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公共交通
海南岛四面环海,孤悬海外,自古以来,交通闭塞。解放后,国家投入巨资,拓建港口,铺设公路、铁路,建造机场,极大地改善了交通条件。海南建省后,进一步加强交通建设,使全岛形成了岛内以公路为主,岛外以水运为主,海、陆、空协调发展的综合交通运输网。海口市是海南特区省会城市,是海南岛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海陆空交通枢纽。
一、陆路交通
解放前,海口虽是一个重要的通商口岸,但市区交通则十分落后。北宋,市区客运、轿子成为上层人物外出和婚嫁迎娶的乘坐工具,直至清末,才出现琼利马车公司,用木头制作三四十辆马车经营客运,停车于海口红坎坡村,往返海口至府城间,每车坐4~6人,额满即开,不定班次,颇受社会各界欢迎。
解放后(1950年),给海口市公共交通业带来了新的的生机,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海口交通系统广大职工,自力更生,艰苦创业,使海口市交通运输事业得到迅速发展。
海口的公路,在解放前的31年间,仅有3条,全长32.8公里,多是土路路面,有些路段雨天难于通车。解放前夕,全岛可以行驶的汽车仅80余辆(多数是私人汽车)。解放后,海南交通处将在海口接管的汽车18辆经营海口至府城、海口至秀英的市区客货混载公共班车。不久,因汽油短缺而停业,所接管的车全部移交海南公路局,投入抡修海榆东线。这样,全市的主要运输只有原始的大板车、人力车和马车。1951年6月,组建海口市公共汽车公司(地址在文明东路),从私人车行里购买2部破旧的丰田牌货车,配上2个木车箱,10月开始营业,只设海口至府城1条线路。1951年11月,成立海南行政公署交通处海南汽车运输公司,地址在海口市得胜沙路65号,有客车8辆,货车26辆,私营汽车103辆,同时设立海口汽车运输总站 (在旧钟楼对面),以及铁桥、大致坡等15个汽车运输站。1952 年冬至次年春,从广州、兴梅调来126辆私营汽车,和海南地区原有103辆私营汽车,组成海南公私合营运输公司。至1953年,全市共有客车26辆,货车102辆,畜力车5辆,人力三轮车200辆、板车326辆,年完成客、货运输分别为4.03万人次和1.425万吨。
建国后,经过40年来的开发建设,海口城市公共交通建设事业取得了飞跃的发展。1978年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特别是1984年贯彻中央关于加快开发建设海南的指示和对外开放,及1988年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后,海口市人民政府认真执行中央提出的“以开放促开发”、“以开发支持开放”和省委、省政府提出的“用政策、打基础、抓落实”的方针,每年都投入大量的资金和人力、物力,用于加强城市基础设施建设,使海口市城市面貌发生了根本变化。至1990年止,市区道路总长150公里,为解放前的32公里的6.5倍,比1978年的市区道路增长2倍。市内基础设施建设有突破性的进展,在国家和省的支持下,集中大量的财力、物力,加快交通、通讯、能源、供水等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良好的投资环境,积极吸引和利用外资,发展外向型经济。1984年至1991 年,完成基本建设投资额21205万元,其中,用于公共交通的投资705万元,占完成投资额的3.3%,购置了83辆大中型客车,为1978年的车辆 2.3倍。主要交叉路口安上了红绿灯,道路交通大为改善,组成布局合理的城市道路网,而且建成并完善了郊区公路网。海口沿岛东至榆林公路纵穿南北;海口沿岛西部至榆林公路,横贯东西;海榆中线、滨海路以及各条地方公路交织成网,全市二镇三区四乡40个村庄都有公路连接。市区高级、次高级道路长124公里。 1991年,全市共有公共交通车辆606辆,比1990年增长1.5倍,其中市公共汽车公司133辆,比1990年增长44%。营运线路长度359公里,比1990年增长3.76%,其中市公共汽车公司312公里,比1990年增长9.8%。客运总量5901 万次,比1990年增长2.65倍,其中市公共汽车公司2297万人次,比1990年增长52.8%。每万人拥有公共交通车辆13标台,比1990年增长 1. 6倍。此外全市还有出租小汽车1780辆,比1990年增长27%。为了解决城区日益扩大,人口不断增加所带来的市民乘车难的问题,市委、市政府决定增购 50部中巴车,拨款50万元,加上市公共汽车公司集资250万元,共投资300万元,至1991年8月,50部中巴全部到位并投入营运,充实了海口市公共汽车公司运力,开辟了龙华路至金盘、机场至新港、玉沙至新埠桥、海大至省检察院等4条中巴线路,加上1990年开设的白沙门至橡胶厂的中巴线路,使海口主要道路如龙华路、大同路、解放路、海秀路、海府路、—龙昆路、和平路、博爱路、文明路、得胜沙路、新华路,以及海甸岛、海南大学、沿江一、二、三路、玉沙村、盐灶等都可以搭上公共汽车,从而形成东南西北的公共牢通网络,加上活跃于各条道路和小巷的出租小汽车,交通十分方便,基本解决了乘车难的问题。
二、航空
1939年,日本侵琼时,在海口、三亚、黄流建立了飞机场,日军61航空厂分别在海口、三亚设立分工场和补给工场。1945年,日本投降后,飞机场为国民党所管用。1945年10月上旬,国民党民运航队以海南改设特区地位重要为由,在海口市设立办事处,派范思立任主任,地址设在新兴路(今新华北解放戏院附近)。1949年4月,国民党成立海南特别行政区,筹备建省,海口独立设市,海南交通界会同香港国泰航空公司,经当局及香港政府同意,于1949年12月 14,日开设琼港线飞航,每周三、六往返各一次,每张机票51银远。1949年10月,中航公司每周有4班水上飞机,飞行澳门、梧州、香港、海口一线。 1949年10月19日,中央航空公司增辟琼暹航线,每周四由海口直飞曼谷。票价每张151银元。民航大队每日有班机由海口至三亚(每张票价20银元),至香港(每张票价港币250元),空军运输机也每周一、三由海口开往三亚。国民旅行社每周三、六开办海口至香港、澳门航线。此外,还开设海口至台北、台南航线。海南特区公署长官陈济棠于1949年10月称,要增加海口及榆林航空班机,其余各县小型机场已经勘查,如能起降小型飞机,将设法发展海口至各县航空交通。
1950年4月,海口市解放后,由中国人民解放军南海舰队航空兵接管海口机场,为军用机场。1956年2月起,拨出部分场地作为中国民用航空海口站,同时,开航客运,海口机场作为军民两用机场启用。海口民航站初期,仅有职工15名,各种设备简陋落后,跑道长仅2000米,机场可供“安24”和“三叉戟” 客机起落,与广州、湛江通航,每天飞行4个班次,遇上复杂的气候条件,只好停飞,航线里程仅525公里,年客运量仅千余人次,货邮发运量也只有86吨。
1978年以后,在国家大力支持下,投入8000多万元,改造、扩建海口机场。1984年动工,1989年底完工,扩建后的机场,跑道长2500米,宽 60米,增设了全套仪表着陆系统,可供“波音707”、“波音737”、“波音757”和“图~154”等大中型客机起降,有供同时停放6架大中型飞机的停机坪,还建成可容纳4个航班旅客的候机厅,可在复杂天气条件下实施指挥的航空管制楼、指挥塔及相应的跑道灯光、气象、通讯、导航等配套设施设备。相继开辟了海口至北京、哈尔滨、大连、上海、沈阳、西安、成都、重庆、昆明、贵阳、长沙、武汉、福州、厦门、汕头、深圳等国内重要城市的空中航线。并定期或不定期地加开了海口至香港航线和飞往新加坡、曼谷等地区的国际航线。国内外航线已达21条,航线里程达2.5万公里,每周定期航班93个班次,从海口可飞达国内16个大中城市。1989年底,旅客发运量与周转量,分别为30万人次与20124万人公里,货邮发运量与周转量,分别为2000吨与141万吨公里,分别占全国的2.3%与1.1%、0.65%与0.2%。1990年,旅客发运量已达39万人次,货邮发运量达4200多吨。1990年的旅客发运量为 1956年的293倍,货邮发运量为1956的49倍,收入为1956年的650倍。
目前,海口民航机场已成为我国最南方的重要航空港,全国十大民用机场之一。
三、港口
海口市拥有海口港(秀英港)和海口新港2个客货运输港口,年吞吐量280多万吨,担负着全岛650万人口所需生产、生活资料的80%的调入任务。1990 年,水运货物周转量22761万吨公里,比1978年水运货物周转量16816吨公里,增长35%。1990年为5406万人公里,比1978年的 1251万人公里增长3.3倍。
海口港(秀英港);
南宋淳熙年间(1174年~1189年),已经正式开港办理外贸运输业务和对外国籍船开放,是宋元以来与大陆联系的主要港口、商埠。港口建设始于1936 年,当时,商人集资于海口市秀英港修建了全岛第一座人工混凝土结构的码头,长43米。日本侵琼期间也修建了一些码头,用于掠夺海南岛的资源和海军基地,这些码头于战后与解放前夕都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坏。解放后,由国家投资从1952年开始,先后疏竣了淤塞的航道和港池,修复和新建了中级码头及驳船码头,新建了3000吨级泊位和港口仓库,并不断地装备装卸机械和其他配套设备,机械化程度逐年提高。1990年已成为对外开放港口,为全国20个重要港口之一,有 3000吨以下泊位11个,5000吨级泊位2个,有起重、牵引等装卸机械79台,29条机械化作业线,日装卸能力2000~3000吨,航线6条。 1978年前,海口港货物年吞吐量为76.3万吨。1988年,海南建省时,海口港货物年吞吐量为241.5万吨,1990年,海口港货物吞吐量为288 万吨。
海口新港;
海口新港是海南岛历史上较早的渔港和商港。建国前,港口常被泥沙淤塞,水浅难于航行。1952年,经简单修复后正式开港。1973年,国家投资进一步扩建。1980年,扩建全部竣工。
1990年有泊位12个,有起重、牵引等装卸机械34台,航线11条,为全岛最大的贸易商港。海口港和海口新港,有船通往全国沿海港口,每天有客轮穿行于广州、湛江、海安之间,有定期班轮直达香港、新加坡、槟城等地。有水陆联运客轮7艘,汽车轮渡16艘,每天客运8个班次,汽车过海轮渡每天16个航次。 1985年,货运量达62.23万吨,客运量234.53万人次,1988年,货运量121.5万吨,客运量187.04万人次。1990年货运量为 155万吨,客运量159.83万人次。
此外,尚有海南省轮船公司组建一年多,就已拥有远洋货轮4艘,运力达到5.6万吨,年货运量达到60万吨。目前,海南地方船舶的国内航线已能到上海、南京、武汉、青海、大连、天津等港口,国际航线可达日本、韩国及东南亚、非州。 |
2008-5-6 16:29:0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