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月初,新欧洲联合新浪微博与乐视体育对2016年马拉松赛事进行了全面报道,我们前方的记者对参赛选手进行了专访,记录了一群跑步爱好者的故事。 三十而立 “亭亭玉立”的立 2016年4月3日,邓晓爱和丈夫董斌抵达巴黎的第二天,早上8点30分,当晨光掠过布满雕塑的临街屋檐洒在熙熙攘攘的香榭丽舍大街,随着发令枪的一声信号他们踏上了42公里的征程,与他们并肩作战的是来自全球160个国家地区的五万七千名参赛者。 穿过绿色的起跑门,随着拥挤的人流和街边观赛市民的呐喊声,他们向着大街尽头矗立在协和广场上的摩天轮出发。“那感觉太不一样了!”晚上我们在香街的一家餐厅见面,晓爱跟我们聊起上午参赛的感觉还是一脸兴奋,“看到那些给我们加油的人,就感觉自己属于这个地方,比起旅游的走马观花,用双脚来丈量一个城市的感觉太棒了!” 邓晓爱和董斌4月2日在巴黎马拉松博览会上领取号牌 晓爱和董斌依旧穿着上午完赛时荧光绿色的纪念衫,胸前的“FINISHER”(完赛者)字样格外醒目,这并不是他们第一次参加马拉松比赛,相识十年来,两人相伴在世界各地参加马拉松比赛,其中包括全球六大马拉松赛事之一的东京马拉松赛。说起两人的跑步经历,晓爱打趣道,“我俩总是很倒霉”,今年一月他们在香港参加山地马拉松赛正值极端天气,山道结冰,他们在冻雨中耗时七个半小时完成了比赛。而今年的巴黎马拉松赛完成得也不尽顺利,开跑七公里后,体内电解质失衡引起的呕吐和手脚发麻让晓爱被远远地甩在了大部队后面, “收容车就跟在我们后面”,车后便是工作人员清扫赛场以解除道路戒严,“压力太大了”。 身体的不适并没有让这场巴黎之旅失色,参赛这天是邓晓爱的三十岁生日,她在身后用英语写了句“Today is my birthday”(今天是我的生日)下面用法语写着“生日快乐”,跑步前很多人看到了这块牌子,比赛时经过晓爱身边都会向她祝贺,英语、法语,还有误以为他们来自日本的参赛者用日语向晓爱送上生日祝福,“我实在是太感动了,以前从没发生过这样的情况,我真的是边跑边哭”。 图片来源:邓晓爱朋友圈– 两人在终点穿完赛纪念衫佩奖牌合影 赛道上状态最不好的时候,董斌一直陪着晓爱。说起两人的相识结缘,晓爱告诉我们,“当初我大学室友还挺看不上他的”,董斌小眼睛,寸头,按晓爱的话说“长得挺坏”,“可时间久了才会发现谁才是真正关心你的人”。结婚五年来,两个土生土长的北京人也遇到过磕磕绊绊,但一起跑在路上的日子让他们的关系更加紧密,晓爱说,当自己奔跑在自然里才会真正领略到大自然的力量,因而她常常保持一颗敬畏之心,而世界各地的见闻让她离自己的梦想更近一步,“做一个有趣的人”。 董斌话不多,周游世界的阅历让他对各个国家的风土人情有了不同的认识。今年他们将要迎来自己的孩子,“我得给孩子做个榜样,各个国家怎么样我得知道,不然怎么去跟孩子说”,对小两口的未来,董斌有着自己的打算。 跑步对于两个“玩心”很大的人来说是一种放松与享受,更是某种与内心的对话,马拉松的四十二公里正如一段丰富的体验,只有身在其中才能体会到其中的苦辣酸甜,正如董斌赛后在朋友圈写的一样,“马拉松就像人生一样,每一公里都有不同的状态,不同的感受”。 四十而惑 巴黎马拉松的前路在哪儿? 创立于1976年的巴黎马拉松已经跑入第四十个年头了,今年共吸引了全球160个国家的五万七千名参赛者报名,经过42.195公里赛道的征途,其中的41708人抵达终点。 正如海明威所说,巴黎是一场流动的盛宴,她的美与邪,红与黑,善于恶都包含在如同“盛宴”般的洪流里席卷着每一个来到这里的人。在巴黎马拉松的赛道上,超过40%的参赛者来自国外,三千名志愿者服务于此项赛事,近25万名观众在巴黎的街头为参赛者呐喊助威。如果这些数据都不能令你明白其规模之大,那么我们从另一个侧面来看,在这一天,五万多名参赛者会吃掉7吨苹果、16吨橙子、22吨香蕉并消耗超过48万瓶饮用水。而正是这样一场规模浩大的赛事,却也因其管理混乱而受到诟病。 选手们跑过埃菲尔铁塔前,这里是三十公里补给站,之后的十几公里对于每一个参赛者来说都是整场比赛最艰难的路途 在采访中我们注意到,除了出发点、终点和重要补给站处设立了护栏外,其他路段都采取开放式赛道,而在卢浮宫附近,我们就发现一群来自国内的旅游团在导游的带领下横穿赛道阻塞了大批行进的参赛者。此外,巴黎马拉松在其他方面也和国际顶级赛事有差距,相比创赛仅有10年便跻身全球最大马拉松比赛的东京马拉松赛,前者在赛期博览会规模、组织秩序方面都被落下不少,很多参加过东京马拉松的跑友都为其高度的秩序性惊叹,不管是从赛前登记还是到赛后纪念品领取,一切都做得仅仅有条,且观赛民众的数量也要比巴黎多。另一方面,从补给品丰富程度上看,巴黎马拉松并不提供功对调节人体电解质平衡有帮助的运动饮料,仅提供一些常规补给。 赛道沿途是来呐喊助威的市民 当然,巴黎马拉松也不是一无是处,采访中我们能看到主办方的用心之处:印满参赛者名字的环形墙,每年造型不一、充满设计感的奖牌,沿途自发组织的民众和乐队表演……而且,能号称“全球最美马拉松”(Le plus beau marathon du monde)的也只有非巴黎马拉松莫属了。 天命不知 道法自然 第一次见“温叔”时,他正跟一群跑友在塞纳河上一处公园里训练,这里是“巴黎跑友会”平时训练的地方,汇集了巴黎热爱跑步的华人,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而“温叔”正是这群人中的灵魂人物。 “温叔”穿着跑团队服“熊猫衫”接受我们的采访 “四十岁的时候觉得身体不如以前了,就打算开始跑步”, 对于七十年代末在清华田径队名噪一时的“温叔”来说,身体状况出现问题让他下定决心重拾跑步,他买了块运动手表来统计每次锻炼的数据,而这块手表倒成了督促他坚持锻炼动力。“温叔”是个有好胜心的人,体现在跑步上,便是他总是不停地寻找目标,努力地实现并享受其中的满足感。而提起“挑战”,对他来说,跑马拉松的人都是在挑战自己,一个积极向上的态度是最重要的。 在团体训练中,温叔在统计团员“六分钟体能训练”数据 “温叔”其实叫“文殊”,六十年代生人,十年前开始跑步,因为资历老,便被跑友圈的年轻人们称为“温叔”。在跑团里,“温叔”是年轻人们的榜样,他是目前巴黎跑友圈里唯一一个有资格参加波士顿马拉松赛的跑友,作为大满贯赛事之一的波士顿马拉松参赛门槛极高,全球仅有10%的马拉松爱好者可以达到参赛指标。 团队里大部分都是年轻人,这让“温叔”觉着和他们在一起自己也变得更有活力了,这里不仅是一个跑步爱好者联盟,更像是一个大家庭,采访中大家打趣道,“以后让温叔开个幼儿园,大家都把孩子送去”。而在这个“大家庭”里,跑友们不仅在此结识,还有相爱,我们在采访中遇到一对情侣,他们便是六个月前在团队活动中见面的。 跑团里结识相爱的情侣 说起对跑步运动在国内的发展,“温叔”告诉我们,中国人好静不好动,尤其是老年人过早放弃自己的生活,把所有的希望放在下一代,其实五六十岁的我们还正年轻。但令他欣喜的是,这两年参加跑步的人数越来越多,年轻人也加入了跑步爱好者的队伍,在跑团里我们认识了一个叫陈张弛的男生,从清华大学数学系毕业后他来到法国继续自己的学业。1994年出生的他已经参加过国内外六次马拉松赛事了,跑步对他来说既是从小的爱好,也是学习之余放松的好办法,“到户外跑跑步,吸吸新鲜空气也是一种补给”。 清华“学霸”陈张弛 “温叔”认为,马拉松不仅是一种运动,也是海外华人融入当地社会的方式,“向外国人展示咱们中国人正能量的一面,能让外国人更好地接纳咱们”。年逾六十的他,带着对马拉松的热情跑过了多个国际赛事,而他却常以一颗平常心自勉,战胜自己而不是战胜他人,也许正是这份勇气,让“温叔”在这个该知天命的年纪依旧保持着活力,在享受跑步的过程中实现属于自己的“道法自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