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丑闻”、“引起公愤”、“2016最具种族歧视广告”,相信最近两天这些字眼不停地轰炸着你的每一个社交网络页面。中国一则洗衣液胶囊的广告可谓红遍了全世界,光就法国媒体来看,此时此刻,关于这则广告“歧视黑人”的相关报道还在谷歌新闻首页上持续更新。当然,这则内容几乎全部是“借鉴”而来的广告所掀起的波澜绝不止这样。 广告里,一名年轻中国女子正打算洗衣服,一名黑人拿着油漆桶突然出现,脸上沾着白色油漆痕。两人眉目传情后,黑人男子走向她,快要接吻前的最后一刻,中国女子把洗衣液胶囊塞进黑人男子嘴里,然后把他塞进洗衣机。过了一会儿,从洗衣机里出来一个白白净净的亚洲男子,随后两人相视而笑。至此,这则广告的内容被指责含“种族歧视”并不为过。 外媒哗然 法新社报道称,中国在史上没有经历过非洲移民问题,但近几十年,中国成为亚洲最大的贸易伙伴以来,在中国,尤其是广东,非洲人民数量增加。此外,由于中国传统中对女性肌肤白皙更为赏识,人们对肤色黑的人有一定的歧视。 所谓的“舆论哗然”,外媒的指责大致就是这两个方面。首先,« Buzz Deed»报称,很多黑人都感到自己在中国人眼里有固有的愚蠢形象,黑人在中国属于少数群体,而中国对于“少数族群的歧视由来已久”就如同“汉族对其他少数名族的歧视”。除此之外,还有像 «BFM»等媒体称,中国人向来“以白为美”,广告商为了讨好顾客而对黑种人的这种歧视行为只能说明中国人对于种族歧视的敏感度不够。 《环球时报》记者27日联系到该产品的生产商上海雷尚化妆品有限公司,负责人王先生表示,这则广告是2016年初拍摄的,纯粹为了宣传产品。当被告知该广告在国外引发争议后,王先生说,“可能是他们太敏感了”。王先生还说:“我们其实没有对外发布完整版广告,投放时用的是5秒精简版本,里边并没有黑人出现。我们也不知道完整版是怎样被传出去的。” 不过,记者在“俏比”的微信公众号上看到,今年3月31日,该公司首发了50秒完整广告。在更早的3月5日,公号发布了一则预告消息,标题是“这是一个讲述黑叔叔、小鲜肉、性感女神的‘三角恋’故事”。记者27日晚些时候再查看该预告消息时,发现内容已被删除。 是“歧视”还是“无知” 华盛顿邮报报道中称,许多在义乌的黑人大学生表示“生活很艰辛”,但法国 « 世界报 »采访到一名来自刚果的大学生,他表示:“大部分中国人看我们都怪怪的。刚开始的时候,我感到内心很复杂,但慢慢的,我学着接受这种状况。我知道那没有恶意,很简单,只是因为中国人对于非洲还保留着死板老旧的印象,他们要学着了解我们。” 另外一名从事大学生奖学金特质的研究员表示:“中国人不区分非洲黑人、美国黑人和非洲-加勒比黑人。中国把他们统称为 ‘黑人’,也对他们存有非常多的刻板印象,比如他们体能过人、他们舞艺超群、或者当然还有他们很暴力。” 所以换位思考,当再有外国人问你“中国人是不是都吃狗肉?” 之类的问题时,请不要气急败坏,那只是因为他不了解,并且如果你还有些许时间,请耐心跟他聊聊你自己的国家。 言归正传,诚如法新社的报道,中国历史几乎没有非洲人的参与,但如今同为“第三世界”国家的人民,中国人这些片面的、错误的、甚至是歧视的“刻板印象”又是从何而来的呢? 今年奥斯卡颁奖典礼上,极力反抗歧视黑人的黑人主持人却干出了歧视亚裔的事。 人类是发展的,文明是进步的,国际社会对于反对歧视也是达成共识的。然而...... “逆向歧视”也是“歧视” 文章开头,我们说道这则广告内容是“借鉴”来的,“借鉴”的正是9年前一则意大利洗衣液的广告。 同样的音乐,同样的创意,唯一不同的是前者塞进去黑人出来的亚洲人,而后者塞进去的是赢弱的白人出来的是强壮的黑人,片尾的口号是“有色更好”。 此处仅引用维基百科的一段解释:“逆向歧视,是一种借由优惠少数群体,以对抗主流群体固有优势的差别性待遇措施。群体由种族肤色、性别、族群或其它因素来界定。相较一般的歧视概念(即“弱势团体”的成员因其身份受到不利对待),“逆向”歧视是指“强势团体”的成员因其身份失去或减少过去结构性的优势待遇。 再引用某网络辩论节目里的一句辩词:“所谓社会的发展就是允许我们在追求平等的基础上再去挑毛病”。 说到“种族歧视”,西方世界的发展始终与“种族歧视”纠缠不清,始终站在被动位置的华人也许从来没有想过自己有朝一日会成为“主动方”,但不论是因为“无知”还是“无意识”,中国如今的一言一行都能受到全世界的关注和指正,实际上是对早早戒掉这种恶习的警醒和鞭策。 最后送上几张被评为近几年最优秀的“反种族歧视”的宣传海报,希望这个世界拥有一颗无国界无差别的同理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