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学心得(第二百四十五集)
罗国正
(2023年2月)
3039、清朝文学家张惠言,是江苏武进人,三十八岁中进士,官至翰林院编修,工词文,他的美学成就居于常州词派的创始地位,他一生得志的时间很短,享年只有四十一岁。他在词学上的美学观点主要如下:
第一,他认为“词”是托“经”、据“传”立义。他赞同“意内而言外,谓之词”的解释。
第二,他反对词是“小道”、“艳科”的观念,认为词“其文小,其声哀”。是“贤人君子。幽约怨悱,不能自言之情,低回要眇,以喻其致”。
第三,他提出“缘情造端,兴于微言”、“恻隐盱愉,感物而发”、“触类条鬯,各有所归”等美学命题。
第四,他强调情与物相比相合,以“象”作为情与物交溶的中介。“夫民有感于心,有慨于事,有达于性,有郁于情,故不得已者,而假于言。言,象也。象必有所寓。”
中国人的“经”、“传”是中华民族魂的重要组成部分,从帝皇至一般老百姓敬为神圣,这也是中华文化一直没有断层,使中华民族有强大的凝聚的重要原因。以经史作为大义,其它要按此大义、或起码不能违反这大义,是中国古代大多数文人的主流思想和价值观、审美观。张惠言也属于其中一员。中华文化确是博大精深,就拿老子的《道德经》来说,西方顶级、以至世界顶级的哲学家黑格尔、海德格尔等,他们就非常佩服,但始终对里面的表述还是似懂非懂。其实,“词”是一种文学形式,无关“小道”、“大道”、或“艳科”或非“艳科”,关键是什么人运用这种形式。关于情与物以象为中介的问题,我认为“言”应包括所讲的具象、抽象,如果是朗读,就包括声音的抑扬顿挫、朗读者的表情动态,如果作者是书画家,用书法或图来表达,就有线条、色彩的情绪变化等等。以象很好地表现出情与物,就是艺术。
3040、清朝画家钱杜主张创作过程应“胸无尘滓”。要“明窗净几,笔墨精良”,让“胸次默忆古名人山水一树一石,如在腕下,则兴趣勃然,定是佳构”。他认为“古来诗家,皆以善变为工,惟画亦然,若千篇一律,有何风趣?使观者索然乏味矣。”
钱杜的意思即主张通过学习、临摹前人的佳作,内化于心、掌握技法,然后善变创新。这些都是历来对作画者的基本要求。
3041、阮元是清朝的经学家、书法家,是江苏仪征人,乾隆时期的进士,从青年就开始得志,官至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等职,曾在杭州、广州先后创立诘经精舍、学海堂,提倡朴学。除处理政务外,治学生涯长达六十年,著述甚丰,享年八十五岁。
阮元的美学观点,属于非常保守,这也是他的偏好,也反映出他个人的特色。下面从两个方面介绍他的观点:
第一,他认为文章之初,远古“以口舌传事者多”,“以口耳治事者多”,“是必寡其词、协其音以文其言”,达“易于记诵”以方便,是“单行之语,纵横恣肆,动辄千言万字”,这是“古人直言之言,论难之语”,而“非言之有文”。他认为文须尚偶,“凡偶皆文也。于物两色相偶而交错之,乃得名曰文。文即象其形也。”“凡文者,在声为宫商,在色为翰藻。”“韵者声音也,声音即文也。”
阮元这些观点,否定了散文传统的美学
特征,主张排偶之文。这就显得过于偏执了。
第二,阮元对书法的认识:“短笺长卷,意态挥洒,则帖擅其长;界格方严,法书深刻,则碑据其胜。”南派,“意态挥洒”,北派,方严深刻。他重北派质朴,不尚南派风流。提出“书法迁变,流派混淆,非溯其源,曷返于古?”。
这都体现出阮元在书法美学上崇尚质朴之美的保守观点。
我从阮元的人生经历和美学观点中,在脑海里产生了这样的联想:如果人们细想一下他人生的奋斗史对其一生的影响,以至由他的影响到家庭、家族和他在当时社会的影响,以及他对后世的影响;我还将他联系到古代很多比他年轻得多就逝世的人物,或与他相近年龄才逝世的人物,或比他更年长(极少)才逝世的人物之间存在哪些相同与不同,甚至我联想到自己与他进行一些比较等等等等。我从中得到不少的感悟,这应是人生美学中的比较学吧!
3042、清朝文学家、篆刻家郭麟,是江苏吴江人。年少已举止不凡,可谓“神童”。是嘉庆年
间贡生,又是姚鼐的弟子,受师高度赞许。因家贫客游,文采耀江淮。因负才不遇,时郁愤歌咏,醉后画竹石有天趣,一生著述甚丰,晚年侨居嘉善以终。享年六十四岁。他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他认为词,以“幽秀”为第一品,“千岩巉巉,一壑深美。路转峰回,忽见流水。幽鸟不鸣,白云时起。此去人间,不知几里。时逢疏花,娟若处子。嫣然一笑,目成而已。”
2、其次,他欣赏“雄放”。“海潮东来,气吐江湖。快马斫阵,登高一呼。如波轩然,蛟龙牙须。如怒鹘起,下盘浮图。千里万里,山奔电驱。元气不死,乃与之俱。”
3、他以“高超、委曲、清脆、神颜、感慨、奇丽、含蓄、逋峭、秾艳、名隽等词概括各种词的美学境界。
4、他认为:“篆刻虽小,亦笔墨之别子也”,推崇朴茂、逋峭、绵密、谨于法度的风格。
5、同时,他又认为,篆刻能“天机所到,逸趣横生”时,“跌宕”中“度越矩矱”,可通两者之美。
下面选一首郭麟的诗,供大家欣赏:
新晴即事(六首选一)
游罢回船泊钓矶,濛濛晴雪扑人衣。
春阴亦未全无用,留住杨花一日飞。
注:晴雪是指杨花。
此诗写出郭麟当时的心境,虽未得志,
还有机会施展所能。
郭麟的诗词美学思想主要是喜欢形式美和美的多样性,特别重视“幽秀”和“雄放”两种。而对篆刻,他一方面重法度,另一方面,则特别赞赏:“天机所到,逸趣横生”,在这点上,非常象书法中的意外笔趣。
郭麟是一位奇特的人物,一出生就右边眉毛全白,后自号白眉生;他天资甚高,他临摹黄庭坚的字,几乎可以乱真;他所从的几位老师都是国家层面上的一流老师,这是一般人难以遇到的机会,而且他还得到了这些高人的赞赏,更是难上加难,本应可以有更大的成就,无奈贫困,为了养家糊口,只可反复去做教师,以维持生计。这使他在仕途上难以通达,在做学问上,又难以集中精力。使人有天意弄人之感叹。因贫穷,而困倒无数英雄好汉,这属于世界性的现象。贫困,既缺财物,又折寿命,真是绝对不可忽视!可幸的是,他有美学、艺术品留世,为后人留下精神食粮。
3043、清朝书法家吴德旋认为:针对书法的流病,要以禅家思想“渐修顿证”,以达到“秀处如铁,嫩处如金”。“欧亦刚柔内含,学欧而不得其笔,乃有露骨之病”;“学虞而不得其笔,又岂无肉重之失耶?”。他主张“意度”、“笔势”的神似,追求“熟中生”、“生中熟”、“有生趣”的风格。他这些见解,对于练习书法,或创作书法作品,是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他主张追求的风格,只有对书法非常熟练的人,才容易做到。
3044、清朝书法家朱履贞著有《书法捷要》二卷,他的美学观点在历史上地位很高,被评“发前贤秘奥,为后学津梁。”他的主要观点如下:
1、“象形之书,书即画。”
2、“楷、真、草、行之变,书离于画也。”
3、书有六要:一,气质;二,天资;三,得法;四,临摹;五,用功;六,识鉴。
4、“学书先立志向,详审古今书法,是非灼然,方有进步。”
我以为,楷、真、草、行也未全离开于画。
3045、清朝画家盛大士,诗画俱佳。他主张绘画以“气韵”为审美标准,要“笔少画多”、“境显意深”、“险不入怪”、“平不类弱”、“经营惨澹”、“结构自然”,“不求工肖,而神致隽逸,落落自喜,令人空对移晷,倾消尘想”。他认为理、气、趣在画中显现,“非是三者,不能入精妙神逸之品”。他提出“画有六长:所谓气骨古雅,神韵秀逸,使笔无痕,用墨精彩,有局变化,设色高华是也”。他认为:“作画苍莽难,荒率更难,惟荒率乃见苍莽”;“所谓荒率者,非专以枯澹取胜也。钩勒皴擦,皆随手变化,而不见痕迹,大巧若拙。能到荒率地步,方是画家真本领。”他注重画家写生,并说:“画家惟眼前好景不可错过,盖旧人稿本,皆是板法。惟自然之景,活泼之地。故昔人登山临水,每于皮袋中置描笔在内。”
这是一个画家,用一生主要精力对绘画美学境界追求所得的重要感悟,一方面他用作品、美学观点来确证自己,同时又为世人留下了宝贵的艺术品、美学观点的精神财富。从盛大士的绘画作品和美学观点来分析,虽然他在努力继承传统基础上,去追求超越,但总的理念和用笔、画的形式和结构,以至基本内容都是中国古典主义的风格。这也是艺术家不可避免打上时代烙印的一个例证。尽管如此,他也说出了作为再现古典主义中国画的一个崇高的艺术境界。让后人学习、创作中国画有了一方面的重要标准。同时人们应该清醒地知道,中国传统的文人画,是表现,而不是强调再现,是创作者重视灵魂、心境、身心状态的表现,是修心养性的内在提升过程和顺此势的外化,不是着意追求外在所创作的客体形似而有损自身。当然,这种表现也不能完全离开再现的能力,只是更重视神似,而不是百分百的形似。纵观盛大士的美学观点和绘画作品,我以为他还是以创作出再现的优秀客体作为重点。虽然这是一个画家的基本功,但不是精神境界的高位。
(待续)
本集责任编辑:詹邓 严建中
|
2023-3-10 03:20: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