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欧洲·战法

标题: 哪本书翻译的好? [打印本页]

作者: 斐多    时间: 2008-8-30 23:16
提示: 该帖被管理员或版主屏蔽
作者: 鲶鱼    时间: 2008-8-31 01:27
神曲也是我很喜欢的,看过人民文学田德望的版本,以前搞西方艺术史的老师推荐的版本,读了确实也是这个版本最好
读完第一感觉神曲和佛家的地藏经有得一拼 玩笑了

在st germain地铁附近那家书店买过精装插图本,实在太棒了,西方插图和装桢实在太强,曾经参观过一个巴黎的古籍修复中心,感觉修复古籍的专业程度不亚于修复油画的

强烈推荐Gustave Doré 的插图版神曲

再贴几张他的插图大作










还有个网站按照神曲做的地狱级别 Dante's Purgatory ,很多画挺有意思的
http://danteworlds.laits.utexas.edu/purgatory/index.html

我这人发东西比较发散,有好东西都想一并贴出来共同分享,不是在给基督教传教哦

[ 本帖最后由 鲶鱼 于 2008-8-31 03:02 编辑 ]

作者: 深海人鱼    时间: 2008-8-31 01:36
原帖由 鲶鱼 于 2008-8-31 02:27 发表
神曲也是我很喜欢的,看过人民文学田德望的版本,以前搞西方艺术史的老师推荐的版本,读了确实也是这个版本最好www.revefrance.com
读完第一感觉神曲和佛家的地藏经有得一拼 玩笑了

在st germain地铁附近那家书店买过精装插图本,实在太了,西方插图和装桢实在太强


才貌双全的大才女 你写错字儿啦     



作者: 鲶鱼    时间: 2008-8-31 02:00
好像没跟主题对应,得说说自己觉得的好译本是吧

以前看北岛的那本《时间的玫瑰》谈译诗的,他觉得每一个译者只能翻译一个诗人或一类诗人
穷其一生翻译他的所有作品,这样才能深入其文而化入作者的境界
确实,译者的气质必定要与被译者相符,哪怕知识结构和生活背景不同,但这气质二字一定要有得7,8分想象

个人比较喜欢加缪,都说郭宏安是和加缪联系在一起的,就像汝龙和契诃夫、李青崖和莫泊桑联系在一起一样
郭先生的随笔集《写作的幸福》更让人体会到翻译家与作家本质上是一类人,翻译是一种特殊的写作
包括他翻译的《恶之花》《红与黑》这类法国文学精华之作,在他笔下再现了作者的一种气质
在翻译《恶之花》之前,他定是吃透了波德莱尔的美学思想,开篇便是篇长文《论〈恶之花〉》
洋洋十四万字,把波德莱尔的家族、身世成长、气质、创作理念、心理、时代、氛围。。。加以剖析

这种治学态度实在让人敬佩,相比当下翻译界的不求甚解不研背景的草率翻译,怎能出佳作,只怕好东西也给耽搁了
比如法国文学大家,法兰西学院成立三百多年来第一位女院士,尤瑟纳尔的文集,翻译质量实在到了让人忍无可忍的地步
这样的大家最后只能当作折价书在国内书店销售,这是翻译毁掉原著的一个例子

再说郭翻译的《局外人》更是体现他在《恶之花》之后的又一飞跃
小说开头::“今天,妈妈死了。也许是昨天,我不知道。我收到养老院的一封电报,说:‘母死。明日葬。专此通知’。这说明不了什么。可能是昨天死的。”句子如此简练,叙述如此克制,一种冷漠一种冷静寒气逼人,对照法文版,这种风格被完满诠释,不看原著觉得翻译的很棒,看了原著只叹高高高啊
这种“语言的转换”绝对是要有深厚内力的,一个好的翻译家,必须是研究,写作,翻译都要精通的,也只有这三个力量联合起来才能真正触及原作者的心灵
作者: 鲶鱼    时间: 2008-8-31 02:02
原帖由 深海人鱼 于 2008-8-31 02:36 发表


才貌双全的大才女 你写错字儿啦     


是棒  



不才不才,这都写错了,看来得早点睡喽
作者: 占星师困惑    时间: 2008-8-31 08:02
天涯我记得有过探讨的。

冯象的《摩西五经》现在已经翻译好了出了,大陆不知道,香港记得是牛津大学出版社出的。冯象一直想翻译这个,他的翻译华丽而优美,而且浸淫很深,我想应该值得一读。

艾柯的《玫瑰之名》其实非常之好,不过翻译难度很大,其实像他,纳博科夫,尼采这种,翻译都不好翻译。

女歌手大概是阉伶歌手吧,那个年代,女人不准到舞台演唱,为了有女高音,意大利产生了成堆的阉伶歌手,声音魅惑而直入心脾。
作者: 占星师困惑    时间: 2008-8-31 08:11
原帖由 鲶鱼 于 2008-8-31 02:27 发表
神曲也是我很喜欢的,看过人民文学田德望的版本,以前搞西方艺术史的老师推荐的版本,读了确实也是这个版本最好
读完第一感觉神曲和佛家的地藏经有得一拼 玩笑了

在st germain地铁附近那家书店买过精装插图本,实在 ...


哈哈一笑。。。。。神曲没有基督教的知识是读不懂的。就跟尼采一样。

神曲是诗歌,田德望老先生把他翻译成了散文了(其实我是赞同不行的话就翻译成散文的,因为外国诗歌的诗体,中国的语言有时候没法进行复原,杨宪益翻译大家,《伊利亚特》也是翻译成散文),我觉得最好的翻译是台湾九歌出版社出版的黄国彬的那个版本,总共上下两册,用的是诗体。黄先生跟田先生一样,对但丁和《神曲》浸淫很深。黄先生是牛人,英法西意德拉丁都很精通

插图最著名的就是德雷版的,但我印象中中文翻译有用过
作者: 野城    时间: 2008-8-31 14:15
原帖由 鲶鱼 于 2008-8-31 02:27 发表
神曲也是我很喜欢的,看过人民文学田德望的版本,以前搞西方艺术史的老师推荐的版本,读了确实也是这个版本最好
读完第一感觉神曲和佛家的地藏经有得一拼 玩笑了

在st germain地铁附近那家书店买过精装插图本,实在 ...




哈,神曲和佛家的地藏经有得一拼,共鸣啊
地藏经可以按神曲的味道反译出来,我跟一汉学家提过这事,他很感兴趣,说要先研究点佛学打基础

我看的就是田先生那个版本,用散文表达的很独到,毕竟翻译难度相当大,这种叙事性还是散文表达的更精准,毕竟看的是个意境

Gustave Doré 的插图自然是西方浪漫主义插图的丰碑,我还看过他的圣经插图本,也相当不错


郭宏安的加缪你评的也很好,我发现我玩的比较好的朋友都是精读加缪的
作者: 野城    时间: 2008-8-31 14:17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8-8-31 09:11 发表


哈哈一笑。。。。。神曲没有基督教的知识是读不懂的。就跟尼采一样。

神曲是诗歌,田德望老先生把他翻译成了散文了(其实我是赞同不行的话就翻译成散文的,因为外国诗歌的诗体,中国的语言有时候没法进行复原,杨宪益翻译大 ...



真要叫你吹毛求疵兄了,这段你说了等于没说
作者: 斐多    时间: 2008-8-31 14:23
黄国彬的翻译我还无缘一见。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么?
我看的几个版本的都是用多雷的插图。哦,我有一个英译本的,用的插图另起炉灶,感觉有点像蒙克的《呐喊》,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尤瑟娜尔的翻译真的很糟糕吗?我没看过原文。看过她的《火/一弹解千愁》,还有一本以前翻译的《熔炼》。
作者: 斐多    时间: 2008-8-31 14:29
我看过的最新的一本冯象的书就是《创世纪》。现在手边可以看的,有一本《玻璃岛---亚瑟与我三千年》,说的不是圣经,是西方传统中的另一支:亚瑟王的传说。也是古代现代交织在一起的虚构,插图也挺好看的。
作者: 斐多    时间: 2008-8-31 14:34
原帖由 野城 于 2008-8-31 15:15 发表




哈,神曲和佛家的地藏经有得一拼,共鸣啊
地藏经可以按神曲的味道反译出来,我跟一汉学家提过这事,他很感兴趣,说要先研究点佛学打基础

我看的就是田先生那个版本,用散文表达的很独到,毕竟翻译难度相当大,这种叙事性还是散 ...


我觉得,有时候英译中比中文原著好懂。中文言简义丰,含义不确定,可以有多种解读,尤其是文本与文本之间互相阐释,文义交织重叠。如果是英文,反倒简单明了。在这简单明了之前,译者事先要有所选择和采信。
作者: 占星师困惑    时间: 2008-8-31 14:36
原帖由 野城 于 2008-8-31 15:17 发表



真要叫你吹毛求疵兄了,这段你说了等于没说


这段话还没等于没说?麻烦你别预设立场,我说这番话没有任何驳斥你的这位同道的意思,我只是在给她做补充。
黄国彬和田德望的版本我都读过,为什么提到诗译,是因为当年发生过关于是诗译和意译之争,而且对翻译界的影响很大。
作者: 占星师困惑    时间: 2008-8-31 14:39
原帖由 斐多 于 2008-8-31 15:23 发表
黄国彬的翻译我还无缘一见。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么?
我看的几个版本的都是用多雷的插图。哦,我有一个英译本的,用的插图另起炉灶,感觉有点像蒙克的《呐喊》,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尤瑟娜尔的翻译真的很糟糕吗?我没看过原文。 ...


在博客来好像有卖的,我的这套是别人送我的。

尤瑟娜尔的翻译,照止庵先生的说法,东方出版社,其实就是人民出版社的翻译是很不错的。
作者: 斐多    时间: 2008-8-31 14:42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8-8-31 09:11 发表


哈哈一笑。。。。。神曲没有基督教的知识是读不懂的。就跟尼采一样。

神曲是诗歌,田德望老先生把他翻译成了散文了(其实我是赞同不行的话就翻译成散文的,因为外国诗歌的诗体,中国的语言有时候没法进行复原,杨宪益翻译大 ...


斑竹大人对我们高要求,严标准其实我刚开始看书的时候,只是好奇和兴趣罢了。《神曲》和尼采,也许没有基督教知识的人也能有他们的理解,有时候是误读。可能由于此,误读反倒生发出无数意义来。也有可能因为读了,感兴趣了,去更进一步的了解宗教呢。也是好事。一本书就是这样反复的品味和体验。

杨献益的《伊利亚德》我也读过。没有看过其它翻译的版本,没有比较。
作者: 占星师困惑    时间: 2008-8-31 14:43
原帖由 斐多 于 2008-8-31 15:34 发表


我觉得,有时候英译中比中文原著好懂。中文言简义丰,含义不确定,可以有多种解读,尤其是文本与文本之间互相阐释,文义交织重叠。如果是英文,反倒简单明了。在这简单明了之前,译者事先要有所选择和采信。 ...


地藏经本身就是梵文的,不需要从中文来翻译成外语。
作者: 野城    时间: 2008-8-31 14:45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8-8-31 15:36 发表


这段话还没等于没说?麻烦你别预设立场,我说这番话没有任何驳斥你的这位同道的意思,我只是在给她做补充。
黄国彬和田德望的版本我都读过,为什么提到诗译,是因为当年发生过关于是诗译和意译之争,而且对翻译界的影响很大。 ...



直译意译之争,以诗译诗并不一定就高明,所谓诗不可译,像神曲这种长篇当时译成散文是比较合适的,求个意境转换,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作者: 斐多    时间: 2008-8-31 14:47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8-8-31 15:43 发表


地藏经本身就是梵文的,不需要从中文来翻译成外语。


野城说的是从梵文翻译过去吗?还是从中文?
作者: 野城    时间: 2008-8-31 14:48
原帖由 斐多 于 2008-8-31 15:23 发表
黄国彬的翻译我还无缘一见。有什么办法可以看到么?
我看的几个版本的都是用多雷的插图。哦,我有一个英译本的,用的插图另起炉灶,感觉有点像蒙克的《呐喊》,给人不一样的感觉。

尤瑟娜尔的翻译真的很糟糕吗?我没看过原文。 ...



我以前翻过东方出版的尤瑟娜尔的《哈德良》,不得不说翻译的很平庸,词句的编凑感太强,而且有骨子典型的翻译腔,这是最难让人接受的
其它版本也没翻过,个人对她没特别爱好
作者: 占星师困惑    时间: 2008-8-31 14:49
原帖由 斐多 于 2008-8-31 15:42 发表


斑竹大人对我们高要求,严标准其实我刚开始看书的时候,只是好奇和兴趣罢了。《神曲》和尼采,也许没有基督教知识的人也能有他们的理解,有时候是误读。可能由于此,误读反倒生发出无数意义来。也有可能因为读了,感兴 ...


是的,其实一部作品出来,不同的人是能读出不同的味道的。
一直觉得,有些东西是很难译的,因为文化背景的缘故,翻译起来困难,读者读的其实也很困难。就跟中国的一些传统的文化著作一样,翻译成外语也会很难
作者: 占星师困惑    时间: 2008-8-31 14:51
原帖由 野城 于 2008-8-31 15:45 发表



直译意译之争,以诗译诗并不一定就高明,所谓诗不可译,像神曲这种长篇当时译成散文是比较合适的,求个意境转换,就已经很了不得了


这个只能说怎么看了,不同的翻译还需要看本身译者的水平和能力

黄国彬的翻译很好,或者说非常之好。建议对神曲感兴趣的所有人,不妨读读,后面的注释也是非常之多。九歌出版社就跟中国的上海译文一样,他们出的东西,大部分翻译还都不错,当然也有例外的
作者: 斐多    时间: 2008-8-31 14:54
《哈德良回忆录》我也翻了翻,不知怎么的觉得很“作”,不知道是翻译的问题还是作者本来风格如此。
作者: 斐多    时间: 2008-8-31 14:56
谢谢斑竹推荐,我手头上也带了一套田德望的,如果能买到黄国彬的译本,那可好好欣赏一番啦。
作者: 野城    时间: 2008-8-31 14:58
原帖由 斐多 于 2008-8-31 15:47 发表


野城说的是从梵文翻译过去吗?还是从中文?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8-8-31 15:43 发表


地藏经本身就是梵文的,不需要从中文来翻译成外语。


如果用梵文翻译,请问用什么梵文,17世纪以后的梵文是现代梵文,可以说是殖民产物,用它来翻译古梵文佛经相当地不可靠

可问当下又有几个古梵文大师建在,又同时精通E文

如果梵文汉文同时借鉴翻译还要精通佛法,可以找季羡林,可到处传的是他“提前逝世”生死未卜的传闻
作者: Donccer    时间: 2008-8-31 15:01
勃朗宁      咋那么熟悉
作者: 野城    时间: 2008-8-31 15:05
中国佛教包括南传藏传,是佛法在中国不同时期的体现
可以说完整的佛教传承在中国,梵文固然重要
但读藏文汉文经典成就的修行人也很多,不一定非要懂梵文
其实佛法是超越语言的,翻译佛经者不论用什么语言,首先必须是个大修行人
光是搞理论翻译的宗教研究者是很难翻译的,鸠摩罗什、玄奘都是出国深造深得佛法精髓才敢翻译的,汉传的本子多是他们译本
作者: 占星师困惑    时间: 2008-8-31 15:08
原帖由 野城 于 2008-8-31 15:58 发表





如果用梵文翻译,请问用什么梵文,17世纪以后的梵文是现代梵文,可以说是殖民产物,用它来翻译古梵文佛经相当地不可靠

可问当下又有几个古梵文大师建在,又同时精通E文

如果梵文汉文同时借鉴翻译还要精通佛法,可以找季羡 ...


国外懂梵文的好像很多吧,我只知道现在国内懂梵文的不是很多了,但是也不用担心,北大就开的教授梵文的课程,用的是季羡林翻译的STENZLER,而且即使日后季先生故去了,满足你的这个又懂梵文,又懂英文的也有段晴和钱文忠等人,钱老师就是北大教梵文的

另外,不是用梵文翻译,而是应该从梵文翻译,地藏经,如果我记忆没错的话,应该原文是梵文的。

干嘛要梵文和汉文同时借鉴?直接从梵文原文的翻译成某国的外语不就得了,干嘛跟汉文要挂钩
作者: 占星师困惑    时间: 2008-8-31 15:12
原帖由 野城 于 2008-8-31 16:05 发表
中国佛教包括南传藏传,是佛法在中国不同时期的体现
可以说完整的佛教传承在中国,梵文固然重要
但读藏文汉文经典成就的修行人也很多,不一定非要懂梵文
其实佛法是超越语言的,翻译佛经者不论用什么语言,首先必须是个大修行 ...


我跟你说的根本就是两回事,你说修行,而我说的是研究,
做佛学研究,无论如何是应该学梵文的。
作者: 斐多    时间: 2008-8-31 15:18
原帖由 野城 于 2008-8-31 15:58 发表





如果用梵文翻译,请问用什么梵文,17世纪以后的梵文是现代梵文,可以说是殖民产物,用它来翻译古梵文佛经相当地不可靠

可问当下又有几个古梵文大师建在,又同时精通E文

如果梵文汉文同时借鉴翻译还要精通佛法,可以找季羡 ...


这个问题完全因斑竹说地藏经是梵文,不需从中文翻回去而起。我对版本的问题一无所知:地藏经是否还存有梵文本?如果没有,那么从中文翻译,也没有什么不妥。
顺带想到,季羡林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好像是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这本小书里面,说最初的佛教经典本不是梵文,甚至佛陀是有些反对梵文的。而且佛陀也并不反对入乡随俗,不同的人可以用不同的语言纪录和诵读。
作者: 野城    时间: 2008-8-31 15:19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8-8-31 16:08 发表


国外懂梵文的好像很多吧,我只知道现在国内懂梵文的不是很多了,但是也不用担心,北大就开的教授梵文的课程,用的是季羡林翻译的STENZLER,而且即使日后季先生故去了,满足你的这个又懂梵文,又懂英文的也有段晴和钱文忠等人,钱 ...



我前面说了,和我聊的是一汉学家,你又忘记了
就算季老翻译地藏经,难道不借鉴汉译版本么,可惜他没翻,季老的关门弟子钱文忠就能翻了?他如果佛学造诣不在季老之下还有可能,如果光是就语言水平的高低,和翻译佛经没多大关系,古时翻译佛经的是什么人,是玄奘这种级别的,现代人古汉语都搞不定,搞梵英译佛经,我不抱什么希望

不过要提一点,西方确有搞佛学的牛人,大多也是钻研藏传体系的,就鲶鱼那书贴里的马修,身体力行30多年,已经算西方人在佛学研究的前沿了,他也没胆去翻译佛经哦
作者: 斐多    时间: 2008-8-31 15:20
原帖由 Donccer 于 2008-8-31 16:01 发表
勃朗宁      咋那么熟悉


嘻,勃郎宁和夫人的一段爱情佳话----八卦的人不可错过哦
作者: 野城    时间: 2008-8-31 15:22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8-8-31 16:12 发表


我跟你说的根本就是两回事,你说修行,而我说的是研究,
做佛学研究,无论如何是应该学梵文的。


你曲解我意了,我说是凡能翻译佛经的人大多是修行高者,单是搞理论研究没有一定证悟的的很难去翻译
佛经不在字里,翻译佛经也不是翻译字这么简单,算了,如果我一发挥,你又说我要传道了,不说了

学梵文是一定的,我有空就会学,能拜到牛人再说吧
作者: 占星师困惑    时间: 2008-8-31 15:31
原帖由 野城 于 2008-8-31 16:19 发表



我前面说了,和我聊的是一汉学家,你又忘记了
就算季老翻译地藏经,难道不借鉴汉译版本么,可惜他没翻,季老的关门弟子钱文忠就能翻了?他如果佛学造诣不在季老之下还有可能,如果光是就语言水平的高低,和翻译佛经没多大关系,古时 ...


你光说他汉学家,我都不清楚汉学家为什么要翻译佛经?而且是怎么个翻法,翻译成外语?翻译成外语,完全可以让懂梵文的人去考虑,干嘛跟汉学搞在一起?难道是研究中国禅宗?还是藏传佛教?是你自己没有讲明白

你说的后面的我赞同,翻译一样东西,无论是佛经还是其他宗教或者文化典籍,必须得钻进去,成为这方面的专家,这样才能把东西搞得有质量,如果单纯只是语言的话,那很多东西就好办了
作者: 野城    时间: 2008-8-31 15:32
原帖由 斐多 于 2008-8-31 16:18 发表


这个问题完全因斑竹说地藏经是梵文,不需从中文翻回去而起。我对版本的问题一无所知:地藏经是否还存有梵文本?如果没有,那么从中文翻译,也没有什么不妥。
顺带想到,季羡林先生曾写过一篇文章,好像是在《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 ...



地藏经当然是梵文翻译过来的,翻译者实叉难陀,译于唐代,如果不是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那就是伪经了,或者是梵文的论著,解释佛经的,那也不能叫经了

佛经都是佛说阿难笔录的,季老那文恰好说明了佛经翻译成其它语言流传的可能性,佛祖是否反对梵文我不得而知,但佛经原本都是以梵文记录的,现在是否能找到梵文版的地藏经也没人知道了,反正当下的时代不是翻译佛经的时代喽

另外提到一点藏传佛教有意思的地方,当时郎达玛灭佛时期,很多僧人把经书和法器藏匿起来,发现这些藏品的叫做伏藏,只能期望有更多的伏藏师能找到更多古本了
作者: 野城    时间: 2008-8-31 15:33
原帖由 ilmctz 于 2008-8-31 16:31 发表


你光说他汉学家,我都不清楚汉学家为什么要翻译佛经?而且是怎么个翻法,翻译成外语?翻译成外语,完全可以让懂梵文的人去考虑,干嘛跟汉学搞在一起?难道是研究中国禅宗?还是藏传佛教?是你自己没有讲明白

你说的后面的我赞同,翻译 ...



对啊,他也研究藏传佛学和禅宗,不然我和他扯地藏经和神曲干嘛

闪人了,各位慢聊
作者: 占星师困惑    时间: 2008-8-31 15:35
原帖由 野城 于 2008-8-31 16:22 发表


你曲解我意了,我说是凡能翻译佛经的人大多是修行高者,单是搞理论研究没有一定证悟的的很难去翻译
佛经不在字里,翻译佛经也不是翻译字这么简单,算了,如果我一发挥,你又说我要传道了,不说了

学梵文是一定的,我有空就会学,能 ...


翻译任何一样东西,都不是简单的翻译字那么简单,这点我很认同。我理解中的传道就是不能说出具体的为什么(不是那种表面的),就是一个劲的“好好”的不停,这个我是不允许的,如果单纯讨论佛教,我一定双手欢迎。你好藏传佛教,我小时候喜欢的是中国的禅宗。

梵文既然有兴趣,那就努力吧,我大学的时候学过一些,不过。。。。。很汗颜,现在基本上忘了,而且也不是很感兴趣了
作者: 占星师困惑    时间: 2008-8-31 15:38
原帖由 野城 于 2008-8-31 16:32 发表



另外提到一点藏传佛教有意思的地方,当时郎达玛灭佛时期,很多僧人把经书和法器藏匿起来,发现这些藏品的叫做伏藏,只能期望有更多的伏藏师能找到更多古本了


这段很有意思,我当年看西藏历史的时候,就很感兴趣。其实如果有可能应该把当年在西藏那场佛学教派的大争论讲讲,最好能讲清楚,各个教派对佛学看法的异同
作者: 斐多    时间: 2008-8-31 15:42
原帖由 野城 于 2008-8-31 16:22 发表


你曲解我意了,我说是凡能翻译佛经的人大多是修行高者,单是搞理论研究没有一定证悟的的很难去翻译
佛经不在字里,翻译佛经也不是翻译字这么简单,算了,如果我一发挥,你又说我要传道了,不说了

学梵文是一定的,我有空就会学,能 ...


不光是翻译上有相似的争论,在研究方面也有。有人主张独立学者的研究更好,有的认为信徒的研究更好,谁也没法说服谁。多一种选择,多一种视角,总不是坏事。
作者: 斐多    时间: 2008-8-31 19:06
原帖由 野城 于 2008-8-31 16:32 发表



地藏经当然是梵文翻译过来的,翻译者实叉难陀,译于唐代,如果不是梵文翻译过来的经典,那就是伪经了,或者是梵文的论著,解释佛经的,那也不能叫经了

佛经都是佛说阿难笔录的,季老那文恰好说明了佛经翻译成其它语言流传的可能 ...


谢谢指教。其实我问的是梵文本还现存不。
我读阿含经的时候,在大藏经的目录看过分类,粗略知道经、律、论的区别。
我记得在季羡林的那篇文章里面,他认为佛经初结集时,应该是用印度某个地区的方言写成。当时的梵文是贵族的语言,所以佛陀不是很赞成使用它。
我上网搜了一下,找到一篇季羡林先生的《再论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http://www.chibs.edu.tw/publication/LunCong/004/91_124.htm

正是我在他那本小书里面看到的其中一篇文章。为了方便大家,我把他的一些观点复制如下:

我主要研究的是原始佛教的語言政策︰它是否規定了一種語言做為標準語言?它是否允許比丘們使用婆羅門教的聖語梵文來學習佛教教義?我的結論是︰原始佛教不允許比丘們使用梵文來學習佛教教義,它也沒有規定哪一種語言做為標準語言,它允許比丘們用自己的方言來學習佛所說的話。

據我們現在的推測,佛典形成的過程大概應該是這樣的︰佛陀本人不會有什麼著作,這一點是可以肯定的。但是他卻不可能沒有一些常說的話,佛典裏面有關十二因緣的那一段經文可能就屬於這一類。當時沒有書籍,學習經典都是師傅口授,弟子口學。最初口授口學的一定就是佛陀經常所說的一些話;因為這些話一聽再聽,一傳再傳,就比較牢固地印在徒弟們的記憶裏,時間一長,就形成了佛典的基礎。在這個基礎上,隨著時代的推移,一代一代的師傅和徒弟逐漸增添上一些新的東西,到了編纂寫定的時候,已經是一部比較大的書了。


既然佛陀本人,以及佛教初期那些大師都是東部人,說的是東部的話,最初這一部佛典,也就是我們所謂的原始佛典,也就應該是用東部方言寫成的。不這樣,是無法理解的。


-------------------------------------------------------------------------------------------------------------------

这篇文章还有不厌其烦的论证、考据、语言和文献之间的对比和分析,历史的演变等,我不能一一复制过来了。
作为一家之论,供各位参考。

大家如果还读过什么翻译的好的通俗读物,小说,诗歌、散文等,不妨也推荐下
作者: 斐多    时间: 2008-9-5 18:45
前面有人提到尤瑟娜尔,我又想到,尤瑟娜尔自己也翻译的,好像她对维吉尼亚 伍尔夫情有独钟,翻译过她的作品。可是有人批评说她翻译的风格距离原作太远,过于雕饰了。这似乎说明了尤瑟娜尔自己的写作风格。
这样的写作风格我觉得是比较危险的,特别需要内容的深度来支撑,否则就容易流于肤浅华丽,无病呻吟(这股风在国内正流行),写得好就有诗意,很美。
尤瑟娜尔还有本小书《东方奇观》。里面有她模仿各个国家不同风格写出的异国故事。我记得日本的那个故事有《源氏物语》的影子,说的是一个女人爱慕源氏,源氏也很喜欢她,但是她总是蒙着脸还是怎么的。里面还有个中国的故事,我觉得写的是王维,里面也颇有些中国古典的味道。这本书不算她的大作,但是从她的这些小作品里面,可以看到她对异国文化的理解和模仿能力,胃口之大。
《源氏物语》,丰子恺先生翻译的也是非常好的。
作者: 野城    时间: 2008-9-7 18:23
原帖由 斐多 于 2008-8-31 20:06 发表


谢谢指教。其实我问的是梵文本还现存不。
我读阿含经的时候,在大藏经的目录看过分类,粗略知道经、律、论的区别。
我记得在季羡林的那篇文章里面,他认为佛经初结集时,应该是用印度某个地区的方言写成。当时的梵文是贵族 ...



哪里,这么交流很好,留言了,最近忙就不码字了
作者: tintinetmilou    时间: 2008-9-10 13:09
提示: 作者被禁止或删除 内容自动屏蔽
作者: 斐多    时间: 2008-9-10 15:33
推荐几本你觉得好看的法文书?




欢迎光临 新欧洲·战法 (https://bbs.xineurope.com/) Powered by Discuz! X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