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转贴:挽歌——《颐和园》完整剧情解读

20
回复
6959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对白与独白   窥视人心最深处

   作为一部艺术电影,片中人物对白和内心独白都相当精彩独特,常有一针见血的深刻。如余虹与周伟的一段对话:“我要跟你分手。”“为什么?”“因为我离不开你了。”余虹在追悔思念周伟时的独白:“人其实是愿意孤独的,人也是愿意死的。不然为何总与心爱的人作对?……”“生活再艰难,我也不会失去活下去的勇气。象我们这样的人,注定是这样的命运。昨天读到一句话:‘战争中你流尽鲜血,和平中你寸步难行。’”

   从某种角度看,影片画面呈现的种种真实细腻,是基于对真实的尊重和准确把握而达到艺术的超越和再现,从而在更高的意义上臻于诗意的浪漫。它完全有别于温情脉脉的矫柔造作,而直接来自生命本质的体验,是一种建立在现实主义之上的深刻而冷峻的浪漫诗意。对余虹而言,它是如此灿亮的青春遭遇无望的现实撞击之后产生的惨烈无奈的挫败,“不存在出路,只存在幻想。”“我只想生活得强烈一些。” 这种美在没有出路的现实中,无疑是一种巨大的徒劳和浪费,并呈现极端和自我毁灭的倾向。这种对立如此尖锐,使每一个以追求理想为生活坐标的年轻人都难免遭遇苦闷失落。作为在体验生命的同时不断自省的女性,余虹也清醒地意识到自己“为了欲望和浪漫的天性”而“付出的代价”,“像我们这样的人,注定是这样的命运。”但同时,她内心深处又时时涌动着不甘和期望。“眼下越是悲惨,我就越有前途。”

   当在海外飘泊数年後,周伟决定回国。他和李缇在分别之前有一场疯狂做爱的镜头。李缇问他,都来这里这么久了,一定要走吗?周伟沉默。在露台上,俩人赤裸身体,李缇的脖子上若有若无缠一条丝巾。她在帮周伟理发,一簇簇黑色短发掉落在他赤裸的肩膀和胸膛。李缇问:“你能告诉我,那年夏天我们是怎么回事吗”周伟反问:“你能告诉我,我们现在是怎么回事吗?”的确,生活本身,不正是这般似是而非又似非而是吗?问题无解,因为,答案本身又是一个令人更加迷惘的问题。

   片尾部分,若古送周伟回国,在前往机场的路上,周伟问若古,你爱过李缇吗?若古答也许爱过。“李缇不让人家爱她,她怕受到伤害。说爱情就像心里结下伤疤。结疤了,就没有爱情了。” 周伟脸上闪过痛苦的表情,喃喃自语“不是这样的。”

   影片在营造氛围,对白设计,表演风格以及服饰、化妆、道具、效果等方面,完全摒弃了近年充斥弥漫于中国电影界的矫饰空洞,以及追求所谓“大制作”、“惊人视觉效果”而忽视人物刻画的弊病。在情节逻辑为次要的大背景下,凸显了作品对现实主义和诗意风格的坚持。

   此外,影片中极具细节真实的场景比比皆是:图们小镇的风貌,大学食堂里的集体舞会,八十年代中期大学宿舍的典型用具――电热杯、桔黄色塑料灯罩台灯,搪瓷脸盆;随着时代变迁主人公服饰着装的变换,从中可见编导的细致。同时在叙事手法上,也较前几部作品更为成熟流畅,虽然某些地方仍可见明显的实验性,但相对而言,更加自然贴切。
2007-5-10 08:52:5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政治与性爱 交织贯穿全片

   在中国影视艺术走向国际化的历程中,借参与世界级影展扬名国际的做法,已经成为一代中青年导演的标新立异的普遍路径。其中某些离经叛道的表现手法,场景创意,引发了业界的好奇关注及评论的两级化。在探索实验性和颠覆惯常表达方式的过程中,新锐一代大量采用西方电影的剪接技巧,表现出驾驭电影语言的功力,形成以人物而不以剧情为重心,打破叙事与传统类型的非主流艺术风格。

   法国诗人及剧作家华莱里曾经说过:“每个人都属于两个时代。”但有人则认为,不同时代的风格和技巧碰撞组合,形成了“後现代”。摇晃的镜头、碎片般的叙事、拼贴和半随意的创作方式、大量罐头音乐的使用、自我封闭式的独白、MTV或者MV泛滥……观众不难从貌似散乱的信息中找到某些年代和心态的对应。

   片中,政治和性爱成为相互交织的基本元素,同时也凸显了导演独特的风格。影片的这一部分,镜头语言极为简洁,但气氛浓烈。尤其编导匠心独运,在片中穿插了一系列纪实画面:柏林墙推倒、冷战结束;苏联解体,戈尔巴乔夫讲话的镜头、1997年香港回归、2002年邓小平南巡深圳的镜头……为剧情发展提供了真实的历史背景。同时也为男女主人公的身世变迁和命运轨迹做了铺垫。

   柏林街头,一群人肩扛红旗游行,举着马恩列斯的巨幅画像。李缇和男友若古手牵手穿插在行人中,与孑然一身的周伟相遇。他们登上空旷的楼台,当男人们点火抽烟的一瞬间,几只鸽子忽然惊飞……李缇向后一仰,坠楼身亡。茫然失措中,周伟意识一片空白。夜晚,烛光荧荧;凄怆悲凉的小提琴骤然响起,仿佛为异国飘零的孤魂哭泣哀叹……

   不禁令人联想起1988年捷克流亡小说家昆得拉的作品《生命不能承受之轻》,后改编成为电影《布拉格之春》,同样也是在历史发生转折的关键处,巨大的冲击下的人们,内心意识发生尖锐的裂变,信仰迷失,情感迷茫,生命虚掷……

   影片似乎什么也没说,但又似乎说尽了一切。影片最後,历尽沧桑的一对恋人,再度相逢。走过了青春,往事不堪回首。留下的是沉默的思索,无奈的回眸,还有行囊空空的离愁别绪……
2007-5-10 08:53: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音乐和画面 烘托主观情绪

   尽管本片讲述的是一个独具中国特色的故事,但在镜头、角度、音响和光线运用上,却堪称相当西化,有着法国艺术片含蓄散淡的韵味。影片的另一特色是音乐的精心选择,不论是背景音乐还是片中人物所唱歌曲,都十分精确地传达了人物情感及其所处的时代背景。比如,反映大学新生在北京的生活初期忙碌而略显无所适从的情状时,背景音乐采用了罗大佑的《青春舞曲》,突现都市和校园的节奏与青春的躁动不安。当学生们跳上卡车,奔赴天安门广场时,高唱着崔健的《一无所有》。学运过后,新学期军训的一段,配合尘土飞扬,汽车呼啸而过的画面,银幕上响起了黑豹乐队主唱窦唯高亢激越的歌声 :“也许是我不懂的事太多 /也许是我的错 /也许一切已是慢慢的错过 /也许不必再说/ 从未想过你我会这样结束 /心中没有把握 /只是记得你我彼此的承诺…….”摇滚强有力的节奏契合军训的紧张狂暴,而歌词内容又与周伟爱情失落的心境吻合。
     
   在周伟、余虹和李缇在夜晚街道同行的一场戏中,轻快地唱着前苏联歌曲《山楂树》,微妙地暗示三人之间的情感纠葛。余虹走上社会后,单位传达室的吴刚借送信之机,向余虹投递自己写给余虹的情书,两人由此有一段谈话。在这场戏的背景里,响起了里姆斯基-柯萨科夫著名的小提琴曲――《黄蜂飞舞》,急促而略显滑稽的旋律绝妙地衬托了吴刚急于表白却不得要领,仿佛一只心急火燎的大黄蜂徒劳地嗡嗡飞舞。相形之下,余虹却心不在焉,不为所动。整个场面幽默滑稽又别具深意。

   影片中,格鲁吉亚民歌经典《苏丽珂》忧伤的旋律多次出现――音乐最初是淡淡的,若有若无。作为场景片断,譬如当周伟和李缇出国後,在柏林的一次聚会时,充满伤感思念的音乐依稀出现。影片后半部分,周伟路过一处小广场,几位白发苍苍的老人在手风琴伴奏下,唱起这首许多中国人耳熟能详的歌曲:“为了寻找爱人的坟墓,海角天涯我都走遍。但我只有伤心的哭泣,我亲爱的你在哪里?……”暗示前苏联解体后,远走异乡的人们对逝去的世界和岁月的感怀,同时激起周伟对死去的李缇的追忆和对余虹的怀念,寓意深刻,意境繁复又十分恰当。

   仿佛心有灵犀,镜头转到国内,节日聚会中的余虹,也在轻轻唱着这首歌,唇边漾起一丝眷恋……

   近十年国内有不少由独立制作人拍摄的电影扬威国际影展,但由于题材敏感,或未经审批擅自送往国外参展而被处罚。田壯壯的「藍風箏」,張藝謀的「活著」、張元的「過年回家」、婁燁的「蘇州河」、姜文的「鬼子來了」、王小帥的「十七歲的單車」等。娄烨的第4部剧情长片「颐和园」在国际电影节亮相,亦难免有“走钢丝”的风险。
2007-5-10 08:54:4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余音袅然 意味深长

   影片在电影节期间的两场展映,引起了许多西方观众和业界人士的兴趣。电影院内座无虚席,迟到的观众没有座位,在影院中站了两个多小时。观片之後,许多人仍余兴未减、兴致勃勃地讨论交流,一位白人女士说她感觉影片十分别致。故事、人物、还有音乐,都令人印象深刻。堪称近年来她参加的影展中最出色的电影之一。

   也有人认为影片只是描述了一桩廉价的爱情故事,更有人赞扬该片是中国版的《乱世佳人》( Gone With the Wind)。一位影评人则认为,本片使她联想起曾经给美国一代年轻人带来巨大影响的、六、七十年代的反战和嬉皮士运动。但她表示,对于不熟悉中国背景和环境的西方观众来说,影片某些地方略嫌晦涩散乱,过于任意,情节线索不够清晰。

  曾经有过中国生活经历的一些观众,则对片中大量岀现的激情性爱镜头感到吃惊。激烈的床戏,男女全身裸露,意识十分之大胆。不知是编导的主观偏爱,还是为了视觉效果而刻意为之?不论如何,这些处理多少凸显了作品的个性化色彩。另外,影片后半部分节奏缓慢,稍嫌拖沓、沉闷,无形中削弱了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冲击力。

   虽然华语片《颐和园》因入围今年戛纳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而受到关注。片中某些瑕疵,留下美中不足的遗憾,而终究未能成为国际电影节上脱颖而出、赢得奖项的经典。
  

   无论如何,作品给人留下的思索是意味深长的。影片结尾的题记中写道:“不论自由相爱与否,人人死而平等。死亡不是你的终结……”揭示人们在梦想破碎,希望幻灭的情境下,对人生终极的观照和遥望。从而将影片意境和对生存状态的思考提升到哲学高度
2007-5-10 08:55:5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最后给大家里面一首很好听的插曲
《氧气》

对我笑吧,笑吧,就像你我初次见面
对我说吧,说吧,即使誓言明天就变
享用我吧,现在,人生如此漂泊不定
想起我吧,将来,在你变老的那一年

过去岁月总会过去,有你最后的爱情
过去岁月总会过去,有你最后的温情

所有的光芒都向我涌来
所有的氧气都被我吸光
所有的物体都失去重量
我都快已经走到所有路的尽头
http://www.yuankui.com/love/yangqi.mp3
2007-5-10 09:04: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是lz自己写的吗?那真是高人啊。敬仰一个。
这贴对加深对这部电影的理解有很大的帮助啊。特别是旁白部分,看电影的时候往往太过注重情节而忽略这些旁白,其实听懂这些,才能明白余鸿,明白这部电影。
看lz列的那些禁片,发现只有姜文的鬼子来了没看过,我还真是禁片大王啊。
2007-5-10 09:14: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再一次流泪。
就是这样,
2007-5-10 09:28:4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是 Bluewindy 自己写的文章吗?
2007-5-10 10:54: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是篇极具“中国特色”的电影评论,如果挂在西祠它毋庸置疑会受到追捧,会被加精。文章的作者绝对不是你我只在电影院里看一遍便可写就,他做足了功课,甚至和剧组都有可能有某种联系。文章写的很美,就像一篇抒情散文。这是中国各大小报刊杂志社喜好刊登的影评范例。它有一种内在的模式,一百部电影的评论均大同小异。但作为一个在法国学电影的学生,我可以负责的和大家说,一,在法国的各大小报刊杂志上,您决计看不到一篇和此类似的电影评论,因为它根本就不叫影评。最多能称得上是对电影的复述和再现。因为它触及不到一部电影的灵魂。二,在我眼中,不是只有批评,诽谤和滥骂才是评论,以理服人是最关键的 。三,文字的迷惑性在于可以混淆视听,避重就轻。这一点,这篇评论做到了。四,作为一个专门研究后现代电影课题的学生,我必须站出来说,这部电影不具备任何后现代气质,请不要不懂装懂地往他身上贴金了。
2007-5-10 12:55: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哎呦,都是那里看得颐和园呢?
2007-5-10 15:09:4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必须站出来说,这部电影不具备任何后现代气质,请不要不懂装懂地往他身上贴金了

完全同意。可是后现代这词在国内不是流行吗,看着时髦的电影不都给带上了一顶后现代的帽子吗
2007-5-10 16:12: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www1026
这是篇极具“中国特色”的电影评论,如果挂在西祠它毋庸置疑会受到追捧,会被加精。文章的作者绝对不是你我只在电影院里看一遍便可写就,他做足了功课,甚至和剧组都有可能有某种联系。文章写的很美,就像一篇抒情散文。这是中国各大小报刊杂志社喜好刊登的影评范例。它有一种内在的模式,一百部电影的评论均大同小异。但作为一个在法国学电影的学生,我可以负责的和大家说,一,在法国的各大小报刊杂志上,您决计看不到一篇和此类...
拜托,人家只是写的是剧情解读,就是给那些理解不了这部电影情节的人看看弄懂导演的意图的,也没说是评论啊。
法国的评论我也看过不少,也没象您那样带着太多主观色彩的。我们这Utopia影院发的电影小册子里的评论就不错,建议看看。
2007-5-10 17:34: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题外话,娄烨的《苏州河》是不是也给禁掉了?
2007-5-10 21:03: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Maxiccino
题外话,娄烨的《苏州河》是不是也给禁掉了?
当初是禁掉的,后来年代太久远了就解了,电视上还演过类。
2007-5-10 21:10: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看来这论坛对颐和园情有独钟啊,


事实情况是:  
这里有几个人参与过拍摄这部片,
而这部片子真的不好而受批评。



于是出现很多批评骂声和虚弱的反驳。


你既然要出名,就得以质量,高度服我们,
否则我们就可以取笑嘲笑。

因为你这个姿态是很高的,你站的地方是重要的大舞台,我们站在下面看。
做的好就成了大家敬仰的人物,做的不好就是小丑。
如果你下台来,不要搞什么国外公映,禁片。就在大学生电影节上放一下,
至少我们会怀着善意同情评价。
参与这部电影拍摄的人们还不够专业,其实没有必要在论坛和大家争论一部你们有个人感情的片子,这是没法拯救的。


去allocine.fr看看法国人的评价就知道这个片子究竟在大家心中形象如何了。
2007-5-12 08:11:42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