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中国正逐渐成为国际经济议题的命题人

旻塔Grince 2016-9-6 16:52 195人围观 战报

1473117239289142.jpg

当今的世界经济体系仍然是二战后布雷顿森林体系的延续,世界银行、世界货币基金组织、世贸组织作为其三驾马车在当今的世界经济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相当长的一段时期内,以西方七国为代表的发达国家组成的G7牢牢控制着世界经济的话语权,他们所做的决定足以应对全球经济问题。

然而,自1999年亚洲金融危机之后,二十国集团G20作为危机应急机制产生,但当时只是财长级经济论坛。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之后,深陷次贷危机的美国向中国寻求支持,提出将G20提升为二十国首脑峰会,并且也得到其他国家、组织的响应。每一次危机的出现都意味着一次格局的变化,与全部由西方大国组成的G7相比,G20峰会地位的提升,意味着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与影响力在显著增长,旧的G7组织已经不再能独立应对全球性问题,发展中国家的声音也不再是无关紧要。

作为当今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在国际贸易中的作用越来越重要,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最大货物贸易国、第三大对外直接投资国,人均国内生产总值接近8000美元。在全球经济低迷的环境之下,中国经济仍然保持着中高速增长,发展与中国的经贸关系成为各国提振本国经济的首要选择。但是长期以来,西方国家控制着世界经济的话语权,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影响力仍然有限。

正如中国社会科学院财经战略研究院研究员张德勇在参加由海外网举办的主题为“G20杭州峰会:世界经济与中国方案”的金台沙龙中发言指出,中国在处理国际事务上要学会设置议题,而不是只会去反驳别人。

本次G20峰会在中国杭州举办,这是该峰会第一次在中国举办,参与国家、组织之多,也创下历届峰会之最。本次G20杭州峰会是中国在世界经济低迷的状态下进行的一次重要的主场外交,对于应对全球性经济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世界各国能否按照中国的既定主题进行讨论,将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国际议题设置能力。如果中国提出的建议和方案受到与会国的广泛认同,那么说明中国在国际议题设置方面已经有了一定话语权。张德勇指出,中国要提高“讲故事”的能力,就好像写文章,要有好的题目,然后再去做出好的内容,这次G20的主题“创新、活力、联动、包容”就很好。

以往,G20经常被指责为是“清谈会”,认为其只是一个松散的经济论坛,各国之间国情、发展程度、面对问题等都不同,很难取得广泛的认同。在G20会议召开之前,法新社、纽约时报等一些西方主流媒体都不看好本次峰会,甚至一些媒体认为,各国之间的政治问题可能会将G20杭州峰会的经济主题拉偏。土耳其未遂政变,乌克兰悬而未决,难民问题、叙利亚问题、萨德问题……这些都可能成为杭州峰会主题的干扰因素。

但事实证明,本次G20峰会可谓是硕果累累。5日下午G20杭州峰会闭幕式后,中国国家主席习*近*平出席记者会,向中外记者介绍峰会成果和会议情况。G20国家共达成九项共识,其中就包括创新增长方式、加大结构性改革、向长效治理机制转型等内容。

事实上,本届G20杭州峰会围绕“构建创新、活力、联动、包容的世界经济”的主题,就加强宏观政策协调、创新增长方式,更高效的全球经济金融治理,强劲的国际贸易和投资,包容和联动式发展,影响世界经济的其他突出问题等议题展开讨论。本次G20峰会的主题与中国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紧密相关,向世界展示了中国的发展经验。同时中国也向疲软的世界经济开出了“中国药方”,即加强宏观政策统筹协调;创新发展方式,挖掘增长动能;完善全球经济治理,夯实机制保障;建设开放型经济,继续推动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落实2030年可持续发展议程,促进包容性发展。概括起来就是:积极的财政政策、稳健的货币政策、结构性改革。在具体行动上,中国提出的“一带一路”倡议能够与G20峰会的全球基础设施建设中心互动,直接有效的帮助沿线国家经济发展。在供给侧改革方面,中国“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牺牲经济增速为代价,主动降低粗钢生产,同时加强需求侧管理,展现出中国的国际责任感。正如习*近*平主席明确提出的:G20不能成为清谈馆,而是成为行动队,积极促进G20峰会由应急机制向长效机制转变。

峰会前那些质疑本届G20能否取得成效的国际主流媒体也开始承认这次峰会的成果。英国广播电台BBC发文称“世界经济状况在正式会谈议程中占据重要地位”。纽约时报也发文称赞中美共同批准《巴黎协定》,加强了中美两国在气候变化问题上的伙伴关系。

本届G20杭州峰会只是中国展现大国风采的一个缩影,中国将会以负责任的形象来帮助世界经济恢复。在重大国际议题上,中国不能只是做被动的答题者,更要采取攻势,扮演国际经济议题的命题人。一方面这是发展中国家发展壮大的必然结果,另一方面也是世界经济格局变化的必然选择。(文/李鹏宇)

    转载请注明来源海外网(www.haiwainet.cn),否则将追究法律责任。


原作者: 李鹏宇 来自: 海外网

最新评论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