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 Rijksemuseum 国立博物馆:
这算是荷兰最大的博物馆了,藏品主要是十七世纪,荷兰黄金时代的作品,在规模和重量级上肯定跟卢浮宫什么的没法比,不过也算得知一看。此馆开放于 1885 年,和中央车站同一位设计师,所以长得有点像。
票价14欧,解说器5欧,有中文,讲解得很好http://www.rijksmuseum.nl/
绘画方面,有伦勃朗 Rembrandt Harmenszoon van Rijn,弗美尔 Jan Vermeer,弗兰斯.哈尔斯 Frans Hals 等荷兰巨匠的名画。伦勃朗的《夜巡 De Nachtwacht 》和《犹太新娘》是镇馆之宝。
《夜巡》:
这是幅巨大的油画,在最后一个展厅压轴。名字其实是个误会,伦勃朗本来画的是白天的场景,只是日久天长油画失色,渐渐呈现黑褐色,人们误以为他画的是晚上,才取名《夜巡》。
画作本身其实我不是很喜欢……不过它背后的故事可真够荡气回肠的。
当时的荷兰共和国不设军队,各省防务自己负责,于是就出现了民兵团。这幅画是16 名民兵团的军官每人出100个荷兰币向伦勃朗订做的,本来是想要那种大家排排坐,公平露脸儿的全家福大合照。可伦勃朗偏偏不按他们的路数来,完全从艺术的角度构图,只以两个队长为中心,其他人都成了路人,有的脸都给挡上了。这人家能干吗?必然是要求伦勃朗按照他们的要求修改,伦勃朗又死不修改,吵来吵去终于闹大了去打官司,最后民兵团退定此画,要回了订金。
那时候的荷兰,绘画并不是艺术,而是一种挣钱的手工艺,没赞助商就别混了。出了这事儿,伦勃朗就没法在荷兰画界立足了,从此订单稀落,弟子也再不上门,最终破产,搬到了贫民区,直至在贫病中去逝。
他说:“艺术家的天职是创造美的形象,而不是计算有多少个头颅。”
尼玛,这TM才是艺术家啊!!
顶礼膜拜!
然后是《犹太新娘》:
这幅画的背后就不知道有什么故事了,连主角是谁也不知道,只因为伦勃朗跟犹太人关系密切,经常找犹太人当模特,他的很多画作就都被冠上了“犹太”二字。
凡高非常喜欢这幅画,说“如果能在这幅画前坐上两个星期,哪怕要我只啃硬面包,或是少活10年,我也心甘。” 这幅画用金色和红色表达出的温暖的爱情的确打动人心,而梵高所指却是伦勃朗用不同的颜料和手法表达不同质地的高超技艺。最明显的就是新娘胸前透明的薄纱,金光闪闪的非常漂亮。
不过我最想亲眼看看的还是 约翰内斯·维米尔 Johannes Vermeer 的《倒牛奶的女仆》 。约翰内斯·维米尔这个名字可能有点陌生,不过说起他的代表作《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可是无人不知,无人不晓。可惜这幅画收藏于海牙,没能看到,下图来自网络:
这姑娘就是荷兰的 蒙娜丽莎,关于她真实身份的猜想,最著名的就是根据崔西·雪佛兰 的小说改编, 斯嘉丽•约翰逊 Scarlett Johansson 和 科林•费尔斯 Colin Firth 大叔主演的同名电影了。拍得极其浪漫暧昧,斯嘉丽美女当年还是个纯情萝莉,造型的还原度也挺高的:
约翰内斯·维米尔(1632-- 1675) 是荷兰17世纪中期杰出的风俗画家和代尔夫特风俗画派的代表人物。他父亲也是一个画商,天分加上耳熏目染,维米尔子承父业,还向伦勃朗最有才华的弟子法布里乌斯学过画,后来称为画师,加入公会,并担任过两次会长,在当时的画坛享有一定的声誉。
话说,要致富,少生孩子多种树,这家伙就是太能生了!11个孩子啊!这么多张嘴怎么喂啊?!他生活极其贫困,一贫如洗,负债累累,才43岁就积劳成疾去世了!
电影中的一大家子,其中一个女儿是《纳尼亚传奇》里的神箭手姐姐演的:
因为老是拿画抵债,今天给面包铺一幅,明天给猪肉荣一幅,导致作品严重流散,两百年之内销声匿迹,直到19世纪50年代,法国艺术评论家杜尔偶然发现了他的一副风景画,惊为天人,从此四处寻找买下他的其他遗作,公布于世,给了维米尔应有的地位。因此,他也被称为“谜一样的画家”。
目前,维米尔共存34 幅真迹,多数布局简单,尺寸不大,光线一般从左侧照来(电影里给的解释是他的画室就是这么个布局……)。他喜欢描绘宁静、和谐的家庭生活,尤其喜欢画少女琐碎的日常生活,少女读个信啊,少女弹个琴啊,少女织个小花边儿啊,少女打个盹儿啊,在他手底下都变成了美丽恬静的画面。 据说这些画中的人物多是扮成女仆模样的富家少女,但在画面中她们非常大方质朴,丝毫没有做作之气。
维米尔的画作非常考究,构图、人物比例、光影变化都精致得跟照片一样逼真,一幅画一画就画上两三年。电影中,电影中维米尔画室里摆了个假人模特,难道是位了解释这么穷的维米尔怎么有钱请个模特两、三年天天站那儿让他画的问题么……以下是电影截图:
传说他的绘画技法非常神秘,人们猜测他经常使用当时罕见的暗箱技术 Camera Obscura ,用以捕捉光线和色彩。当时荷兰著名的科学家卢文霍克 Antonie van Leeuwenhoek 是他的好友,此人精通显微镜和光学透视,维米尔显然从他那里学到了这门技术。这是电影里的大叔给萝莉演示暗箱技术:
跟伦勃朗一样,维米尔虽以卖画为生,艰难度日,但他并没有因为金钱而贬低自己的艺术,每一幅作品都充满感情,也曾为了坚持自己的创作意图而得罪过画商。
没看到原作的就不多说了,阿姆斯特丹的国立博物馆里虽然没有《戴珍珠耳环的少女》,好歹还是把维米尔另外几个代表作收入囊中,下面这幅《穿蓝衣服看信的少女(大妈?)》就是其一。
电影中出现了一幅跟这个很像的画,但又好像不是……电影里的画是这样滴:
有趣的是,《穿蓝衣读信的少女》旁边,就展示了一排用各种仪器分析的检测照片,探寻他绘画技法和修改痕迹。最右侧的那幅是EDX元素分析扫描图,对咱们理工科的童鞋们来说真的是超级亲切啊!
然后就是我最喜欢的《倒牛奶的女仆》~
多么恬静温馨的画面啊,宁静,和煦,安逸,一看就心情舒畅。
他的画作都是这样,平凡中流露出悠远的深情,通俗淳朴又神秘莫测。奥秘就在于维米尔对色彩的把握和光线的处理,创造出流动、优雅的气氛。维米尔一生都在捕捉光的微妙变化,光中的色彩似乎是他沉静内心的思考,像一个阳光下的抒情诗人。
这幅画非常非常的小,还不到A3纸那么大,但实在是细致得惨无人道,看这斑驳的墙角,好像看到了刮大白的痕迹,还有这小瓷砖儿上的画,地上的碎屑……
仔细看细节,他的笔触细小而精湛,很多地方是小心翼翼地用点画法,一个小点一个小点画出来的。
对了,雀巢有一个系列的甜品就是用这幅画做logo,味道很不错!
电影里有一位健壮如牛的女仆大婶,难道是想象中的原型?
除了伦勃朗和维米尔的之外,还有很多其他精彩的绘画作品,值得仔细观摩~ 还有精美的玩偶屋,以威廉国王命名的舰船模型,代尔夫特陶瓷精品等等。
我最喜欢的是这个陶瓷小提琴,太可爱了,不知道能不能出声?
还以为是镇压白娘子的雷锋塔呢,听了解说才知道原来是花瓶啊!一个小孔里叉一枝花,真够另类的。
这个东西非常搞笑,我趴在那儿看了本天,真以为里面有个人呢!可每分钟擦掉指针重画也太墨迹了点。有位老奶奶告诉我“里面没有人啦”!
21.凡高美术馆(Van Gogh Museum):
位于莱克斯博物馆及城市博物馆之间,风格派样式,修建于1973年,现藏有205幅油画、524幅素描和水彩画,及凡·高死后(1890)在其家中发现的上百封信封及日本木版画。得益于凡·高的弟弟特奥和他侄儿的赞助,凡高的作品从早期颜色黑暗的《吃土豆的人》,到在巴黎创作的《自画像》,再到充满明亮光芒的《卧室》、《向日葵》和《丰收》,以及在圣雷米精神病院创作的《麦田收割者》,还有到他生命终结时在奥维尔创作的《麦田群鸦》。同时还展出与凡高同时代的,给予凡高灵感和从凡高作品中获得灵感的其它画家的作品,墙面上还书写着凡高坎坷的经历。定期还有各种临时展览www.vangoghmuseum.nl
由于在奥赛和Arle看过一些梵高的作品,不是很感兴趣,时间也不够,就没进去,后来有点后悔了……
22. Stedelijk Museum 市立现代艺术博物馆:
就在梵高博物馆旁边,展出各种现代艺术,我对现代艺术一向无感,没有进去。 www.stedelijkmuseum
24. Concertgebouw 阿姆斯特丹音乐厅:
www.concertgebouw.nl 也在博物馆广场上,是世界三大音乐厅之一,各种演出全年不休,每年 9月到 5月每周三中午12:30有免费音乐会
房顶上有个很大的金色竖琴(是竖琴吧?),于是刘同学说这是海斗士的家……
25. Museumplein 博物馆广场:
非常大非常漂亮的一个广场,环视国立博物馆,梵高博物馆,市立博物馆和音乐厅,还有一个大水池和巨大的“I Amsterdamî的字符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