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原创】随便写写,明朝的东厂等

17
回复
1931
查看
[ 复制链接 ]

新浪微博达人勋

原创精华+10888ZDB已经送出
PS:当初我转过一篇关于东厂的文章。。。貌似被某些人说成别有用心来着。。。LZ要有心理准备。。。
2007-8-6 17:02:4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板凳~~~
2007-8-6 20:30:5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别有用心:
Post by 你莫寒
1368年,当朱元璋所控制的长江流域已经固若金汤,正式宣布明朝的诞生。直到1644年满清政府在北京宣布受天之命征服中国,明朝正式的统治时期为277...
2007-8-6 21:09: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小气蔻蔻
别有用心:
2007-8-6 21:40:3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有兴趣。。好好看下先
2007-8-6 22:57:4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非常迷恋明朝的厂制度~~皇帝没有耳目就像瞎子。。只是可惜了这么难得高贵的中国古代CIA和FBI交到了太监手里,真是明珠投暗!
2007-8-7 09:27:29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vincyjin
非常迷恋明朝的厂制度~~皇帝没有耳目就像瞎子。。只是可惜了这么难得高贵的中国古代CIA和FBI交到了太监手里,真是明珠投暗!

不过我倒是觉得皇帝也挺痛苦的

从古到今,做皇帝的什么人没想相信过,可到头来什么人没背叛过他。

掐手指头算算,到了明朝,皇帝到的确只有太监可以相信了。
2007-8-7 10:44: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你莫寒
不过我倒是觉得皇帝也挺痛苦的

从古到今,做皇帝的什么人没想相信过,可到头来什么人没背叛过他。

掐手指头算算,到了明朝,皇帝到的确只有太监可以相信了。

可是相对于前朝,明朝皇帝已经不错了,至少皇权空前强大。。废除了宰相一切政务完全取决于独夫。。至于太监,不是偶有什么歧视,只是正常人尚缺乏德行,六根不全者自然BT更多了,从生理角度上讲就是如此。。只是可惜了明的克格勃阿。。。
2007-8-7 11:11:41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vincyjin
可是相对于前朝,明朝皇帝已经不错了,至少皇权空前强大。。废除了宰相一切政务完全取决于独夫。。至于太监,不是偶有什么歧视,只是正常人尚缺乏德行,六根不全者自然BT更多了,从生理角度上讲就是如此。。只是可惜了明的克格勃阿。。。

的确太监个人心里问题严重,可毕竟参与东厂等的太监只是其中的小部分。全国不下十万的太监,真的能说得上话的没几个人。况且东厂那么大,出去打探消息的都是些地皮无赖,阿猫阿狗的。太监体质差,很多打探消息、杀人什么的都不出自他们的手。

而且他们的职业操守和克格勃、党卫军没什么太大的出入,当然还包括中国汉朝的诏狱、大谁何,唐朝的丽景门和不良人。除了十年左右的西厂和内行厂,东厂还是挺敬业的。

唯一可能是恶贯满盈的,无非就是汪直、刘瑾还有魏忠贤。其他诸如王振、曹吉祥还不是东厂的头目。

一代二百七十几年的王朝,这样的比例还是可以接受的。

所以我觉得其实从太监本身来说,他们倒没有太多影响东厂的运作。
2007-8-7 11:28:41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你莫寒
的确太监个人心里问题严重,可毕竟参与东厂等的太监只是其中的小部分。全国不下十万的太监,真的能说得上话的没几个人。况且东厂那么大,出去打探消息的都是些地皮无赖,阿猫阿狗的。太监体质差,很多打探消息、杀人什么的都不出自他们的手。

而且他们的职业操守和克格勃、党卫军没什么太大的出入,当然还包括中国汉朝的诏狱、大谁何,唐朝的丽景门和不良人。除了十年左右的西厂和内行厂,东厂还是挺敬业的。

唯一可能是...

我说的太监掌权指的就是厂子的一把手,厂工,督主,如刘瑾,九千岁等~~本来也没有指下面的阿猫阿狗,呵呵。。正因为下面的人太不济所以有人把他们比盖世太保,我就不同意。。相比之下,锦衣卫更能配上这个称号,还兼皇帝亲卫队,还有点廉政公署的味道,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直接向皇帝负责,不容易啊。。
至于两厂,这是皇帝的用人问题。本来一人独裁,权力就容易爆棚,两厂既然是他们的得力工具了,所以才会声名狼籍。。从理论上讲,还好有锦衣卫约束两厂,或者说他们三个互相制约,明朝的宦祸才没搞出乱子来~~~
莫寒兄什么时候写写锦衣卫吧~~
2007-8-7 12:01:51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vincyjin
我说的太监掌权指的就是厂子的一把手,厂工,督主,如刘瑾,九千岁等~~本来也没有指下面的阿猫阿狗,呵呵。。正因为下面的人太不济所以有人把他们比盖世太保,我就不同意。。相比之下,锦衣卫更能配上这个称号,还兼皇帝亲卫队,还有点廉政公署的味道,不受任何机构的制约直接向皇帝负责,不容易啊。。
至于两厂,这是皇帝的用人问题。本来一人独裁,权力就容易爆棚,两厂既然是他们的得力工具了,所以才会声名狼籍。。从理论上...

好呀,我先看看锦衣卫的书哦

不过要做好心理准备

从洪武末年罢免锦衣卫刑狱后

直到明朝灭亡,锦衣卫始终都受控于东厂,基本就是东厂的外展手臂。

所以可能没什么特点吧

个人感觉
2007-8-7 12:31:0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本来锦衣卫和东厂是平起平坐,两个系统的
但是锦衣卫自己不争气,搞到后来锦衣卫的统领见到厂公要行下跪之礼。。
2007-8-7 13:06: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谈到明朝,可能大家记忆最深的就是它的恐怖政治了,而作为恐怖政治的代言人——锦衣卫与东西厂,则更是大大的有名。但长久以来,人们对这三个机构的历史、职能等都不太清楚,在很多小说、电视剧中常常把它们当作幕后黑手、特务组织等随便地搬来搬去。其实东厂和锦衣卫是有较大区别的,而西厂更是前后只存在了不到十年。本文将简要介绍一下这三大特务机构,力求给大家一个较为清晰的印象。

  一、锦衣卫

  按照时间顺序,先谈谈由朱元璋建立的锦衣卫。明初的军制比较简单,其基层单位是“卫”和“所”,每卫辖正规军士约5000人,其下设所,分为千户所和百户所,京城的禁卫军所辖卫所为48处。到洪武十五年,朱元璋决定改革禁卫军,建立了十二个亲军卫,其中最重要的就是“锦衣卫”。

  锦衣卫的首领称为指挥使(或指挥同知、指挥佥事),一般由皇帝的亲信武将担任,很少由太监担任。其职能是:“掌直驾侍卫、巡查缉捕”,一个顿号,基本上把锦衣卫分成两个截然不同的部门。负责执掌侍卫、展列仪仗和随同皇帝出巡的锦衣卫,基本上与传统的禁卫军没什么两样,其中比较著名的为“大汉将军”。这些人虽名位“将军”,其实只负责在殿中侍立,传递皇帝的命令,兼做保卫工作,说白了,就是是在皇宫大殿上的桩子。当然,这些“桩子”也非等闲之辈,一般都是牛高马大,虎背熊腰,而且中气十足,声音宏亮,从外表上看颇有威严,对不了解明廷底细的人有一定震慑作用。大汉将军在锦衣卫中自成一营,初期约有1500人,到明末,由于官僚机构的膨胀,大汉将军也一度增加到5000余人。至于“巡查缉捕”,则是锦衣卫区别于其他各朝禁卫军的特殊之处,也是它为什么能为人们牢牢记住的原因。其实朱元璋建立锦衣卫的初衷也只是用来卤簿仪仗,但后来由于他大肆屠戮功臣,感觉传统的司法机构刑部、大理寺、都察院使用起来不太顺手,于是将锦衣卫的保卫功能提升起来,使其成为皇帝的私人警察。负责侦缉刑事的锦衣卫机构是南北镇抚司,其中北镇抚司传理皇帝钦定的案件,拥有自己的监狱(诏狱),可以自行逮捕、刑讯、处决,不必经过一般司法机构。

  南北镇抚司下设五个卫所,其统领官称为千户、百户、总旗、小旗,普通军士称为校尉、力士。校尉和力士在执行缉盗拿奸任务时,被称为“缇骑”(大家对这个名词一定很熟悉)。缇骑的数量,最少时为1000,最多时多达60000之众。锦衣卫官校一般从民间选拔孔武有力,无不良记录的良民入充,之后凭能力和资历逐级升迁。同时,锦衣卫的官职也允许世袭。

  明朝前两代皇帝朱元璋、朱棣,由于其出身的特殊性,对皇权的维护有其他朝代所没有的强烈欲望。这就使得锦衣卫“巡查缉捕”的职能无限度的扩大了。一般来讲,锦衣卫的工作只限于侦察各种情报、处理皇帝交付的案件,但一旦适逢一个野心大、心肠狠的指挥使掌权,就会利用职务之便不遗余力地制造事端,既可以打击异己,也可以作为自己升迁的资本。如成祖时的纪纲、英宗时的逯杲、武宗时的钱宁等,在他们掌权时,缇骑四出,上至宰相藩王,下至平民百姓,都处于他们的监视之下,对他们的命令只要稍有拂逆,就会家破人亡,全国上下笼罩在一片恐怖气氛中。臭名昭著的北镇抚司大牢中更是关满了各种各样无辜的人们,死于锦衣卫酷刑之下的正直人士更是不计其数。更为可怕的是,这种恐怖的氛围,与唐武则天时期的短期出现不同,终明一朝几乎是绵绵不绝,这种无节制的滥捕极大地影响了皇帝与官僚机构之间的关系,使百官、民众、军队与皇帝离心离德,难怪有人说明朝不是亡于流寇,而是亡于厂卫。

  锦衣卫另一项著名的职能就是“执掌廷杖”。廷杖制度始自明朝,是皇帝用来教训不听话的士大夫的一项酷刑。一旦哪位倒霉官员触怒了皇帝,被宣布加以廷杖,他就立刻被扒去官服,反绑双手,押至行刑地点午门。在那里,司礼监掌印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一左一右早已严阵以待。受刑者裹在一个大布里,随着一声“打”字,棍棒就如雨点般落在他的大腿和屁股上。行刑者为锦衣卫校尉,他们都受过严格训练,技艺纯熟,能够准确根据司礼太监和锦衣卫指挥使的暗示地掌握受刑人的生死。如果这两人两脚象八字形张开,表示可留杖下人一条活命;反之,如果脚尖向内靠拢,则杖下人就只有死路一条了。杖完之后,还要提起裹着受刑人布的四角,抬起后再重重摔下,此时布中人就算不死,也去了半条命。廷杖之刑对士大夫的肉体和心灵都是极大的损害,但明朝的皇帝却乐此不疲,锦衣卫将校对它也是情有独钟。

  纵观有明一朝的锦衣卫,尽管也出过袁彬、牟斌这样比较正直的指挥使,但总的来说,其职能主要还是为明朝的极端专制制度充当帮凶。有了锦衣卫这样高效率的工具,明朝的皇帝压制起士大夫阶层、下层民众就显得更加得心应手,但为此付出的代价却是社会活力的极大降低,这也是为什么明朝虽有200多年历史,但在政治制度、经济制度上却无所进展甚至还有所倒退的主要原因。

  二、东厂

  东厂的发明者是明成祖朱棣。在发动“靖难之役”夺取了侄子的皇位后,朱棣的精神一直处在高度紧张中,一方面,建文帝未死的流言不是出现,另一方面,朝廷中的很多大臣对新政权并不十分支持。为了巩固政权,朱棣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专制机构,但他觉得设在宫外的锦衣卫使用起来并不是很方便,于是决定建立一个新的机构。在朱棣起兵的过程中,一些宦官和和尚出过很大力(如著名的郑和、道衍),所以在他心目中,还是觉得宦官比较可靠,而且他们身处皇宫,联系起来也比较方便。

  就这样,在明成祖迁都北京之后,建立了一个由宦官掌领的侦缉机构,由于其地址位于东安门北侧(今王府井大街北部东厂胡同),因此被命名为东厂。东厂的职能是“访谋逆妖言大奸恶等,与锦衣卫均权势”,起初,东厂只负责侦缉、抓人,并没有审讯犯人的权利,抓住的嫌疑犯要交给锦衣卫北镇抚司审理,但到了明末,东厂也有了自己的监狱。东厂的首领称为东厂掌印太监也称厂主和厂督,是宦官中仅次于司礼监掌印太监的第二号人物。除此以外,东厂中设千户一名,百户一名,掌班、领班、司房若干,具体负责侦缉工作的是役长和番役,役长相当于小队长,也称档头,番役就是我们俗称的番子。

  东厂的侦缉范围非常广,朝廷会审大案、锦衣卫北镇抚司拷问重犯,东厂都要派人听审;朝廷的各个衙门都有东厂人员坐班,监视官员们的一举一动;一些重要衙门的文件,如兵部的各种边报、塘报,东厂都要派人查看;甚至连普通百姓的日常生活,柴米油盐的价格,也在东厂的侦察范围之内。东厂获得的情报,可以直接向皇帝报告,相比锦衣卫必须采用奏章的形式进行汇报,要方便的多。东厂府衙的布置比较搞笑,大厅旁边的小厅,供着岳飞的雕像,厅右的影壁上,刻着胰式芏案的故事。历届东厂厂主的牌位,供奉在大厅西侧的祠堂里,堂前还有一座“百世流芳”的牌坊。可惜东厂人员的所作所为与他们这些偶像实在相差太远,东厂番子每天在京城大街小巷里面活动,并非完全为朝廷办事,更多的是为自己谋私利。他们常常罗织罪名,诬赖良民,之后就屈打成招,趁机敲诈勒索。到了明中后期,东厂的侦缉范围甚至扩大到了全国,连远州僻壤,也出现了“鲜衣怒马作京师语者”,搞的举国上下人人自危,民不聊生。在与锦衣卫的关系上,东厂则是后来居上。由于东厂厂主与皇帝的关系密切,又身处皇宫大内,更容易得到皇帝的信任。东厂和锦衣卫的关系,逐渐由平级变成了上下级关系,在宦官权倾朝野的年代,锦衣卫指挥使见了东厂厂主甚至要下跪叩头。

  三、西厂与内行厂

  西厂在明朝历史上只短期存在过,明宪宗成化年间,先是京城内出现了“妖狐夜出”的神秘案件,接着又有一个妖道李子龙用旁门左道蛊惑人心,甚至网罗了很多太监,意图不轨。虽然李子龙和他的党徒最终被锦衣卫一网打尽,但宪宗由此深感侦刺力量的不足。于是他身边机灵的小太监汪直被选中,派往宫外打探消息。汪直抓住了这个机会,到处捕风捉影,搜罗了不少所谓的“秘密消息”报告给了宪宗。宪宗认为这些消息很有价值,对汪直的表现也十分满意,要他继续做下去。

  几个月后,宪宗成立了一个新的内廷机构——西厂,首领便是汪直。西厂厂址设在灵济宫前,以旧灰厂为厂署总部。西厂的军官主要从禁卫军中选拔,这些人再自行选置部下,短短几个月内,西厂人员极度扩充,其势力甚至超过了老前辈东厂。

  西厂成立,本来只是为了替皇帝刺探消息,但汪直为了升官发财,拼命的构置大案、要案,其办案数量之多、速度之快、牵扯人员之众都远远超过了东厂和锦衣卫。西厂在全国布下侦缉网,主要打击对象是京内外官员,一旦怀疑某人,就立刻加以逮捕,事先不必经由皇帝同意,之后当然就是严刑逼供,争取把案件弄得越大越好。对一般百姓,其一言一行只要稍有不甚,就会被西厂以妖言罪从重处置。

  在这种情况下,西厂仅仅成立5个月,就弄得朝野上下人心惶惶,以大学士商辂(就是那个连中三元的人才)为首的辅臣集体上书,向宪宗痛陈西厂之危害,并将汪直办下的不法之事一一举报。宪宗收到奏章后为之震惊,于是撤销西厂,遣散了西厂的人员。

  但没有西厂的日子总让宪宗觉得没有安全感,一个奸臣戴缙在得知皇帝心思后,主动上书,大肆吹捧汪直。宪宗大喜,立刻恢复西厂,废与开之间,只相隔一个月。汪直复出后,更加严酷地办案,戴缙也得以升职。

  在此后的五年里,汪直领导西厂又办下了无数“大案”,将反对自己的朝臣如商辂、项忠等一一剪除,他的权势也达到了极点。但俗话说:“物极必反”,汪直极度膨胀的权力不能不引起皇帝的警觉,在其后的权力角逐中,汪直失败,被调出京城,东厂也随之解散。几年以后,汪直在失意中死去。

  到了宪宗的孙子武宗继位后,大太监刘瑾掌权,宦官势力再度兴起,西厂复开,由太监谷大用领导。好笑的是,西厂与东厂虽然都受刘瑾的指挥,但两者之间不是互相合作,而是争权夺利,互相拆台。为了改变这种情况,刘瑾又自建了一个内行厂,由本人直接统领,其职能与东西厂一样,但侦缉范围更大,甚至包括东西厂和锦衣卫。一时间,锦衣卫、东西厂、内行厂四大特务机构平存,缇骑四处,天下骚动。直到五年后,刘瑾倒台,武宗才下令撤销西厂和内行厂。

  西厂作为一个临时产品,就这样在历史上永远地消失了。

  最后谈一个题外话:皇帝与宦官的关系。大家一定对历史上为什么那么多皇帝都要重用宦官感到不解。其实从广义上讲,宦官这个群体也可以算作官僚机构的一部分,而且他具有很多士大夫阶层所不具备的优点:

  首先,宦官是皇帝的家奴,身处内宫,和皇帝沟通起来更加方便,也更揣摩皇帝的心事。

  其次,宦官本身是阉人,在社会上没有地位,他们唯一能够依靠的就是皇帝,所以他们在为皇帝办事的时候往往更忠心,更替皇帝着想,不象士大夫阶层,往往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有时不太买皇帝的帐。

  第三,宦官并非目不识丁的粗人,相当数量的宦官文化水平并不抵,他们作为皇帝的私人秘书完全可以胜任,也不会向一般文人那样有那么多异议。

  最后,宦官是后妃与外界沟通的主要途径,后妃如果想对朝政施加影响,就必须与宦官联合。

  总之,出于专制政权的内部需要,皇帝需要一个独立于官僚机构之外的势力供自己使用,而最为方便的就是宦官。所以,只要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存在一天,宦官们就有他们的用武之地,虽然他们经常给朝政制造混乱,但任何一个聪明的皇帝都不会轻易舍弃这个有力的工具,这就是为什么宦官能够区别于外戚,在中国历史中一直扮演着重要角色的原因。

  锦衣卫最大的特征是身穿金黄色的官服,有意权力高高在上之意,称为飞鱼服,并佩带绣春刀。
2007-8-7 13:11:0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你这个文章写的为什么感觉跟翻译外国人写的似的.

丁易那本书不算是本很好的书,蔡石山没有看过,但是看过他的TCC教学的东西.

写的可以发挥,但是能不能拿实例来讲话啊?而且明朝的前期,是不准太监干政的,而且不准太监读书,所以你说废除丞相制度是宦官制度的开始,恐怕是不成立的.朱元璋主要就是吸取了元朝的些教训,权臣和宦官干政.明成祖因为属于篡权,所以才重用了太监,而中期太监读书,逐渐成为牵扯大臣势力的工具.才逐渐开始出现宦祸的问题.
2007-8-7 21:05:26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Post by ilmctz
你这个文章写的为什么感觉跟翻译外国人写的似的.

丁易那本书不算是本很好的书,蔡石山没有看过,但是看过他的TCC教学的东西.

写的可以发挥,但是能不能拿实例来讲话啊?而且明朝的前期,是不准太监干政的,而且不准太监读书,所以你说废除丞相制度是宦官制度的开始,恐怕是不成立的.朱元璋主要就是吸取了元朝的些教训,权臣和宦官干政.明成祖因为属于篡权,所以才重用了太监,而中期太监读书,逐渐成为牵扯大臣势...

可能你会引用朱元璋在宫殿前立了一块铁牌子,写着“太监不得干政”云云。

事实上那块铁牌子很可能是杜撰的。并没有什么人真实看到这块牌子的存在,或详细描述它的位子和样子。

另外,朱元璋的确说过太监人数不能太多,甚至从《周礼》中找证据。还有什么一个跟了他多年的老太监,由于随口议论了几句政治,就被朱元璋赶回老家了。

我们姑且相信这些故事。

但事实上利用宦官的确从朱元璋开始。废除宰相后,朱元璋虽然没有让宦官干预国家决策,而是尝试了“四辅官”,甚至从民间直接找老百姓帮助批阅文书。

可是在另一方面,朱元璋多次派太监检阅军队,去外省公干,帮助镇守一城防务。这些事也是不容置疑的。唯一的一点就是这种现象还未像后来那么普及而已。

所以我才说宦官问题和宰相被废有很大关系。皇帝一个人管不过来了,很多事情都自己来做。一天忙到头,总会有些疏漏。所以找太监帮忙是会发生的。
2007-8-8 10:56:59

使用道具 举报

12下一页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