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lookfar 的帖子
二月十一日
时差是个问题,五点多就醒了。捱到七点,起身厨房泡面。拿手机用WIFI看凤凰卫视。恰好有个新闻说梅德韦杰夫昨天突然闯入防卫松懈的火车站,然后严厉批评了警察系统。联想到几天前莫斯科机场的大爆炸,没想到我现在就身处这里。
是啊,这曾被神圣化的土地,也曾被妖魔化的土地。双脚踩在莫斯科街头的冰雪上嘎吱作响,我试图客观地来观察。
向南走几百米,就离红场不远了。两个警察在大街上检查行人证件。然后有人可以沿大街走,有人必须从旁边小街绕过去。我从容地让一个大胡子看了护照,然后他示意我从小街走。我不明白为什么,但也根本无法语言交流,那就走吧。
一个现象是,莫斯科街头的军警真多,基本上每个视野里都有——也许是因为这是市中心,也许是因为昨天梅德维杰夫的发飙。两天里我看到好几次大队军车在街头行进,估计一队能有三十辆。大部分军车是老式的卡车,上面搭着绿色帆布,军警就坐在里面。另一些军车是更破的类似五十年代的公共汽车。所有这些军车都喷出青色的尾气,明明白白地呛人。
莫斯科街头的汽车差距明显。大部分私家车很新很大,名牌很多,可另一部分却又烂又小。而公交车基本上都是很旧很破的样子。
我活动的区域基本都在市中心。古老建筑不多,很现代的也不多。住宅大多都是外观没有很好装饰的混凝土小板楼,看上去竟有一些熟悉,就像北京的很多老小区,属于1980那个时代。莫斯科的特别之处是有一些1950年代的所谓斯大林式建筑,比如以外交部大楼,莫斯科大学等代表的“七姐妹”。这些建筑高大宽厚,阶梯状的形体配上中间高耸的尖顶,特意烘托出中央塔楼上升飞举的动势和君临天下的威仪。
再看天空。不完整体验报告:巴黎的冬天不冷,阴沉沉的,空气很好;斯德哥尔摩的冬天,冷,昏黄的太阳只斜斜出来四五个小时,天色通透,空气清冽;北京的冬天,冷,天色时清时浊,空气时好时坏。反正刚出首都机场能闻到一点煤灰味儿,后来就闻不到,也许是习惯了;波兰克拉科夫的冬天,很冷,只早上能看到蓝天太阳,之后整个城市和所有乡村都笼罩在煤灰和青烟之中。从飞机上看,地面被灰色浓雾包裹,只有烟囱钻了出来,向空中吐出一条条粗壮的弧线。在地面上看,到处青魖魖的,还呛人;而莫斯科的冬天,基本介于北京和克拉科夫之间。这里的烟囱明显比北京多,大,有力。灰白的天空下,侍奉在高大的斯大林式建筑旁边的,往往就是一排粗大的推云吐雾的烟囱。这一排排白色气墙翻滚纠结着冲上高空,太阳在其背后也黯然无光。
在灰色的冬日清晨,丝丝细雪缓缓飘下,红场上覆盖了一层薄薄的白花。和天*安*门广场相比,红场像传说中那样窄小。站在一片片方石铺成的广场上,北边是赭红色的历史博物馆,南端是有很多洋葱头(或者冰激凌)圆顶的色彩斑斓的大教堂。东侧是百货大楼,灰白花岗岩的建筑有着几分与其功能不相称的庄重压抑,而西面就是权力中心克里姆林宫了,红色的外墙和角楼尖顶上高高的红星反而带有一抹童话的色彩。列宁墓就在克里姆林宫红墙的前面,深色的大理石凝重而宽厚。这里就是大帝国的心脏了,也曾是全世界最瞩目的地点之一。1941年破釜沉舟的苏军阅兵部队曾从这里悲壮走过,在斯大林的目光中直接奔赴莫斯科保卫战的前线。1961年第一位宇航员加加林曾坐着彩车从这里骄傲驶过,接受人们对这个划时代无上荣光的欢呼。还有无数次,那些层出不穷的尖端武器曾从这里隆隆开过,那些威力巨大的超级炸*弹曾令这个星球多少人心惊胆寒。如今,铁与血,沉重与荣耀的色彩已经褪去,就在现在,红场中央居然有一个粉红色的临时溜冰场。也许在试图稀释沉重,也许也在象征着这里正在慢慢淡出世界的焦点。
不过据说无名烈士墓的换岗仪式还一如往昔。“你的名字,无人知晓;你的功绩,永世长存。”无名烈士墓就是为纪念二战中阵亡的668万苏军士兵而建——没错,就是668万!深红色的平台上,放置着一面铜制的军旗和一个头盔。平台前一簇数尺高的火焰,常年不熄。在落雪的夜晚,明亮的火焰勃勃跳动,如同一个红色的精灵。每到正点,三名俄军士兵就列队沿红墙走来。快接近无名烈士墓的时候,他们的步调慢下来,步子迈得很大,腿踢得很高。一番仪式之后开始换岗。新旧哨兵并排站立,相对扬起下巴,歪起脸来侧目互瞥一眼。这乍一看有些滑稽的神情,实际上似乎透射出骨子里的高傲抑或桀骜。
自沙皇时代,到苏联,再到如今,克里姆林宫都是这个大帝国权力金字塔的顶尖。从西侧入口进入,眼前的建筑明显是两种类型:一是沙皇们留下来的老宫殿,老教堂,另一种就是苏联修建的现代建筑,比如大礼堂。当然所谓现代建筑现在也不新了,钢筋混凝土的大楼远远看去就像一座普通的灰色体育场。而老建筑却很有味道,尤其是那些东正教堂,金色的洋葱头圆顶在阳光下闪闪发亮,甚是可爱。置身教堂之间,感觉不到这里是权力中枢,反而似乎比迪斯尼还要多点童话色彩。教堂旁边有一门巨炮和一口大钟。传说巨炮只为吓人,从来没有开过火。而大钟只被敲响过一次,发出唯一一声巨响的同时也被敲下一个角来。南侧边缘的珍宝馆里收藏了俄国宫廷从餐具到马车各方面的器物,可以看到俄国人生活几百年的变迁。其中服饰的展览给我印象最深。俄国传统上是长袍圆帽大胡子,与中亚更为接近。只是在彼得一世改革之后,西欧的装束才渐渐引进。克里姆林宫建在莫斯科河北岸的一块高地上,沙皇和领袖们站在平地就可以俯瞰外面的芸芸众生。慢慢走在东南角游人稀少的小树林里,眼睛仰望着塔楼尖顶上克里姆林宫的红星,耳边传来伊万钟楼里克里姆林宫的钟声,脑海中浮现出一幅油画上斯大林漫步红墙边的情形。有些恍惚的同时却不觉得轻松,因为老教堂博物馆之外的区域军警甚多,哨子声和对游客的呵斥声时有耳闻。
对外国游客来说,莫斯科地铁绝对是一大特色。我总结它的特点,就是线路深,站点长,车次紧,人流密,速度快,噪音大,站台漂亮!莫斯科地铁之深,站点之长前面已经说过,估计是跟战备和莫斯科面积比较大有关。而当你赶到站台看到前一列刚好开出的时候,你不必沮丧,因为下一趟一分多钟就会到来。不光是上下班高峰期,早上六点和晚上十点也是如此。莫斯科地铁的密度之大,效率之高在其他地方是没有见过的。这也带来了地铁里大量的人流,拥挤程度与北京不相上下。由于地铁深,进出站必须靠自动扶梯。四列长长的扶梯满载着乘客像四条长龙在滑动,蔚为壮观。莫斯科地铁跑得比其他城市的都要快,但同时噪音也巨大无比。当我站在站台口,速度已经起来了的列车从身边呼啸而去的时候,那声音绝对可以用震耳欲聋来形容。而最令人称奇的是站台里的装饰,尤其是5号线褐色环线,每个站台都是一个小型艺术展厅。每个站台都有很多装饰画,而且风格各不相同——有的全是灰色陶瓷画,描写不同的人和植物;有的全是彩绘玻璃画,描写各行各业劳动者;有的全是白色石膏像,描写苏军各个兵种;有的全是马赛克镶嵌画,描写苏联各族风情;有的全是褐色浮雕,描写十月革命的不同场景;有的全是大理石镂空雕刻,描写农村的各种劳作… …有些站台里还会有大型的壁画或者雕塑,各个站台里的灯饰也造型不同。可以看出,莫斯科装饰它的地铁曾是多么用心。不要说在它刚建成的那个久远的年代,即使现在看来,也让人过目不忘——当然,过目不忘的另一个原因是这里独有的苏联时代的深深烙印。到这里来的原因之一不就是要看看那个曾经的帝国的时代印记么。在莫斯科街头已经看不到这些了。我沿着环线地铁,一站站地看,一站站地拍,试图去捕捉那一段已经尘封了的历史的气息。
|
评分
-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声望 +2
战斗币 +10
2011-4-6 17:20: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