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报记者 寇江泽 杜一菲 “刚刚过去的这个冬天,北京的空气真不错,经常能看到蓝天白云。能明显感觉到去年空气质量变好了。”家住北京市海淀区的张海老人说。 中国国务院总理李克强3月5日在政府工作报告指出,将“推动形成绿色生产生活方式,加快改善生态环境”作为“十三五”时期一大重要方面。中国环境保护部发布的2015年全国空气质量状况,印证了张海的感受:2015年北京市空气质量达标天数186天,同比增加14天。PM2.5年均浓度为80.6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6.2%。 2015年冬季的好天气让北京市民走出家门享受冰上乐趣。人民日报记者 杜一菲摄 蓝天多了起来,这只是中国环境治理见效果的一个侧面。近年来,中国各级政府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以大气、水、土壤污染治理为重点,向污染宣战,生态环境保护取得明显成效。 以新修订并施行的《环境保护法》为标志,环境保护的立法更加全面,执法更为严格。2015年,各级环保部门下达行政处罚决定9.7万份,罚款42.5亿元,比2014年增长了34%。2015年9月,中国公布《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作出生态文明领域改革的顶层设计。 “十二五”重点行业淘汰落后产能任务均提前一年完成,工业本身的排污情况在不断好转,比如说,全国火电行业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排放量累计下降47%和50%。 目前,中国各类自然保护区总面积达147万平方公里,约占陆地国土面积14.8%,高于世界平均水平,85%的陆地生态系统类型和野生动植物得到有效保护。 环保部环境规划院副院长吴舜泽表示,目前中国的治污设施建设已初步完成,污染治理初见成效,跨过污染形势最严峻的历史时期,正处于积极因素不断积累的关键阶段。 但同时,也应该注意,长期制约环境保护的一些机制、体制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很多地方还未树立起绿色发展理念,环境保护需要打“持久战”,“治本”工作任重道远。 “我们要持之以恒,建设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中国。”李克强的讲话表明了中国政府的决心。人们普遍相信,中国的生态环境文明建设是有着政策、民意的强力支撑的。 图为蓝天下的人民日报新媒体大楼。 人民日报记者 杜一菲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