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小城之殇,重回“圣战者摇篮”莫伦贝克(Molenbeek)

胖丁326 2016-3-25 16:00 1530人围观 战报

你们要去莫伦贝克?一个小时内就能到,一个年轻的当地男人看也没看我们,嘀咕道,“又是记者
布鲁塞尔西部莫伦贝克区(Molenbeek),生活在此的人们已经习惯了媒体的出现,这里是比利时移民图景的缩影:人口密度为比利时其他地区的两倍,以早年移民来此的摩洛哥、土耳其后裔为主,尽管许多人已成为中产阶级,但高达30%40%的失业率仍造成了大批无业的青年,而记者们更为关注的是来自这里的恐怖分子。

screen-shot-2015-11-21-at-08-57-47.png
图片来源:wordpress.com

法媒《L’OBS》的记者Doan Bui形容现在的莫伦贝克为“媒体构成的动物园” : 电视台的话筒杆像是长颈鹿,而纸媒记者们则如同家禽满地寻找谷物一般,在“长枪短炮的海洋”里发掘着新闻点。这个周末,媒体的采访车挤满了这个社区的大街,很多外国记者刚刚抵达就投入了对本周二布鲁塞尔恐袭案的报道中。
记者们在这座城市的几个地点聚集,发生爆炸案的Malbeek地铁站,或是摆满了鲜花和蜡烛的Bourse广场以拍摄人们对罹难者的哀悼,这些景象在媒体看来都是“特殊时期”下布鲁塞尔的新闻点。

1. 莫伦贝克之旅

在莫伦贝克,每平方米都挤满了记者,美国的、英国的、德国的:这里已经变成了国际焦点,各个国家的语言在这里交织。一位当地的老人叹息道,“我甚至看到了日本人,他们谈论着我们这里的事情”莫伦贝克俨然成了“外国城”,而这个面积不大的区域却是整个布鲁塞尔的心脏,它离老城中心仅有三站地铁的距离,而欧洲议会就在几百米开外。

14991396.jpg
图片来源:L’OBS

当记者们来到莫伦贝克看到整洁的大街和建筑时,第一印象便是它和想象中的不一样:这里远不是灰暗的贫民窟。因此我问自己 : “这里真的是‘圣战者之城’吗?”在莫伦贝克的每一天,我都这么问自己。
欧洲研究院教授、法国哲学家阿兰·巴迪欧(Alain Badiou)此前在巴黎公共剧院的演讲里阐述了他的观点:中产阶级作为西方的主体内心充满了矛盾。一方面,他们自我感觉良好,自认为是现代生活方式的创立者和守护者;另一方面,他们持续受到来自无产阶级的威胁,而无产阶级正包含了赤贫者、难民、穆斯林等等。为中产阶级发声的媒体,在政府的主导下自然会将中产阶级的恐惧引向与无产阶级的对立,人们不再抱怨政府管理不善,而是对那些“被遗弃者”心怀成见。

7321161.jpg
图片来源:francetvinfo.fr

在城市广场(Place Communale),200多名记者日夜守在广场边上一栋房屋的门前,这里是巴黎恐袭案主谋萨拉赫(Salah Abdeslam)父母的家。媒体们守在老人的窗下,不停地敲门希望得到采访的机会,他们希望萨拉赫的父母能走出来接受采访。等待许久后,嫌疑犯的哥哥走了出来,留下了句“他罪大恶极”便艰难地挤出了人群离开了。


2. 从电视里看到的莫伦贝克

街边商店的经营者们也无不叹息,“这里填满了记者,你看,在大街上除了记者几乎没有其他人,而这些记者不会买任何东西,生意越来越不景气了。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经历了悲伤,而现在的景象只会让我们更难过。年轻人们找工作已经很困难,如今要是他们说自己来自莫伦贝克,就更不用指望找到工作了。”

14991946-retour-a-molenbeek-c-est-donc-ca-djihadland.jpg
图片来源:L’OBS – Quatre-vents大街

另一处电视里常常曝光的地点是Quatre-Vents大街,这是萨拉赫被捕的藏身处。街角杂货店的老板告诉我们,“大批警察忽然涌入这条街,命令人们立即撤离,我们只能扔下水果、蔬菜和其他商品离开。警察说萨拉赫就在附近,就在我们旁边!”
许多关于萨拉赫被捕的视频画面被上传到网上,或是通过电视媒体传播出去,之后媒体的采访车鱼贯而入,聚集在萨拉赫藏身的寓所下。来自各国的记者们问着相同的问题,得到的也是近乎相同的回答。


3. 作为象征符号的莫伦贝克

本周三,布鲁塞尔恐袭案的第二天,莫伦贝克的居民们总算等来了一条“值得慰藉”的消息:警方在布鲁塞尔的另一区Schaerbeek逮捕了一名恐怖分子。“太幸运了,幸亏不是在我们这里,记者这回该去别处了吧”,住在城市广场附近的居民们这么告诉我们。

EPAOlivier-hoslet-714x443.jpg
图片来源:politico.eu

很明显,莫伦贝克充斥着民族主义情绪,“比利时人太天真了!”住在这里的 Michel Sapin22号恐袭后斥责道,同时他指出“社群主义”在莫伦贝克已经不可避免地出现了。媒体和政治家们热衷于制造象征符号,而“莫伦贝克”显然已经成为了移民、种族、恐怖主义等冲突的代名词。我们媒体,仰起头审视和搜刮着这片“贫瘠之地”所剩无几的价值,而这样做的结果,正如这里墙壁上贴满的“我是莫伦贝克人(Jesuismolenbeek)”的标语一般,只会让社群主义情绪愈演愈烈。
阿兰·巴迪欧在他的演讲中阐述道,悲剧的发生会影响大众心理状态,而这种感性主导带来的风险便是激发我们身份认同的冲动。这是一个非常自然的机制,就像家庭受到威胁,其成员自然就会更加团结,从某种意义上也算是增强了力量。住在莫伦贝克的普通居民,在媒体舆论效应下,无不遭受着某种“阴暗话题”带来的沮丧和不满情绪,“这种受害者心态往往导致身份认同”。而这正中肇事者下怀,他们正希望通过这种战略“让人们失去理智,让情绪占上风”。


本文整理自《L’OBS》的报道和AlainBadiou 去年1123日的演讲

原作者: 小马蓝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3)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