拥而上的民众痛打了一顿。

  担负首批攻击任务的大约160名“三角洲”队员和“游骑兵”,有的躲在车里遭到索马里人的四面围攻,有的被分割包围在从目标区到第一架直升机坠毁地点的各个狙击地点。

  夕阳西下时,美军指挥官派“超级66”直升机为城中的部队送去弹药、饮水、血浆等必需品。“超级66”一降落,即遭到步枪和火箭筒的攻击,机身多处被击穿,但侥幸逃回了基地。

  为援救身处危险中的特种队员,美军派出第十山地师一个满编连。150名士兵乘坐9辆卡车和12辆“悍马”车,在比尔·大卫中校的带领下,从城外绕道赶到特种部队的基地。晚上9时30分,由大多数“游骑兵”、所有的“三角洲”队员和没有受伤的空军战斗人员以及第十山地师的部队组成了美军救援部队。深夜11时30分,救援车队向城里进发。由于处处有阻击和路障,车队像一个喷火的巨兽,一路攻击前进,横冲直撞,AH—6直升机在空中掩护。

  救援车队与在城中坚守的部队会合。他们把伤员和尸体安置好,随后将两架毁坏的直升机炸掉。等救援部队都上车后,幸免于难的“三角洲”部队和“游骑兵”却挤不上车。于是,他们一边跑步一边射击,在枪林弹雨中跟着车队。

  当美军返回基地时,天已经快亮了。经过半天惨烈的战斗,美军死19人,伤70余人,两架直升机被击落,3架被击伤,数辆卡车和“悍马”车被击毁。这是越战以来美军所遭受的最为惨重的军事失败。

  美国士兵的尸体被拖着游街示众10月4日下午,美国的电视屏幕反复出现了索马里人用绳子在地上拖着一具美国特种作战队员的尸体游街示众的画面,被俘的杜兰特也上了电视。这件事上了世界各大报纸的头版头条,美国舆论更是一片哗然,一致抨击美国政府出兵索马里。同时,国际上的批评也不绝于耳:英国前首相爱德华·希思说,联合国不应成为美国军事行动的保护伞;埃及外长穆萨表示,目前在索马里发生的一切,将会给索马里民族和解进程增加新的障碍;法国国防部长莱奥塔尔指责美国的所作所为超出了“人道主义使命”的范围,变成了“不能容忍的对抗”;德国报刊称,美国正在索马里进行“一场肮脏的战争”。摩加迪沙之战给美国政府当头一棒,克林顿最终认识到应该政治解决索马里问题,因为几个月的“围剿”不但没有抓到艾迪德,反而使艾迪德在索马里更加得人心。10月5日,克林顿从外地匆匆赶回华盛顿,召开关于索马里局势的紧急会议。10月7日,克林顿在电视讲话中,单方面规定了美国从索马里撤军的最后期限。美国政府还与艾迪德方面进行了秘密谈判,双方最后达成妥协:艾迪德交出飞行员杜兰特和那具美军士兵的尸体;美军则释放扣押的全部艾迪德的俘虏,不再把艾迪德派作为打击目标。

  1995年3月2日,最后一批联合国维和部队撤出摩加迪沙,标志着历时27个月、耗资20多亿美元的维和行动以失败告终。联合国既未实现在索马里组建一个民主政府的目标,也未实现各部族的和解,却使100多名维和士兵和近万名索马里人丧生。

  摩加迪沙之战使美国视地面战为畏途。无论是1998年对伊拉克实施的“沙漠之狐”行动,还是1999年的科索沃战争,美军均采取非接触作战方式———空袭战。这也许是美国人从此战中得出的教训。

[ 本帖最后由 农的传人 于 2008-5-25 18:10 编辑 ]
2008-5-25 16:43: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3,电子游戏

e8e573d32faa8327960a16a1.jpg

20061007145508905.jpg


18265bcacb22f649f31fe7ab.jpg


04110915223506.jpg

04110915229917.jpg


单机游戏《三角洲特种部队5:黑鹰坠落》
  英文名称: DElta.Force
  游戏发行: Ritual  
  游戏制作: Novalogic  

   以1993年的索马里“黑鹰坠落”的真实事件为版本制作,这个版本你不仅可以玩黑鹰坠落的16个关卡任务,还有全新的11个关卡任务等着你。令人窒息的战斗场面,黑鹰坠落+战队之刃的结晶!!新的冲突,新的任务,更多战斗!!你从战争破坏的索马里市区重新部署到哥伦比亚和伊朗去消除新的威胁,从索巴里到波斯湾遥远的岛屿,N个单独战役的N个任务。坐于悍马.50得机枪塔上扫除抵抗武装乾扰搭载黑鹰直升机利用机载MP3航空机枪为地面部队火力支持在战队之刃的任务关中,新增加的武器和交通工具来填充你的军械库 在去年风靡全球的《黑鹰计划》,是以1993年非洲索马里内战为主题改编的真实战役,而英特卫将于近期推出的资料片《三角洲部队:黑鹰计画之军刀小队》(DELta Force: Black Hawk Down Team Sabre)则是以中美洲哥伦比亚及伊朗为主题,玩家扮演美国精锐的反恐作战部队,深入哥伦比亚的热带雨林攻击藏匿其中的毒枭与恐怖份子。这两个虚构的战役就是要使习惯巷战的“黑鹰”玩家们感受广阔的野外作战的全新感觉。   来到哥伦比亚和中东这回游戏的舞台迁离了索马里,来到哥伦比亚和中东;在总共11大项的任务中,玩家将先前往哥伦比亚(5个任务)与贩毒集团周旋,再到伊朗(6个任务)的小岛上追剿占据石油设施的反叛军。这些任务与前作的性质大不相同、更为有趣:在钻油平台营救人质、炸毁毒品船、控制伊朗机场,还有搜救失落的黑鹰成员等等。而在《军刀小队》中,玩家还将能够扮演美军的三角洲部队、游骑兵部队,以及英军的SAS特种部队。增加新武器:装备方面更是添增了不少新式武器,如:G3、G36两款德国制冲锋枪,搭配12倍望远镜的的德制PSG-1狙击枪。玩家可以操纵BlackHawk和Pavelow两种直升机、硬壳特击快艇RHIB、humvee军用越野车等的交通工具,并使用载具上的武器,尽情扫射地面的恶徒、船上的敌人、海面上敌方的快艇等。游戏中的光影特效,其中以哥伦比亚的茂密丛林和泛着波光的河道最是逼真,身处直升机下俯瞰九曲十三弯的河道和浸沉在雾霭中墨绿色的山峦。爆炸场面:飞机的底部脱落,机身解体,接着在空中爆成碎片。配乐一时低沉,一时高扬,完全投入眼前不是你死就是我亡的浴血战中,当玩家用M16击中装甲运输车的时候,车子会燃烧,火光中浓烟滚滚。巷战的不同游戏中还将加入30个全新多人战斗地图。玩家们要在这些广阔的区域中运用多种战术方法,在丛林中,玩家们还可以爬上树梢从高处狙击敌人,还可以埋伏在草丛中伏击。这些战术都是在巷战中所无法感受的。多人游戏更强调正确的团队作战策略和队友之间的协作配合。特别是在巷战中协同作战、互相掩护的时候,更能让你找到作为一个高效率、有组织的战斗团队成员的感觉。

[ 本帖最后由 农的传人 于 2008-5-25 18:27 编辑 ]
2008-5-25 16:44: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4.黑鹰简介

20073622950856.jpg

609174670280.jpg

de0d992b815e26ebe6cd401b.jpg

11463201000746833.jpg

200632316378.jpg

黑鹰起源于美国陆军于1972年提出的“实用战术运输飞行系统”UTTAS。在长达10年的越南战争中,美军的UH-1依洛魁直升机在环境恶劣的越南丛林中大出风头,被誉为“热带雨林中的战场出租车”,美军的蛙跳战术使其陆军的机动性大大加强,但就在战争最为关键的时刻,美国陆军产生了替换UH-1的想法,1965年10月美国国防部通过了一项发展项目(QMDO),这个项目是UTTAS的前身,但当时战事正酣,美国陆军无暇顾及此事。越战结束后,面对大量老旧的UH-1,美国陆军开始实施以一种单桨、双发、有良好的高温性能和空中机动性能的通用直升机来取代日渐老旧的UH-1计划,遂于1972年1月提出研制计划。
美国陆军提出的设计要求如下:装两台通用电气的T700涡轮轴发动机,能载11名全副武装的士兵和3名机组成员;气温为35℃时,无地效悬停高度为1200米;巡航速度必须达到270-330公里/小时;在关键部位有装甲和其他被动防护措施,设计距离大于100米时能够承受住7.62毫米子弹袭击;某些部位能够承受23毫米炮弹的袭击;外部的货物钩能够承受3000公斤重的载荷,维护简单,平均故障时间不少于4个飞行小时,能够迅速用运输机空运,其他要求还包括2.3-2.8米/秒爬升率,单发升限1500米以上,续航力2小时以上等等。
技术要求在不久的招标会上公布,当时有3家公司提交了5种设计方案。其中贝尔公司递交的是型号240,采用双发布局,可以搭载14名士兵,外形明显大于UH-1,4片式主旋翼。波音-伏尔托公司递交的是YUH-61A,该机采用4片由复合材料制造的无铰链式主旋翼,外形比西科斯基公司的YUH-60A要小,而且机身重量比YUH-60A轻了540公斤。在直升机制造方面有相当经验的斯科斯基公司一口气提交了3种型号,这三种型号分别改自S-61和S-65运输直升机,另外还有改自正在开发的S-67武装直升机。同年8月30日,美军选中了西科斯基公司的YUH-60A和波音-伏托尔公司的YUH-61A进入下一阶段的发展,并签订了协议,协议要求两家公司各制造2架地面试验原型机和3架试飞用原型机。波音-伏尔托公司YUH-61A以公司内部的型号237为基础研制,美国陆军订购了3架原型机,三架飞机的尾编号分别为73-21656、73-21657、73-21658,首架YUH-61A于1974年11月29日首飞。1976年3月波音-伏尔托公司将所有的3架YUH-61A原型机交付美国陆军。YUH-60A于1974年10月17日首飞,该机在西科斯基公司内部的代号为S-70,比原计划提前了6周,第二架YUH-60A于次年1月21日首飞,第三架则在一个月后即2月28日首飞。这些飞机全部送往肯塔基州的坎贝尔堡,开始了为期8个月的对比飞行。
在对比飞行中,YUH-60A的抗坠毁能力给美军试验人员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一次试验中,一架YUH-60A突然失去控制急速坠向地面,试验基地的人以为机上的人员应该非死即伤了,但不久该机在野外进行了适当处理后却安全飞回基地,机上人员安然无恙,坎贝尔堡基地人员在看到这架飞机时简直目瞪口呆,美军技术总监脱口而出:“就是它了”。1976年12月23日,美国陆军宣布西科斯基公司的YUH-60A获胜。定型后去掉代表试验机的字母Y,给予美陆军正式军队编号UH-60A。由于美国人对神秘的印第安图腾颇为推崇,故常用其来为武器系统命名。美国陆军的军用直升机则多以骁勇善战的北美印第安部族名称来命名,像“依洛魁”、“基奥瓦”、“阿帕奇”和“科曼奇”等等。作为80年代美军主力通用直升机,UH-60的命名也不例外—美军给其一个响亮的印第安酋长的名字-黑鹰。在输给YUH-60A后,这三架原型机全部返回波音-伏尔托公司,后来美国海军寻求新型舰载直升机,波音-伏尔托公司将该机改装后参加竞争,但还是不敌西科斯基公司同样由UH-60A改装的H-60。
UH-60A于1977年7月开始小批量生产,1978年10月17日生产型首飞成功,这刚好是黑鹰的首架原型机YUH-60A首飞成功4周年纪念。1979年6月开始交付作战部队使用,首批装备的部队为驻扎于肯塔基州最南端坎贝尔堡的美军第101空降师。当时该机的出厂价为587万美元。不过后来的UH-60L价格已大大超过这个数值,1997年时每架UH-60L为860万美元,而后文中将要介绍的MH-60G售价则达到了1020万美元。

[ 本帖最后由 农的传人 于 2008-5-25 18:37 编辑 ]
2008-5-25 16:58: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编完了  大家随便看~
2008-5-25 17:43: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那俺就随便看看,咯咯
2008-5-25 21:53: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支持我家帅叔!!!!!!

为啥没照片呢?我去找找
2008-5-25 21:59: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William Fichtner
BHD_WF_031.jpg


BHD_WF_043.jpg


BHD_WF_051.jpg


BHD_WF_089.jpg


BHD_WF_119.jpg

2008-5-25 22:06: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继续
la_chute_du_faucon_noir_black_hawk_down_2001_theatre_diaporama_paysage.jpg
2008-5-25 22:06:4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一场失败的行动 搞出来了2个荣誉勋章
2008-5-25 22:24:1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比较其你的帅叔叔 我更喜欢那个Dboy
2008-5-25 22:27: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帖由 Bluez 于 2008-5-25 23:27 发表
比较其你的帅叔叔 我更喜欢那个Dboy


我家帅叔就是Dboy

能让我挂在签名档的,除了他就是袁朗了
2008-5-25 22:38: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嗯...人类就是这么空虚的动物
2008-5-25 22:41: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看了无数遍的一个片子
2008-5-25 22:43:37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