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人·岁月·生活——爱伦堡回忆录

22
回复
1822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9-1-8 11:38:37

新浪微博达人勋

巴黎就是一所学校(1)

曾有一位批评家写道,在我的长篇小说《巴黎的陷落》里有很多人物,但是没有主人公;我认为长篇小说的主人公就是巴黎。这本书是我50岁的时候写成的;我已经不再是一个指责者,也不再是一个说教者了;我在给瓦·雅·勃留索夫的信中谈到过的那种狭隘已随岁月逐渐消失——一个50岁的人的评价犹如一双已经穿得合脚的鞋子。

  但在我成长的年代,我却难以评价巴黎;我既热烈地爱它,又同样热烈地恨它:

  巴黎啊,我夜夜等着你,

  你却像妓女的情夫一般光临……

  我不再去听报告:巴黎就是一所学校,一所优秀然而严厉的学校;我常诅咒它——不是因为我的生活很苦,而是因为巴黎迫使我懂得了人生的一切艰辛。

  在经历了平静的革命前的莫斯科、它那木制的小房子、马车夫、茶炊以及商人贪婪的梦想之后,巴黎似乎就应该以其现代化、粗鲁和新发明而使我惊愕。当然,那里有许多汽车,它们吃力地驶过一条条狭窄的中世纪街道。报刊常把巴黎称作“不夜城”。宽阔的林荫道在夜间的确要比特维尔大街或铁匠桥明亮得多;但在屋子里还不常看到电灯,也许电灯还不如莫斯科多。我觉得“地带”(从前的城防工事旁边的长形地区)上的茅舍简直不像是真的。夜间我常在穆弗塔尔街上徘徊,又肥又大的耗子就在路面上跑来跑去。艾菲尔铁塔还在引起争论——那些认为它丑化了城市的莫泊桑的同时代人和志同道合者还在人世。年轻的艺术家却喜欢它。铁塔本身已到了待嫁少女的年龄;谁也没有料到它会有利于无线电和电视。电话机还很少,但气压传送装置却很发达。先前我从来也没见过这么多布满皱纹和斑点的浅灰色的古老房子!我还不知道,在巴黎,一座房子只要能保持三十到四十年的寿命,它就会获得古迹的外貌:我觉得所有的房子都是古色古香的,在我眼前展现的古代风貌很像一个新奇而陌生的世界。

  我每走进一条黑的街道,就像走进了一座热带丛林。在莫斯科的时候,我望着克里姆林宫的大教堂,从来没有注意过它的美:它们处于我的生活之外,无论是和“秘密接头处”还是和高尔基的海燕的翅膀都毫不相干。我在中学里曾勉强地死背过许多有封邑的公爵的名字,我以为这是一些和定理或拉丁文课程一样的抽象概念:“许多名字的结尾都是is—masculini generis(拉丁文,意为“阳性”)。”但到了巴黎以后,以往就像是现在;甚至街道的名称都是神秘莫测的——“布兰什女王街”,“捕鱼猫街”,“德贝街”;卡佳住在“木剑街”。我常去马拉(1743—1793,法国大革命时期雅各宾派领袖之一)藏过身的一所房子。一群山羊挤进了汽车群中,牧羊人就在那里给一只倔强的山羊挤奶。

  我常在塞纳河岸的街道上徜徉,在装着古书的箱子里翻寻。旧书商似乎比那些用皮革或羊皮纸做封面的多卷集还要古老。我有时在那里遇见一个上了年纪的人,他就像一个旧书商;他拿起一本书犹如一个园艺家拿起一只梨——既贪婪又很内行;这是安纳托尔·法朗士。(后来我就再也没有见到过他;我在1924年参加了他的葬仪,为这位年老的伊壁鸠鲁主义者和共产党员送殡的既有参议员也有工人,既有院士也有少年。1946年,安纳托尔·法朗士的孙子曾引导我参观了位于图尔附近利亚·巴舍里耶尔街的作家故居——我发现这位伊壁鸠鲁主义者既不是一个藏书家,也不是一个唯美主义者,而是一个有血有肉的人:堆满在屋子里的不是收藏品,而是人生的岁月、游历、热情、会见所留下来的残迹。书架上大概也摆着安纳托尔·法朗士在塞纳河岸的街道上当着我的面购买的那些书。)

  有一次,我在一堆古代的赞美诗集和田园诗意作品中间发现了一部巴拉滕斯基的《埃达》。内封上写着“赠给我们伟大的普希金的翻译者普罗斯珀·梅里美。叶夫根尼·巴拉滕斯基”。我花了六个苏把书买下,就立刻开始阅读。塞纳河忧郁地泛着微波;一只喂得肥肥的猫儿睡在一艘驳船上。对面是一所停尸室,每天早晨都有一些酒足饭饱的巴黎人前去辨认自杀者的尸体。笼罩在紫青色晨雾中的巴黎圣母院宛如一座石头的小树林。巴拉滕斯基写道:

  一个外地人满腹狐疑:

  躺在他面前的莫不是

  古代世界阴森森的废墟?

顺便说说,废墟有时候寿命很长:雅典的卫城不仅在精神上,而且在物质上也比25个世纪以来拼命破坏过它的各种人的住宅寿命更长。

  在巴黎,往昔和现在是融为一体的。这是一座奇妙的城市——它不是按照计划兴建起来的,而是像树林那样生长起来的。一所供不幸者栖身的应急房子的一面墙壁,尽管已被淫秽下流的题词、爱情的自白和竞选时的咒骂弄得肮脏不堪,但依然有充分权利享受过路人的尊敬和国家的庇护。

  我很难分辨,何处是昨日,何处是明天:巴黎有自己的日历。饶勒斯在谈到社会革命的时候援引古代的神话,他高喊着,做着手势,就像扮演俄狄浦斯王的穆内-絮利。我常在教堂里看见大学生——医学院学生,物理系学生——他们用圣水湿湿前额,听到钟声便一齐跪下。诗人夏尔·贝玑写了一首关于贞德的诗便被认为是一个天主教徒。我喜欢他的诗:他能把一件事重复一百次,同时每一次都和前一次不同,他的节奏犹如一头猎犬的奔跑,这头猎犬也朝它主人奔赴的地点跑去,但总是绕着圈子跑。我曾在《半月丛刊》编辑部里和他谈过一次话。我以为他要谈宗教、柏格森、救世主降灵说,不料他却谈起俄国来了:“我对贵国的作家了解不多。俄国人也许会首先推翻金钱的权力……”

  我读了索朗索瓦·维永的诗;他生活在十五世纪,当过小偷和强盗:

我即将渴死在溪畔。

  我含泪微笑,游戏般劳动。

  不论我走到哪里,到处都是我家。

  异乡对于我就是我故乡。

  我无所不知,我一无所知。

  以此以前,我译过马拉梅的诗,他曾被认为是新诗歌的创始者之一。我明白,索朗索瓦·维永对于我要比《牧神的午休》的作者亲近得多。我曾一读再读《红与黑》;难以想象这部长篇小说已经80岁了。我周围的人都说,揭示现代生活的作家是安德烈·纪德;我很不容易才弄到了他的长篇小说《窄门》。我觉得这是一本在十八世纪写成的书,由于我想到它的作者还活着——我在“老鸽子”剧院见过他,就不禁笑了。
2009-1-8 11:41:3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认识的毕加索(3)

当时他已34岁,但看上去比这年轻:一对十分活泼、锐利而又漆黑的眼睛,黑油油的头发,一双小巧的、简直像是女人的手。他常常郁郁寡欢地在“洛东达”里枯坐,几乎一言不发;有时候他高兴起来,便开玩笑、愚弄朋友。他的身上有一股焦急不安的东西,但这却使我感到慰藉:每当我看见他的时候,我就明白我所碰到的事既不是一桩意外事件,也不是一种病态,而是时代的特征。我已说过,毕加索的破坏性力量有时候对于我是很珍贵的;正是由于这种原因,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才认识并爱上了他。

  通常认为,毕加索在这个时期对一切被称为“政治”的东西都十分冷淡。如果把这个词理解为内阁的更换和报刊的论战,那么毕加索在《晨报》上的确宁肯寻找奇闻轶事,而不爱去读那些宣言。但是我记得,二月革命的消息曾使他欢欣鼓舞。当时他把自己的一幅绘画赠给了我;我和他分别了多年。

  据说友谊也和爱情一样,需要朝夕共处,久别会使它凋萎。我曾和毕加索分别过八九年之久;但是每当我见到他的时候,他始终都是那个我所熟识的、毫无变化的人。(正是由于这个原因,才使我记不住他对我说的某件事的准确时间——可能是在1940年,也可能是在1954年……)我还记得他那些各式各样的工作室:一个在利亚·波耶西街一所资本家住宅的大门里,他在那里像是一个不速之客,几乎是一个撬门而入的贼;另一个在圣奥古斯丁街的一所非常古老的房子里,这个工作室很大,里面有西班牙人,有鸽子,有巨幅油画,还有毕加索到处制造的那种故意的、人为的杂乱;在瓦洛里斯的板棚里,洋铁片、黏土、图画、玻璃珠子、标语牌的碎片、铁柱子和他过夜的一个简陋的小屋子,一张堆满了报纸、书信和照片的床;在戛纳的一所名叫“加利福尼亚”的宽敞而明亮的房屋里——小孩、狗,又是一堆堆的信函和电报、巨幅油画,而院子里还有毕加索雕刻的一只青铜山羊。

  我早就开玩笑地给他取了一个“鬼”的外号。这个俄语词要叫法国人读出来是很吃力的,但是在西班牙语里倒有“ч”这个音,于是帕勃洛就微笑着说:“我是一个鬼。”

  如果他真是一个鬼,那也是一个特殊的鬼——这个鬼曾和上帝争论过关于宇宙的问题,它造反了,而且没有低过头。一般的鬼不仅狡猾,而且凶恶。而毕加索却是一个心地善良的鬼。

  有些人曾把他伟大而艰辛的创作道路视为标新立异,旨在“使资产者吃惊”,热衷于形形色色时髦的“主义”,这些人是多么幼稚、外行或不诚实!他曾不止一次地对我说,每当他看到批评家写文章说他“寻找新形式”的时候,他总是觉得可笑。“我寻找的只有一件东西——把我想表现的表现出来。我不是寻找新形式,而是发现它们……”有一次他对我说,有时当他坐下来动手作画的时候,他还不知道这幅画将是立体主义的还是彻底现实主义的——这既取决于模特儿,也取决于画家的精神状态。

  毕加索曾在瓦洛里斯给一个年轻美貌的美国女人画过几十张油画。在第一幅肖像画上,这个美国女人看上去和她周围的人所看见的她没有什么区别;任何一个现实主义(就这个词的最狭隘的意义而言)的拥护者都找不到可资非议之处。毕加索渐渐开始分解面部。看来模特儿向他显示出来的不仅仅是她那天使般的外貌;他发现了表现她的性格的一些特征,便开始研究这些特征。“但这是一头立方体的猪”——一个站在我身旁的参观者在看到展览室里这个美国女人的第十幅肖像画时说了这么一句俏皮话,同时他也毫不怀疑,这幅使他心醉的美女肖像画是“立体主义的猪”的第一幅肖像画。

  1948年,在弗罗兹瓦夫代表大会结束后,我们到了华沙。毕加索用铅笔为我作了一幅肖像画;这幅画作于古老的“布里斯托尔”旅馆的一个房间里。当毕加索结束他的画稿的时候,我问他:“完了吗?……”我觉得这一次用的时间很短。毕加索笑了起来,说:“但是我认识你可有四十年了……”我觉得毕加索的这幅肖像画不仅非常像我(还不如说我像这幅画),而且还具有深刻的心理刻画。毕加索所有的肖像画都揭示(有时是揭露)了模特儿的内心世界。很久以前,当我把我对印象派的喜爱告诉了毕加索的时候,他曾指出:“他们想把世界描绘成他们所看到的那个样子。我对此不感兴趣。我想把世界描绘成它在我的想象中的那个样子……”

  当然,毕加索的许多油画是难以理解的:思想感情复杂,形式罕见。在弗罗兹瓦夫,我曾充当毕加索同亚·亚·法捷耶夫第一次交谈时的翻译。

  法捷耶夫:我不理解您的某些作品,我还是立刻把这一点告诉您的好。为什么您有时候要采用人们所不理解的形式呢?

  毕加索:请问,法捷耶夫同志,您在小学里学过拼音吗?

  法捷耶夫:当然学过。

  毕加索:那您是怎么学的呢?

  法捷耶夫:(带着他那尖细响亮的笑声):贝-阿—巴……

  毕加索:我也是这么学的——“巴”……很好,可是您学过怎样理解绘画吗?

  法捷耶夫重又笑了起来,接着就谈到别的事上去了。

  如果能对毕加索的全部创作进行一番研究,那就能清楚地了解他怎样改变了写生画。在印象派销声匿迹以后,人们重又看见了大自然——摘除了波伦亚画派的眼镜。画家们一律从事写生:肖像画,风景画,静物画。构图被学院派画家所垄断。画家们最怕的是题材,他们把题材称作“咬文嚼字”。在法国,出自名匠之手的最后一幅构图也许就是库贝的《奥南的葬礼》了;这个作品作于1850年。差不多过了一百年,在1937年毕加索完成了《格尔尼卡》。

  我从被围的马德里来到巴黎以后,马上就去世界博览会的西班牙馆;我一进去就愣住了:我看见了《格尔尼卡》。后来我又看见过它两次——一次是1946年在纽约博物馆,一次是1956年在罗浮宫的毕加索创作回顾展览会上——每次我都感到同样的激动。毕加索怎能展望到未来呢?须知西班牙的内战是按照古老的形式进行的。不错,对于德国空军说来它是一次演习,但是对格尔尼卡的空袭却是一次规模不大的军事行动,是第一次试笔。后来发生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再后来还有广岛。毕加索的这幅画表现了未来许许多多格尔尼卡和原子弹惨剧的可怕景象。我们看见了被炸碎的世界的碎片,看见了疯狂、仇恨、绝望。
2009-1-8 11:48: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哪里都是学校
2009-1-8 12:09:5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1-8 12:56: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bozil你好爽气,我盯了一本接近200欧的ELTING的拿破仑军事地图,都已经纠结了好几个月了,到现在还是觉得舍不得,你果然是白痴阔小姐啊

爱伦堡这个书是好书了,非常值得一看
2009-1-8 13:17:37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1-8 14:26: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爱伦堡的这本书我是好几年前,在国内的旧书摊上买的.还没有看过呢
2009-1-8 16:54: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帖最后由 Almodovar. 于 2009-1-8 17:56 编辑
---笼罩在紫青色晨雾中的巴黎圣母院宛如一座石头的小树林。

第一次看到如此贴切的形容,我总也不知道如何描述.

--我喜欢他的诗:他能把一件事重复一百次,同时每一次都和前一次不同,他的节奏犹如一头猎犬的奔跑, ...
bozil 发表于 2009-1-8 12:56


可爱可敬的白痴阔小姐{:13_522:}
2009-1-8 17:53:5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谁记得一切,谁就感到沉重,当时就是看到这句话才开始看的,意犹未尽啊。很真实很平淡的叙述中,虽然有很多不甚了然,但总觉得这些人物真实的被描绘出来。这本书基本终结了我沉迷于言情科幻小说的历史。 ...
yudianpiao 发表于 2009-1-8 14:26


老爱的每段文字都有久违的感动。。。
2009-1-8 18:00: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3_509:}大家能找到齐如山的文集么

最近看梅兰芳 迷上了孙红雷演的齐如山

很想看看齐老先生的全集
2009-1-8 18:04:32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1-9 14:35:53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9-1-9 14:38:16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13_509:}大家能找到齐如山的文集么

最近看梅兰芳 迷上了孙红雷演的齐如山

很想看看齐老先生的全集
Almodovar. 发表于 2009-1-8 18:04


齐如山比较好玩的是那本回忆录。国内出过很多次,最新的版本06年才出的。我也不记得有没有电子版了
2009-1-9 14:39:3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我倒是比较喜欢孟小东和梅先生的那段情~

去看真正的孟王,不要看张MM.她一点都不象.如此有气场,经历又神奇的女子非常少见.
她最后那个老公偶也很感兴趣.传奇啊~


真是谢谢LZ给的地址了,我一页一页COPY了下来.累死鸟 ...
bozil 发表于 2009-1-9 14:35


章君毂的杜月笙传比较经典,比徐铸成的好
海上闻人。。。。。可惜高阳死了,没有写,估计要是写了,肯定妙笔生花,又一部《胡雪岩》
2009-1-9 14:41:54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