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CDD 法语助手

米格的天空

116
回复
10676
查看
[ 复制链接 ]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2008-5-29 12:07:13

新浪微博达人勋

米格-25的继承者--------------米格-31
谐和谐和
2009-3-5 01:39:45

使用道具 举报

头像被屏蔽

新浪微博达人勋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2008-10-14 22:32:25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中间插队的自觉删除..............
包括谐和
2008-10-14 12:44:49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中间插队的自觉删除..............
2008-10-14 12:44:20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太精彩了,多谢各位!!!长了很多知识。渴望苏霍伊的介绍和发动机的介绍,什么是涡轮增压发动机,涡轮喷射发动机,涡扇发动机。
2008-10-13 21:28:5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太长了,看了几个小时了,回头继续。多谢各位了。
2008-10-12 23:13:3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中间插队的自觉删除..............
2008-10-12 21:03:12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017.jpg
阿纳托利·阔恰,米格-29 的试飞员之一,在范堡罗和巴黎航展上使西方对苏联的战斗机和飞行员刮目相看

018.jpg
瓦莱里·曼尼茨基,米格-29 的首席试飞员
参与人数 1声望 +10 战斗币 +34 收起 理由
和谐 + 10 + 34 我很赞同

查看全部评分总评分 : 声望 +10 战斗币 +34

2008-10-12 21:02:0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011.jpg
弗拉德米尔·奈菲奥多夫,在米格-21 的试飞中,为了保护飞机和数据,坚持不肯跳伞,最后机毁人亡

012.jpg
格奥尔基·莫索洛夫,向双二冲刺的主要米格试飞员之一,在鸭式的 Ye-8 研究机失事中,险些牺牲

013.jpg
彼得·奥斯塔朋科,米格-23 的主要试飞员之一

015.jpg
亚历山大·费多托夫,向双三冲刺的主要米格试飞员

016.jpg
亚历山大·朱可夫,试飞米格-25 时失事牺牲

[ 本帖最后由 魔天道 于 2008-10-12 21:59 编辑 ]
2008-10-12 20:57:2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006.jpg
亚历山大·达伊耶夫,在螺旋桨和喷气混合动力的伊-250 上创造了速度记录,但很快就因为螺旋桨飞机遇上空气的可压缩性极限而失事牺牲

007.jpg
阿列克赛·格林奇科,既是工程师,又是试飞员,曾首飞鸭式布局的 Utka,为第一代喷气米格的研制立了大功,不幸在飞行表演中牺牲

008.jpg
康斯坦丁·科克纳奇,二战时期就是米格的试飞员,曾接任牺牲的 Suprun 担任试飞员团的团长,驾机保卫莫斯科,到米格-21 时期,还老当益壮,参加试飞

009.jpg
伊万·伊瓦什琴科,在米格-17 的试飞中,由于气动弹性发散导致控制反向而失事牺牲

010.jpg
格列高利·塞多夫,米格-17 到米格-21 时代的主要试飞员

[ 本帖最后由 魔天道 于 2008-10-12 21:55 编辑 ]
2008-10-12 20:53:34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001.JPG
阿尔腾姆·米高扬,米格设计局的主要创始人

002.jpg
米哈伊尔·格列维奇,米格设计局的共同创始人

003.jpg
罗斯蒂斯拉夫.贝利亚科夫,米高扬死后继任米格总师,负责米格-23/27 和米格-29 的设计

004.jpg
拉沃奇金(左)、雅科夫列夫(中)和米高扬(右)的合影

005.jpg
雅可夫列夫(左)、图波列夫(中)和米高扬(右)在参观一个展览会

[ 本帖最后由 魔天道 于 2008-10-12 21:51 编辑 ]
2008-10-12 20:10:23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006.jpg
米格 I.2000 是米格设计局对“第五代轻型战斗机”的尝试,采用单发以减轻重量和降低成本,双垂尾以增强机动性,最具特色是是中机身的圆盘形边条

007.jpg
伊朗据说曾有意和米格共同研制这架具有隐身性的战斗机,但最终也是不了了之

  在米格 I.42 被晾起来风干致死后,米格设计局又转向轻型战斗机的设计。吸取了米格-29 为了双发牺牲载油量的教训,这一次是单座单发轻型战斗机,称为米格 I.2000。这是一架采用独特的“圆盘”式边条的战斗机,对于这圆盘的作用一直存在争论,多数意见认为这只是放大的常规边条,但米格秘密地使用了飞碟的设计原理也未为可知。飞碟并不只是科幻里的东西,东西方都研究过飞碟,并有样机飞起来的。然而。米格 I.2000 似乎也无疾而终了。

  89-92 年间,苏联发生了太多的事情,其后的经济崩溃对俄罗斯军工工业的打击是毁灭性的。据估计,俄罗斯航空工业在 92 年时开工率为 60%,93 年时剧降到 15%,95 年时只有 5%了,到现在也没有太大的回升。在高峰期间,米格工厂有 100 架完工的米格-29 无法交货,因为军方没有经费。苏联战斗机的出口本来就具有浓重的政治色彩,苏联解体后,第一次伊拉克战争使所有俄制军事装备的出口前景空前暗淡。贝利亚科夫据说在反叶利钦的政变中站错了队,这对米格设计局是骆驼背上的又一块石头。苏联体制时,设计局和飞机工厂像中国的设计院和工厂的关系,是业务指导性的而不是行政管理性的。俄罗斯经济改革过程中,设计局和飞机工厂合组为联合体,米格设计局和莫斯科飞机工厂(MAPO,Moscow Aircraft Production Association)合组为 MIG-MAPO。悲惨的是,MIG 不代表米格,而是 Military Industrial Group,米格设计局沦为联合体的设计所,连自己具有光辉历史的名字也没有保住。贝利亚科夫在 95 年退休了,70 多了,年纪也大了,在政治上又不讨人喜欢,改由 Vladimir Kuzmin 接任。以后又几经折腾,MIG-MAPO 变成生产主导设计的 MAPO-MiG,又变回到设计主导生产的 MiG-MAPO,但米格的命运并没有太大的改变。建立近 70 年后,米格设计局似乎正在默然地走当年拉沃奇金的老路,而苏霍伊正在成为新的米格?历史就是这样的变化无常。即使米格的天空正在暗淡,在那黛色的天空中,依然高悬着这些闪光的名字……
2008-10-12 20:02:18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根据苏联情报机构的情报和自己对未来空战的认识,苏联空军在 1986 年提出“多功能前线战斗机”(MFI,Mnogofounksionalni Frontovoi Istrebiel)的要求,这是和美国的 ATF 对等的战斗机,ATF 就是日后 F-22 的前身。MFI 也要求 3S:超机动性(Super Agility)、超音速巡航(Supercruise)、隐身(Stealth),但米格的 3S 和 F-22 的不同,重点依然在超机动性和超音速巡航,而只追求适度隐身,其结果就是米格 I.44(也称米格 I.42,但有说法是 I.42 是计划的名称,I.44 是飞机的名称)。米格 I.44 的发展过程依然笼罩在迷雾中,具体研制中的里程碑也不为外界所知,现在只知道 94 年的时候已经做过跑道滑跑试验。在公开化和促销米格飞机的驱使下,米格设计局急欲在航展上展示米格 I.44,即壮声势,又有利于向政府要求进一步的拨款。但军方以保密为由,始终不同意公开。95 年莫斯科航展时,米格终于获准,正万事俱备等待叶利钦来揭幕,结果总统大人不知道是不是又喝醉了,没来,米格 I.44 也就没揭成幕。一直到 98 年 12 月,米格设计局终于获准公布了几张照片。99 年 1 月,米格邀请了航空界人士,在茹科夫斯基中心正式向公众公开了米格 I.44。可惜到这个时候,米格 I.44 已经成为昨日黄花,不要说是不是会大量部署,连能不能完成试飞计划都悬在空中。

  米格 I.44 的图片已经公布,但很多细节依然锁在迷雾之中,米格 I.42 的真实能力或许连俄罗斯人也不知道,即使米格设计局也只知道米格 I.42 的纸面上的能力。受到苏联解体和俄罗斯军费开支不足之累,米格 I.42 在组装完成后很多年内试飞一直不能进行。据说现在已经进行过几次试飞,但不能证实。过了这么多年,要保持原型机的适航性就不容易,能飞起来就不错了,要探索飞行包线什么的,远远不是几次试飞就能解决的。如果米格 I.42 在十几年前依然反映苏联和世界航空技术的前锋,现在就难说了。除非有意料不到的事情出现,米格 I.42 或者其生产型投入大规模生产已经不大可能。更凄惨的是,如今人们连对米格 I.44 的好奇心都没有了。

001.JPG
米格 I.44 是苏联第一架鸭式无尾三角翼战斗机,鸭翼带有锯齿,这个比较特别

002.jpg
宽大的机翼和扁平的机腹意味着很低的翼载和很好的机动性

003.jpg
分得很开的双垂尾向外倾斜,既有利于隐身,也有利于避开鸭翼和边条引起的涡流。注意垂尾和发动机喷口之间的水平控制面,这可以用在在特别大迎角时依然保持横滚控制,上面的垂尾和下面的腹鳍可以把气流“兜”住,加强这两个控制面的作用

004.jpg
腹鳍的后半部是活动的控制面,也用来在特别大迎角时控制偏航

005.jpg
巨大的进气口在机内分叉,两个 S 正好环绕中间的武器舱。原型机上武器舱被蒙皮盖死了,生产型上计划开口,可以像 F-22 那样发射武器

  在技术上,米格 I.44 还是有很多特色。这是俄罗斯的第一架采用鸭式无尾三角翼布局的战斗机,但这不是米格设计局的第一架鸭式飞机,还记得 Utka 和 Ye-8 吗?这也是比较少见的采用双垂尾的鸭式无尾三角翼战斗机,双垂尾外倾,既有助于隐身,也有利于避开边条和鸭翼引起的涡流。机腹进气口则使人容易联想起 Ye-8 研究机,两个进气道共用一个进气口,中间用隔板分开,但在机体内分别有各自的 S 形进气道,有利于隐身,在两个 S 之间的空间也正好布置机内武器舱。在米格 I.44 研究机上,武器舱根本没有开口,在生产型上将有可以打开的舱门。不过关于米格 I.42 的武器挂载方式一直有争论,有说法是机内武器舱根本不存在,而是用常规的外挂,因为米格 I.44 一反隐身原则,在翼下有固定的武器挂架。真相如何,世界将永远也不知道,因为米格 I.44 现在没有生产型,将来也可能永远不会有了。米格 I.44 采用两台留尔卡 AL-41 涡扇发动机,俄罗斯声称推重比高达 11,可以军用推力使米格 I.44 达到 1.6 到 1.8 马赫的巡航速度,最大速度则达 2.6 马赫,实际上达到米格-31 的速度了。米格 I.42 高度强调机动性,双腹鳍带有方向舵一样的可以转动的控制面,在特别大迎角时,可以用作偏航控制。垂尾和发动机之间的扰流板也可以上下转动,用于加强机动性。这一切是在 AL-41 已经具有推力转向的基础上,要在那么多功能有所重叠的控制作用中达成最优协调,所以飞行控制系统将十分复杂。要妥善运用那么多的控制面而互相之间不打架,这是很不容易的。米格 I.44 的这一系列措施将大大增加大迎角飞行时的机动性,可惜世界将永远也不知道其真实效果究竟怎么样。
2008-10-12 20:00:17

使用道具 举报

新浪微博达人勋

  和米格-29 在对抗演习中的辉煌相比,米格-29 的实战战绩比较凄惨。除了古巴空军的米格-29 曾击落流亡的反动派的塞斯纳小飞机外,好像只有一边倒的被击落的记录。这里面有很多原因,最大的原因当然是“站在历史的错误的一边”,以及作战体制与飞行员的素质问题。抛开这些大面上的问题,米格-29 在战斗中的失利也是有本身原因的。在南斯拉夫和伊拉克,米格-29 的出击基本上都是在已经失去制空权的情况下的垂死挣扎式。由于米格-29 的作战半径很短,盟国空军只需要监视有限几个还有出击能力的基地的周边空域就可以。米格-29 的中距离空战能力本来就不足,依赖地面引导,而地面指挥体系这时已经被盟军打得差不多了,这样盲目出击的米格-29 就像蒙住眼睛的李连杰,好不容易挣扎着起飞,跳进一个灯火通明的比赛场中央,而对手根本不跳进来,只是躲在看台上放冷箭,米格-29 根本无法进入近距格斗,不吃亏才怪。如果换一边,盟军装备米格-29,南斯拉夫和伊拉克装备 F-16 呢?这种情况根本不会出现,因为米格-29 的作战半径根本不够执行攻势制空作战,不符合北约的空军思想。德国空军的米格-29 只能用作点防空,无法参加北约空军的扫清敌方空域的作战。尽管米格-29 的机动性非常突出,德国在“台风”战斗机计划超支和拖延严重的时候甚至设想过放弃“台风”而购买更多的米格-29,但最后德国的米格-29 还是死于自己阿基里斯的脚跟:航程实在太短。在“台风”开始服役后,德国的米格-29 也以一欧元的象征性价格送给波兰,供波兰作为 F-16 服役前的填空了。

016.jpg
米格-29 在世界各地航展里拉风的时候多,出彩的时候也多,这个不是特技合成,而是真的一次空中相撞事故

017.jpg
空中相撞后的情景,飞行员侥幸跳伞逃生成功

018.jpg
一架塞尔维亚空军的米格-29 被击落

019.JPG
塞尔维亚报纸对米格-29 被击落的报导

020.jpg
被击落的伊拉克米格-29
2008-10-12 19:56:14

使用道具 举报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新浪微博登陆

本版积分规则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