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新浪读书频道很少去,也基本上很少在哪里看东西,排版不爽的说.而且都是截本.我有时候看书是喜欢带着问题挑着看的,(这可能也是我越来越少读文学之类的原因吧),因此看得颇为不爽.
陈平原看过他不少东西,也看过他老婆的,为了搞学问不要孩子,已经成了逸话了,特别是在北大校园流传.
80年代以后90年代,有很多反思,刘再复和李泽厚不是还提出了个口号,"告别革命"吗?其实对于知识分子而言,反思还是很重要的,当然对于我们这样的老百姓也是如此,"吾一日三省其身",夫子言道.
陈丹青人俊秀,文章倒是颇为刚猛.江国香织,名字好熟,一个同事很喜欢,日本的文字大约总是逃不了纤细唯美的窠臼,大概是自古以来的传统吧,再加上川端康成这一批新感觉派的推波助澜,更是成为雷打不动的风尚,但对于我而言,喜欢倒是还行,但是不会超过谷崎润一郎,想必是小时候,他的<<春琴抄>>和<<卍字>>给我的印象太深了,(原以为山口百惠和三浦友和的<<春琴抄>>是最好版呢,后来才发现原来还有个老版更在它之上,山口百惠,好遥远的名字,不知道现在有几个人记得她)
甘阳是啊,在香港教书,长江读书奖那个"无间道"可真是好玩极了,当然他学问很好.
吴清源看过他的自传,但凡下点围棋的,估计都得看看,这老头在围棋方面实在是太NB了,对这个电影不满,是因为他跟我想看的角度不同,我想看他下围棋,我想看那个围棋时代,想看吴清源之所以为吴清源,想看的是能将时代和围棋结合起来,想看的是一个充满了内心挣扎的英雄传奇,但是这部电影在挖掘的是吴清源这个人的心路,是把吴清源以人这个角度来描绘,把他给还原了.这就是角度的问题了,其实我应该早就能猜出来,从田壮壮拍<<小城之春>>,我大概就应该能想到,但是我内心里面还是希望,他能够照着<<蓝风筝>>那个路数来,把故事讲出来,而不是通篇在讲情绪,在讲一种类似意识流这样的东西 |
2007-8-23 21:50:0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