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75
回复
6465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7-3-2 21:14:00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电影<弗里达>Frida
  
  导演:茱莉·泰摩Julie Taymor
  主演:萨尔玛·海耶克Salma Hayek
     阿尔弗雷德·莫里那Alfred Molina
     阿什丽·贾德Ashley Judd
  
  
    本片堪称2002年一部大制作的传记片,除了高投资外,更有数位星光逼人的明星屈尊担当配角。杰弗瑞·拉什饰演共产主义者的偶像托洛斯基,爱德华·诺顿饰演尼尔森·洛克菲勒,阿什丽·贾德饰演著名女摄影师蒂娜·莫多提,安东尼奥·班德拉斯饰演与里维拉同时代的壁画家大卫·斯奎罗斯。萨尔玛·海耶克的表演至多只算中规中矩,基本完成任务,谈不上耀眼。这部围绕她展开的影片最出彩的其实是阿尔弗雷德·莫里那,他的精彩表现抢走了海耶克的风头。导演的处理也多少有些失衡,她给里维拉投以的笔墨偏多,再加上莫里那的出色发挥,让影片很多时候看上去简直像里维拉的传记。
  
    茱莉·泰摩说:“我不想这部影片仅仅成为一部传记,也不愿它只是一部情节剧。我认为重要的是展现她生命中的那些事件如何孕育了作为艺术家的她,并以这些难以置信的图画和幻想传达出来。”她的上一部作品《提图斯》就是以华丽的视觉盛宴赢得关注,这部电影似乎进一步说明她对唯美的画面效果的追求胜过了刻划人物,叙述故事。尤其是本片运用了不少电脑特技效果以获得片中美丽而独特的布景设计。
  
  《弗里达》获第60届金球奖最佳配乐奖
  75届奥斯卡最佳配乐与最佳化妆奖
  
  影片剧照:海耶克的弗里达~
  为了演这个角色她特别留了一条和弗里达一样的一字眉
2.jpg
3.JPG
2007-3-2 21:15: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画面浓郁的饱和的色彩,很有视觉冲击~
4.JPG
2007-3-2 21:16:2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阿什丽·贾德演与她有同性情结的著名女摄影师蒂娜·莫多提
5.JPG
2007-3-2 21:17: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以男装造型与姐妹的合影
6.JPG
2007-3-2 21:18:1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阿尔弗雷德·莫里那演她的大象,生命中重要的男人~
在婚宴上
7.JPG
2007-3-2 21:19: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标志性的衣着
8.jpg
2007-3-2 21:19: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费里达本人作画
9.bmp
2007-3-2 21:20: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中年费里达
有着男人般的不羁与坚定
10.JPG
2007-3-2 21:21:1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男装费里达,中间左一
11.JPG
2007-3-2 21:22: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大象和鸽子的结合
12.JPG
2007-3-2 21:23: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喜欢这张的淡然从容还有美丽……
13.JPG
2007-3-2 21:24:5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作品。。。。。。
1.JPG
2.JPG
3.JPG
4.JPG
2007-3-2 21:28: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二、中国女画家潘玉良(1895-1977)
  潘玉良传奇的一生

  潘玉良是我国旅法最早最著名的女画家,曾两次远渡重洋,在巴黎从事艺术活动达50多个春秋。她的油画作品融合中西,色彩线条互相依存,用笔俊逸洒脱,气韵生动,赋色浓艳,雍容华贵,别有趣味。她一生之中留下2000多件艺术作品,也留下了许许多多,可歌可泣的传奇故事。
  
  传奇身世
  
  潘玉良,原名杨秀清,又名张玉良。1895年出生于江苏扬州。她出生那年,父亲病故,8岁时母亲又撒手人寰。13岁时她被赌棍的舅父骗到芜湖,卖给了妓院当烧火丫头。
  在妓院4年之中,因拒绝接客,逃跑10次,毁容上吊数回,幸亏遇到芜湖盐督潘赞化多次相救,并且替玉良赎身,跳出火炕。
  潘赞化,早年毕业于日本东京早稻田大学,是同盟会会员。1913年和张玉良结成伉俪,张改姓潘,证婚人是陈独秀。
  婚后夫妇二人住在上海,潘玉良求知欲和上进心很强,潘赞化特请了一位老师教玉良读书,玉良天性对色彩敏感,喜欢画画。1918年考入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后,玉良十分珍惜这次难得的机会,勤奋刻苦,成绩优异,经常受到教师和校长刘海粟的激励。潘玉良自己说:“不止一次地从梦中笑醒。”因此,玉良也受到一些人的妒恨,一时间流言蜚语,漫天飞舞。
  潘赞化不为世俗偏见所动支持玉良。最终潘玉良以优异的成绩完成学业。1921年留法勤工俭学兴起,潘玉良考取留法深造,从此远渡重洋,同行的还有苏雪林、林宝权、罗振英、杨润余等13名女生,在“法华教育会”安排下,离开上海港口驶向遥远的欧洲。
  
  学成报国
  
  潘玉良先到法国里昂“中法大学”学习法文,两个月后考进里昂国立美术专科学校学习油画,两年后毕业。考取巴黎国立美术学院,师从达仰·西蒙,与徐悲鸿师出同门。1925年参加意大利美术展览获奖章和5000里拉的奖金。
  1928年冬季,潘玉良学成归国,受聘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任西画系主任。年底举办回国后第一次画展,中华书局还出版了一本《潘玉良画册》,其中《壮士头像》被当时的外交部部长以1000银元收购,轰动一时。抗战期间,潘玉良以极大的热情投身于当时美术界义展义卖活动,发表讲话,谴责一些“知名人士”远离现实话多画少。结果受到一些无耻之徒诽谤攻击“妓女不能玷污象牙之塔”等等谗言污语。玉良不为所动,她以加倍的努力投身艺术创作和社会活动。她创作油画“白菊”,寄托自己对艺术,对爱情的无限忠诚。
  
  重渡西洋
  
  1937年,潘玉良为参加巴黎举办的“万国博览会”和举办自己的画展,再次赴欧,此后就客居巴黎40多年。今年60多岁的旅法画家贺慕群告诉笔者:“侨居巴黎后我和潘玉良常有来往,在艺术上和生活上都曾得到她的指导和帮助。潘玉良生活并不富裕,但是生性豪爽乐于助人。她常留短发,喜喝酒,不拘细节,说话时声音很大,气势不让须眉,颇有男子气度。晚年时住在蒙巴拿斯附近的一条小街,她住在顶楼,住房兼画室,生活清苦,但是勤于作画,有时候一天到晚在家作画,一天都不出来。1954年,法国曾拍过一部记录片《蒙巴拿斯人》,介绍这个地区文化名人,其中就有潘玉良,她是片中唯一的一个东方人。”
  潘玉良还参加过法国的51届、55届、56届“法国独立沙龙展”,油画《裸女》参加1946年“秋季沙龙展”、联合国举办的“现代国际艺术展”,并且在美国、英国、意大利、希腊等国巡展。荣获过“法国国家金质奖章”、“巴黎大学多尔烈奖”、“法国艺术家协会鼓励奖”、“比利时布鲁塞尔银奖”等等。玉良除油画之外,创作了雕塑《格鲁赛头像》、《蒙德梭鲁头像》,分别为巴黎尚拿士奇博物馆和法国国立教育学院收藏。
  
  人世沧桑
  
  1960年潘赞化在安徽病逝,玉良悲痛欲绝,遥望蓝天,忧郁成病。此后身体时好时差,随着年岁的增长,体力的衰退,玉良更加思念故土和亲人。1976年她给儿子潘牟信写信:“我一接到家信,就想到我的问题……我想把身体养好了,就回祖国了……”。
  在法国,画家是属于自由职业者,要靠卖画维持自己的生活,在巴黎又是高消费的城市,潘玉良为人忠厚诚实,没有代理商代理出售作品,她更不会经营宣传“推销”自己,历年来,卖画极少。尤其是到了晚年,年老体衰,往往入不敷出。只能靠社会补助金维持生计,一个人过着无依无靠的日子。
  潘玉良生活的圈子很窄,其中王守义是她极少数的好朋友之一。王守义是早期来法勤工俭学的学生。与潘玉良是先后勤工俭学的同学。王守义为人善良,富有同情心,他在巴黎圣·米歇街开了一间中餐馆,取名叫东方饭店。他工作之余,经常去看望这位清贫的老同学。有时候早上去看望玉良,陪她到公园散步,中午一起到他的餐馆用餐。有一年玉良的画室漏雨,不能作画,也是王守义去买材料修理装修。多少岁月,多少风雨,多少真情,王守义总是默默地接济帮助这位老画家,给她带来一丝温暖。
  
  魂归故里
  
  1964年中法建交,黄镇任首任驻法大使。黄镇早年毕业于上海艺专,他几次去看望潘玉良,同时介绍祖国的发展情况。潘玉良顿生回国看望亲人,从事写生创作之念。她写信给她的儿子,要他办理回国探亲手续,可惜宿愿未了,“文化大革命”烽烟已起。等到运动结束,玉良已是百病缠身,医生不允许她再作长途旅行。她是多么希望在有生之年能把自己的作品运回祖国,给亲人一睹真面目啊!
  “边塞峡江三更月,扬子江头万里心。”(玉良诗)。越是暮年,玉良思乡之心越切,尤其到了最后的岁月,自知来日不多。女画家的枕头下面,总是留有一张字条,下面写着:“这是我的家信,如果我死了,烦朋友们将这封信寄给小孙潘忠玉留作纪念。中国,安庆市,郭家桥41号。”
  
  1977年7月22日,潘玉良在病贫交迫之中,默默地离开了人间。
  
  1985年,经过吕霞光等人的努力,在中国驻法使馆的帮助之下,将潘玉良的遗作,共计2000多件,运回潘玉良的故乡安徽省博物馆,筹建“潘玉良纪念馆”。潘玉良的生前愿望,潘玉良的艺术心血结晶,终于魂归故里与祖国人民见面。
  
  潘玉良地下有知,这会是对这位女画家最好的纪念和慰藉……潘玉良之墓在CIMETIE REMONTPARNASSE蒙巴拿斯墓园第七墓区,墓地编号:143PA 1977。
  
  《人民日报海外版》(2001年07月11日第六版)
  
  
真实的潘玉良
2007-3-2 21:29:2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转帖】那些为艺术而生的传奇女人(真人与电影)

不算漂亮,甚至有人称之为丑女,后来的电影和电视剧过于美化了她
1.JPG
2007-3-2 21:30:48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