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戛纳电影节】【导演日记】【推荐】应亮戛纳行-------征得了应亮导演的同意,转载了

66
回复
6236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7-5-27 00:47:02

新浪微博达人勋

自东向西和自问自答(连载一)


“破冰”

先汇报一下我当前的“坐标”——
北京时间: 5月16日16点40分
位置:西伯利亚上空
航班和座位:法航0117 / 座位35L 靠窗——我原本的座位是39C,靠过道,但是那个椅子坏了,现在彭珊正躺在39C和39B上面睡觉
数据:高度3155英尺 / 速度848KM/H / 机舱外温度-42度
  法国的空乘人员与非法语国家的乘客只会有工作关系,而在法语乘客面前却是“话痨”。我第一次去鹿特丹看片的时候,走错了电影院,一个上了年纪的工作人员拿着我的票子乐了半天才说:“你走错了”;前些天,我在全州也走错了,一个义工带着我一路狂奔至正确地点。东京FILMeX的举办时间是11月中下旬,但他们会在9月中旬把我签证资料都准备好;上个月,戛纳的一位负责接待的女士给我EMAIL说,他们寄送机票时出了差错,问我是否收到了别人的机票。我说,我很希望收到,并且很愿意帮助你们转寄,但是据我判断,你们连我的收件地址都是错误的。
  现在流行一个词叫做“破冰”,要破掉这层东西方的冰也是需要点力气和技术的。有一个法国制片人很热情地要了我的一个剧本去看,过后对我说:你的剧本很业余,我建议你雇个编剧,我可以出钱。我马上告诉他:你完全不必担心,我压根就没想要你的钱,我们可以说再见了。  
  50年代,日本为了往西方推广本国电影,调动了大量的外交手段和政府资源,目前还留有一个叫做Unijapan的机构,专门负责本国电影的海外推广。韩国类似的部门,叫做电影振兴委员会,一个半官半民的组织,对本国电影从融资到海外发行进行全方位的帮助和保障。  
  所以说,对于东方电影,尤其是中国电影,一中一西两位人士功不可没:所谓“中”,就是焦雄屏,所谓“西”,就是汤尼雷恩斯。  
2007-5-27 00:49: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江湖传言”多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有江湖的地方就会有各种“传言”。在各种“传言”面前,最好的说明方法就是自问自答了:
  
  1.问:你为什么去戛纳?  
  答:戛纳除了放映以外,还有很多其他活动,其中Cinefondation也是比较重要的。  
  我参加的是cinefondation当中的“工作室(Atelier)”单元。这个单元的活动比较类似于釜山的PPP和香港的HAF,说白了,就是拿着自己的剧本和拍摄计划去“坐台”。  
  2.问:你怎么去的戛纳?  
  答:我要真心地感谢cinefondation的主席Georges。  
  去年底,Georges给我EMAIL,希望我给他一个剧本参加cinefondation。我当时根本就不知道戛纳还有这种单元,所以回复他说,我很忙的,不想因为参加一个活动而耽误其他的工作。  
  后来,在鹿特丹的时候,Georges专门把我找到,告诉我,他在鹿特丹看了我两年的片子了,非常喜欢《背鸭子的男孩》和《另一半》,这个“工作室”单元只挑选参加者,从来不接受报名的,所以,如果我真的没有兴趣的话,也要和他正式地说一声,以表示对他的尊重。  
  直到那时,我才知道他们不是开玩笑的,所以我就参加了。  
  3.问:贾樟柯是不是cinefondation的主席。  
  答:是的,但他是评委会主席,和我的“工作室”单元没有任何关系。
    Cinefondation有三个单元:短片、写剧本和工作室。贾樟柯的工作是看短片,并且评出短片奖。  
  短片在戛纳受重视的程度是非常高的,长片竞赛的评委有九位,贾主席领导的短片评审团有五个人;而且在官方影片手册里,贾主席的评审团照片紧紧跟在长片评审团的后面。而“一种注目”的评委只有三人,没有任何详细的介绍。  
  4.问:蔡明亮是不是也在“工作室”里。  
  答:是的。  
  这一点我也非常奇怪,因为cinefondation的目的是支持年轻电影人的。我猜测也许有两个理由:今年是60周年,蔡老师没有新片参与,于是就以这种方式“回归”;“工作室”组织者想提高这个单元的知名度。  
  5.问:“工作室”里还有其他我熟悉的导演吗?  
  答:一共十五个计划在“工作室”里,除了蔡老师以外,我只认识黎巴嫩的两位导演,我们前年一同在东京FILMeX参赛,我很喜欢他们的片子《完美的一天》。  
  6.问:你想通过戛纳达到什么目的?  
  答:我完全不知道,因为我始终认为,当代艺术电影的创作是可以完全摆脱对金钱和他人的依赖的。  
  我之所以会答应去参加“工作室”,以及之前会去参加香港的HAF,完全是出于组织者和我的友情。我本人是非常满足于当前自由的创作状态的,并没有任何想要改变和打破的理由,所以我过来戛纳也就是来会会朋友和看看电影的。
  7.问:这次你最想看的电影是哪部?  
  答:《伦敦来的人》。
2007-5-27 00:49: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5月17日关于昆仃斗殴的猜想和并不前卫的戛纳 (连载二)


不就是看场电影吗?


  各地电影节看片的”习性”有所不同:最”老实”的是日本观众,再难看的片子,他们一定要等片尾最后一屏字幕消失才离开座位;美国观众是享乐主义的,即使放映索克洛夫的《太阳》,他们也咽得下去爆米花;最活泼的是韩国人,每场放映完主持人都会问:好不好看?观众居然会齐声回答:好看。
  我们刚在戛纳混了一天,只看到一场放映,对这边的”习性”还没有太多的认识。不过,据说昆仃以前和电影院的保安斗过殴,我身为一名戛纳的观众,倒是完全可以理解的。
  首先,法国人的英语多半不好,我们向几个保安问过路,确实比较难沟通。
  而在戛钠看片和进门的”规则”是比较多的:用票子的、用牌子的,不同的票子和不同的牌子进不同的门、排不同的队。比如我拿导演牌子,就不能进记者场看片;主会场两扇门明明挨在一起,彭珊是拿producer network牌子的,我就不能进她那扇门。进任何门都需要开包安检,这种情况,我们上回只在以色列遇到过。开演后不得入场,这一点是可以理解,但是对于象昆仃这样的美国佬,这一条还是苛刻了点。
  而排片也比较特别,一般电影节会把同一部片子安排在几天里播放两到三次,但这边是一天连放两场或者三场,就结束了。这样的话,如果我今天脱不开身,就没希望看到了。
  如果想看竞赛的片子,又恰巧是晚饭后的场次,那麻烦就大了。女人倒是穿什么都可以,但是我就不行了,必须打领结,穿西装和皮鞋。本人今年活到快30了,还从没这样打扮过,所以就错过了今天的《四月三周和两天》。《铁三角》虽然是午夜场,但是在卢米艾尔厅放,我的衣着还是不过关,于是,拜拜。。。
  《四月三周和两天》是一部罗马尼亚电影,身为一个来自第三世界的观众,没办法看成一部来自第三世界的电影,这件事情是我到达戛纳后最想不通、也是最郁闷的。如果将来我的观众因为类似原因不能看到我的片子的话,我一定会要求改变规则,如果不成,一定会取消原来的放映,改成酒吧或者露天放映。
2007-5-27 00:51: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以牌取人


  Cinefondation很好,给我们留了所有竞赛片的票子,故而,我们是有可能看到所有的竞赛片的。只是,因为有上面所说的各种限制,所以,看完所有的竞赛片,只不过是理论上的可能。
  来到这里,碰到的第一个华人是Gary,他是香港百老汇剧院的负责人。我们当然谈到了看片的困惑,我们想去看他可以看的场次,但是不行!他说,戛纳牌子的关键在于颜色:我的是白边,说明是艺术类的;彭珊的是正红色的,是制片人类的;Gray的是粉红色的,是影评人类的,而如果再加一个黄点,那就是更牛的影评人。。。
  很快我们就碰到了第二个华人:焦雄屏–果然她的牌子是粉红加黄点的。她告诉我们,牌子的大小还有讲究,我们有位共同的影评人朋友,他的牌子是全戛纳最大的,也就是说,那个家伙可以在戛纳畅通无阻。过几天,等我碰到他,我一定要瞅瞅他的到底有多大。。。
  以牌取人,比大小,戛纳确实并不像其标榜的那样前卫,马路上长枪短炮对准的都是电影明星,每天Hilton和Carton都在为《十三罗汉》、《变形金刚》搞宣传派对。很无奈的,今天晚上有个派对,cinefondation的参加者也在受邀之列,我初来乍到拉不下面子,在工作人员的好言好语下,只得去了,于是错过了《红气球》!
  看来,要想安安心心地看场电影,还是只能在较小一些的电影节办到。今天我们尽到全力,也只看到一场《黄金宫》。这部芬奇的片子,前半段还好,后面长了点,总体有些失望。
2007-5-27 00:52: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
002.jpg
2007-5-27 00:57: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5月18日  半天坐台半天看片(连载三)

蔡明亮的脸

  戛纳也是没有东西南北的,丘陵和坡地构成了其主要的地貌,与自贡、全州以及海法都比较类似,城市的格局不算大,街道的布局很乱。沿着弧形的道路,由主会场往西北面走,大概5分钟可以抵达”工作室(Atelier)”的大本营。
  戛纳所谓的国际村(international village),在电影节版图上,领地不小,其分为两个部分:一个是租给各个国家的电影推广部门做宣传用的帐篷。谁的钱多,谁租的帐篷就多、就大,阿联酋的帐篷最大,而且在一个坡的上方,非常显眼。今年中国居然没有租帐篷,据说几家公司只是在市场里租了几个摊位,也许是因为没有片子进入竞赛,咱们局领导比较泄气吧。我们两个很好玩,因为有”组织关系”在HAF,所以每天都可以去香港的帐篷上网、打电话、传真、喝水、吃面包。。。国际村的另一部分是租给各大发行公司的帐篷,”工作室”的大本营由四五个帐篷组成,就设在国际村的这一部分里。
  在我说下面这一段话之前,有两个原因促使我必须再谢一遍Cinefondation的Georges以及香港HAF的Jacob WONG:首先,完全是因为他们,才使我的剧本还没拍,就已经有知名度了;再有,我下面的这段话虽然很真心,但也许比较不懂事,所以希望得到他们的谅解。
  今天是坐台的第一天,一共要坐九天!我们之前在香港坐过一次,知道其中的辛苦–明明是”良妇”,非得采取婊子的谋略,所以劳的是心。由于是第一天,我实在不好意思不到,上午一共五个客人,我都”接”了。最高兴的是,”接”到了《伦敦来的人》的发行,他可以想办法让我看到这部片子的市场放映,这样就可以保证不错过了。我的身体在”接客”,但意识一直在往电影院里流,因为那边在放《驱逐》。。。真是焦心。
  –好,这段话讲完!
  蔡明亮没有来,但是他的一个法国制片人戴着他的面具来了。过去一问,得知蔡导演明天才到,这个面具是宣传《黑眼圈》的时候做的。因为蔡导演发现,他在街头卖票的时候,只要一走开,就会影响销量,所以做了个面具镇镇场子。中午是”工作室”的开幕酒会,和蔡明亮的台湾制片人Vincent聊了半天,原本以为是”两岸对话”,却发现他已经在巴黎定居很久了,搞了半天原来是”中欧论坛”。
2007-5-27 01:03: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
0021.jpg
0011.jpg
2007-5-27 01:04:5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连看《情歌》和《恐怖律师》

  连看两片的感觉还是非常爽的,看什么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看”的行为。Cinefondation的工作人员非常体贴,把我今天下午和明天的约会都做了调整,于是我们就有了一天半的时间去看片了!
  卢米艾尔厅在开演前,都会先放一段有关电影院的大约三分钟的小片段,而后会出字幕说明这一段的出处和导演。目前看到的两段分别来自费里尼的《罗马》和贝尔纳拖雷的《天堂影院》,观众都看得乐呵呵的,之后电影节的标志一出来,还会很会有多人鼓掌、拍照。尽管之前进场有点小麻烦,可现在都忘记了,也许这就是电影吧。
  相对昨天芬奇的片子,我倒宁愿看这个《情歌》。虽然只是一个小艺术电影的样貌,但是这个法国导演采取了大量的手提摄影和运动镜头,画面很纪实很亲切,大屏幕上呈现出来的也不是超高质量的胶片影像;带有舞台痕迹的音乐剧段落和纪实的声画体系产生了有趣的碰撞。尽管不是热门片,做的尝试也很有限,但态度还是比较诚恳的,博得了不少观众的好感。
  记录片《恐怖律师》,算是我到戛纳后看片的第一个小兴奋点,这位德法籍的老导演用民主的调研方式为我们呈现了Jacque Verges的律师生涯以及他的政治观点,时间从阿尔及利亚战争一直到当代恐怖袭击,大量采访与Jacque有关的各色人物以及Jacque本人。这位导演近年一直在拍好莱坞电影,但他同时又是位杰出的记录片工作者,Jacque Verges这个人物生动而多义,对于这位卖座片导演的左派立场,我非常吃惊。
  看完《恐怖律师》已经七点出头了,原本计划去另一个厅看王兵的《和凤鸣》,但估计不能及时赶到,只得作罢。晚上海滩边有个”香港之夜”的派对,铁三角+明星阵容非常热闹,Ivy是香港贸发局的头头,她带彭珊挤过去,最近距离地看到了古天乐等大佬,我负责找吃的,毕竟不能白来,把肚子填饱是主要任务
2007-5-27 01:06: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
003.jpg
001.jpg
2007-5-27 01:07: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5月19日  我的第一次与精英体育(连载四)
  
破记录

  我忽然发现自己在戛纳看的每场电影,都有可能会是我第一次看这位导演的大屏幕,比如今天轮到的科恩兄弟和金基德。每天有机会看自己喜欢的导演,每天有记录可破,倒是比较好玩的;如果明天有缘看到那组三十五部短片的话,我就可以一口气破掉将近二十个记录了……
  之前看过《血迷宫》和《雪花膏》,知道科恩两兄弟喜欢玩得比较过分的,所以我在进电影院前已经有了一定的思想准备了。开包检查的时候,边上一个女生红着脸问我,Aliado是什么意思?她的同伴连忙数落她,问这个干吗,多不好意思啊。我当然很殷勤地回答,Aliado是谢谢的意思,不过我不说Aliado,因为我不是日本人。——当时我的意识在流动:如果我是个略带点变态的杀手,科恩他们会写这样的情景和台词吗?
  在《老无所依》的放映途中,我前方大约有5名左右的观众退了场,多数是上了年岁的中老年妇女。这部影片,两兄弟保持了一贯的叙事做派——外型特征明显的人物,极其聪明的主角们,瞬间发生的死亡,妙趣横生的台词和鲜血淋漓的黑色幽默。这可以算作我这次电影节之行的第一个看片高潮,恩,还不错的!
  看金基德那场正好赶上首映,主创和韩国电影振兴委员会的头头都到了,影院里一下子出现很多日韩观众,非常热闹。片子很不错,但不是金基德最好的。
  我发现金导演在《时间》之后的分镜头有了比较明显的变化,之前的上下镜机位差别比较大、固定镜头之间的切比较多、动作连得不多、时间的跳跃性比较明显;现在的上下镜景别反差不是很大、运动镜头多了、机位差别不明显。我比较喜欢女演员的表演,很有朝鲜族的特征,这在当代的韩国电影里不太多见。
  《呼吸》的首映安排在下午,所以不需要观众“盛装”出席,不很了解这是不是金导演本人的建议?希望是这样。
2007-5-27 01:11: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
0022.jpg
2007-5-27 01:11: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旭日升

  电影节从来就不是一个严密的组织,影片的选择和评选都不会是想象中的那么“科学”,发行商、导演背景、行政力量、电影节自身的办事能力等等因素都会影响公正性。越是大的电影节受牵制的因素就会越多,那么烂片出现的几率就会越高–所以说,为电影节拍片毫无意思,同时,把电影节看成竞技比赛也是非常可笑的。
  我一向留意中国媒体报道电影节的“专业词汇”,今天在香港的帐篷里看到了”英皇电影”《太阳照常升起》的海报,于是想起了几个关于这部电影的“专业词汇”来:锁定、剑指、竞逐、三连冠、大满贯、无缘、失意、出局、沦陷、滑铁卢、铩羽、不甘、惊喜、转机、转战……
  时代语汇是非常有意思的现象,好象没看到过一部关于这方面的记录片或者文献资料片。英语的电影节语汇里,最“血腥”的不过也就是competition和winner,因为谁都知道不该太严肃,笑笑闹闹应该是主流。假设某位参赛者胆敢放言:要是他拿奖,就上台做100个俯卧撑的话,那也许真可能有评委想看看这个场面哩。
  其实严重的真的都不是这些,严重的其实是生意。绝大多数的大电影节都有市场、论坛等等售卖部分,他们把独立电影的营销做成另一种产业体系。电影节的上流派对,最常用的词其实是sale。当然,入选与得奖和营销之间必然会有内在的默契,在形成选择结果和评选结果的过程中,这股力会是主力之一。所以说,越是大的电影节,你越是不要相信他有吹的那样前卫,越是不要把他当回事。
  马克思很伟大,他说过:一切政治现象都是经济现象。
  作为一国媒体,去和电影节较劲、较真,真的是八竿子达不着的单相思,无聊透了。没事应该多做做数据统计,为中国影视产业多做些资料和信息方面的贡献,修一修咱们大员的脑子,普及一下辨证唯物主义。
2007-5-27 01:12: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
0012.jpg
2007-5-27 03:00: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顶 睡~~
2007-5-27 03:56:48

使用道具 举报

12345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