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金陵十三钗

19
回复
1165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12-4-11 16:22:51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摘录的评论

我自己感觉,我感到无奈,悲伤,我流泪。
当中国士兵排成一列冒着重机枪扫射去炸日本人的坦克而一个一个倒下,我为他们的死感到悲伤。
当中国姑娘一个个被日本人强奸杀害时,我为她们感到悲伤,无奈。
或者说,如果历史重演,我,或者某些人,会不会回到中国战区,从军,以死的代价去抵抗外敌?

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披上爱国主义的简陋外衣。电影《金陵十三钗》从头至尾奏响的无疑是一支有关善(正义)恶(邪恶)搏斗的人性之歌,它采取的叙述背景是令中国人不堪回首的南京大屠杀,不过是客观再现了当时的历史疼痛,难道因为此一重大历史事件后来成为了爱国主义教育的典型素材,就让客观呈现这一历史疼痛的电影《金陵十三钗》简单轻易地打上爱国主义的烙印?据笔者掌握的史料,可以说,电影《金陵十三钗》所揭露的日军暴行全都有史可查,包括豆蔻和香兰的死亡方式,没有丝毫捏造或夸张。而整部电影《金陵十三钗》没有出现过任何所谓的爱国叙述,虽然出现过诗句“商女不知亡国恨”,这是十二钗在激烈讨论是否充当替身时所发的牢骚,实际上是她们对自己遭受世俗歧视的无奈抱怨,根本与爱国没有瓜葛,而之后她们愿意代替学生们赴约,也不是什么爱国,而是她们的人性之善使然——她们均有自己的人生之痛,她们不想让它在这些学生们身上重演,如此简单而已。

其次,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让情*色暴力泛滥成灾。在张艺谋以前的作品里,情*色暴力等影视元素均遭受过批评家们的猛烈抨击,不知道张艺谋是否从中吸取了教训,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它们相对而言已经得到了有效的克制。众所周知,情*色暴力是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自由竞争的商业社会里,要最大限度地迎合广大群众的心理需求,就必须无条件地尊重人性。因此,情*色暴力元素的广泛采用也就成为了电影的重大生存策略。事实上,大量欧美电影包括许多好莱坞巨片在内,都不同程度地含有情*色暴力元素。如果对此有意忽略,却对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吹毛求疵的话,就有失公允。在笔者看来,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出现情*色暴力过度渲染的问题。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情*色镜头没有过分暴露,都做到适可而止,当然里面可能存在电影分级和人为删节的原因,此不累赘。战争暴力的镜头也许过于血*腥,但是看过美国大片《拯救大兵瑞恩》的,都应该不会对此再有微词。相反,正是电影《金陵十三钗》在一些细节、场面运用了特技,达到了较好的视听效果,才能为自己进军国际影坛营造有利条件。


此外,还有一些人指责电影《金陵十三钗》是在大发“国难财”,在笔者看来,此种指责也没有太多的道理。虽然以国家或民族的历史灾难作为艺术题材,确实能够达到一定程度的煽情效果,但是问题是,没有谁规定不准以国家灾难作为艺术题材,当然,也更没有哪部法律禁止历史灾难之类的题材进入影视领域。在这方面,欧美电影也并不乏例子。例如,美国的《偷袭珍珠港》就是一部典型的以历史灾难作为题材的影片,为何没有人指责它大发国难财?因此,并不存在国难能否再现的问题,而是存在能否再现得更生动,更有创意,也就是说,能否再现得更有艺术性的问题。假如能够做到有创新,更具艺术性,即使再拍一百部以南京大屠杀为题材或背景的电影又何妨。假如第一百部这样的题材电影仍能感动你,那绝对不是题材敏感的原因,而是电影的艺术魅力所致。如果一个国家能够产生一些以历史灾难为题材的优秀电影,给世人以永恒的启迪,那无疑将是一个民族的极大幸运。关于这一点,在笔者看来,张艺谋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已经做到了。

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具有的文化底蕴

电影《金陵十三钗》改编自严歌苓的同名小说《金陵十三钗》,其故事中心讲述的是一群女学生和一群秦淮女子(风尘女子)同在一座天主教堂避难,后来女学生们暴露了身份,被日军强迫去参加庆功晚会,在明知这个晚会是一个陷阱的情况之下,这群秦淮女子挺身而出,代替这群女学生奔赴死亡之约。因此,我们可以看到,表面上这个故事的主题是“替死”,实际上我们没有理由不说它是“避难”,从某种意义上说,这与《巴黎圣母院》有异曲同工之妙(当然,极有可能是严歌苓模仿借鉴了雨果),从而让电影《金陵十三钗》具备了浓厚的宗教色彩。

耐人寻味的是,电影男主角约翰是一个入殓师,他本来是要给神父敛葬的,在他遇到这些女学生和秦淮女子之后,却被她们看作神父,而约翰为了保护这些女学生,最后也不得不把自己当作了神父,这就给我们呈现了一个耐人寻味的哲学议题: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成为神父。尤其是当你能够捍卫人的尊严,给人以生的希望的时候。这与中国佛教所说的每一个人都能成为佛陀,是一样的意思。这无疑就是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具有的一个哲学高度。

电影《金陵十三钗》所宣扬的普世价值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男主角约翰的扮演者是好莱坞一线明星克里斯蒂安·贝尔,从他身上散发出来的追求自由,坦荡率直,博爱,绅士风度,甚至好色,等等,无不给观众留下深刻的印象。笔者认为,无论是通过克里斯蒂安·贝尔扮演的男主角约翰的表演风格,还是通过电影《金陵十三钗》聘请好莱坞一线明星扛大旗的影视策略,都无一例外的表明导演张艺谋企图通过电影《金陵十三钗》来宣扬具有巨大文化能量的美国价值。事实上也如此,张艺谋要想进军好莱坞和欧美影坛,其影视作品如果不迎合普世价值,跟不上时代潮流,那就没有任何希望。于是,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张艺谋高调宣扬追求自由,尊严,博爱,人道主义的普世价值,而这正是中国电影之前最为缺乏的,而现在却通过这种特殊的背景和方式呐喊出来,振聋发聩。因此,笔者认为,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影《金陵十三钗》将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里程碑。

儒家文化虽然也标榜“仁爱”、“仁政”,但这不过是统治权术在文化领域的虚伪表演。可以说,儒家文化在本质上仍是一种专制工具,它一直不能摆脱与专制的联姻,因此,严格来说,儒家文化并不能孕育出真正的普世价值,它只不过一直充当统治阶级的文化权杖而已,这不能不说是儒家文化的悲哀,当然,也是中国文化的悲哀。但基督文化却不一样。基督文化虽然也跟儒家文化一样,充当过专制权力的统治工具,但是它后来却能摆脱专制的权力联姻,得到自由的发展和进步,最后孕育出光彩四溢的普世价值。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叙述虽然是发生在中国境内,里面也包含着不少中国元素,但其灵魂叙述却不属于中国文化,而是孕育出普世价值的基督文化。因此,电影《金陵十三钗》的强势出击,对于缺乏普世价值的中国人来说,未尝不是一顿营养独特的文化盛宴。

有趣的是,在电影《金陵十三钗》,出现了两种截然不同的文化价值,它们毫不保留地体现在对待妓女这个弱势群体的态度上。一是以女学生为代表的东方儒家文化,一是以约翰为代表的西方基督文化。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那些还没有走向社会,还没有多少生活阅历的女学生们从一开始就对妓女是极端厌恶和蔑视的,仿佛是一种集体无意识,这正是中国传统社会里根深蒂固的文化偏见和道德歧视对她们潜移默化造成的结果,于此相对应的就是基于种种文化偏见和道德歧视之上的特权意识。可以说,凡是具有某些道德优越感的人,其骨子里必然拥有一定程度的特权意识。试想一下,在道德优越感蔑视一切,特权意识大行其道的中国社会里,所谓的人人生而平等将是一句空话,民主自由平等也不过是一个口号。与女学生们不同的是,约翰对妓女是比较宽容和理解的。风情万种的约翰并没有表现出任何道德纠结,他甚至愿意跟玉墨谈一场恋爱,而且还作出许多感人的承诺。我们可以看到,在约翰的身上,我们看到的是以自由、宽容、率真为核心的并没有任何道德优越感的西方基督文化。

电影《金陵十三钗》所体现的弱势关怀

毋庸置疑,弱势只是相对强势而言的一种表达方式。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逃入教堂避难的两大群体女学生和秦淮女子,可以说都是弱势群体,但这两大群体里面,秦淮女子因为属于成年人,而女学生属于未成年人,因此,相对于秦淮女子,女学生又是弱势群体。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故事核心就是秦淮女子群体为了保护女学生群体,甘愿代替女学生们奔赴死亡之约。这不能不说是一种具有悲壮色彩的弱势关怀。

有一些人指责电影《金陵十三钗》宣扬了腐朽的出身论,说什么女学生比妓女高贵。人人生而平等,这当然成为了文明社会的一种共识。在电影《金陵十三钗》,似乎确实存在替死(舍己为人)的所谓道德污点。但是,那些女学生都是未成年人,在电影里,也通过男主角约翰“神父”呐喊了几遍,为什么大家还是充耳不闻?在当时的严酷形势下,成年人自觉保护未成年人有什么可指责的?这难道不是人性之美吗?唯一可指责的地方似乎出现在那个教堂孤儿身上,他似乎也是个未成年人,最后竟然冒充十三钗之一赴死。但这又何尝不可以看作是保护弱势者的一种壮举!

也有一些人指责张艺谋要借电影《金陵十三钗》“为婊子立牌坊”。笔者认为拥有这种观念的人一定是因为他们自以为占据着所谓的道德高地,就理所当然地拥有所谓的道德优越感。首先要回答这样一个问题:妓女究竟是不是人?回答若是肯定的,那么,妓女也拥有跟普通人平等的人权。如果你一方面标榜人权至高,另一方面又歧视某个人群,那么,就只能证明你所标榜的人权是虚伪的。其次,必须弄明白,关注妓女这个群体,挖掘这个弱势群体身上可能存在的人性之光,并不等同于鼓励卖淫。事实上,妓女这个弱势群体的产生,很大一部分是因为她们被生活所逼的,甚至可以说,很大程度上是这个不公平的社会造就的。当然,也不排除一些好吃懒做的女人,自愿卖淫,以卖淫为生,笔者虽然怒其不争,但也认为法律应该捍卫她们的权利。笔者始终认为,某些所谓的丑恶现象的消灭,并非法律所能彻底做到的。它必须依靠人类社会的文明素质的整体提高,甚至某些道德禁区的大胆突破。这就可以解释,为何在一些西方民主国家,适当地存在卖淫合法的现象了。因此,电影《金陵十三钗》并非意在“为婊子立牌坊”,它呈现的不过是一种弱势关怀。

电影《金陵十三钗》所表达的历史反思

据说电影《金陵十三钗》的拍摄和进军欧美影坛曾让日本大为头疼,日本方面也竭力阻止该片角逐奥斯卡。不知真实内幕如何,但电影《金陵十三钗》客观揭露当年日军赤裸裸的暴行却是事实,而且这确实有损日本的国际形象。但难能可贵的是,电影《金陵十三钗》并没有将日本人简单地妖魔化,里面甚至刻意出现一个有温情的镜头,就是那个负责治安工作的长谷川大佐,在为日本士兵的暴行道歉之后,来了一曲钢琴秀,这是一首思念家乡的童谣。根据剧情,可以说,这里包含着委婉的反战情绪。但是,后来长谷川大佐还是不能违抗上级的命令,强迫女学生们赴约。这说明战争是一台残酷运转的杀人机器,所有的人都被席卷其中,或成为炮灰,或成为帮凶,别无选择。而这台杀人机器是谁启动的呢?相信一切热爱和平的人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答案。

在电影《金陵十三钗》里,长谷川大佐有一句台词,大意是,在战争的情况下,有很多东西是难以控制的。笔者认为这也是一句大实话。今天我们反思历史,特别是“南京大屠杀”这段令人发指的历史,有一些东西确实是应当区别看待的。遗憾的是,就是这部竟然存在着日本人温情叙述的电影《金陵十三钗》,居然被日本人视作洪水猛兽,可见,日本人对自己犯下的滔天罪行是多么的讳莫如深。这样下去,日本人要想得到中国人的原谅,简直是天方夜谭。一个没有忏悔意识的民族,也将是一个可怕的民族。但愿正如一个网友所言,电影《金陵十三钗》也许将是中国版的《肖申克的救赎》,成为一面永恒的镜子。
2012-4-11 16:29: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个片子我看的哭死了,看完都半个小时了,想想画面,眼泪就自己流,是个好片子,值得一看。
2012-4-11 18:34:3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看到那两个傻女人跑回妓院去拿琴弦,就看不下去了。片子拍得漂亮,但是编故事的能力真是不行。整部片子除了给人视觉上的冲击,画面没的说。但是从本质上来说,和其他类似题材的片子差不多,没有任何突破,灰常失望。
julysky
2012-4-12 11:01
对已经失去贞操的妓女们,一根琴弦,一只猫,就是她们的依靠. 
2012-4-12 09:43:3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metamorf 发表于 2012-4-12 10:43
我看到那两个傻女人跑回妓院去拿琴弦,就看不下去了。片子拍得漂亮,但是编故事的能力真是不行。整部片子除 ...

没有任何突破。
你是指哪一种突破?思想上,还是艺术上的突破。请你详细谈谈。
你拍下一部电影,要怎么突破?张一猫要怎样突破才能给人心灵的震撼,或者思考一些新的东西。
2012-4-12 10:57: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IdentityM 发表于 2012-4-12 10:57
没有任何突破。
你是指哪一种突破?思想上,还是艺术上的突破。请你详细谈谈。
你拍下一部电影,要怎么突 ...

哥也认为没有进步。

也就是谋子的正常水平发挥,故事讲好了罢了。

2012-4-12 11:01: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甄子丹 发表于 2012-4-12 12:01
哥也认为没有进步。

也就是谋子的正常水平发挥,故事讲好了罢了。

我是哭了,被感动了。
就是问问你们说他的没有进步在哪里,具体点?
比如说我做导演,你给我点建议。
2012-4-12 11:03:1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12-4-12 11:14:2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设置一个极度危险,压抑,让人绝望和崩溃的环境,
美国殡葬师,纯洁女学生,妓女,女学生的父亲,在这种特定环境中的人性,他们恐惧,求生,面临随时被杀害,强奸的危险,
尽一切可能的求生,有污点的人,妓女为了保护女学生,羊入虎口,把活着的机会留给小妹妹,自己去被强奸,受死。
美国殡葬师,在可以独自逃走的情况下发起机会,担负起拯救女学生的责任。
女学生的富爸爸,在女儿把自己指责成汉奸情况下,继续救护女儿,我看到人性中的隐忍和大爱。
最后的结局是光明的,人性的爱,善良,奉献精神升华。
日本人都是些配角,反面的,残忍的,总之是恶。
2012-4-12 11:30:2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IdentityM 发表于 2012-4-12 11:03
我是哭了,被感动了。
就是问问你们说他的没有进步在哪里,具体点?
比如说我做导演,你给我点建议。 ...

老张本身水平已经不差了,要自我超越也不容易。

电影的题材还是小说原著,这点没有突破,更加没有反思。
承认不承认,带了太多的政治意味和民族情绪,当然这个不一定影响影片的质量。
描述人性方面没有再深挖,停留在通过夸张跌宕的情节引述人性的水平。牛逼的片子不需要强奸杀人亦可展现人性,比如老张自己的大红灯笼。
商业要素多了,刻意邀请奥斯卡巨星出演并给予过多的戏份这本身就降低了格调。

无论如何,是个合格的张艺谋作品,合格的故事片。但号称逐鹿奥斯卡就是个笑话。
开开水
2012-4-12 11:53
说得很good 
2012-4-12 11:33: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这片子我真没有看完,更别说让我哭。艺术上是可以打高分。思想上立意上,没有任何进步。
张艺谋下一步片子怎么拍,我没法告诉你,因为我不是张艺谋。
最近让我哭的电影是《艺术家》还有斯皮尔伯格的《War Horse》。后者,同样是场面恢弘,虽然立意不算很新,但是会讲故事会煽情,让人忍不住动情。《艺术家》就更不说了,艺术上思想上都能打高分,让你笑让你哭再让你笑,是难得一见的好片。
IdentityM
2012-4-12 12:00
谢谢,我要看看你推荐的两部电影 
2012-4-12 11:59: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IdentityM 发表于 2012-4-12 11:30
设置一个极度危险,压抑,让人绝望和崩溃的环境,
美国殡葬师,纯洁女学生,妓女,女学生的父亲,在这种特 ...

这片子大部分人看完了是一种对日本人油然而生的恨意,而不是对片中那些主角的敬意。同样是二战题材,同样是屠杀,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拍出了人性的根本。而谋子拍出来的片子却让人莫名愤怒。《辛》我能看8遍最后8次都忍不住流泪,而《金》看一遍我就再也不想看了。

另,《金》片国军教头神勇灭敌那段都可以当武侠片看了...张艺谋拍现代战争是不及格的,还不如冯小刚。

张艺谋最好看的片儿还是《大红灯笼高高挂》,《活着》被广电强奸惨了,不然也应该很好看。
2012-4-12 12:00: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开开水 发表于 2012-4-12 13:00
这片子大部分人看完了是一种对日本人油然而生的恨意,而不是对片中那些主角的敬意。同样是二战题材,同样 ...

这片子大部分人看完了是一种对日本人油然而生的恨意,而不是对片中那些主角的敬意。同样是二战题材,同样是屠杀,是皮尔伯格的《辛德勒的名单》拍出了人性的根本。而谋子拍出来的片子却让人莫名愤怒。

可能这是子弹们说的没有突破吧,如果他认同,我就明白他的意思了。

我最大的感觉是反映残缺的人也有人性的美,就比如说救人的妓女。
这让我想起了姜文拍的鬼子来了,在那部电影中是反应国人的劣根性,为了求生而不断妥协,好死不如赖活着。
而这部电影是强调了人性的光辉,善良。 特别是在和日本人的邪恶对照后,这些中国人,美国人的善良更加提升。
西方基督教文化的对一切人的尊重,包括对有残缺的妓女,为了求生而不得已的汉奸父亲的理解。
而中国传统文化则是善恶分明的。
战马,强调了一种爱,这种人和马的爱,超越了物种,地域,时间。战争的残酷和对人性的摧残。

而谋子拍出来的片子却让人莫名愤怒。
1 这段中国被日本摧残的历史是有必要永远记载在史册,警醒国人,愤怒是手段,提醒。
2 以色列的总理给犹太人坟墓下跪,法国和德国在二战后走向友好现在军事政治联合,中国 日本关系做的比人家差
2012-4-12 12:19:3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甄子丹 发表于 2012-4-12 12:33
老张本身水平已经不差了,要自我超越也不容易。

电影的题材还是小说原著,这点没有突破,更加没有反思。 ...

2012-4-12 12:20: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IdentityM 发表于 2012-4-12 12:19
这片子大部分人看完了是一种对日本人油然而生的恨意,而不是对片中那些主角的敬意。同样是二战题材,同样 ...

张艺谋不是没有突破,反而是在倒退。电影之所以会动人,是因为对人性细腻的把握。对生命,对希望,对正义,对理想,对雄/野心,对爱情的追求会让人产生共鸣,从而感动。

而张的《金》政治标签,民族标签太过明显,以至于掩盖了本应触动观众心弦的那一抹细腻。比如男主人公前半段整个一个二流子形象,于鬼子既没有深仇又没有大恨,突然之间就耶稣附体变成了圣人...让我很不理解。张艺谋有心的话,完全可以加一段男主角的过去,比如法西斯残杀他的家人,亲眼看见亲人被杀等等,来填补这段心理转变上的突兀。妓女们的表现就更二得令人发指了...奸杀的桥段让人感觉张艺谋故意添加这么一段满足大家的猎奇心理,顺便给大家添堵。
2012-4-12 12:32:41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高级模式
B Color Image Link Quote Code Smilies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