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回复: 关于绿色GDP和可持续发展
下面转一个关于白鳍豚的报道。
新华网 首页 >> 图片 >> 科教
科学家宣布:白鳍豚可能已经灭绝[组图]
2006年12月14日 14:40:17 来源:综合
12月13日,科考人员在长江上用高倍望远镜进行观测。
当日,一个由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士和日本6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遗憾宣布,经过为期38天的联合寻找,在中国的长江中未发现白鳍豚,比大熊猫数量更为稀少的白鳍豚可能已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 新华社记者沈翀摄
资料图片:图为白鳍豚“淇淇”在戏水。新华社发
2002年7月14日,世界上唯一人工饲养的白鳍豚“淇淇”在武汉去世。25岁的“淇淇”体长2.07米,体重98.5公斤,在淡水鲸类动物中已属老龄。
资料图片:图为白鳍豚“淇淇”在戏水。新华社发
一个由6国科学家组成的联合调查组13日遗憾宣布,在中国的长江中未发现白鳍豚,比大熊猫数量更为稀少的白鳍豚可能已成为被人类“灭绝”的第一种鲸类动物。
中国、美国、英国、德国、瑞士和日本的25名科学家从上月16日开始,进行了为期38天的联合寻找有“水中熊猫”之称的濒危物种白鳍豚的行动。
这些生物学、声学、环境学领域的专家们运用先进监测仪器和研究分析方法,在长江的宜昌至上海段,进行了长达3336公里的大规模野外考察。
美国海洋与大气管理局首席科学家鲍勃·皮特曼说:“白鳍豚是少数几种我未在野外观测到的豚类,我认为今后很难再看到它的踪迹了。”鲍勃·皮特曼曾有在野外观测过70多种豚类的经历。
白鳍豚是世界最濒危的12种野生动物之一,为中国长江所独有。监测显示,上世纪90年代初,长江中的白鳍豚数量已由之前10多年的400头降到150头以下。
而在此次考察前,科学家们曾悲观预计其数量不超过50头。然而,现在看来,那显然是一个“乐观”预测。>>>详细报道
长江流域独有水生哺乳动物"水中熊猫"白鳍豚芳踪难觅
国际科考队38天来回3336千米航行未找到白鳍豚
四大原因导致20年内白鳍豚种群几近消亡
http://www.jfdaily.com 2006-12-13
新华网武汉12月13日电(记者 沈翀)覆盖白鳍豚历史分布江段的长江科考未寻找到最后的白鳍豚,科学家们称这个结果证明白鳍豚种群状况极度濒危,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被人类消灭的鲸类动物。
中科院水生所工程师魏卓介绍,白鳍豚处于长江水生生物食物链的顶端,在长江水域中没有任何天敌,因此其灭绝不可能是自然原因造成,它所面临的所有威胁都来自人类。历史资料证实收集到的白鳍豚标本中90%以上的死亡是由于人类活动直接造成的。
目前中外科学家普遍认同四大原因导致了白鳍豚在20年的时间内几近消亡。
首先,酷捕滥捞经常误杀白鳍豚,或导致白鳍豚食物匮乏。魏卓说,一方面随着沿江人口飞速增长,渔民对长江里鱼类的需求越来越大,以鱼为生的白鳍豚能够得到的食物越来越少。另一方面,渔民捕捞作业对白鳍豚的误伤屡见不鲜。据不完全统计,由于捕捞作业误伤死亡的白鳍豚几乎达到死亡总数的一半。加上一些不法之徒大量使用炸鱼、毒鱼、电打鱼、迷魂阵等有害捕鱼手段,更令白鳍豚的生存雪上加霜。1987年在长江死亡的一头白鳍豚身上,竟有103处大大小小的伤口。
其次,繁忙的水上交通威胁着白鳍豚的安全,航道的日益繁忙使白鳍豚的生活空间越来越小。魏卓说,船舶的噪音污染,将白鳍豚的正常生活彻底打乱,干扰了它们的声呐系统,造成白鳍豚被船舶的螺旋桨打死的惨剧。在收集到的因此致死的白鳍豚标本中,有的头骨粉碎,有的被拦腰斩断。
再次,大规模的水利工程设施建设日渐压缩白鳍豚的生存空间,破坏其栖息地,并阻断白鳍豚的洄游路线。魏卓说,前些年有关部门在湖北洪湖燕窝实施爆破清理航道时,将一个拥有4名成员的白鳍豚家庭全部炸死,其中还有2头怀孕的雌豚。
最后,严重的水污染破坏了白鳍豚的食物资源,危害其健康。魏卓说,随着长江沿江工业的迅速发展和农药的大量使用,长江水质的污染日益严重,这极大地影响了白鳍豚的健康,造成其繁殖能力减弱。一项研究表明,白鳍豚体内的有害物质含量比海豚要高得多。 |
2007-3-18 16:15:0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