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影片】《乡愁》走向绝对和谐的殉道者之路
《乡愁》是塔克夫斯基第一部在国外拍摄的影片。而且也是第一次把影片中的时间放在了“当代社会”。一部在意大利拍摄的电影去看不见那些我们映像中熟悉的意大利风光。那些南部的地中海风情,以及莱切小镇上的古老城堡都没有出现。影片中唯一出现的具有意大利意义的景物,只有圣母临盆教堂里的那些虔诚的妇女和他们的衣裳。只有一些高架走廊和罗马时代的引水长廊让我们看到了意大利的面目。塔克夫斯基几乎去除了一切意大利的因素。一部在意大利拍摄的电影的开头竟然是一幕黑白的俄罗斯的风景,乡村的木屋,木屋前的未上缰绳的马匹。一格妇女牵着一个男孩从边缘向景深走去。晨雾朦胧中一条狗紧随其后。主人公戈尔恰科夫游荡于意大利的土地上的过程,更像是对西方消费文明的抗拒。西方消费文明和这个俄罗斯游人简直格格不入。他似乎在思索那个最终回到俄罗斯的农奴音乐家的处境。是什么使得他放弃在意大利的贵族地位而回到俄罗斯而死的呢?音乐家对俄罗斯的回归似乎已经说明了自然的人对未被异化的故乡的依赖。如果我们符号化的将俄罗斯看成是一种自然的带有神圣光彩的原始的“家”的话,那么意大利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就成了让人忧虑和不适的异化存在了。对“这里”的厌烦和没有耐心表明了一个回归的需要。一个寻找心灵安全而不是生命安全的地方事实上在深层次上更为重要的。塔克夫斯基点出了我们的终极目的。内在的精神世界被外化出来。那些阴郁的房间以及房间中那张带靠背的床,那像〈潜行者〉中的“禁区”的古怪疯子的房间中,潮湿伴随破败到实实在在的将主人公们的内心外化到了影像的现实之中。我们很难说这些是不是梦境。不,我想应该说更像是幻境。在塔克夫斯基的后期作品中包含了更多后现代的风尚。引用他人、引用自我、参照、回应、呼应,拼贴。这使得他的影像表现出更多的深层意含和多义性。多义性使得导演放弃了一个终极的立场,使得观众不是自下而上的领悟作者的意义,而是更好的自动生成。 |
2006-9-8 22:38: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