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运会会歌(Olympic Song)
会歌(Olympic Song)1896年在雅典第1届奥运会的开幕式上, 国王乔治一世宣布奥运会开幕以后,合唱队唱起了一首庄严而动听的歌曲《奥林匹克圣歌》。这是一首古希腊歌曲,由希腊人萨马拉斯作曲, 帕拉马斯作词, 但当时并未确定其为奥运会会歌。此后的历届奥运会均由东道主确定会歌, 未形成统一的会歌形式。如1936年柏林奥运会的会歌是施特劳斯特意为这届奥运会所作的《奥林匹克之歌》; 1948年奥运会则选用奎尔特作曲、基普林作词的《不为自己而为主》作为会歌。20世纪50年代以后有人建议重新创作新曲,作为永久性的会歌,但几经尝试都不能令人满意。
于是,国际奥委会在1958年于东京举行的第55次全会上最后确定还是用《奥林匹克圣歌》作为奥林匹克会歌。其乐谱存放于国际奥委会总部。从此以后,在每届奥运会的开、闭幕式上都能听到这首悠扬的古希腊乐曲。这首歌歌词内容如下:
古代不朽之神,
美丽、伟大而正直的圣洁之父。
祈求降临尘世以彰显自己,
让受人瞩目的英雄在这大地苍穹之中,
作为你荣耀的见证。
请照亮跑步、角力与投掷项目,
这些全力以赴的崇高竞赛。
把用橄榄枝编成的花冠颁赠给优胜者,
塑造出钢铁般的躯干。
溪谷、山岳、海洋与你相映生辉,
犹如以色彩斑斓的岩石建成的神殿。
这巨大的神殿,
世界各地的人们都来膜拜,
啊!永远不朽的古代之神。
奥运会纪念牌
《奥林匹克宪章》规定, 奥运会纪念牌发给全体运动员(包括奥运会奖牌获得者)、运动队的官员和其他工作人员、国际奥委会委员和出席奥运会的被国际奥委会承认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主席与秘书长、各个国家或地区奥委会主席和秘书长, 以及在国际奥委会规定的名额内由有关的国际单项体育联合会正式任命的裁判员、计时员、检查员、司线员等, 以作为上述人员参加奥运会的纪念。
奥运会奖章和奖状
奥运会的奖章和奖状由每一届奥运会的组委会提供,但属于国际奥委会所有, 并且由国际奥委会向获胜运动员颁发。奥运会颁发的奖章有个演变的过程。在1896年首届奥运会上,只向各项前两名颁发奖章, 而且是冠军得银牌,亚军得铜牌。当时的奖章由法国艺术家夏普伦设计, 直径为50毫米。同时, 组委会还按照古老的传统,向获胜运动员献花环 , 第一名的花环用橄榄枝编成,第二名则用月桂叶编制。此外, 优胜者还得到大会颁发的奖杯、花瓶等奖品。射击比赛的获胜者最实惠, 他们得到短枪和来福枪作为奖品。
到了1904年第3届奥运会,第一名得到了金质奖章。1907年5月,国际奥委会决定为奥运会奖章制定式样,两年以后对奖章式样做出了如下规定: 奖章正面是统一图案,反面可由举办该届奥运会的东道主自行设计图案。但是直到1928年第9届奥运会奖章正面的图案才正式统一。它采用了佛罗伦萨艺卡西奥利精心设计的图案。图案为运动场旁边左手执表示胜利的棕榈叶,右手举月桂枝的胜利女神像,运动场上面是奥运会的届数、地点和年代字样。奖章两面都写着"胜利、团结"的字样。奖章的规格也有规定, 为圆形, 至少应为60毫米, 厚3毫米。第一名和第二名的奖章为至少含银量92.5%。第一名奖章的镀金至少为6克纯金,第二名是银牌,第三名是铜牌。
历届奥运会奖章都以此图案和规格为标准。但是,2002年盐湖城冬奥会的奖牌设计有些突破,形状不是规则的圆形,表面也有立体感。
国际奥委会还规定,冬季奥奥运会的奖章和奖状应同夏季奥运会有所区别,但是没有统一的标准。每届奥运会,不管是夏季还是冬冬季,奖章的设计方案都必须得到国际奥委会的首肯。
从设计到最后检验,每枚奖牌要经过20道工序,最后工序包括给奖牌配置缎带。1998年长野冬奥会奖牌综合了传统的漆艺、景泰蓝和雕版技术。对于奖章和奖状的颁发,根据比赛项目和参加人员性质的不同,也有不同的规定。对个人比赛项目,第一名的奖品为银质镀金奖章和奖状,第二名为银质奖章和奖状,第三名为铜质奖章和奖状。奖章应表示它们所奖的运动项目并且固定在一条可分的链条或带子上,以便佩挂在运动员颈部。获得第四、第五、第六、第七、第八名的运动员有奖状但无奖章。如果出现并列第一、第二或第三,则并列的每位运动员都得到奖章和奖状。对团体比赛的运动大项和其他运动大项中团体比赛的运动小项,冠军队的队员,凡是在奥林匹克运动会期间至少参加了1场比赛的,每人都被授予1枚奖章和奖状。获第二名的队的每位队员被授予银质奖章和奖状,获第三名的队的每位队员被授予铜质奖章和奖状。这些队的其他队员只发给奖状。获得第四、第五、第六、第七和第八名的队的队员应获得奖状。
奥运会火炬点燃及传递
古希腊在每届奥运会举行以前,人们都要高举着在赫拉神庙前点燃的火炬, 奔赴各个城邦,去传递停战的神谕和奥运会召开的消息。现代奥林匹克运动创立以后,最初并没有承继这个传统。直到1920年安特卫普第7届奥运会上, 为了悼念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死去的人们,主办者在主会场点燃了象征和平的火炬,但没有进行火炬传递活动, 火种也不是从奥林匹亚采集的。1934年,国际奥委会在雅典正式做出决定,在奥运会期间, 从开幕到闭幕,主会场要燃烧奥林匹克圣火,并且火种必须采自奥林匹亚, 以火炬接力的形式传到奥运会主办城市。从此,圣火传递成为每一届奥运会必不可少的仪式。
从1936年柏林奥运会开始,每届奥运会前,在奥林匹亚的赫拉神庙遗址前都要举行庄重的点火仪式,国际奥委会、奥运会主办地和当地的官员都要出席。身着古装的希腊少女用聚光镜采得火种,然后用火炬传到雅典,再由雅典传到主办城市。火炬接力的整个过程都是很隆重的,往往政界要员、著名运动员都亲自参加。在火炬接力途中, 如遇高山峻岭、江河湖海,则可用飞机、轮船运送。火种必须在奥运会开幕前一天到达主办城市,在开幕式举行时由一人手持火炬,在人们的欢呼声中点燃位于主体育场醒目位置的"奥林匹克圣火"。有幸承担这个使命的多是一些著名运动员。
1 936年柏林奥运会的开幕式上,由德国田径运动员希尔根点燃圣火。因为这一届是现代奥运会首次举办火炬接力活动,所以顾拜旦亲临点火仪式,并发表了演说。这次火炬接力穿越了希腊、保加利亚、南斯拉夫、匈牙利、奥地利、捷克斯洛伐克、德国7个国家,全程3075公里,由3075名各国运动员每人持火炬跑1公里,经过11个昼夜将火种送到了柏林的奥林匹克体育场。1952年赫尔辛基奥运会上,芬兰长跑界的两位老将努尔米和科勒赫迈宁分享了点燃圣火的荣耀。努尔米手持火炬跑进体育场,首先点燃设在场地上的圣火台,然后将火炬交给64岁的科勒赫迈宁。当他以矫健的步伐登上83米高的火炬台点燃圣火时,整个体育场掌声雷动。1964年,日本人别出心裁,点燃圣火的是一位19岁的小伙子坂井义则, 他出生于1945年8月6日,正是美国用原子弹轰炸广岛的那一天。1968年墨西哥城奥运会上,一位女性第一次承担了这项使命, 她就是年仅20岁的田径运动员德索特洛。1976年, 加拿大人又推出了新花样,由两名少年共同点燃了圣火。他们是16岁的女孩亨德森和15岁的男孩普雷方泰恩。这次还有一点与以往不同,圣火火种不是通过火炬接力的方式,而是用卫星和激光技术传到蒙特利尔的。这种偷懒的做法遭到了非议,认为这样一来就失去了这项活动原来的意义。结果1980年奥运会又恢复了传统的接力方法。
1984年奥运会在美国洛杉矶举行,尤伯罗斯大胆地将商业运作的方法用到了火炬接力活动中。这次火炬接力横跨美国50个州,共15000公里。与以往不同的是,任何赞助3000美元的个人、地区、团体或公司都可以指定一个人持火炬跑1英里。圣火接力于5月8日在美国本土开始,第一棒由吉姆·索普的孙子比尔·索普完成, 7月28日奥运会开幕时, 由杰西·欧文斯的外孙女吉娜·亨普希尔持火炬跑进主会场,然后将火炬交给罗马奥运会十项全能冠军约翰逊, 由他点燃了玫瑰碗体育场的圣火。1996年亚特兰大奥运会, 患有帕金森氏综合症的拳王阿里, 用他颤微微的双手点燃了火炬, 也点燃了全场观众的热情。他们用欢呼声表达着对这位传奇人物的崇敬和对奥林匹克运动的热爱。2000年悉尼奥运会上,则由土著女运动员弗莱曼点燃了主会场的圣火。
2008-5-9 12:3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