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tower

[读书]八十年代访谈录

93
回复
5833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查建英:这样说下来,其实你的心态倒和我挺接近的,不是走向世界而是看世界。我从来更喜欢静观、写作、三五知己臭味相投的私人生活,站到舞台上吆吆喝喝的多闹腾啊。再说我出国那时才二十一二岁,就是来上学,当然就是要学习的,挺普通的,没什么。一直在一个地方待着,都不知道外边世界是什么样儿,我好奇,要出来看看,一个人,走得越远越好。我觉得出来上学的人很多都是这种心态。

  陈丹青:对对对,就是那样!可我回去这么写,他们没法相信。他们觉得《西藏组画》就是你弄的,太牛逼了,你出去就是一代人的希望,有位长辈甚至写信给我说:丹青,你责任很重,你在外面是在代我们看世界……我很惊讶:我只有两只眼睛,怎么能代别人看世界。
  查建英:我也没想到,一直觉得你也应该是那种人,和我们出来上学的不一样……
  陈丹青:我很久以后才明白他们问我的那些话是什么意思。我在美国也老在办展什么的,但我不说这些。他们让我谈成功观,我说:中国人出国就已经失败了,谈什么成功。哪有美国人大批到中国去的?中国人从晚清到现在,好几代人出国,谈什么成功啊!我们能不失败,就是大成功啊。
  查建英:是啊,不像大唐那会儿胡人全奔长安来了,外国精英争送子弟来上中国的太学,想跟咱们接轨呢。晚清以后咱们衰弱了,反过来了,只好出去跟人家接轨。胡适当年也有你这种感慨,在留学生刊物上发了一篇文章叫“非留学篇”,说
  “留学为吾国大耻”,留学只是新旧过渡期的“救急之上策,过渡之舟楫”,还说“留学当以不留学为目的”。
  可惜后来的历史,怎么说呢,咱们不幸接了个歪轨,现在又得再重接,折腾来折腾去这个过渡期就弄得很漫长很扭曲,大家也都活得挺颠簸。唉。那你在外边和美国的艺术家等等也都有接触吧?
  陈丹青:有。
  查建英:不过这些接触好像更加强了你个人化的倾向。
  陈丹青:对。我所认识的美国艺术家都很单纯、个人,是他们教会我做自己,然后什么都看。我不是鸵鸟主义——很多人是这样的,他们出来完全不想看西方——
  我爱看,多好看呀。在国内我一直帮前卫艺术说话,什么吃死婴、脱光,我都帮他们说话,我说:吃死婴也就摧残一个死婴,顶多恶心几个围观者,可是体制摧残多少活人!我操!
  我一直站在当代艺术这一边。艺术家应该左翼,左翼弄政治,弄不好危险,可是弄弄艺术,正好。
  查建英:只是你不身在其中。
  陈丹青:不在其中,但我自己的艺术也一直在变化,我也有左翼基因,文艺的所谓“左”,我的定义就是做人、弄艺术,要“不切实际”,不随俗、不安分。我后来的创作绝对不能想象没有纽约。这变化的过程很难和没有在外边生活过的人说清楚。
  查建英:对啊,你想要是发一个中篇、拍一部片子就“打响了”,就一直被无数崇拜者簇拥着当山大王……
  陈丹青:这是我回国最难跟人说的一个情结。最好不说。昆德拉说,国外有些感受永远不要和老朋友说,不然伤感情。
  查建英:是个软处。膨胀底下往往是脆弱。点破了又能怎样,早些摔跤还能爬起来,晚了真可能站不起来了,废了。在温室里待久了,出来肯定要死,再生的可能性几乎没有。怎么办呢,别动窝了,认命吧,反正岁数也大了。当然如果大家能以比较正常、放松的态度来看这类境况,最好。也有这样的。
  陈丹青:孙甘露身上这种毛病一点没有。他跟你坐下来,不谈自己,如果有个什么话题,他就谈这个话题,他在感觉中,不在自我意识中。
  查建英:他非常开放,没有那些什么民族啊外国啊,我代表个什么。别说民族,他连上海也不想代表,中央电视台找他拍了个讲上海的纪录片,完全可以弄成牛烘烘的代言人,但他讲得相当个人化。平常聊起来,他对上海评价之客观之冷静,常常让我这个北京人又钦佩又惭愧——我对北京似乎不容易这么客观,有故乡情结,离开这么多年了,还是免不了为感情左右,对上海也不自觉地带有某些北方人的偏见。甘露似乎没有这种问题。比如,要是有人骂北京,又骂上海,最先憋不住生气的肯定是我,甘露大概坐那里笑。
  陈丹青:他显然不全是靠修养做成这样子,他天性就是这样。
  查建英:他真的很特别,一点都不僵硬。我见到有些国内朋友常有一种感觉:你不是在跟一个人说话……
  陈丹青:他背后有一群人。
  查建英:有一个阵营!
  陈丹青:(大笑)
  查建英:也不光中国人这样。我就认识一个美国人,特雄辩,什么话题他都一套一套的,可跟他谈话你老觉得他不是对着你一个人在说,好像你身后还有好多人,他就是看着你眼球也不聚焦。后来我发现他父亲是牧师。难怪他讲话那么不个人,原来代表上帝,对着整个牧区的会众在布道!他要八十年代来咱们这边肯定能成风云人物。不过,凡会众和群体就有戒律,有某种神圣性,它不是开放性的,防卫意识特强。个人不会这样,个人是谁,就是你自己嘛。甘露是个难得的例外。

 (本文编辑时有所删改)
2007-8-22 11:56: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陈丹青能讲出前卫的文化,就是红卫兵文化.真的是非常牛
他清楚地意识到当代中国太多只懂得破坏,而没有能力建设的现实...
知识分子本不是怨妇,而现实既然如此,就证明了知识界不负责任地追逐猎奇,在商业时代追逐话语权的现状.

关于怀旧那一段也相当精彩
2007-8-22 12:03: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tower

另一方面,是否有常识,对一个人的人生实在太重要

是否在用开...

其实王小波一直都在讲常识........

我好奇的是甘阳是如何转变成现在的新左的,当然他自己说,新左也是自由主义的一部分.

我觉得他是相当有学术能力的,而且他的那篇写的也有意思.不过人不厚道.
2007-8-22 13:26: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tower
陈丹青能讲出前卫的文化,就是红卫兵文化.真的是非常牛
他清楚地意识到当代中国太多只懂得破坏,而没有能力建设的现实...
知识分子本不是怨妇,而现实既然如此,就证明了知识界不负责任地追逐猎奇,在商业时代追逐话语权的现状.

关于怀旧那一段也相当精彩

很喜欢陈丹青,他的书写得好,文笔也好,可惜就是太贵了
2007-8-22 13:27:1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陈平原"部分,网上找不到

大概因为陈平原被定位成学院派已经是有些人的惯性了

学院派是没有让大众猎奇的欲望的

问题和主义,我觉得他已经讲的很透彻了



LIMCTZ你有看过一些读书频道上那些小朋友的留言了吗?

真是无知者无畏

甚至还有些以为是写80年代生人了.....

拉回来说,80年代舞台上那些人能沉淀下来,在新**年代里对拥抱与抛弃,对共和国现状有进一步认识.....实际上是很值得佩服的.一些思想已经透着成熟的劲头了.这辈人没有被这世代磨得完全丢掉真诚,是值得骄傲的


我一直觉得一个人可以没有知识,但是不能没有常识

一个有常识的人,基本上就可以相处了

不过,问题是这个有常识真的很难做到,更难做好.



陈丹青字蛮好.
当然这也是个人的审美倾向问题.日本有个江国香织永远用铅笔写小说,字淡到不能再淡
只有这样的人,才写得出这样的故事.
态度真的会带动气场


甘阳?是哪个香港的甘阳么?

田壮壮的<吴清源>我看了.如果对吴清源的里程不了解,很多人应该觉得那片子实在很闷.......其实,拍的还是到位的.那个惨烈的时代,一个习惯把事情藏在内心的人的故事.....其实过后想来,那么敏感的一个人,还是有痛彻心扉的感觉的.
2007-8-22 13:55:0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新浪读书频道很少去,也基本上很少在哪里看东西,排版不爽的说.而且都是截本.我有时候看书是喜欢带着问题挑着看的,(这可能也是我越来越少读文学之类的原因吧),因此看得颇为不爽.

陈平原看过他不少东西,也看过他老婆的,为了搞学问不要孩子,已经成了逸话了,特别是在北大校园流传.

80年代以后90年代,有很多反思,刘再复和李泽厚不是还提出了个口号,"告别革命"吗?其实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反思还是很重要的,当然对于我们这样的老百姓也是如此,"吾一日三省其身",夫子言道.

陈丹青人俊秀,文章倒是颇为刚猛.江国香织,名字好熟,一个同事很喜欢,日本的文字大约总是逃不了纤细唯美的窠臼,大概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吧,再加上川端康成这一批新感觉派的推波助澜,更是成为雷打不动的风尚,但对于我而言,喜欢倒是还行,但是不会超过谷润一郎,想必是小时候,他的<<春琴抄>>和<<卍字>>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原以为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春琴抄>>是最好版呢,后来才发现原来还有个老版更在它之上,山口百惠,好遥远的名字,不知道现在有几个人记得她)

甘阳是啊,在香港教书,长江读书奖那个"无间道"可真是好玩极了,当然他学问很好.

吴清源看过他的自传,但凡下点围棋的,估计都得看看,这老头在围棋方面实在是太NB了,对这个电影不满,是因为他跟我想看的角度不同,我想看他下围棋,我想看那个围棋时代,想看吴清源之所以为吴清源,想看的是能将时代和围棋结合起来,想看的是一个充满了内心挣扎的英雄传奇,但是这部电影在挖掘的是吴清源这个人的心路,是把吴清源以人这个角度来描绘,把他给还原了.这就是角度的问题了,其实我应该早就能猜出来,从田壮壮拍<<小城之春>>,我大概就应该能想到,但是我内心里面还是希望,他能够照着<<蓝风筝>>那个路数来,把故事讲出来,而不是通篇在讲情绪,在讲一种类似意识流这样的东西
2007-8-23 21:50:0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ilmctz
新浪读书频道很少去,也基本上很少在哪里看东西,排版不爽的说.而且都是截本.我有时候看书是喜欢带着问题挑着看的,(这可能也是我越来越少读文学之类的原因吧),因此看得颇为不爽.

陈平原看过他不少东西,也看过他老婆的,为了搞学问不要孩子,已经成了逸话了,特别是在北大校园流传.

80年代以后90年代,有很多反思,刘再复和李泽厚不是还提出了个口号,"告别革命"吗?其实对于知识分子...

说实话,棋圣入天玺教那一段真的有点太邪乎了。

后面崔健的部分实在太不靠谱,我都懒得贴了

为愤而愤。无聊。

后面就是甘阳了。嘿嘿。。。
2007-8-24 01:58: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为了自杀兔,我耽误 了这边的进程

终于把甘阳部分读完了

说实话他们混在舞台中央的时候,我基本还属于文盲小朋友

学术上,如果后面仍然活跃在大陆的,或者有点机缘的,自然碰上就读了

这个甘阳真是不了解

不过人真是聪明极了。聪明,自然是狂了

碰巧又遇上那么一个时代,难免诗化了。

这些人现在过来反思,最共性的一点都讲自己一路上走来源头是什么,知识构成到底是怎么来的。。。。我觉得这点是特别需要注意的。

PS:这部分书网上依然找不到
2007-8-24 14:09: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长,很长,非常的长
2007-8-25 11:27: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非非啊.........这就是你的感想?哈?

这本书453页,11个人的访谈,转到这里的只3个人,还嫌长啊?
2007-8-25 13:03: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曾经有过的纯真年代。
2007-8-25 13:50: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读书和读帖是不一样的
Post by tower
非非啊.........这就是你的感想?哈?

这本书453页,11个人的访谈,转到这里的只3个人,还嫌长啊?
2007-8-25 18:08:3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走出非洲
读书和读帖是不一样的
有啥不一样?
还不是一样是读.........切~
2007-8-31 14:04: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本.
我终于读完了.时间是拖的比较长,不过看在只是回家路上交通工具读物的份上,我觉得我效率还是蛮高的.说它是交通工具读物真的有点委屈这本书了

还是阿城部分比较深刻
陈平原讲问题与主义
李陀讲友谊
栗宪挺讲"无地彷徨"
刘索拉略微讲到个人主义,消费文化
实际上,把这个区很多人的问题都讲清楚了,说明白了

民主,自由,科学,正义
先搞清楚意义先.

前人摔进去的坑,没必要继续摔了才知道:哦!这是个坑
这才是发挥历史的功利性作用
也就是我们常常说到的常识教育
2007-8-31 14:12: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杨志
曾经有过的纯真年代。
这句概括,我读完这本书才觉得真的特别的好,特别的贴切

采访的对象都是北京的,算是一种缺憾吧

我们从八十年代的一个切口观察
2007-8-31 14:15:47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