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楼主: 纯白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75
回复
6466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前排左一
,。。
2.JPG
2007-3-2 21:31:3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潘玉良的艺术精髓正像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美术史家苏利文所说的“当代能使中西艺术融合的少数中国画家中一位杰出的榜样”,是中国现代女性艺术的开创者和奠基人,显示出女性艺术独立的美学品格和精神指向。与潘玉良同时代的徐悲鸿为中国写实主义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林风眠则将西画融入了中华文化的精髓。而潘玉良创作的作品丝毫不亚于同时代杰出男性的作品,而且在数量上也是相当可观的。潘玉良的艺术精神所包含的是:在其为社会所不容的境遇中,对艺术进行了严肃而真诚的探索,创作出了许多洋溢着生活激情、富于人生哲理的作品,表现其心中的苦闷、哀伤、同情和希望。
  
自画像
3.JPG
4.JPG
2007-3-2 21:33:0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电影《画魂》
导演:黄蜀芬
主演:巩俐 尔东升 达式常

1993年第六届《中时晚报》电影奖商业映演类优秀影片奖

 关于潘玉良的影视剧,知道的只有二部,电影巩俐版的《画魂》和电视李嘉欣版的《画魂》,李嘉欣的没看过,所以不便发表评论,虽然二个女演员和离潘本身形象相差甚远,但从艺术角度来看,巩演的还是挺不错的,为这个角色她了下了很多功夫,跑去钻研油画,还潜心拜师学艺,闷在画室学习油画雕塑等,有二张N年前的杂志彩页介绍了这个,专门扫描了放上来~~~
  
中间的是画魂的导演黄蜀芬
1.JPG
2007-3-2 21:34: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在画室
。。。。。
2.JPG
2007-3-2 21:35: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海报
。。。。。。。。。
3.jpg
2007-3-2 21:36:5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三,法国女雕塑家卡缪·克罗黛尔Camille Claudel
  
   卡缪·克罗黛尔是19世纪印象主义时期一位很有影响的女雕塑家,她一生中的孤独乃至以后被送进神病院郁郁而终,也都是从这里开始的。
    卡缪·克罗黛尔出生在法国一个名叫费莱-恩-塔当努瓦的小镇。小时候克罗黛尔就显示出了非凡的艺术才能,她的父亲非常疼爱她,母亲对她的自傲和她对艺术的酷爱心存介蒂,弟弟保罗是她最亲密的人之一。
    当时,一位叫艾尔雷德·鲍切的雕塑家注意到了她的才能,鼓励她按照自己喜爱的道路走下去,克罗黛尔开始有了一些成就,那时候她还不到二十岁。
    后来,她的全家迁居到了巴黎。一天,老师鲍切把好友罗丹请到了座落在蒙帕那斯的工作室里。当时的罗丹已经被公认是当代最重要的雕塑家了,罗丹惊异的发现克罗黛尔与自己有共同的艺术感觉和惊人相似的想象力,不久,克罗黛尔就在罗丹的工作室里工作了。
   此时他们的友情的天空还是一片风和日丽,没有半点的云丝。大概是因为在此以后克罗黛尔没有单独创作出过作品,所以后人猜测从十九世纪八十到九十年代的时间里,罗丹的部分巨作是克罗黛尔构思完成的。
    但不管实际如何,不可否认的是这几年是罗丹漫长的艺术生涯中最丰产的时期,他的作品明显地表现出了比以往更深的思想境界,从他这一时期的作品〈思想者〉,〈沉思〉中便可以得到证实。
   这时候乌云开始渐渐袭来,以至有了闪电雷鸣。罗丹身边的模特兼情人罗斯小姐在知道真相后与克罗黛尔出现了不可避免的矛盾。罗斯是罗丹在年轻时处于绝望中的忠实的伴侣,为他生过一个儿子。罗丹很想长久的与这两位女子相伴,但克罗黛尔不这样认为,她为此感到伤心和悲哀。
   传说中德彪西在这个时候闯入了克罗黛尔的生活,这使罗丹心生嫉妒。在数次争吵之后,克罗黛尔提出断绝他们之间这难以为续的友情。自此,克罗黛尔便搬进了圣路易岛上现在位于艺术城对面的这栋房子,从克罗黛尔当时创作的一个名叫〈成熟〉的作品中,一个人依依不舍和另一个人断然拒绝又略带悲伤的表情,不难看出罗黛尔克此时的心情。
   也许人可能都会有善良和险恶的一面,伟大的罗丹也不能例外。罗丹或是嫉妒罗黛尔克的才能,或是怕她泄露什么,他经常派人去抢劫和骚扰她。罗丹此时的声望已达到了顶点,连名噪一时的剧作家兼诗人、后来做了驻日本和美国大使的克罗黛尔的弟弟保罗·克罗黛尔都在他的地位和权利之下。
   保罗只有想办法找到精神病院的医生,为姐姐开具了一张医疗证明,把她送到巴黎附近的维埃拉尔精神病院。由于长时间的折磨和惊吓,克罗黛尔后来被确诊为得了“被迫害妄想症”,她只吃生的鸡蛋和带皮的土豆,并且常常担心罗丹以及罗丹的亲信来谋害自己。
   二十九年这样的生活,已经没有了当年的那个才女,克罗黛尔经已变成了一个又痴又呆的老妪,在战争中一个阴暗而凄雨的日子里,克罗黛尔离开了人世,走得像一片飘落的树叶,无声无息。
  
  以上转载于艺术家高远的blog
  
  卡缪·克罗黛尔
5.JPG
6.JPG
2007-3-2 21:38: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在法国文化史上,罗丹是一位自然主义的雕刻大师。他的作品“巴尔扎克”、“雨果头像”、“地狱之门”、“吻”、“老娼妇”等成为传世的经典。然而,在电影之中,这些经典的背后却流传着另一些故事:“地狱之门”的群雕因为过于庞大,终于未能完工,卡蜜尔的离去成了其半途而废的最致命原因。“巴尔扎克”变成罗丹在巴黎广场上被嘲笑的对象,而“吻”如果没有卡蜜尔的帮助也无法激发出强烈的生命力。
 “老娼妇”原来是卡蜜尔和罗丹决裂后创作的作品,罗丹几乎有剽窃和盗用别人成果的嫌疑。孤单的卡蜜尔酗酒、不分昼夜地雕刻,以一个女艺术家的眼光注视孩子、老妇人这些与男性视角中的裸女不同的人群。在她的作品里,女性流露出自然真实的美,不再摆出把目光投向观看者的谄媚姿态,从中看到了自然主义的流露和女性的尊严。
 但罗丹误解了她的作品,以为其中一个三人雕塑是在丑化自己,并联合官方夺走了雕塑。面对着暴力的掠夺和掌握着话语权力的罗丹,卡蜜尔是弱小无助的,她只能瑟缩在幽闭的空间里,把所有的生命精力和热情刻进大理石。回想起过去和罗丹一起的甜蜜岁月,那爱恨交织的矛盾象虫子一般吞噬着她。大理石上的粉尘曾像飞雪一般洒落在他们的身上,那些不顾一切燃烧激情的日子,成就了那么多神奇的作品。他们是天生矛盾却又最契合的一对。众人在看了卡蜜尔雕的罗丹像之后,都说她的才华像一个女巫。罗丹以为可以和这个女人一起过着脱俗的生活,然而卡蜜尔说:“你做着田园诗式的梦,但我们其实是游离在墓园里的鬼魂。”她无法忍受和另一个人分享罗丹,她说:“那对于我而言是一种挣扎。”于是她逃了出来,然而她却逃不出爱情反面那张残酷的世俗罗网。

     在两人共同生活、工作的十年期间(1882—1892年),两人的创作都大放光芒。罗丹创造了许多以母爱为题材的作品。卡蜜尔创作了以爱为题材的重要作品《遗弃》(Abandon)和代表作之一《小领主》(Petite Ch*telaine)—— 她一生唯一的儿童塑像。可是她万万没想到,对罗丹艺术的极度崇拜,对罗丹本人无以自拔的极端的爱,竟成了彻底扼杀其艺术生命的利剑。
  和罗丹分手之后的三十年,她生活在深深的绝望与仇恨中。她继续创作,却不再得到承认。她的精神受到越来越严重的打击,在这个充满虚伪、欺骗、自私、不平等的严酷冷峻的世界里,她感到自己只是一条被遗弃的可怜虫。她抗争、拼搏、呐喊,但这一切都淹没在茫茫云烟之中。她开始神经错乱,开始自悲自弃,她时而与流浪汉为伍,时而连续一周不出家门,不开窗户。1905年她拿起了沉重的铁锤。随着深夜一声声凄苦疯狂的尖叫,随着一件件无价之艺术珍品在铁锤的挥动中砸成碎片,卡蜜尔永远地离开了爱,离开了艺术世界,离开了曾使她废寝忘食、不休不眠的雕塑。
  1913年3月,父亲去世一周后,48岁的卡蜜尔被正式送入精神病院。她从此不再创作,拒绝雕刀,她选择了完全的沉默来逃避和抗议冷酷无情的外部世界。她在精神病院中度过了生命中最后的整整三十年!1943年10月19日,79岁的卡蜜尔在精神病院中默默地死去。
  卡蜜尔的雕塑创作是她性格、人生观和形象的表现。初期主要是泥雕,如《大卫》、《巨人》,着重对力度的表现。成为罗丹的学生和情人后,先雕了一组人像,其中《卡库恩达拉》(Cakountala, 又名《遗弃》)和《华尔兹》(la Valse )最为成功,两者表现了作者对肉体的爱和灵魂的爱的强烈追求。之后,雕了《克劳多》(Clotho)和《乞求者》(Implorante),那是对生命的渴求,也更讲究技巧。与罗丹分手后,她于1894年创作了代表作—— 著名的艺术珍品《成熟的年龄》(Age Mur),那是卡蜜尔一生的表现。那个双腿下跪的女孩就是卡蜜尔本人。整个作品弥漫着痛苦、绝望与无可奈何。1897年的《浪》(la Vague)表现了人类在大自然力量下的渺小;1898年的《贝赫与戈格纳》(Per*e et la Gorgone*)和1906年的《妮奥比德》(la Niobide)为最后的作品,象征作者的“戈格纳”身首分离,“妮奥比德”身心中箭,预示了作者生命的悲惨结局。
  卡蜜尔·克罗黛尔留存世间的作品已极少。巴黎的罗丹博物馆里有卡蜜尔一室,收藏着其作品中最重要的一部分,如《成熟的年龄》、《罗丹》、《乞求者》、《克劳多》等。一些私人收藏中也有她的个别作品,如《浪》、《贝赫与戈格纳》。自1913年以来,艺术界一直有人在寻找和研究卡蜜尔的作品。前几年,瑞士为卡蜜尔·克罗黛尔举办过一次作品展。近年来,建立卡蜜尔·克洛代尔博物馆的呼声越来越高。世人不会忘记卡蜜尔,这一天会到来的!
  * Per*e et la Gorgone系法文名称,音译为《贝赫与戈格纳》。英文名称为:Persius and the Gorgon,即“佩尔西乌斯和戈耳工”。两者均为希腊之神。(编注)
7.bmp
2007-3-2 21:39: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作品:
。。。。。。
7.JPG
8.JPG
9.JPG
10.JPG
2007-3-2 21:41: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电影《罗丹的情人》 Camille Claudel
  
  导演:布鲁诺.努丹Bruno Nuytten
  主演:伊莎贝拉.阿佳妮Isabelle Adjani
     杰拉尔.德帕迪约Gérard Depardieu
  
  获奖情况:柏林电影节最佳女演员银熊奖
  凯撒奖最佳影片、最佳女主角、最佳摄影、最佳配乐、最佳服装设计等七项大奖
  1990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最佳女主角提名
  
  幕后:
  
   伊莎贝拉·阿佳妮偏爱饰演那种个性复杂混乱的角色,据说和她动荡不幸的童年有关。1975年《阿黛尔.雨果》(又名《情泪种情花》)里她曾饰演雨果的二女儿,后来也因为无望的爱而疯掉了,所以这两部片子经常被人搞混。为了把卡缪尔·克劳岱尔的故事搬上银幕,阿佳妮亲自说服了克劳岱尔的后代,使他们相信片中绝没有中伤女主角和她的哥哥——法国名作家保罗·克劳岱尔之处;而她自己,据说“在拍摄过程中,几乎濒临疯狂的边缘”。影片为她赢来了第三座恺撒最佳女主角奖杯(她目前一共4次获得恺撒最佳女主角奖)和一个不错的情人(不是罗丹的情人而是阿佳妮的情人)——影片的导演布鲁诺·努伊顿,两人生有一子。
[URL="http://www.smgbb.cn/poster/785802.jpg"][/URL]多愁善感的诗人弟弟保罗·克劳戴在诗中这样深情地描绘姐姐的容貌,“一副绝代佳人的前额,一双清秀美丽的深蓝色眼睛……身披美丽和天才交织成的灿烂光芒,带着那种经常出现的,甚至可以称得上是残酷的巨大力量”,这种力量,应该指的就是卡蜜儿拥有的令人不寒而栗的爱情吧。也许对男人来说,爱情不是全部,天才的土壤一旦有了爱情的滋润势必开出更加美丽绚烂的花朵来,而同样的爱情和惊人的才华,给女人带来的却只是毁灭,和罗丹紧紧联系在一起的几年,卡蜜尔透支了一生所有的幸福,她的美丽只是凝固在罗丹的雕塑中,而她自己,就在这场其实不属于自己的爱情之中燃烧成灰,却没有浴火重生的幸运
11.jpg
2007-3-2 21:43:1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四,希尔维亚·普拉斯(Sylvia Plath)
    她是20世纪最著名的女诗人、女权主义者的文化偶像、获得普利策文学奖、引领“自白派”诗歌浪潮;她与英国桂冠诗人特德·休斯历经从天堂直坠地狱的绝望爱情;她终生被伤痛灵魂与迷乱心智所折磨,饱受精神梦魇摧残,以自杀结束了悲伤的生命……

    “死/是一门艺术,所有的东西都如此,/我要使之分外精彩。”希尔维亚·普拉斯短暂而充满戏剧性的一生注定了她将成为文坛一段凄婉的传奇。

    普拉斯1932年出生在马萨诸塞州一个中产阶级家庭,她早熟、聪慧、敏感、好强且极度美貌,8岁就开始发表诗歌。1955年她来到剑桥大学读书,邂逅诗人特德·休斯,陷入疯狂热恋中。或许感情越是热烈,普拉斯就越无法忍受丈夫的背叛,她在精神失常中开煤气自杀。

    普拉斯于50年代末投身“自白派”诗歌运动,以简约口语和怪诞象征坦率抒写个人隐私、内心创痛、犯罪心理、自杀情结和性冲动,是女性自我表达的典范,那游走于清醒和狂乱边缘的魔力诗句成为她内心孤独忧虑与恐惧噩梦的表征。但她的天才在生前并未受到应有关注,仅有一部诗集《巨人》出版。直到死后诗作才陆陆续续出版,影响力逐渐扩大,受到国际文坛追捧,国内当代的一批女诗人如翟永明、唐亚平、唐丹鸿等也在不同程度上受到她的影响。普拉斯还著有长篇小说《钟形罩》,根据自己的经历以轻松幽默的手法描写一位与社会格格不入的女大学生走向精神崩溃的故事,喜剧形式更对比出心灵悲剧的黑暗沉重,就像塞林格的《麦田守望者》是青春期男孩的必读书一样,《钟形罩》已成为美国少女的必读书。

    普拉斯自杀后,特德·休斯背上千夫所指的恶名,人们普遍认为他对普拉斯的死负有直接责任,多年来他在公众面前一直无法抬头,特别是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更令他承受巨大压力。更可怕的是,当年他的外遇对象阿西娅·维威尔也在与他结合六年后,以同样的方式——煤气自杀结束了自己以及她与休斯的两岁女儿的生命。

    尽管休斯的出轨行为确实是导火索,但普拉斯一直以来就无法从焦虑挣扎的自闭世界中走出来,她多年经常处于情绪狂躁不安状态,潜在的死亡冲动萦绕着她短暂的一生。天性过于敏感脆弱的普拉斯自少女时代就着迷于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说,据说她的精神问题开始于9岁父亲去世的时,后来她曾尝试自杀,甚至被送进精神病院接受残酷的电击治疗。死亡是她从未摆脱的阴影,她的自杀,是以生命为她对死亡的迷恋写下的注脚。

    在无尽的痛苦与内疚之中难以自拔的休斯选择了以沉默面对一切,他甚至以保护孩子之名烧掉了普拉斯的一些日记。但在每年普拉斯生日,他总要写几首诗继续着和她的交流,年复一年,这些诗作被他保存下来,直到1997年他得知患上癌症才决定将其出版,以《生日信札》替这段跨越生死的不了情作一次自我了断,2个月后他永远解脱于始终不能原谅他的尘世。

    在《生日信札》中休斯放弃了自己的惯用手法,采取普拉斯的方式——倾诉,来记录亡妻的形象,深情追忆他们的风雨往事,全书充满浓烈的悲怆苦痛。由于涉及名人的桃色生活,这本纯文学的诗集在没有任何包装宣传的情况下竟成为了国际畅销书。

美丽的希尔维亚
12.JPG
2007-3-2 21:44: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希尔维亚与特德·休斯
13.JPG
14.JPG
2007-3-2 21:45: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这么帅的男人难怪不老实
15.JPG
2007-3-2 21:46: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和孩子们在一起
16.JPG
2007-3-2 21:47: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瘀伤——这首一点不懂
  
颜色冲积于一点,闷紫色。
身体的剩余部分全都洗尽,
珍珠之色。
  
岩石的凹陷处,
大海上瘾似地吮吸,
一眼空穴成为整座海洋的轴心。
  
大小如蝇,
那只命定的记号
从墙上向下爬来。
  
心扉关闭,
大海回涌,
镜子已被蒙罩。
  
1963年
~~~~~~~~~~~~~~~~~~~

雾中羊——这首半点不懂
  
群山移步,隐入白色。
或许是人抑或星辰
观注着我,神色哀怨;我辜负了他们。
  
火车留下一线呼吸。
哦,马儿
迟缓,呈铁锈的颜色,
  
蹄音,忧戚的铃声——
整个早上
早晨越来越黑,
  
一朵花被弃置。
我的骨骼持守着一种静止,
原野溶化我的心。
  
它们威胁
要让我穿过一座天堂,
没有星、没有父亲,黑水一汪。
  
1962年
~~~~~~~~~~~~~~~~~~~
1.gif
2007-3-2 21:48: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关于电影~《希尔维亚》

片名:Sylvia
译名:希尔维亚/西尔维娅
导演:克莉斯汀·杰弗斯Christine Jeffs
编剧:约翰·布朗罗John Brownlow
主演:格温妮丝·帕特洛Gwyneth Paltrow -- 希尔维亚·普拉斯
   丹尼尔·克雷格Daniel Craig -- 特德·休斯
类型:剧情、传记 片长:103分钟
级别:R级
发行:焦点影片公司Focus Features
  
[关于主创]
  本片导演克莉斯汀·杰弗斯来自新西兰,原是剪辑师。她执导的第一部故事片《雨》在戛纳电影节导演双周放映,获得不少好评。制片人爱莉森·欧文就是在观看了《雨》之后,认定杰弗斯是她要找的导演,因为她觉得杰弗斯有打动观众的能力。杰弗斯则认为:“这部电影主要是一个爱情故事,也是希尔维亚试图同时成为一名创作者和一位好母亲的故事。我不仅是对爱情故事感兴趣,也想表现两股强大的创造力是如何汇聚在一起,他们又是如何伤害彼此。”

格温妮丝·帕特洛
  当然影片最受瞩目的还是格温妮丝·帕特洛的加盟,好莱坞素来爱吹捧她的古典贵族风度和书卷气,所以她演出这个角色几乎是当仁不让。其间亦传闻瑞茜·薇瑟斯朋和梅格·瑞安会接替,但最终还是帕特洛完成影片。

  影片题材和格温妮丝·帕特洛的表演,在对影片的整体评价一般的情况下,她的表演仍然得到了一致称赞。男主角扮演者丹尼尔·克雷格名不见经传,此前还只是在《毁灭之路》、《古墓丽影》里的小配角。据说这个角色原本属意科林·费尔斯,但费斯拒绝试镜而被踢走。克雷格的试镜异常出色,成功地赢得了角色。
  
[评论]
  可以预见,这部以希尔维亚·普拉斯为主角的电影还是聚焦于她与泰德的关系,而不是她个人的成长史、苦难史与文学创作。看完影片,观众未必能了解天才与疯狂是如何结合在这位女诗人身上,也看不到典型的美国式天真梦幻与其个人内在的焦虑风暴如何撕裂了她的灵魂,却能充分满足对名人生活的猎奇。当然影片仍然有其严肃用心,倒是更接近于对婚姻如何侵蚀爱情这一问题的社会学研究。
  
      女导演克莉斯汀·杰弗斯竭力避免非此即彼、对错善恶的二元道德评判,而力图将普拉斯的悲情往事书写为一则寓言。并不打算去解释普拉斯,而是潜入她的生命,她的个性中,丝毫不破坏她自身的神秘特质。

  杰弗斯具备一种表现这一题材所必须的感性与敏锐,她对普拉斯的理解,更多来自直觉,而非分析。所以影片有强大的情感力量,存在于导演、主演与普拉斯建立起的情感联系,她们的狂热认同赋予了电影以压倒一切的力度,几乎让影片的故事都无法承担。而杰弗斯斯精心塑造的令人窒息的气氛,一点点集聚起来的灰色压抑情绪更是让观众像女主角一样走向崩溃边缘。所以,我们至少是在感性上体验了一位女诗人的受难历程
1.jpg
2007-3-2 21:54:52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