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美学心得(第二百七十三集)
罗国正
(2025年1月)
3260A、现代画家、美术教育家潘天寿(1897—1971),是浙江宁海县人,曾任中国美协副主席、浙江美术学院院长,他一生的主要精力放在美术教育上,并长期从事绘画。他的主要美学观点如下:
1、艺术“以境界美为极致”。
2、他将蔡元培的“美育代宗教”的论点继续发挥,提出“以最纯静的、至高、至深、至优美、至奥妙的美之情趣,引人入胜地引导人类之品性道德达到最高
点,而入艺术极乐天国”。
3、“美情”以“真”为根基,艺术真、善、美之最高境地是从真实现世而来,从自然与人生中深入艺术灵境的‘堂奥’”。
4、“中国画意境求静,气韵求动,是静中有动”。“静中有动,动而益静”。
5、“在画中追求一种超脱的静美”。水中月、镜中花这种超脱空灵之境,“只有在静观默察之中才能感悟,这是静美在禅学上的发展”。
6、“人类对于美的欣赏”中,比较动与静的美,动美浅,易了解;静美深,难领全。
7、各民族艺术是“先由动美,而后静美”。
8、“贵乎师造化,师自然者,不过假自然之形相耳”,艺术美的极则在心源。“每个画家风格都不同,不同才是艺术”。
9、“艺术是自我,亦是他我”。
10、“格调说到底就是精神境界”。
11、“文艺作品,归根结底是在写自己、画自己”。
12、书画同源,技法相通,都是精神和感情传达的媒介,笔墨在中国画中是重要基础。
潘天寿的美学观点反映在四个方面:第一,绘画是创真的。中国画具有真实性,高于西方以视觉为基础的真实性,自信中国传统以“神意”为真的追求。第二,意境与格调。他强调意境是心与物结合的产物,格调在于表现高尚的情操。第三,自然与艺术的有机结合。他的不少作品展现出自然中原始、粗犷、未经雕琢的美。第四,独立精神与民族风格。他反对盲目模仿和自卑,认为每个国家、民族都有自己的文艺为本国、本民族增光。艺术风格和审美主体对于审美客体的关系,是民族文化、时代、地域多种因素的综合。对这四方面稍稍展开来讲讲潘天寿的美学观点:他的绘画美学主张:以境界为极致,以美育代替宗教,以艺术美之情趣引导人类的道德品性达到极乐天国。他认为真是美情的根基,从自然与人生中深入艺术灵境。中国画是意境求静,气韵求动,在画中追求一种超脱的静美,进入空灵之境。这种美感只有在静观默察中才能感悟。他又认为,动美浅,易了解;静美深,难领会。各民族都有自己的艺术起源,是先由动美到静美。他还认为,贵在师造化、自然,终在心源。艺术既是自我的,又是他我的。艺术风格与审美主体、审美客体之间的关系,是民族文化、时代背景、地域、作者多种因素结合而成。格调说到底是精神境界。文化作品说到底是写自己、画自己。…………
从我所掌握到潘天寿的相关资料和所见到他的书画作品来看,
我有这样的印象或感觉:潘天寿在艺术创作上和在美术教育上都取得巨大的成就,名声很大。在西风东渐中,当艺术界出现一股强劲排斥国画的力量时,他力挽狂澜,培育出一批国画的人才,他把中国书画艺术提升到关乎民族、国家生存、发展、振兴的大义高度。由于他长期在高等院校执教并创作了一批书画作品,养成了这方面对中国传统审美观的偏好,甚至对传统艺术和美育有些地方过高地评估,这也是很自然的事。他有不少气势磅礴、意笔工写的优秀作品,同时也有不少作品表现出程式化、过于着意,缺少文人画不露痕迹的洒脱。他较少借鉴西方美学和艺术中的成分,而是固守中国传统的美学理念和艺术技法,往自己爱好的刚强方面着墨造形有所发挥和表达自己的美学思想。
3260B、对朱光潜美学思想的研究和我最近的美学思考
罗国正
(2025年1月于广州)
现代著名的美学家、文艺理论家、教育家、翻译家朱光潜(1897年10月14日—1986年3月6日),出生于安徽省桐城县。早年就读于武昌高等师范学校,1922年毕业于香港大学文学院。1925年留学英国爱丁堡大学,致力于文学、心理学、哲学的学习与研究,后在法国斯特拉斯堡大学获哲学博士学位。1933年回国后,历任北京大学、四川大学、武汉大学教授。1946年后一直在北京大学任教,长期讲授美学和西方文学。他被很多重要单位邀请去讲授美学的课、授予他大量的荣誉称号。他留下大量的作品和翻译专著。主要的成就在美学思想、文艺美学方面。
朱光潜给我的印象,他是充满书生、学者意气、走学院路线的人,他一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求学、教学、写作、翻译中渡过,在人生最后的时候,是在拿着笔写作中逝世的。他一生有三个座右铭:第一个是在香港大学求学时立的“恒、恬、诚、勇”;第二个是在英国爱丁堡大学学习期间立的“走抵抗力最大的路!”当时他的导师侃普•史密斯教授(是著名的康德哲学专家)竭力反对他研究美学,认为美学是个泥潭,太玄了(事实上,无数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思想家曾想过摘取人类思想高峰皇冠顶上的明珠——美学,结果都战败在山中间),但朱光潜不听导师的劝告,就立下这第二个座右铭;在20世纪三十年代,他学有所成后,立第三个座右铭“此身、此时、此地”。这就是朱光潜所信奉的“三此主义”,很多人深受影响,意思是:“此身应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由此身担当起”。“此时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此时做”。“此地(我的地位、我的环境)应该做而且能够做的事,就得在此地做”。这都体现了朱光潜有很强的自我约束力和行动力,尤其是在美学道路上努力学习、探索、研究、创作的坚毅意志。
朱光潜美学思想的核心要点有四大方面:第一,他主张把美学与美学思想区分。美学应从鲍姆加登开始,而美学思想则涵盖了更广泛的美学探讨。第二,对美的本质理解。美不完全在外物,也不完全在人心。而是心物交融后的产物。美感起于形象的直觉,因为无我即无由出形象;直觉属于我却又不完全属于我,因为无物则直觉无从活动。第三,艺术与生活的关系。他提倡“人生艺术化”,主张艺术超乎利益关系而独立的意象活动和美感活动。强调情趣在境界生成中的作用,认为艺术是情趣的表现,而情趣的根源在人生。第四,中西美学融合。他致力中西美学相结合形成“新的美学”。体现了他学术理念具有世界主义和中国立场。他以人文主义作中轴,结合现代心理学,尤其弗洛伊德的潜意识与克罗齐美学的直观和明理的“知解”有机地结合起来,用于文艺研究,把审美同情与道德同情作出区别揭示。明确审美同情可以消除主客体之间的界限。将瞬间经验从生活中孤立出来,主体“迷失在客体中”,排除了理性在审美同情的地位。他维护文艺的独立自足性,强调文艺表现人生和在怡情悦性上的功用。
下面简约介绍朱光潜一生三个阶段的主要美学观点:
第一阶段,朱光潜的美学思想主要受西方意大利著名哲学家、美学家(文艺批评家)、历史学家、政治家贝奈戴托•克罗齐(1886年2月25日—1962年11月20日)和德国的哲学家康德、黑格尔、尼采以及英国人经验美学等影响,早年深信尼采的酒神精神融合于日神精神之中,以审美代替道德的解释,以方便达到他的“魏晋人”理想,并按照他们的美学思想贯通一起来构建自己的美学体系。他强调艺术的独立性,认为艺术应超越社会、政治、道德等现实因素,成为一种纯粹的审美体验。主张艺术应帮助人们超脱纷扰,达到理想的心灵安慰,这是艺术的超然性,也是艺术价值判断不应基于善恶、是非,不应为道德服务,而是基于美与丑,追求纯粹的美。他认为美感经验属于直觉的活动。直觉是突然间心里见到的形象或意象,其实这是创造。他说:“形象便是创造成艺术”。美不仅在物,又不仅在心,而在心与物的关系之中。美是心借物的形象来表现出情趣。凡是美须经心灵创造。美是情趣意象化或意象情趣化时心中觉得恰到好处的快感。创作是由情趣而意象而符号。欣赏则是由符号而意象而情趣。美的内容指情趣,美的形式是意象。美是艺术的特点,美即艺术。艺术可以帮助人们净化心灵,提升精神、怡情养性。艺术是“有道德影响而无道德目的”。能潜移默化中影响人们,使人的气质、思想产生了积极的道德变化。美育是德育的基础。通过艺术体验激发人的同情、理解等感情,所以是德育的根基。艺术美不同自然美。自然美一般是指生理快感,或起实用的观念。自然主义和理想主义错在把艺术美与自然美混同。
第二阶段,是在上世纪五十至六十年代,朱光潜对美学的基本问题有了新探索。他认为“美是客观方面某些事物、性质和形状适合主观方面意识形态,可以交融在一起而成为一个完整形象的那种特质”。自然美是雏形的起始阶段的艺术美,是自然性与社会性的统一,客观与主观的统一。艺术美是在这个基础上继续酝酿发展的结果。他在运用马克思主义实践论去解释美学问题时,对自己的主体性美学理论进一步系统性突围。认为美不是孤立的静止面的一种属性,而是人在生活实践过程中既改变世界又改变自己的一种结果,是社会存在决定意识。审美的首要根据是作为物的客观存在,作为不可或缺的感觉素材,是美的条件,是人对世界的一种关系。劳动创造是一种艺术创造。美感与生活劳动一样具有社会性。对象的丰富性创造着人的感觉力的丰富性。朱光潜还探讨了艺术的社会历史性、非历史性的单数私人生活,摒除孤立绝对状态,坚持“人民性”,拒绝自语的唯我论独白和优选者的天才意识,承认大众的平等地位。艺术的掌握方式是从实践精神的掌握方式发展起来的。他认为艺术或美感的反映经过两个阶段,第一是一般感觉阶段,是感觉对客观世界的反映,第二是正式美感阶段,就是意识形态对客观世界的反映。
第三阶段,是在上世纪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朱光潜的美学思想又有了重大变化,他认为对于人而言美是一种价值,研究美不能离开人。他提出了“意象”作为美学的核心概念,“意象”是美感经验和心理事实的存在,对审美和艺术活动有重要意义。他借鉴了克罗齐的“形象的直觉”说,将“意象”定义为审美心理学意义的美感经验,即“形象直觉”。他还赞同人与自然(我与物)的统一,人的全部身心两方面的本质力量统一。他指出形象思维和客观存在及其在文艺中的作用。主张从艺术的本质在于创造这关键来研究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区别和结合问题,并提出艺术的“超道德”特性。一流的艺术家大半都是没有道德目的而有道德影响的。强调美育在德育中的基础作用。一个有美感修养的人必定也有道德修养,“美与善在最高境界上根本是一致的”。
由于受到时代的局限性和当时科学认识能力及人对物质运动、生命发展感悟程度的影响,在我所知道的哲学家、美学家、艺术家们(当然也包括朱光潜)都不完全明白到人类的美感、审美、美学须依靠着以下的基本事实和演进逻辑发展起来的:
1、宇宙间任何很小或很大的物质,其内部都有更小的物质,和其外部都有更大的物质,物质与物质之间,在任何层次中的大小,都存在着阴与阳、正与负(如正负电荷等)、互相排斥或吸引、或互相影响、对立统一的运动,这种充满矛盾又依存的运动,我们可以理解为是物质的本性,或称为物理上的感应。从可知的极小的物质微粒,如中微子、强子、重子、质子、中子、夸克、电子、光子、电磁波等,或原子到分子、高分子链,以至蛋白质、细胞都有物质与物质之间的感应现象。其实中国古人早就有了这方面的朴素感悟、认识。例如,《易经》、《黄帝内经》、《道德经》等就有涉及这方面事物的对立统一类似的表述。但一大批中国的所谓大师、学者们,不去领悟,而只去崇拜西方所谓“成体系”的美学,并将西方各美学体系中的碎片,机械地拙劣拼凑自己的美学体系,完成斑驳杂乱的文或图中,却能渡过衣食无忧、荣耀夺目的一生,还有众多的信从者。这些人根本不知道,如果物质没有这种本性和相应的运动,或物质与物质之间如果不存在感应的能力,就不会演进到较高级的动物也有美感的现象,以至发展到人类有本能和自觉的美感、审美能力,更谈不上有美学了。正因为物质与物质之间存在感应的互动,这才是人类美感最基础的物理现象(当然其中也有化学上的反应)。
2、物质运动在我们星球上演进到产生单细胞的生命,单细胞内与外的物质也是互动感应的。演进再上一层次,就出现多细胞组成的生命体。就不只是细胞内外的物质感应,还有细胞与细胞之间对生命的内外联系形成复杂的连动互感。这已初步反映出较高生命美感在细胞层面上的一些反应原理了。
3、生命继续向高层次演进,各种生命在自己所处的环境中,经历无数岁月的本能地趋吉避凶 的适应或淘汰,能留下来的,就形成以利于生存和发展的物种,并进化出各有优势能力、专长的生命种类。例如:八爪鱼善走出迷宫,鹰的眼睛可以看得很远,狗的鼻子嗅觉特别灵敏,雁能定向远程飞行,有电觉能力的沙鱼在海洋称霸,乌龟长出硬壳保护身体而长寿,蝙蝠、海豚、鲸等能回声定位等等,这些都是它们各自在千百万年的世代遗传与变异中适应自然而形成的特长、“专业”能力。它们体内外都有自己的独特的条件反射、反应。这与每个动物的细胞内的物质感应、细胞与细胞之间、尤其是神经细胞与其它细胞之间的连动反应,体内与体外相关条件造成的反应,这样就出现了多级多层次、千丝万缕的本能联系,达到了本能感知阶段,进入了形成由感知基础上,具备产生美感的先决条件。
4、生命演进到具有本能感知阶段后,主要在这几个方面进一步促使其演化:(1)经常须要本能地避开对自己的威胁走入可以脱险之处;(2)对痛感和舒适感的分辨和选择;(3)对食物口味的挑选;(4)较准确地寻找适当的配偶和进行交配;(5)对同类的死伤产生惊恐;(6)选准栖息、活动的空间;(7)用较正确的方式养育后代;(8)本能地寻找到适当的食物、或药物和环境治疗自己的病痛等等,这些都是多方面促使感知能力的提升后,有部分动物已具备美感的萌芽,或者说已有最原始的美感。
5、当生命演进到有本能美感时,如有些鸟类等,这阶段人类的本能美感就更为丰富了,人类的本能美感只有形象的、或称为具象的美感。人的感情因素也随着对具象、实物的感觉、美感、感知的增多而拓宽、深入。有本能美感能力,是产生一切美感的基础。人如果没有本能的美感能力,其它的美感是不能发生、发展的。这是由物质的结构、本性具有感应的功能加上人、或一些动物的自身结构、本能所拥有的功能所导致产生的美感。生命有了美感的作用是巨大的,是生命千百万年趋吉避凶地适应环境、满足自身需要、逐渐演进而成的。是简约和优化生存和发展的本能选择程序,节约时间和能量,及时把握有利的机会,争取更好的生存条件,快速、准确地回避风险,强化生命的适应能力、核心竞争力、丰富和美化生存的质量的“法宝”。
6、人类在有了丰富多样的本能、形象、实物的美感后,感觉、感知、感情形式和内容也丰富起来。这阶段由于人与人之间在生活、生产、社会活动上有了分工、合作,需要互相交流、配合来实现相关目的,就产生了语言、使用了记事符号,发明了文字,产生了艺术活动等。这就强而有力地促进人类从较发达的本能美感发展到有自觉的、抽象的、理性的美感和审美活动。本能和自觉的美感、审美判断在这时已涉及到人类的一切领域和各种各样的活动之中。在这样博大的内容里,美感具有普遍性、特殊性、个别性。哲学家们常强调美感的普遍性、艺术创作则注重个别性、唯一原创性。在欣赏者里,则是“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莱特”,这是完成的美学理论令人信服的难题,正因如此,显得有趣,问题或迟或早都须要解决的。人类的感情生活也因此进一步丰富和多样化。文艺创作、活动、伦理关系的建立,各种各样的审美等等,分门别类地形成了。情感在人类之中具有其普遍性,而美感、情趣的差异性、每个人的个性则越来越明显。到这阶段,只凭直觉的形象、本能的反应已无法解答、解决人们所面临的诸多问题。这也为美学思想的产生和发展、为多种多样的艺术创作和相关活动提供了大量的素材,并铺平了前进的道路。各种专业、研究、实验、教育等相继形成、进行和发展。社会从原始主义的审美观念、标准,进入了古典主义作为社会审美主流的飞跃。后来,已处在“我注六经”,再进一步到了“六经注我”的时期。自觉的美感,在迅猛地发展。再后来,社会主流观念、审美标准相继出现了现代主义、后现代主义、感悟主义,到今天,早已有部分先导性的人物进入了和谐主义、天人合一主义的美学理念了。本能美感、通过感官传达直觉的、具体的、质感的形象与自觉的、在大脑中抽象的符号、概念、程序、或抽象的精神,在不少人之中产生了矛盾、冲突,甚至有的人部分、或全部形成了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所产生的信念、审美思想和标准,已与人的本能的、直觉的、有质感的美感产生了矛盾、冲突,身心的感受与思想观念、道德伦理、法律规章等产生了矛盾、冲突。或身与心因美感而产生思想、言行不一致的矛盾冲突。这都须要从美学的高度看待,并正确运用相关学科、相关措施妥善处理、解决的问题。如果处理不当、或不及时,会引发人格分裂、精神错乱等现象。这涉及到个人、家庭、工作单位、民族、不同信仰群体、区域习惯不同的人群、国家之间的不同审美习惯、层次、标准等问题。也是美感的同一与差异须研究的课题。这都证明了人类的每次进步,应一分为二地清醒、合理地看待和正确应对。人类要注重正确运用美感和审美标准,是严肃、合理对待人可能产生异化、非人道化的一个重要方面。力争本能美感与自觉美感取得协调、和谐完善的结合和发展。本能美感相对减弱,这已是社会现实,但不能无限减弱,如何取得合理平衡,这也是美学须探索的课题。
7、人类将进入新的伟大时代的美感、审美活动阶段,美学也将在这个阶段逐步形成较完整、合理、符合现实逻辑的体系。人们已跨过了门槛,进入了“人‐机合一的天人合一”的美感殿堂的前厅,冲破了很多信息的封闭、迟滞的藩篱,有效地运用手机、电子计算机、人工智能的设备、或机器人、各种精密的仪器、多种多样的科学方法、思想、思路等等,帮助人们从微观、宏观到宇观在更大范围、更方便、更精准、更深入、更立体动态、更节约时间和精力地获得所需的信息、知识、感受、美感、审美判断,应用手段和方案。一方面既促进个人、家庭、群体、以至各行各业、各门学科、各个层次有利地预测、实现愿望和发展,同时又反过来成为人们的美感享受和美学发展的新源泉、新能量和推动力。“人–机合一的天人合一”是从传统文化中的“天人合一”走向伟大时代的新质生产力产物,是从以师带徒的家庭私塾中脱颖而出,是从着重个人的修行、体验、感悟中走进开放包容、集古今中外的智能,用具有综合先进能力的“机”作辅助,服务于全人类大多数人。在这样的基础上,人们的美感、审美能力、美学境界等必定跃升上全新的更高境界。这是处在伟大时代里的重要物质力量和精神力量的体现。但是,人们不应只沉醉在美好之中,而忽视居安思危,要清醒认识到有潜伏的危机。因为当先进的物质条件和理念出现后,现实还有很多配套因素未完备,人们还未适应新生活的到来,此时过分地依赖客体的“机”的辅助,甚至“机”在现实中出现反客为主的现象,必然导致新的矛盾、冲突发生,也很容易因此大量减少人自身的本能美感和自觉美的使用率,造成人的本能美感、自觉美感、多种器官功能的减弱、或退化,形成了人为造成的对人自身的异化力量。这是必须认真警醒和作出有效的对策,以防范于未然。
以上七个美感层次及相关的表述,可以简约如下:
物理现象的物质之间相互感应(人们可通过较常见的一些机械性、或金属“疲劳”、或电磁方面的感应、冷热的传导现象来感悟)→物质演进到单细胞生命的反应→多细胞生命的连动互感→出现众多具有专长的本能感知能力的生命→一些动物具有美感的萌芽→较高级的一些动物已具有基本的简朴的本能美感→人类从本能的、形象的、实物具象的美感发展到具有自觉的、抽象的、具有逻辑性、概括性的美感(其中语言、文字等人与人之间交流起着重要作用)→人类的美感进入较系统的艺术化(常因感物生情、借情成趣,体现物我关系的互动性,人们自觉地按美的相关原理、规律打扮自己、去布置环境、进行生产建造等,社会组织的变化、发展、完善,规范了不同行业、层次的人的审美观念、审美标准,很多人在追求更高的美学境界)→“人‐机合一的天人合一”美感的最高形态。
自从人类有了自觉的、抽象的美感之后,本能的美感的使用率相对减少,美感越发展到后期,使用率会相对更小,而自觉的美感使用率则更大。这须人们高度重视的问题。这很容易引起人的器官和本能美感的退化,现实中已有大量的事实证明这个问题的存在。在防止人的器官和本能美感退化的相应对策、措施上,人们还须着重思考和合理处理好人本能中的人性与兽性两者的矛盾、冲突,既要强化人性美好的一面,又要消除兽性野蛮的一面,又要使本能的美感合理地存在,并力争去除人的身上丑恶腐朽低俗的习气,在用进废退,用过则损的正确平衡中,建立好完美的人格。这就有高深的人生美学,是一门高级的生活艺术。也是人类面对现实的矛盾运动中,须长期深入研究,发现更多真、善、美的课题。当历史发展到“人‐机合一的天人合一”阶段的美学境界时,须注意人们的美感过份地依赖“机”的辅助,甚至“机”反客为主,以至全面地对人的异化。这都充分说明适当使用美感之间、人与机之间比例的重要性。对审美疲劳、选择多少时间、什么时段、什么审美对象、审美标准等等,都是值得研究的问题,这里既有普遍规律、也有特殊规律、还有个别的、偶然的现象。无可否认,正确的审美观是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人们树立起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正能量。
作为美学家,他们选择美学某一方面、或美学思想发展史某一段来进行研究,并将相关的研究成果写成论文、著作,或写出普及美学知识的文章,这是顺理成章的事。但如果他们的灵魂“落户”在传统的西方观念主义哲学的学院派上去扎根,深耕美学,而又不知道人类美感是如何形成、来龙去脉的发展情况,又不知道美感、美学的在将来大致的走势等等,只将其中一段、或一项“断章取义”式的单独、孤立地表述、或讲解,这就非常容易出现很多谬论。更何况他们很多连一些动物已有美感、人的本能美感是自觉美感的基础都不明白,有的甚至认为除艺术之外就没有美学问题存在。从根本上不明白到人类美感的大海洋,艺术只是这海洋中的一个重要小岛。他们只是从书本到书本地脱离实际去讲美学,而他们所选择的书本是西方传统观念主义学院派的哲学,是将美学作为哲学下面的一分支,是用来解读文艺的一种艺术附庸,并一下子跳过美感、美学思想发展必经的多个阶段和环节,就直接去搞他们称之为的“艺术哲学”(即美学),其观点、理论不漏洞百出才是怪事!由此也证明,我早年提出的二十七维时空观、四十二维时空观应用于美学的研究、分析也是非常之有效果的。美学应从现实、艺术的多维体验、欣赏中升华出具普遍性理论。也有一些重再现的画家、或艺术家,他们的作品远不如自然景物的美,又远不及照片的美;另一些重表现的画家、或艺术家创作出来的作品,既没有技术含量,又没有思想内涵,只是为追求经济利益,吹得天花乱坠。这些都是既干扰人们的本能美感,又混乱了自觉的美感,忽悠了很多人呵!早在中国唐代柳宗元就说过:“美不自美,因人而影”。这话说明了人有正确的审美观、审美标准的重要性,人、美感是在美学思想中的核心地位。俗话说得好:“没有金刚钻,别揽那瓷器活”。正所谓“风起于清萍之末,浪成于微澜之间”。很多时起初是由于美感、审美判断的混乱、或错误,就造成人们的思想混乱、错误,导致人与人之间的矛盾、家庭纠纷、族群、信仰团体的冲突、社会出现不正常的思潮、以至整个经济形势出现起伏(股市就很讲持股人的判断力)、社会的动荡、甚至国与国之间的战争。历史和现实都有大量这方面的例子。对这类问题不应轻视。如果长期积重难返,后果难以设想。所以,进行广泛、正确的美育是很有必要。
.. |
2025-2-11 10:12: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