托尔斯泰说,“幸福的家庭都是相似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在我看来,托翁是想说,幸福家庭的维持无一例外都是需要女性的某种类似政治智慧和手腕,而一旦她们放弃了这个,纯让灵魂的本真激情引导自己,则容易走向各式各样的毁灭。 有一类女子,她们为了忠于自己灵魂的激情,背叛了自己的主流文化阶层,她们主动卸甲,主动选择了从主流到非主流的定位,走向了悲剧。我们旁观者可以批评她们no zuo no die,不作死就不会死,但她们的赤诚也照耀着天空的一角,也逼视着烟火人间,犹如自我放逐的普罗米修斯。 萧红的文学才华已经脱离了民国女作家常态的风花雪月,她的眼界非常开阔,选材与文笔都具有史诗性,抒情现实主义文学的瑰宝,无怪乎鲁迅先生相当看重她。而她的男人们都活过了两倍于她的寿数,却没有一个文学成就高于她。就风格与水准来说,她相当于俄国的屠格涅夫,可惜英年早逝。 从文学上来说她是女汉子,从生活上而言她是一个弱妹子。萧红不像林徽因那样是上流阶层的少妇,但她赤忱本真地生活过——悲剧结局的女人未必是坏女人蠢女人,虽然她们放弃了世俗的智慧武器,但一切看她的心灵与上帝之间的对话如何。这个命题,百多年前托尔斯泰就借《安娜卡列尼娜》探讨过。
安娜之所以没有被简单视为“一个俄国贵族荡妇”,反而获得了全世界各种文化族群知识分子的同情与喜爱,就在于作者赋予她一颗在良知与天真的激情间挣扎的灵魂,无助又善良,安娜是某种从“策略人生”走向“真谛人生”而失败的女性群体象征,萧红也是其中一员。 林徽因虽有悸动,但最终固守了“策略人生”的方位而全身,是否美满很难说。只是她去世后不久梁思成便再婚了,而且对密友说过“几十年了,终于解脱了,第一次感到自己是一个丈夫,大丈夫”云云也是历史事实。其实,谁都没有童话,童话是后世低俗的畅销书作者对历史断章取义以便娱乐大众的产物。 安娜,一个本来年纪轻轻就众望所归的大家族少奶奶,连哥哥家的纠纷都可以举重若轻解决的(可见她这样的女性不是缺乏林徽因式的手腕,后来乃是知而不为者),却为了本真的追求走向悲剧。我个人认为应该立体的、全方位地看人,看待人间悲喜剧,不要脸谱化。
陆小曼也不是戏子,虽然她爱昆曲写剧本,但父母两族都是名门,且是独生女,精通英语法语,标准白富美。她的父亲是财政部副部长也是银行家。陆小曼的艺术成就不亚于林徽因——她是宋朝青绿山水派国画的传人和大家,她的作品在拍卖市场上年年看涨。她离开了仕途高涨、西点军校出身的王庚,并且冒险流掉了和王的孩子、落下了妇科病根子,做得很决绝,她不是个暧昧的人。 陆小曼用漫长的后半生完成了对自己对徐志摩的救赎——徐志摩在文学史上能有今日定论的地位,应该归功于陆小曼对他作品的收集、整理以及版权保护。富裕的徐家没有给她守寡儿媳妇应有的财政补助,她后半生除了父母的遗产外,基本还是依靠自己的绘画才华谋生的,堪称自食其力的女性,当然翁瑞午不离不弃的帮助与关怀也是她苍凉人生里少有的暖色调。
其实我还想说一个与安娜类似的女子——波兰金发美人居里夫人。她寡居后轰轰烈烈地与有夫之妇郎之万教授的不伦之恋,在她生前对她的毁灭性远远超过了两次诺贝尔奖(当时炸药奖还没有走向神坛)对她的造就。她生前基本上同安娜一样,是被逐出上流社会的弃儿,由于主流道德与宗教信仰的争议(法国是老牌天主教国家),她的遗灵是否该进入巴黎先贤祠,法国国会争论了大半个世纪。(文/夺标) (责任编辑:鲁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