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瑞安人在海外的世代变迁

lujia0625 2015-2-15 17:37 944人围观 新闻中心

“有市场的地方就有瑞安人,没有市场的地方就有瑞安人去创造市场。”浙江瑞安,这个人口100多万的县级市,拥有11.3万华侨华人,分布在以欧洲为主的105个国家和地区,海外移民的历史长达百年。随着时代变迁,瑞安籍华侨华人也进行着“世代交替”。


从“扎堆欧洲”到“全球开花”

“要说去安哥拉做生意,我是瑞安的第一人,甚至是浙江的第一个。”安哥拉津笆谷工贸集团董事长柳义勇1999年到安哥拉过海关时还是一个一边翻葡萄牙语字典一边填“入境表格”的“冒险者”。正是凭着这股初生牛犊不怕虎的劲儿,他赚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当时(2000年)安哥拉停战不久,生活物资非常紧缺,所以衣服、鞋子,不管做什么生意都会好。”柳义勇介绍,后来他根据安哥拉缺交通工具、缺电的情况,做起了摩托车和发电机的买卖,生意很红火。在他眼里,出国发展不能盲目,有商机才最重要。

由于父辈们早年大多在欧洲打拼,素有“亲带亲,戚带戚,朋带朋,乡亲带乡亲”传统的瑞安人在改革开放后扎堆前往欧洲谋生发展,而如今,拉美、中东、非洲、俄罗斯,新一代的瑞安人正在全世界范围内寻找商机。从柳义勇的“独行安哥拉”到浙江工商联合会副会长鲍和平的“进军柬埔寨”,从巴西华人协会副会长李碎燕的“巴西行”到高盛公司副总裁蔡天武的“立足华尔街”,瑞安籍侨胞在世界的各个角落发光发热,为自己的事业努力拼搏。


11084825_356067.jpg


从“在地打拼”到“中外联动”

过去,不少瑞安侨胞在外都是通过餐饮、皮具、服装等行业起家,有的甚至一干就是一辈子。不过,当下的新一代华侨们已经不拘泥于传统的“守业”,也不局限于在侨居地“经营”。他们更多地是选择打通中外“两个市场”,做到“互通有无”。

从内衣、百货到化工产品,旅荷华侨周建波从一开始就做起了“国内生产—国外销售”的国际贸易;从德国进口服装、婴幼儿用品到中国,再从中国出口百货到德国,旅德华侨张东也关注着内外“两个市场”;面对安哥拉战后重建的契机,柳义勇成立津笆谷建筑工程有限公司,从中国四川招募100多名工人前往安哥拉开展建设。

“毕竟中国的市场很大,我们无法忽视这一现实。”张东的话虽然朴素,却道出了新一代瑞安华侨选择行业时“中外联动”的考虑因素。


从“只顾生意”到“涉足政治”

“那时我们就是埋头做生意,只要能赚钱、攒钱就好。”旅意华侨朱庆槐告诉记者,和自己同辈的华侨都是“专注商业”,避免涉及政治。有时被警察指出“违规”、被同行起诉“侵权”,一般也是自认倒霉,通过交罚款、赔偿来息事宁人。

而现在,这样的场景似乎已一去不复返了。面对侵权行为,越来越多的瑞安侨胞通过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也有不少的新生代华侨华人开始参与政治,为华人发声。2005年与2007年,瑞安华侨缪友谊、廖巧明分别当选意大利佛罗伦萨省议会与波罗尼亚省议会外籍议员,詹丽娜更是在2012年当选撒丁岛卡利亚里市移民议会的华人议长,从而有机会参与政府部门有关移民问题的讨论和决策。

“如果没有自己的侨胞进入政界发声、争取权益,那华人就算生意做得再大也还是‘二等公民’,依然没有话语权,这也是我支持女儿在大学学习政治学、毕业后‘步入政坛’的原因。”撒丁岛原华侨华人商会会长、詹丽娜的父亲詹云点这样告诉记者。


从“有去无回”到“有来有往”

寻找途径出国、辛苦打拼事业、取得居留权定居国外,在过去这是多数瑞安籍侨胞选择的人生路径。如今,这样的故事不再是“单向发展”,许多瑞安籍华侨既要“出得去”,也要“回得来”。

在瑞安外滩的一座大厦里,年过70的朱庆槐向记者描述了自己的想法:“毕竟生在中国、长在瑞安,还是家乡的风土人情更让自己习惯,当年去国外不过是谋生路罢了。”在他眼里,国外虽好,但“落叶归根”更符合内心的期待。现在,他和老伴基本居住在国内,偶尔有时间去欧洲探望一下子女。

相比于年长者浓厚的“思乡之情”,年轻一代的华侨做出同样的选择,却有着不一样的考虑。“近几年欧洲的经济比较低迷,对比之下中国显得更有活力。尤其是近两年中国政府强力反腐以及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中国的投资环境正在不断改善。”从小在意大利读书、生活的李林凡表示,中国的这些改变让他计划毕业后“回家发展”。

(人民日报海外版)


旅法华人战报 2.jpg
原作者: lujia0625

最新评论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