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美学心得(第二百三十五集) 罗国正

0
回复
388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美学心得(第二百三十五集)
罗国正
20223月)
3015、我比较喜欢“破茧化蝶”这个成语,它充满象征意义和美感。其实,人的成长过程,人类的发展就象不断的“破茧化蝶”的过程,不断地运用本质的力量努力创造,追求更范围的自由幸福过程。从实现一个小目标的“破茧”,到实现更多更大的目标的“破茧”,从“小蝴蝶”到“大蝴蝶”从只有小能量发展到具有大能量、争取更大的自由度的过程。这过程,对于人类一代一代前赴后继地向前发展是正确的方向。
我这里所讲的“破茧化蝶”,既是物质力量的发展,又是精神力量的提升。物质力量的“破茧化蝶”,会为精神力量的“破茧化蝶”提供坚实的基础,精神力量的“破茧化蝶”,又使物质力量向上提升。相辅相成,量变促质变,质变使量在更高层次上推进,锣旋式地向着真、善、美的理想目标不断地接近。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在不同的年龄段、不同的学习、工作领域、不同的时空、不同的知识结构状态、不同的情景下,有特定的“破茧化蝶”现象。所以,人要善于学习、思考,准确把握好“破茧化蝶”的时机,这是人生美学的必修课。
3016、清朝画论家朱方霭是朱彝尊族孙,沈德潜高弟,这在一定程度反映出他的活动圈子和成长的人脉关系。他是贡生,工诗词、通书理。善长山水、花卉,晚年爱画梅。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画梅须高人,非梅则俗
2、认为汪巢林、金农画梅“高古之性情,即于笔墨间寓之也”。
3、画梅“不求形似间,但取神韵足”,“梅为逸品”,“画梅者,笔墨之外,别具一种闲淡之致,乃称妙”。
4、他认为画家人品、胸次、气质外化为作品,与之互渗交融,人品高则画品高。
朱方霭的核心是:主体的状况决定了他所创造的客体状况。他的观点,基本上与他的前人一致,并无新意。
3017、清朝经学家戴震,大器晚成。他年轻时,因贫苦,曾随父经商,二十岁后就学于婺源江水,三十三岁避仇人入都。他有好友纪昀、王鸣盛、钱大昕、王昶等,这对他的思想系统形成有重要影响,四十岁才中举,之后,六次会试都落。五十一岁奉召,任《四库全书》编修官,再后,被授翰林庶吉士。他勤奋和善于思考,对天文、历史、地理、数学、经学、语言、音韵、考证等都有一定的造诣。可能没有正确处理好劳逸适度、脑力劳动与体力活动之间的有机辩证关系,享年五十四岁,令人可惜!
戴震的美学思想,带有中国传统哲学、中医理念的特色,内容也比较丰富,我将其摘要如下:
第一, 他认为事物是化流行”而成,美与丑表现在事物和
文学、艺术创作之中,而不在抽象的概念里。这样,人要进行审美活动,才有美感。“人生而后有欲、有情、有知。”“惟人之知”,“能尽美丑极致”。
第二, 审美是“血气心知”的过程。“味与声色在物不在我,
于我之血气,能辩之而悦也,其悦者,必其尤美者也”。通过器官感受,然后,“心知”、“辩察”,达到“物实”、“物则”得于心,生美感。
第三, “悦”离不开情与欲。审美须欲、情、知者互动。
第四, “分于阴阳五行而成性各殊”,美感也因之有异。
第五, “凡美质皆宜进之以礼”,“娴于仪容”。主张“素以为绚”。
第六, “夫以艺为末,以道为本”。认为司马迁、班固、韩愈、
柳宗元等文章,“是道也,非艺也。”
第七, “夫文无古今之异。闻道之君子,其见于言也,皆是
以羽翼经传,此存乎识趣者也,而词不纯朴高古亦不贵,此存乎行文之气体格律者也。因题成文,如造化之物,官骸毕具,根叶并茂,少阙则非完物,此乎冶铸之法者也。
第八, 主张为真求文,反对为美求文。他不同意桐城派写作
的目的是“至美”。
从戴震的人生经历和美学观点来看,首先他属“穷人的孩子
早当家”一类,为能过上可“出头”的日子,努力追求功名。不惜消耗生命的泉水,刻苦学习,认真思考、努力工作、渴望成功,力争在历史上有他的位置,这些他都做到了。他非常博学,在美学上,有他独到之处。他清醒地知道,先有自然生命,然后有欲、情、知,“惟人之知”,“能尽美丑极致”。他将审美的主体,具体到各个器官,感受到味、声、色等而愉悦,这种愉悦是在审美过程欲、情、知三者的有机互动而生。他还强调人分阴阳五行感情各殊,美感也各异。虽然他说的审美是“血气心知”的过程,有点神秘,也有点偏激,但在不少特定的情景,确实有这类现象,有中医常识、中国传统文化体验的人就会知道,“血气”的强和弱不同的人,或同一个人“血气”强时和弱时,自身活动的美感,或对他人和其他事物的美感也不同。合医理地了人参、冬虫草、鹿茸、灵芝等相关中药后,人“血气”也产生了变化,美感也有所不同,或通过锻炼,使“血气”强壮后,与之前的主体自身或对审美对象的美感也会有一定程度的变化。这些都比较明显地反映在练中国武术、气功、书法等上,或人的容颜、动态等上,或男女之间的交往感觉上等也有较多这类审美现象。类审美角度、现象、观点,有较强的中国传统文化、中医的特色、我觉得很有意思。当然,我这里只是着力于其特色审美,从狭义上讲解他的“血气”,其实戴震所讲的“血气”,是有更广阔的文学意旨,大家能意会到,我就不展开讲了。戴震主张的以求真传道为本、为首务,反对创作的目的是为“至美”,这是从古至今很多人所持的观点,但现实中,不同的人是充当不同的社会角色和有自己的追求的,在特定的行业、角色中,也有自己的爱好,也有将追求“至美”作为本、作为首务的。事实上,有不少人也在追求至美中进乎道的。另一方面,还有不少人在求真传道为本、作为首务的追求里,为的是感悟、感受到“至美”。戴震还认为,司马迁、班固、韩愈、柳宗元等的文章,是道,非艺。我以为,应是以道为主,兼优秀的艺辅之。我比较认同他这观点:“皆是以羽翼经传,此存乎识趣者也,而词不纯朴高古亦不贵,此存乎行文之气体格律也。”至于他说到“凡美质皆宜进之以礼”,“娴于仪容”,“素以为绚”,我以为这是在一定的时空上,应有能力表现出优雅状态,但在现实中,在特定的情景里,不一定须这样,而是因人而异,可谓“各花入各眼”。总之,戴震的人生和美学观点,有不少的闪光点,只要细细品味,可以令人有很多启发、感悟。明白者,于精微处,妙不可言,可心领神会。不明白者,你去解释,也不一定会什么用。这也属审美常遇到的一些现象。
3018清朝书画家梁同书认为:“艺术创作妙在以自己性情,
古人神理”,“物视之若不经意,而愈看愈不厌,亦其胸中书卷浸酝酿所至”。他崇尚“老境精卓”、“老辈风度不凡、人远甚”、“妙在意无意间”,“笔墨之外”,“别有一种色”、“不求工而自工”、“不必定似而自似”,“每一展看、使人挹之不尽”。
性情合古人神理,绝非易事,然后,梁同书解释了何谓古人
“神理”。这些观点,他的前人已有表述,只是他讲得较“老境精卓”而已。这也是学习、创作中国传统书画和追求美学境界须遵循的基本道理。
3019、          闲居读书(六首选一)
后人观古书,每随己境地。
譬如广场中,环看高台戏。
矮人在平地,举头仰而企。
危楼有凭槛,刘桢方平视。
做戏非有殊,看戏乃各异。
矮人看戏归,自谓见仔细。
楼上人闻之,不觉笑喷鼻。
注:此诗是赵翼作于乾隆五十一年丙午(1786年),此首是
原列的第六。境地:境遇。企:踮起脚跟。刘祯,汉末年人,“建安七子”之一 。平视:面对面直看。这里有引用刘祯见太子曹丕,丕命夫人甄氏拜见的典故。
此诗用譬如说明不同的人,在不同立场、水平、状态下,读
书、对事物的理解、感悟是不同的。此诗写得形象、显浅,诙谐有趣。
赵翼是清朝文学家、史学家,是江苏阳湖(今江苏武进市)
人,他三十四岁,成为乾隆时进士。历任翰林院编修、广西镇安府知府、广州知府、贵州道台,辞官后主讲安定书院。享年八十七岁。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诗本性情、当以性情为主。奇警者,犹第在词句间争
斗险,使人荡心骇目,不敢逼视,而意味,或少焉。坦易者,多触景生情,因事起意,眼前景、口头语,自能沁人心脾,耐人咀嚼。
2、他主张袁枚的“性灵说”,又兼翁方纲的“肌理说”。他认为:
“作诗必此诗,定知非诗人,此言出东坡,意取象外神,羚羊眠挂角,天马奔绝尘。其实论过高,后学未易遵。诗文随世,无日不趋新。古疏后渐密,不切者为陈。”“是知兴会超,亦贵肌理亲。”
3、“诗写性情,原不专恃数典。然古事已成典故,则一典已
自有一意。作诗者借彼之意,写我之情,自然倍觉浑厚。
4、“满眼生机转化钧,天工人巧日争新。预支五百年新意,
到了千年又觉陈。”“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人才出,各领风骚数百年。”
5、“世间美好古人已说尽,一经剪裁便若从未”“拙
句点金成巧句,古书翻案出新书。
赵翼的美学观点,主要是以“性灵说”为主,兼取“肌理说”的
基调上,主张推陈出新,反对模拟。提倡“诗随世运”,借典寓我情,翻案剪裁出新书。对于他的诗,张维屏是这样评价的:“七古才气奔腾,时;五律多工巧奇警之句,然力求工巧,可称能品,却非诗家第一义也。”好一句“可称能品,却非诗家第一义也。”这评语,无论对赵翼的诗,或对他的美学观点,我认为是恰如其分。真正的极品、神品,太难得啦!可出能品,已是不易!
(待续)
本期责任编辑:詹邓  严建中


2022-4-12 04:48:46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