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印象莫斯科

17
回复
5115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11-4-3 23:12:32

新浪微博达人勋

2011-4-6 10:29:5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那边很恐怖 
2011-4-6 16:42:1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lookfar 的帖子

二月十一日

时差是个问题,五点多就醒了。捱到七点,起身厨房泡面。拿手机用WIFI看凤凰卫视。恰好有个新闻说梅德韦杰夫昨天突然闯入防卫松懈的火车站,然后严厉批评了警察系统。联想到几天前莫斯科机场的大爆炸,没想到我现在就身处这里。

是啊,这曾被神圣化的土地,也曾被妖魔化的土地。双脚踩在莫斯科街头的冰雪上嘎吱作响,我试图客观地来观察。

向南走几百米,就离红场不远了。两个警察在大街上检查行人证件。然后有人可以沿大街走,有人必须从旁边小街绕过去。我从容地让一个大胡子看了护照,然后他示意我从小街走。我不明白为什么,但也根本无法语言交流,那就走吧。

一个现象是,莫斯科街头的军警真多,基本上每个视野里都有——也许是因为这是市中心,也许是因为昨天梅德维杰夫的发飙。两天里我看到好几次大队军车在街头行进,估计一队能有三十辆。大部分军车是老式的卡车,上面搭着绿色帆布,军警就坐在里面。另一些军车是更破的类似五十年代的公共汽车。所有这些军车都喷出青色的尾气,明明白白地呛人。

莫斯科街头的汽车差距明显。大部分私家车很新很大,名牌很多,可另一部分却又烂又小。而公交车基本上都是很旧很破的样子。

我活动的区域基本都在市中心。古老建筑不多,很现代的也不多。住宅大多都是外观没有很好装饰的混凝土小板楼,看上去竟有一些熟悉,就像北京的很多老小区,属于1980那个时代。莫斯科的特别之处是有一些1950年代的所谓斯大林式建筑,比如以外交部大楼,莫斯科大学等代表的“七姐妹”。这些建筑高大宽厚,阶梯状的形体配上中间高耸的尖顶,特意烘托出中央塔楼上升飞举的动势和君临天下的威仪。

再看天空。不完整体验报告:巴黎的冬天不冷,阴沉沉的,空气很好;斯德哥尔摩的冬天,冷,昏黄的太阳只斜斜出来四五个小时,天色通透,空气清冽;北京的冬天,冷,天色时清时浊,空气时好时坏。反正刚出首都机场能闻到一点煤灰味儿,后来就闻不到,也许是习惯了;波兰克拉科夫的冬天,很冷,只早上能看到蓝天太阳,之后整个城市和所有乡村都笼罩在煤灰和青烟之中。从飞机上看,地面被灰色浓雾包裹,只有烟囱钻了出来,向空中吐出一条条粗壮的弧线。在地面上看,到处青魖魖的,还呛人;而莫斯科的冬天,基本介于北京和克拉科夫之间。这里的烟囱明显比北京多,大,有力。灰白的天空下,侍奉在高大的斯大林式建筑旁边的,往往就是一排粗大的推云吐雾的烟囱。这一排排白色气墙翻滚纠结着冲上高空,太阳在其背后也黯然无光。

在灰色的冬日清晨,丝丝细雪缓缓飘下,红场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白花。和天*安*门广场相比,红场像传说中那样窄小。站在一片片方石铺成的广场上,北边是赭红色的历史博物馆,南端是有很多洋葱头(或者冰激凌)圆顶的色彩斑斓的大教堂。东侧是百货大楼,灰白花岗岩的建筑有着几分与其功能不相称的庄重压抑,而西面就是权力中心克里姆林宫了,红色的外墙和角楼尖顶上高高的红星反而带有一抹童话的色彩。列宁墓就在克里姆林宫红墙的前面,深色的大理石凝重而宽厚。这里就是大帝国的心脏了,也曾是全世界最瞩目的地点之一。1941年破釜沉舟的苏军阅兵部队曾从这里悲壮走过,在斯大林的目光中直接奔赴莫斯科保卫战的前线。1961年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曾坐着彩车从这里骄傲驶过,接受人们对这个划时代无上荣光的欢呼。还有无数次,那些层出不穷的尖端武器曾从这里隆隆开过,那些威力巨大的超级炸*弹曾令这个星球多少人心惊胆寒。如今,铁与血,沉重与荣耀的色彩已经褪去,就在现在,红场中央居然有一个粉红色的临时溜冰场。也许在试图稀释沉重,也许也在象征着这里正在慢慢淡出世界的焦点。

不过据说无名烈士墓的换岗仪式还一如往昔。“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无名烈士墓就是为纪念二战中阵亡的668万苏军士兵而建——没错,就是668万!深红色的平台上,放置着一面铜制的军旗和一个头盔。平台前一簇数尺高的火焰,常年不熄。在落雪的夜晚,明亮的火焰勃勃跳动,如同一个红色的精灵。每到正点,三名俄军士兵就列队沿红墙走来。快接近无名烈士墓的时候,他们的步调慢下来,步子迈得很大,腿踢得很高。一番仪式之后开始换岗。新旧哨兵并排站立,相对扬起下巴,歪起脸来侧目互瞥一眼。这乍一看有些滑稽的神情,实际上似乎透射出骨子里的高傲抑或桀骜。

自沙皇时代,到苏联,再到如今,克里姆林宫都是这个大帝国权力金字塔的顶尖。从西侧入口进入,眼前的建筑明显是两种类型:一是沙皇们留下来的老宫殿,老教堂,另一种就是苏联修建的现代建筑,比如大礼堂。当然所谓现代建筑现在也不新了,钢筋混凝土的大楼远远看去就像一座普通的灰色体育场。而老建筑却很有味道,尤其是那些东正教堂,金色的洋葱头圆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甚是可爱。置身教堂之间,感觉不到这里是权力中枢,反而似乎比迪斯尼还要多点童话色彩。教堂旁边有一门巨炮和一口大钟。传说巨炮只为吓人,从来没有开过火。而大钟只被敲响过一次,发出唯一一声巨响的同时也被敲下一个角来。南侧边缘的珍宝馆里收藏了俄国宫廷从餐具到马车各方面的器物,可以看到俄国人生活几百年的变迁。其中服饰的展览给我印象最深。俄国传统上是长袍圆帽大胡子,与中亚更为接近。只是在彼得一世改革之后,西欧的装束才渐渐引进。克里姆林宫建在莫斯科河北岸的一块高地上,沙皇和领袖们站在平地就可以俯瞰外面的芸芸众生。慢慢走在东南角游人稀少的小树林里,眼睛仰望着塔楼尖顶上克里姆林宫的红星,耳边传来伊万钟楼里克里姆林宫的钟声,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油画上斯大林漫步红墙边的情形。有些恍惚的同时却不觉得轻松,因为老教堂博物馆之外的区域军警甚多,哨子声和对游客的呵斥声时有耳闻。

对外国游客来说,莫斯科地铁绝对是一大特色。我总结它的特点,就是线路深,站点长,车次紧,人流密,速度快,噪音大,站台漂亮!莫斯科地铁之深,站点之长前面已经说过,估计是跟战备和莫斯科面积比较大有关。而当你赶到站台看到前一列刚好开出的时候,你不必沮丧,因为下一趟一分多钟就会到来。不光是上下班高峰期,早上六点和晚上十点也是如此。莫斯科地铁的密度之大,效率之高在其他地方是没有见过的。这也带来了地铁里大量的人流,拥挤程度与北京不相上下。由于地铁深,进出站必须靠自动扶梯。四列长长的扶梯满载着乘客像四条长龙在滑动,蔚为壮观。莫斯科地铁跑得比其他城市的都要快,但同时噪音也巨大无比。当我站在站台口,速度已经起来了的列车从身边呼啸而去的时候,那声音绝对可以用震耳欲聋来形容。而最令人称奇的是站台里的装饰,尤其是5号线褐色环线,每个站台都是一个小型艺术展厅。每个站台都有很多装饰画,而且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全是灰色陶瓷画,描写不同的人和植物;有的全是彩绘玻璃画,描写各行各业劳动者;有的全是白色石膏像,描写苏军各个兵种;有的全是马赛克镶嵌画,描写苏联各族风情;有的全是褐色浮雕,描写十月革命的不同场景;有的全是大理石镂空雕刻,描写农村的各种劳作… …有些站台里还会有大型的壁画或者雕塑,各个站台里的灯饰也造型不同。可以看出,莫斯科装饰它的地铁曾是多么用心。不要说在它刚建成的那个久远的年代,即使现在看来,也让人过目不忘——当然,过目不忘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独有的苏联时代的深深烙印。到这里来的原因之一不就是要看看那个曾经的帝国的时代印记么。在莫斯科街头已经看不到这些了。我沿着环线地铁,一站站地看,一站站地拍,试图去捕捉那一段已经尘封了的历史的气息。

参与人数 1声望 +2 战斗币 +10 收起 理由
hugegor + 2 + 1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声望 +2 战斗币 +10

2011-4-6 17:20:1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2_488:}我很喜欢呀。嘻嘻
2011-4-6 18:04:5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lookfar 的帖子

二月十二日

昨天周六,列宁墓不开放,上午我又来到红场。才过十点,寒风中红场一角排队的人就不少了。貌似本国外国的都有,各个年龄段的也都有。看到有四五个十几岁的小姑娘在排队,让我有些意外。

经过存包和安检,我沿列宁墓和红墙之间的小路走过去。这里有一排小墓碑,估计是苏联的英模人物。据说斯大林,勃列日涅夫等人的名字也在其中。因为对俄文字母不会发音,根本对不上号。只是靠看生卒年月,后来认出了某一块是斯大林。

列宁墓不大,方方正正。从外观看像是由黑色和深红色大理石层层叠加而成。每逢庆典,领导人就站在列宁墓上检阅仪仗。脱帽,走进门内,沿着转弯的台阶慢慢向下,光线也慢慢暗淡下来。墓室呈正方形,大概十米见方,列宁的水晶棺就在正中。周围的光线很暗,显得水晶棺中更加明亮。列宁的脸色白中还透着些许红润,神情很安祥,仿佛睡着一般。

慢慢走出列宁墓,天空中又飘起细小的雪花。我想无论列宁的事业后来如何,起码在他所处的时代,他是一个高尚纯粹的人,是一个冒着巨大风险真心为劳苦者谋利益的人。历史总是复杂而沉重的。踏着红墙边的白雪,我不禁念出几句有韵的话:

求索上下觅良知
去留肝胆了无私
天骄一代无身后
何谓新桃与旧符


特列季亚科夫,大概是俄罗斯最重要的美术馆了,慕名而往。美术馆位于一条清静的小巷,门口也不大。但是进去后可谓别有洞天,售票处就有七八个窗口。票价似乎内外有别,外国人的价格是当地人的三四倍。室内外温差太大,所以售票处旁边有很大的空间给人寄存大衣。寄存是免费的,但只是把衣服挂在一个很细的钩子上。如果要享受衣架的待遇,那就得额外付小费。

同其他地方的大美术馆一样,早期的画作基本都是宗教题材的。对于我所不了解的一些故事,我就看不出所以然了。而放眼过去满是沉重的色彩,哀恸的表情和幽怨的眼神,初看还好,看得多了,就容易抑郁了。而1900年之后的所谓现代抽象派画作,我又接受不了那种超乎自然的怪诞夸张。花里胡哨,血糍糊喇,怪力乱神,看着闹心。目前境界不够,欣赏不动啊。

相对来说我还是喜欢文艺复兴之后的古典画作,叙事写实,题材丰富,景物宜人——说白了,起码能知道画家想干嘛。在飞机上恶补了一点俄国艺术史,真正面对名作的时候,还是颇有几幅能打动人心的。《骑马的女子》里面,红衣女孩眼中闪着亮光看着白裙少女,而白裙少女骑着一匹抬起前蹄的黑马。正是黑马跃身的这一瞬间,使得少女显得特别高挑挺拔,真真儿的英姿飒爽,清丽脱俗。而《无名女郞》则是另一位绝世美人。有评论说“她的脸上既不屑又寂寞,既高傲又无助”。《松树林》里细腻的自然风光让人赏心悦目,真想在那落满针叶松软绵厚的草甸上扎营一番。而《九级浪》里的光影真是绝了,作者能把阳光下巨浪的透亮真实地再现出来,美得令人窒息。和卢浮宫相比,我感觉这里批判现实主义的画作更多些,也许自沙皇时代俄国人就更困苦吧。在《不相称的婚姻》里,少女被迫嫁给老迈的富翁。当猥琐的神父给她戴上戒指的时候,清亮的泪珠从脸颊滚落下来。少女的无辜与周围阴霾冷漠的眼神构成了强烈的对比。而作者的形象就出现在最右边,满怀愤懑地看着这一切。《女贵族莫洛卓娃》反应了新旧宗教的斗争,里面人物真切的坚定和悲恸直指人心。《送葬》描写的是两个贫苦的小孩坐着雪橇给亲人送葬。小男孩瑟缩在破衣服里,小女孩无助地抱着简易的棺材。你完全可以感受到那深入骨髓的寒冷。而最让我触动的是《拉水桶的小学徒》。为了给王宫送水,雪地上三个小孩在筋疲力尽地拉着水桶。寒风吹起他们的头发,漾出的冷水早已在水桶外面结满了冰凌。这一幕,比《卖炭翁》更冷酷,比《伏尔加河上的纤夫》更悲惨,因为,他们还都是孩子啊!

除了欣赏这些世界名画,还有两点发现。一个是俄国古代有很多的镶嵌品,比如镶嵌圣像。圣像的脸是画的,是平面的。而圣像的光环是金属制成,是立体的,配以大量的金银宝石的装饰。感觉上就是一个小脸之人戴了一顶又大又沉的帽子。可能以前在别处我也见过,但没有俄国这么多,所以没在意。另一个发现是油画和雕像对眼睛的处理。作为心灵的窗户,眼睛很难表现。画家在画好眼珠的同时要在上面点亮一点,而雕刻家也要在眼珠上挖出一个小洞,这样眼睛就在艺术家的手中秋水流波,善睐明眸了。

展厅很多,花了好几个小时。从最后一个展厅出来,发现所有的展品全是1917年以前的。来到美术馆的书店,买了本本馆的名作汇集,看到里面有一些现代作品。问了工作人员才知道,原来特列季亚科夫有四个馆,这里是一二三。第四个馆在外面,全部是现代展品。于是踩着雪走过去。

陈旧呆板,灰头土脸,外观没有任何装饰的混凝土火柴盒建筑真是难看。里面倒还好,宽敞明亮。苏联时期的画作最大的特点是讴歌劳动者,表现下层人民。有时候我在想,如果历史真的如画上的那个世界,人人有完全的平等,有火热的生活,有美好的理想,该有多好。可惜宣传与现实是两码事。有幅《苏联的宇航员》很好看。十几位宇航员身着白色的宇航服,露出非常阳光的笑容。色彩轻松明亮,可以看出那份乐观与自豪。鉴于“精英”这个词现在已经变味儿了,那我就说其实这些人才是真正的明星,才是人中龙凤。

参与人数 1声望 +2 战斗币 +10 收起 理由
hugegor + 2 + 1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声望 +2 战斗币 +10

2011-4-8 12:55: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木有图啊,,,,,
2011-4-11 01:53:0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图片充斥的年代,偶尔看一些纯文字的东西不是也很好吗,呵呵
2011-4-11 09:31:0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lookfar 发表于 2011-4-11 10:31
图片充斥的年代,偶尔看一些纯文字的东西不是也很好吗,呵呵

如果能图文并茂那就更好了哦~~
2011-4-11 10:19:0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回复 lookfar 的帖子

https://picasaweb.google.com/109364198225834323812/Moscow#
一定要看图的话,在这里。其实我更看重文字,呵呵
2011-4-11 12:42: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二月十三日

慑于来时俄国机场的效率,和那晚留学生们“提前三个小时到机场”的建议,我决定早走。十点半的飞机,五点多就起来了。

七点多出了地铁,天还不亮。面对眼前几排二十几个站台,我找不着机场公交车了。背着大包一个个看去,根本没有头绪。我发现语言这东西,发音很重要。一个你根本无法读出来的地名你基本上无法记住,也就基本上无法从站牌上分辨出来。还是得问人。指着打印出来的机场名去问一个穿制服铲雪的人。他端详了一会儿,给我指了方向。走过去拿打印纸和站牌对了半天,觉得像。又问了这边一个穿制服铲雪的人,他回答“打打”。过了一会儿铲雪的人走了,我才好意思又问了一个同在这里等车的人,也得到了“打打”的回答,这才想,基本确认了吧。当你在北京街头看到某个老外迷茫徘徊的时候,不要觉得他智商低,他只是在方块字的海洋里找不到北罢了。

来的是一辆很长的大公共,到机场才28卢布。公交车上有字幕和语音提示下站的名称,但对我根本没用。还好我事先在旅馆把周围地图下载下来,现在虽然手机没有信号,但依然能看到当前的位置。看着小蓝点慢慢向机场移动,我也放心了。

汽车在无边雪原上行驶,车内的温度也慢慢低了下来。对面有个人会说英语,他提醒我:谢列梅捷沃有几个航站楼,公交车先到一后到二,它们中间有好几站。我印象中要到二号,可惜他在一号就下去了,我又开始茫然了。于是我试着问旁边的小伙子二号还有几站下。他好像听懂了,想了想,用手画了个弧,说“next”。那就是下一站了!我一边道谢一边赶紧把大包拿下来拖到门口。车停了,我正要下去,小伙子赶紧叫住我,说“next”!于是我连声道谢。又到了下一站,他看着我询问的目光还说“next”。于是好几个“next”之后,九点多终于来到了二号航站楼。

进了航站楼,先看屏幕,麻烦又来了——找不着航班了!在开罗几个航站楼之间数次辗转的折腾经历一下子涌回脑海。那次是因为航班改地址,兼遇到不认路又难以交流的出租司机,这次莫非是我自己记错了?我打印的KLM航班资料上没有写航站楼,莫非是在一?看到惶惶然的我,一堆拉客者自然就开着高价围追堵截过来了。我暗暗告诉自己别慌,时间无多,万一到了一再发现不对,那就彻底坏菜了,一定要先确认好。摆脱堵截者,问了好几位穿各种制服的人,终于有人听懂了“information”。顺着他指的方向,找到很小很不显眼的问讯处。天幸,是在二号!但二号航站楼有很多楼,我的航班是在另一个楼里。但是,既然是一个航站楼,这里为什么不显示?

我是如此着急地来赶飞机,可飞机总有各种理由来晚点,晚点了一个小时才起飞。这趟虽是KLM的航班,实际是由俄航承飞。俄航依然保留着镰刀锤子的徽标,空乘人员看起来都相当不错,只是我从没在飞机上遇到过这么难吃的午饭。

参与人数 1声望 +2 战斗币 +10 收起 理由
hugegor + 2 + 1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声望 +2 战斗币 +10

2011-4-12 13:49: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佩服楼主的一个人外游的勇气,我也曾想过去mosco,我还是再找到个伴一起吧。呵呵
2011-4-13 20:51: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冷傲糙

离开莫斯科的飞机渐渐升高。透过舷窗,可以看到下面白色雪原和黑色森林交错的俄国大地。客观评价一个地方很难,我只能尽量准确地描述出我印象里的莫斯科——其实还是主观的。三个字来形容,那就是:冷,傲,糙。

冷是显而易见的,大约比同时期的北京低十来度。在早上九点小雪纷纷的红场转了转,半个小时后我就有一种冻透了的感觉——回到巴黎的当天就感冒了。也许这也可以解释为什么俄国曾那么渴望拥有温暖的地区,正如脆弱促狭的某岛国对于抢夺稳固宽厚的大陆千百年来一直保持着的那种发自内心的冲动。另一种冷的感觉来自于俄国工作人员的态度。我想说和世界其他地方一样,普通市民还是不错的,如果能交流的话,不少人还是会提供帮助甚至报以笑容。但工作人员,比如警察、公交司机、寄存处的、托运人员,就不怎么待见人了。甚至像美术馆这样相对“高层次”的地方,工作人员在清场时的冷冰冰也给我留下分外深刻的印象。我曾以为可能我一看就是个“外国人”,后来发现他们对自己人也差不多。当我从莫斯科飞到阿姆斯特丹转机的时候,起码那里的工作人员会微笑着做出很倾听的样子并给出详尽的回答。

说到傲,最具象征意义的表现就是哨兵换岗时歪头互望的那一瞥。的确,历史上他们有不少值得骄傲的地方:托尔斯泰,柴科夫斯基,巴甫洛夫,加加林…每一个都是世界级的名字;挡住拿破仑和希特勒,两次都在欧洲几乎完全沦陷的时候逆转;作为世界红色首都,成为世界政治中心之一长达半个世纪之久。虽然现在没落了,但帝国的背影依然在记忆里。和老欧洲(尤其是南欧)一般城市的随意散漫相比,莫斯科街头那些庞大倔强的斯大林式建筑,尽管粗糙陈旧,却依然有一种傲视群伦的威势。百足之虫难僵,瘦死骆驼个儿大,即便那个很有钱的岛国,也依然怕到骨髓里。当然,骄傲与自大之间并没有明显的界限。历史上俄国的大国沙文主义曾把周围所有的邻居欺负了一圈。也许服务态度差也是自大的一种个人表现吧。

不要说巴黎或是上海,即便是北京,也要比莫斯科精致水灵多了。毛子的东西就是糙啊,不论地铁环境,街头建筑,警察指挥,服务态度,烟囱白气,还是核弹个数,甚至对切尔诺贝利的处理方式,都能体现出简单粗暴的毛子特色。不求好看,但求有效,这个不错。尤其莫斯科地铁的效率真是令人佩服,抡胳膊就上的作风也要比被吹捧为高素质的某发达岛国拖沓推诿到令人震惊的福岛核救灾强上十倍。不过从另一角度看,只要凑合,不求舒服,就不是很以人为本了。我曾试图在巴黎的俄罗斯大使馆办理签证。长长的队列在飘着冷雨的使馆外苦站三个小时,但到十二点人家坚决地闭门谢客。无提前说明,无便民设施,无同情,无通融。这个在伏特加烈酒和西伯利亚寒潮熏陶之下的民族就是这么样的生猛。

对于俄国,我想中国人的情感是复杂的。它曾吞我土地,裂我外蒙,把一片美丽的秋海棠变成现在这个样子。它也曾给予中国最初的工业化一些帮助,在北京留下一片苏式建筑。不过随即它又核棒乱舞,对中国陈兵百万。如今,帝国远去,白熊休克,骆驼瘦下去了,财政状况居然要看出卖石油的价格。作为邻邦,中国永远要和这样一个冷傲糙的生猛家伙打交道。也许它现在是一头睡着的狮子。我衷心希望,不要吵醒它,让它永远睡下去吧。

(全文完)
参与人数 1声望 +2 战斗币 +10 收起 理由
hugegor + 2 + 10 原创内容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声望 +2 战斗币 +10

2011-4-18 09:54: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LZ写的真的很好~~给俺们这种想去又不敢去的很多感受~~
2011-4-18 11:22:2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应该要加分支持的~~
2011-4-18 11:22:47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