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很早前写过一个帖子,对比一下。
关于明朝的官俸以及物价
明朝的时候对官俸采取的是,部分以宝钞的形式予以折发,但是由于宝钞发行的问题,实际上宝钞的实际面额远低于它的实际购买力,因此导致的结果是百官的真实所得因为宝钞跌落的购买力而减少,举个例子,一个正一品的官,在洪武初年的时候,能够得到100公石的米,那时全部发米,而到了宣德的时候,改搭部分宝钞,于是他的实得只为46公石的米。正统的时候,宝钞的搭数增加,正一品实际只得34,35公石的米数,成化年间,只得大约20上下的公石米数,相当于唐朝开元年间的七品官官俸。
同时,一般老百姓的所得也颇低,这种所得一般而言长期的用银和米来表示,短期的用铜钱,举个例子,以正统时常熟为例,大概五六两白银代役一年,折算起来,大约每月合1公石7斗米,万历年间,佣工每日约得铜钱三十文,每月合得米2公石,但有时一天只得24文左右,这样每月合得米1公石1斗4升,到了崇祯年间,每日60文左右,但是那个时候,货币的购买力已经下降,大概也是不到2公石米。
可能大多数人对当时的物价没有概念,现举例如下:
棉花每斤1钱6分 小米每担5-6钱 肉每斤1钱5分 粮每担5钱至1两3,4钱 白麦每担9钱
驴每头1两2钱 房子一栋45两 炭每斤2文半 驴套每个18文 簸箕每个35文
我们来看看崇祯年间的米价问题,那个时候由于旱灾和连年战争,各地米价颇为混乱,举例如下,山东每石2两,河南竟然高达每担石150两.物价波动如此之大,让人咋舌。
我们可以从两方面来解释,一方面天灾人祸使生产减少,物价上涨,另外一方面也有白银的增加有关,而增加的白银则是由于库藏白银的抛出和美洲低价白银的流入。
第一点不说,道理显而易见,从后一方面说起,明末的时候,从万历年间开始连年用兵,耗资巨靡,另外朝廷的开支也异常无度,各皇子结婚支出竟然高达2400万库平两,而朝廷的冗员之多,也是历年之罕见,汉代官制7500员,唐18000员,宋朝公认冗员,不过34000员,而明朝自成化五年起,单单是武职就超过80000人,文武职合算,超过100000员,为了应付这些开支,明政府除了将国库白银抛出以外,另外就是大量开矿,铸钱,增税。影响非常之坏,主政太监官员等人,到处盘剥百姓,因为中国本来银矿资源就不丰,而那些主政之人,往往看好一家地皮,就硬说下面有银,予以没收,引得百姓怨声载道,廷臣屡屡上书,结果神宗却总是隐在深宫,充耳不闻。
美洲低价银的进入,虽然影响不大,但也有一定的影响,自哥伦布到达美洲以后,美洲巨额金银就流入欧洲,但也有少部分,随商船进入我国,从嘉靖之后,西洋商人得到允许在澳门居住,到了万历年间,据统计,输入远东的生银和银元,也有五十四万八千多镑。
|
2010-12-3 00:49: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