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健康】“哀悼”是一个心理过程

lujia0625 2015-11-7 20:06 1725人围观 新闻中心

中国的丧葬礼仪通常要持续一周或一周以上。比如亲人亡故后,风水先生先来安置摆设、时间日程和礼仪步骤。随即每个家庭成员分别承担各自的角色,在整个过程中按辈分、年龄和男女分担责任。从守夜、叫魂到哭丧等等,各有讲究。这是一个集体或家族式哀悼的方式。

每个家庭成员在此过程中依照他们和亡故亲人的关系,及其在整个家族中的地位重新归位。每个家庭成员各自承载着不同程度的悲伤,比如爷爷的去世,孙女哀伤失去最疼爱她的爷爷,儿子悲伤失去了榜样般的严父,女儿悲伤慈父的一去不返,奶奶百感交集终身伴侣的丧失,丧葬礼仪允许他们消化悲伤,在一种集体模式中追忆过去,面对死亡现实,从而在“白喜事”结束后重新开启未来。




比如哭丧,象征性地以放声大哭抛出死者,接受着分离。这种丧葬礼仪借助家庭的支托,每个人不以孤立的姿态,而是在其家庭结构中得到疏解悲伤的可能性。白喜事,不只是吃吃喝喝一聚而散,而是标注哀悼仪式的告一段落,更确切地说是仪式性集体哀悼告一段落,大家庆祝互相的支持和共同的分担,对包含亡者的过去划上句号,相互鼓励节哀,并积极面对生活的下一章节。


当然,涉及个体的哀悼,只有取决于每个人各自的心理运作了。集体式哀悼以文化的程式给予个体定位和支撑,但每个人化解哀悼的过程和能力因人而异,因其与亡者的关系和亡者在其心理结构中代表的因素而决定。也许面对同样的亲人或挚爱丧失,有人的终身郁结,有人的貌似度过难关却在其它生活细节上表现出不适或症状,有的人可以超越并建立新的具有积极意义的关系等等。


640.jpg


相对于中国式哀悼,西方基督教文化下的哀悼仪式从程式上来说,忏悔、弥撒到下葬非常简洁快速。随着宗教成分的消减,非宗教的葬礼更加简洁。也许正是这种集体仪式上的简化,西方发明的心理学非常钻研“哀悼”的重要性。事实上,“哀悼”运作是每个个体必经的心理过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中国文化中的家族包容性,某种程度上突现了集体仪式有利的一面,而掩盖了个体承受中晦暗的一面。每个人的心理能量更多投注在集体编码中,投注在现实中的他人参照中,于是构筑个人的能量就会相对被屏蔽。




随着中国传统家庭结构模式的解体,婚姻和家庭形式的多样化,在西方文化引领的现代性的冲击下,及与之呼应融合下,个体的存在状态和个体的心理境况被提上日程。比如单亲家庭中的孩子,如何从单一的家庭关系出发构筑多样的人际关系? 出生在法国或幼年来到法国的孩子和青少年,如何在一种悖论性的衔接中,即在代表中国文化的父母辈和代表外部现实的法国文化之间,找到自己的立足点?这都涉及到心理构建和心理功能的立足点。


比如某些留学生或出国打工者,异国不适应性或语言文化障碍可以激起很大的心理波动或身心疾病,那么他与祖国或家庭的分离也许不是不值得重新消化的内容,而这样的分离可以还原到其早年心理构筑中的薄弱点。因此,“哀悼”的运作,对“哀悼”的心理工作,集体仪式有文化的抚慰作用,个人心理的关口和情结也不可忽视。                                                                              


[size=1em]infos
许丹
法国执业心理医生-法国心理学博士
地址:10 rue Gît-Le-Cœur 75006 Paris
地铁:St-Michel
电话:06 01 76 08 47 / 01 77 18 72 55

Dan XU
Psychanalyste-psychologue clinicienne
10 rue Gît-Le-Cœur 75006 Paris
Métro:St-Michel
Tel:06 01 76 08 47 / 01 77 18 72 55

(编辑:鲁佳)


原作者: lujia0625
发表评论

最新评论

查看全部评论(3)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