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影片】《乡愁》走向绝对和谐的殉道者之路

7
回复
1381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6-9-8 22:33:55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影片】《乡愁》走向绝对和谐的殉道者之路

..:eek:
1.jpg
2006-9-8 22:35: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影片】《乡愁》走向绝对和谐的殉道者之路

塔克夫斯基深深体会出当代社会中,人的迷茫和尴尬。他要做得是一些构筑新的具有现实悲剧色彩又重新整合实际的一个影像世界,他似乎又回到了〈安德烈 卢布廖夫〉中的那种“圣像画”般的黑暗时代的“和谐”想法中去。塔克夫斯基的一个核心内涵之一就是在荒蛮的世界上重新建立道德的“王国”。主人公都似乎带有一些自知的神圣责任。他们用自己的一些推动这个事实向“可能”前进。艺术家的责任在塔克夫斯基来说在实效性上似乎落脚在了这里。“我赞成这样的艺术,它应该包含对理想的渴望,表达对理想的追求。我主张这样的艺术,它应该给人以希望和信念。艺术家所讲述的世界越是无望,也许就越应使人感到与之向对应得理想——否则简直不可能活下去”这段谈话给我们的信念同样鼓舞。艺术家的目标最终并不是创造美,而是用创造的美为信念和其他更重要的事情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讲,塔克夫斯基以自己像牺牲一样的艺术生涯,为电影艺术带来了世界的尊重。电影只要最终还是体现思想的话,那么他屹立于严肃艺术之林就是心安理得的了。在这个方面塔克夫斯基无疑为整个电影界作出了榜样。我们先来谈谈《乡愁》。
2006-9-8 22:36: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影片】《乡愁》走向绝对和谐的殉道者之路

2.jpg
2006-9-8 22:37: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影片】《乡愁》走向绝对和谐的殉道者之路

《乡愁》是塔克夫斯基第一部在国外拍摄的影片。而且也是第一次把影片中的时间放在了“当代社会”。一部在意大利拍摄的电影去看不见那些我们映像中熟悉的意大利风光。那些南部的地中海风情,以及莱切小镇上的古老城堡都没有出现。影片中唯一出现的具有意大利意义的景物,只有圣母临盆教堂里的那些虔诚的妇女和他们的衣裳。只有一些高架走廊和罗马时代的引水长廊让我们看到了意大利的面目。塔克夫斯基几乎去除了一切意大利的因素。一部在意大利拍摄的电影的开头竟然是一幕黑白的俄罗斯的风景,乡村的木屋,木屋前的未上缰绳的马匹。一格妇女牵着一个男孩从边缘向景深走去。晨雾朦胧中一条狗紧随其后。主人公戈尔恰科夫游荡于意大利的土地上的过程,更像是对西方消费文明的抗拒。西方消费文明和这个俄罗斯游人简直格格不入。他似乎在思索那个最终回到俄罗斯的农奴音乐家的处境。是什么使得他放弃在意大利的贵族地位而回到俄罗斯而死的呢?音乐家对俄罗斯的回归似乎已经说明了自然的人对未被异化的故乡的依赖。如果我们符号化的将俄罗斯看成是一种自然的带有神圣光彩的原始的“家”的话,那么意大利所代表的西方文明就成了让人忧虑和不适的异化存在了。对“这里”的厌烦和没有耐心表明了一个回归的需要。一个寻找心灵安全而不是生命安全的地方事实上在深层次上更为重要的。塔克夫斯基点出了我们的终极目的。内在的精神世界被外化出来。那些阴郁的房间以及房间中那张带靠背的床,那像〈潜行者〉中的“禁区”的古怪疯子的房间中,潮湿伴随破败到实实在在的将主人公们的内心外化到了影像的现实之中。我们很难说这些是不是梦境。不,我想应该说更像是幻境。在塔克夫斯基的后期作品中包含了更多后现代的风尚。引用他人、引用自我、参照、回应、呼应,拼贴。这使得他的影像表现出更多的深层意含和多义性。多义性使得导演放弃了一个终极的立场,使得观众不是自下而上的领悟作者的意义,而是更好的自动生成。
2006-9-8 22:38: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影片】《乡愁》走向绝对和谐的殉道者之路

3.jpg
2006-9-8 22:40:4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影片】《乡愁》走向绝对和谐的殉道者之路

戈尔恰科夫在意大利没有去在意那些意大利的风景,而是对一个古怪的人有了巨大的兴趣。一个游荡在水池边的疯子的话却使得戈尔恰科夫感受到了故乡的再次存在。事实上“疯子”多米尼克所叙述的关于世界末日的预言和避免预言的愿望在一个层面上和戈尔恰科夫的表面的“乡愁”产生了关系。两个悲天悯人的男人的谈话,就像两个神选中的人对于拯救世人所秘密召开的会议。塔克夫斯基的电影中这类的“先知”经常出现。不管在未来现在还是过去都是一样。塔克夫斯基影片的另外一个特征在于,他的这些影片之间有着高度的相互渗透性。他们往往会相互交叉,不分时间和空间。多米尼克告诉他拯救世界的办法:点燃蜡烛涉水渡过水池。戈尔恰科夫小心的将一小节蜡烛放进了口袋。他的眼神就像上帝挑选的人类先知诺亚听从上帝的指示时虔诚的眼神。多米尼克在广场上笨拙的说教而且同样笨拙的选择了自焚。老式的打火机不怎么好用,当火点着之后也也怪异的从他的后背烧了起来。似乎在殉难的道路上简单的死亡也困难重重。而戈尔恰科夫手捧蜡烛涉水的片段才更好的显示了一个“怀乡”的人对于“故乡”的思念。三番五次的失败,和另一个空间中的多米尼克的自焚产生了生动的对照。一个“黑暗”的迷茫中的手持蜡烛的殉难者必须最终同样用死亡来完成自己的“使命”。没有人像塔克夫斯基这样以极大的反差来摘除先知者头上的光环,笨拙的自焚,困难的秉烛涉水。把这些殉道者的殉道复原成一系列平淡的丑陋的过程。但是这些笨拙的缓慢的动作渐渐的在我们的眼中形成了“迷人的漩涡”。它带我们滑像信仰的底层。
2006-9-8 22:41: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影片】《乡愁》走向绝对和谐的殉道者之路

影片的结尾是带有隐喻性的,一个意大利的风景下的一间俄罗斯小屋。两种风景的组合使得它突出了一个无法回复过去生活的处境。究竟是仅仅主人公难以回去呢?还是我们所有人都失去了机会。我们必须在拼贴出来的世界中生活?一种不纯粹的生活?我想就像当年塔克夫斯基对那些影片的不同评价甚至十相抵触的评论都赞成的心理来看。多义性的确实塔克夫斯基作品特别是后期创作的巨大特点。
2006-9-8 22:42:10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