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他们同与你生活在巴黎,可人们却永远“不习惯”他们的“习惯”… ...

珮宇 2016-10-26 16:29 1356人围观 新闻中心



SDF:无家可归者(sans-domicile-fixe),在19世纪末,这个缩写出现在警局的记录里或是被一些慈善机构在登记时用来形容流浪汉。而真正成为日常用语是在1990年,随着由穷人负责售卖的街报《Macadam》和《Réverbère》的诞生,以及无家可归者的流动专救车的建立,SDF成为众所周知的专用名词,被用来专指所有无家可归的流浪者,他们或躲在某一个像停车场或废弃加油站这样能遮风挡雨的地方,或偶尔借宿在一些提供临时住宿的救济中心或家庭,亦或是在广场台阶、公园长椅、地铁站台这样可以睡觉的城市角落里徘徊。如今,巴黎的SDF数量与日剧增......

屏幕快照 2016-10-26 16.36.28.png
图片来源:巴黎人报

《巴黎人报》的数名记者近日走上巴黎街头,“偶遇”了生活在法国首都街头巷尾越来越多的流浪者们。他们早已“习惯”了这样的巴黎生活,可人们却似乎永远“不习惯”他们的存在......

已经是晚上1点30分了,他躺在Austerlitz大桥对面的长椅上,将手揣在空空如也的口袋里,却久久不能入睡。今晚是37岁的Jérôme四年来第一次流落在外,“我离开时什么都没有说”,他咬紧牙关说道,“我要在巴黎流浪”。据悉,目前仅巴黎市内就有7000人无家可归,而六年前的数字不到5000。

深夜走上巴黎最受欢迎、最美的街区,记者看到的现实让人难以承受,在昏暗灯光的照射下,路边时有蜷缩在角落的人,他们用层层叠叠的旧衣服甚至是废纸箱或旧报纸盖住自己,尽量不让自己暴露在深夜的寒风细雨中,这样的画面让观者触目惊心。在Ourcq通道里,一位瘦骨嶙峋的伊朗难民蜷缩在一件单薄的羽绒被里;在Bastille的一个自行车站,一个酩酊大醉、衣衫褴褛的女人窝在一堆破烂的“行李”里;在RER的走廊里,一位步履蹒跚的赤脚老年背着他唯一的行李-一个塑料袋来到一个广告牌的下边准备在这里度过这个夜晚;一对夫妻带着两个分别只有1岁和7岁的孩子,靠在塞纳河边的桥墩上,将孩子们围在两人的中间…这样的场景在如今的巴黎比比皆是。

屏幕快照 2016-10-26 15.56.18.png
图片来源:巴黎人报

115,这是专门负责救助无家可归者的电话,他们会提供给流浪者一些可寄宿家庭或是慈善机构的信息,然而, 在采访中记者得知,如今拨打这个电话,几乎很少还会有空位。相关社会机构称已在巴黎十六区建立了新的紧急救助中心,巴黎市政府承诺两周内会投入使用。

屏幕快照 2016-10-26 15.56.41.png
图片来源:巴黎人报

一位中年女性流浪者向记者讲述:“有时候,人们会假装看不见我,有时候会小心翼翼的避开我,不管是哪一种,都不是正常对待一个人的方式,有一次,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孩朝我走过来,她让我想起了我的孩子,还有几步远,我就可以摸到她的脸,然后她的母亲就把她抱走了,她跟自己的女儿说 ’不要靠近像这样的人’……不过,无所谓,我已经习惯了,该习惯的是他们...... ”

如果有所选择,他们不会去“习惯”这样的生活,但如果无法帮助他们拒绝和摆脱这样的选择,请尊重他们的“习惯”。



原作者: 珮宇

最新评论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