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幅漫画引发的血案最终演变成一场全球性事件:不仅四十多个国家领导人、一百五十多个国家的代表参加了巴黎支持《查理周刊》的共和大游行,更有全球伊斯兰国家走向街头与之对抗。这正如法国总统奥朗德所说:这场悲剧改变了法国。然而,一个影响全球的事件,它改变的可不仅仅是法国。 俄罗斯与以色列的意外收获 从地缘政治角度讲,受益最大的有三个国家:俄罗斯、以色列和中国。俄罗斯由于乌克兰危机而成为众矢之的,承受了西方巨大的经济和政治压力,甚至和恐怖主义并列成为西方的头号威胁。但《查理周刊》被袭击后,俄罗斯立即成为西方的次要矛盾,更有可能再度成为反恐盟友。这一次俄罗斯也见缝插针派外交部长参加了巴黎的共和大游行,这和美国缺席形成了很耐人寻味的对比。对于法国民众来讲,乌克兰实在远在天边和自己切身利益无关,相反为了响应美国的制裁还要付出不菲代价,但如今俄罗斯支持反恐却是看的见的友谊和国家利益需要。试想,一个没有欧洲参与的经济制裁还有什么意义?毕竟,美国和俄罗斯才区区上百亿美元的贸易额,对俄罗斯连隔靴搔痒的作用都没有。 这次发生在巴黎的恐怖袭击,共造成四名犹太人死亡,使得以色列收获了更多同情。本来,极端伊斯兰主义制造的恐怖活动就有利于以色列。世人可能还记得“9·11”发生时,当被问到世贸袭击事件对美国和以色列的关系有何影响时,以色列前任总理本雅明·内塔尼亚胡脱口而出:“非常好(的影响)”。随后他纠正说:“哦,不是很好,但是会产生同情。”后来本·拉登承认是他所为时,声称理由是美国偏袒以色列,但后果则是令美国更加偏袒。这也是为什么直到今天为止,还有相当多的穆斯林相信,“9·11”是犹太人一手导演的。 以色列一向被视为西方一员,同时面临着伊斯兰国家的敌视和挑战。当伊斯兰社会和西方的矛盾越尖锐,获利的自然是以色列。这一次恐怖袭击发生在欧洲,更有利于以色列改变欧洲亲巴勒斯坦的立场。说句不客气的话,表面上以色列去哀悼,内心中说不定是多么兴高采烈。这样的例子历史上实在是太多了。当日本偷袭珍珠港时,英国首相丘吉尔闻讯后,高兴的老泪横流,高喊“好了,我们总算赢了”。据说正在洗澡的他连衣服都不穿,兴奋的赤身从浴盆中跳出。蒋介石更是欢喜异常,激动的一夜难眠,居然开心的唱起了京剧!(据韩素音回忆录)。可有哪一个国家为美国的惨重伤亡而真正难过?国际政治就是如此,没什么可好掩盖的。 中国的地缘政治环境会有何变化? 至于中国,这次的收获或许比俄罗斯、以色列更大。一是有利于消除西方的反恐双重标准。我相信,刚刚受到重创的法国社会在面对中国之时,会有更多的感同身受。法国官方和媒体也实在不便于自打嘴巴。西方在支持“世维会”、热比娅等伊斯兰势力时,也会想想历史上一再重复的教训。 二是西方即使不主动请求中国参与反恐,也不会轻易再冒犯中国。毕竟,首要的威胁就在眼前,而中国崛起造成的革命性后果还在未来。 三是有利于减轻中国遭受极端伊斯兰恐怖主义袭击的危险。这场袭击令西方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再度上升到全球地缘政治的首位,双方的报复和反报复很可能轮番上演。仅举一例,《查理周刊》受袭后出版的第一期,仍将矛头对准了伊斯兰教。封面上被漫画的又是伊斯兰先知穆罕默德,而且是落泪的穆罕默德,总理瓦尔斯在亮相时特意手持封面向媒体展示,并在电视上滚动播出。结果立即在全球引发穆斯林的抗议。世俗化最高的伊斯兰国家土耳其的总理公开谴责,副总理干脆声称蔑视穆斯林神圣价值、刊登先知形象的人,显然都因挑衅而有罪。埃及逊尼派认为这是“招仇恨”,就是埃及的正教教会的牧首都表示:“这种行为既缺乏人性、又缺乏道义,而且从社会角度也不可接受,对世界和平绝对没有贡献”。在巴基斯坦更发生支持两名嫌犯的游行. 只是这样的话西方能听的进去吗?《查理周刊》以及法国各界像是觉得极端伊斯兰势力在全球部分穆斯林社会中还不够得人心,再以此助一臂之力。与此同时,总统奥朗德登上极具象征意义的、目前法国唯一一艘正在服役、第二天就开向伊拉克的核动力航空母舰戴高乐号,其展示甚至炫耀武力的意味十分浓厚。 显然,中国不仅远离西方的“关注”,也将很大程度上远离极端伊斯兰势力的视野。其他温和的伊斯兰国家,对西方敢怒不敢言,但会以和中国更加友好来表达对西方的不满。 四是基督教文明和伊斯兰文明的冲突,也令世俗化的中华文明及其价值观意外的凸现。 极端伊斯兰主义的暴力屠杀虽然不能等同于伊斯兰教和伊斯兰文明,但却伤害了伊斯兰文明。至少让世人看到伊斯兰文明没有经历宗教改革,没有走出政教分离,未能实现世俗化的不足。虽然哪怕在当代任何宗教都有极端势力,比如最为温和的佛教,2014年也发生缅甸的佛教徒暴力攻击穆斯林的事件,此前震动世界的挪威大屠杀也是基督徒所为。但相对而言,打着伊斯兰教旗号的极端恐怖主义行为最多。这反过来必然损害其文明的软实力。 虽然这一次西方是受害者,但也令世人看到了西方文明的极端性和傲慢,更让国人领教了什么是西方的新闻自由以及这种自由所带来的后果。正如我此前说过的,别说有宿怨的两大文明之间,就是普通人之间,如果采用《查理周刊》方式交流和对话,其后果可想而知。然而,袭击发生之后,西方不但不进行反思,反而将新闻自由大旗举得更高。 非常奇特的是,罗马教皇反而发出和《环球时报》一样的声音:“言论自由是有限度的,你不能挑衅,不能侮辱他人的信仰”。他进而举例表明自己的态度:“我认为不能以暴力回应,但如果我的朋友加斯帕里说了一句诅咒我母亲的话,他就要预期会挨一拳,这是正常的”(这挨一拳的行算不算暴力,这个表态算不算是某种辩护呢?)。不成想,卡梅伦竟公开反驳教皇,恍惚间,世俗政权似乎比宗教更“狂热”,实在是匪夷所思。或许世俗政权宗教化、宗教世俗化是未来西方的演变方向? 不过这一次受伤最重的恰是新闻自由这一价值观。面对这样的后果,全球都不得不思考新闻自由的界线及造成的代价。而且法国接连抓捕为官方定性的恐怖分子辩护人士,人数达上百人,也在全球引发争议。特别是法国最新的反恐法律,居然规定:口头违法言论,五年徒刑罚款9万美元,网上发表,七年徒刑罚款12万美元——如果中国也有这样的法律,得有多少网民被抓、被罚?更荒唐的是,从起诉到审讯和监禁竟然只需要三天时间!比中国上世纪八十年代特殊的严打时期都要高效!于是在这部法律下,就出现了许多难以置信的案例:一名醉汉周六因为声称支持嫌犯两兄弟,周一就被判处四年徒刑!甚至一位法国公民由默哀时没有遵守礼节(如要起立和脱帽),竟被吊销驾驶执照!汶川地震时,全国默哀悼念,相信也肯定有人没参与,但却没有人受到惩罚,两相对照,究竟哪个是言论自由国家?哪个是人权国家?哪个是法治国家? 袭击后,法国强调加强教育,可是在学校里,老师面临穆斯林学生这样的质疑:“为什么污辱伊斯兰先知是新闻自由,为报复行为辩护就违法?就要被逮捕?”更何况,穆斯林群体日常的感受是:他们才是种族歧视的真正受害者! 在法国许多学校里这种价值观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也无法说服学生。这也是为什么不少老师表明早已放弃品德教育,很多问题无法解答,因为和现实太脱节了。所以据媒体报道,袭击发生以来,出现了如下现象和言论:穆斯林学生拒绝参加全国静默哀悼一分钟的活动、声称记者该受袭击、“我不是查理,我是KOUACHI兄弟”、“我们要完成他们未竟的事业”等等。 人们自然要问:一个连本国民众都无法说服、不被接受的价值观怎么还想搞成普世价值全球推广?恐怕随着对立和冲突的日益尖锐化,西方彻底撕下面具的那一天也不远了。 应该说,这一次冲突,两大文明价值观的正当性都受到冲击和损害,唯独向来以无宗教的世俗文化和实用理性而著称的中华文明脱颖而出。在今天全球化时代,价值观的博弈同样也是地缘政治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大文明的正当性受损,自然意味着中国文化和制度模式正当性的上升。 五是西方不同文化和种族之间的激烈冲突,也令世界意识到中国少数民族政策尽管也不完美,也有改进的地方,但却有太多值得西方学习之处。中国不会发生美国警察动辙就开枪打死黑人的悲剧和引发波及全国的骚乱,中国也不会发生《查理周刊》这种以新闻自由名义引发的把两大文明全都卷入的冲突。 虽然中国从不把“平等、自由、博爱”挂在嘴上,但中国的做法,却远比西方平等、包容。这可能也是《查理周刊》事件之后,一向不甘寂寞的达赖喇嘛竟然销声匿迹了。因为事实胜过雄辩:中国对藏族文化和宗教的尊重要远远超过法国之于伊斯兰教。 西方到今天都不明白,共和大游行和航空母舰是打不赢反恐战争的。近两千多年前“七擒孟获”的诸葛亮都明白的道理,一个创造工业文明的西方怎么就不不懂呢?其实法国要想打赢这场战争并不难,而且可以成本极小,很简单,向中国学习——至少也要向澳大利亚学习,禁止《查理周刊》的发行,然后向受到伤害的穆斯林道歉。这样极端恐怖分子还会有市场吗?就是这些做不到,发表类似罗马教皇的宣言也能相当程度的化解彼此之间的仇恨。只是,拥有普世价值的西方已经失去改革的能力了,只能一步步向更大的错误迈进:继续出版强烈刺激伊斯兰社会的漫画、出台三天就可判刑的反恐法以及航空母舰驶向伊拉克。 两败俱伤的极端伊斯兰主义与西方 利弊各半的应该算是对立的极端伊斯兰主义和西方。纯从战术和手法上讲,极端伊斯兰势力策划了一场非常成功和完美的进攻。从目标的选择到恐怖分子刻意自律的行为都堪称“经典”,相对于“9·11”和伦敦地铁爆炸案、马德里火车爆炸案,其手法已经大大演进。法国巴黎,是西方文明悠久的象征,《查理周刊》和犹太人则是整个伊斯兰社会不满乃至仇恨的对象。而且在行凶时,刻意强调不伤无辜平民和妇女,通过法国媒体谴责西方对妇女、儿童和老人的滥杀(其实穆斯林百姓根本分不出究竟是西方误杀还是刻意为之,但后果都是一样:无缘无故失去亲人),最后更是选择宁死不屈,甘做“烈士”,成功把自己塑造成一个殉道者。虽然没有调查数据,但可以相信,伊斯兰社会对“9·11”是有分歧的,就从许多人相信是犹太人导演的,就可推定,他们对此也持否定的立场。但这一次,恐怕将会是一边倒的支持,其追随者将难以计数。今天的恐怖分子已经从本·拉登时代只知道以杀戮展示力量演变成不仅以杀戮来显示力量,更能争取人心。 另外,这次恐怖袭击,也成功地令整个欧洲继续向右转,尤其是极右声势明显上涨——或者说这次恐怖袭击,极右是欧洲最大的受益者。此次袭击发生后,法国频频发生针对穆斯林的袭击事件:多个清真寺遭枪击和纵火攻击、土耳其烤肉店爆炸袭击——这难道不是标准的恐怖袭击吗?但法国媒体眼里这只是“摩擦”,假如针对的是天主教和犹太人餐馆及教堂,那自然就是恐怖袭击了。至于与社会封闭的学校,更频频发生殴打穆斯林学生的事件。类似的事件仅五天就发生五十多起!与伊斯兰社区受攻击天壤之别的是,法国政府派4700名宪兵和警察保护全国717所犹太人学校与宗教场所,随后还增加军队支援。甚至内政部长亲自实地检查。虽然后来内政部长也宣示将保护伊斯兰宗教场所,但直到今天仍无具体行动。 这样的区别对待,怎么可能解决种族之间的对立和仇视?这样的趋势反过来令温和的穆斯林投向极端伊斯兰主义以寻求保护,后者的势力也随之壮大。这种恶性循环恰是这两大极端势力所需要和乐见的。 不利则在于,极端伊斯兰势力公然向目前仍然强大的西方宣战,将引发西方的强烈反击。在未来的几年,西方将利用自己的军事、资金、技术(如无人机)等各方面的优势,向其全面开战。极端伊斯兰主义将迎来一个困难的时期。刚刚兴盛的伊斯兰国,其崛起势头必将被打断。可以说战术上他们打赢了一场战斗,但在战略上,却要付出过大的代价。 而且我们还很难估计当西方文明真的要被取代之时,它们会做出什么反应——目前法国的反应已经在相当程度上开始背离它们的普世价值。毕竟民主制度也曾在特定条件下选出了希特勒,当类似的条件再次在欧洲出现时,或者文明的生死存亡一刻,谁也不敢保证历史不会重演。这也是民主制度设计本身结构性的隐患。 更何况这样的事例已经在欧洲发生了:匈牙利选出了偏向极右的总理欧尔班——而且是赢得国会绝对三分之二以上席次,上台之后即在压倒性投票支持下修改宪法,把匈牙利共和国改为匈牙利、限制竞选活动、严格限制宪法法院的权力、控制中央银行,并限制新闻自由——尽管非常讽刺,他也参加了以捍卫新闻自由为主题的巴黎共和大游行。他的举动使得包括欧盟、美国和人权组织在内的反对派担心这个国家持续了24年的民主将遭到破坏。欧洲工会联合会发表声明谴责匈牙利的第四次宪法修正案,称该国转向了极权主义。匈牙利可以变成极权主义,其他国家难道就不会吗? 最近还可以观察即将在本月25日举行大选的希腊,激进左翼联盟政党是否能够上台,目前这个政党的支持率遥遥领先。更可怕的是,经济危机之前,这个政党无人知晓,短短几年就成为全国第一大党。背景则是:60%的青年人失业、全国失业率25%、经济缩水25%、十万家企业破产、四分之一家庭贫困线以下。类似的还有西班牙,年青人失业率也接近60%!克罗地亚、意大利和葡萄牙都超过40%。整个欧洲则是25%。 事实上,目前欧洲许多国家已经开始具备一到两个当年产生希特勒的外部因素了。相应地,十多年来,欧洲极右势力迅速崛起。2000 年后,极右政党已经先后在奥地利、意大利、荷兰、瑞士和丹麦有过联合执政经历。2014年5月25日举行的欧洲议会选举,以“反欧盟、反欧元、反移民”为政治纲领的法国极右翼政党国民阵线和英国主张“反对外来移民、坚决脱离欧盟”的独立党,分别成为各自国家的最大赢家;以 “排欧、反移民”为宗旨的奥地利自由党,也拿到了可观的选票。更值得警惕的是,德国新纳粹党也在此次选举中首次入驻欧洲议会,得到了一个议席。最后反欧和极右翼势力拿下欧洲议会229席,而此前他们仅有大约50席!其崛起之迅猛令人瞠目。 一旦极端势力纷纷上台,将会想尽一切办法终结欧洲伊斯兰化,包括放弃自己的普世价值,很有可能使伊斯兰社会前功尽弃。谁也不是预言家,但以史为鉴,谁能完全排除这种可能性呢? 所以,西方这次这也是输赢各半。虽然对自身文明伊斯兰化的威胁有了更真切的认识,也有更充分和正当的理由遏制伊斯兰文明在西方的扩张,但收获政治果实却的是极右势力,极右同样不认同西方的价值观,它对西方文明的破坏未必小于极端恐怖主义。自己的价值观不仅受损,还给了真正的潜在竞争对手中国更好的外部发展环境。 当然,极端伊斯兰主义之所以这样做,它们打的如意算盘可能是未来二三十年,当伊斯兰文明通过出生率和一人一票的民主制度主导欧洲时,谁将领导已经伊斯兰化的欧洲。它们极有可能以今天的行动和付出的代价,来为未来布局。如果是这样,它们赢得的不仅是战役,还有整个战争。只不过我个人认为这更是一种巧合,而不是他们高超的谋略。 哪么谁又是这场恐怖袭击的输家呢?毫无疑问,一个是乌克兰,另一个则是温和派伊斯兰政府。 恐怖袭击一发生,乌克兰危机立即边缘化,俄罗斯甚至找到切入点重返西方主导的国际大舞台——法国极右的国民阵线被拒绝参加共和大游行,但俄罗斯反而可以。本来西方就不愿意为乌克兰付出什么代价,就是这个国家崩溃了,都成了难民了,那也是俄罗斯首当其冲。现在反恐成了第一要务,在强大民意的左右下,西方也乐得顺水推舟。只是可惜了追随西方的乌克兰人民了。 至于温和派伊斯兰政府特别是中东各产油国虽然一向都是西方的盟友,但在漫画事件发生后却屡屡被打脸:无论是外交抗议,还是司法程序,一律败北。特别是丹麦漫画事件发生后,11个伊斯兰国家的大使联名要会见丹麦首相却被拒绝。西方的傲慢反衬的则是温和派伊斯兰政府的无力甚至无能。然而,温和派伊斯兰政府的合法性是建立在经济发展和维护伊斯兰宗教信仰的基础之上的,在全球伊斯兰国家普遍经济发展不佳的背景下,维护伊斯兰教就成了唯一支柱,但这根支柱却也被西方一手拔掉了。 温和派伊斯兰政府的失败自然为极端伊斯兰势力的崛起创造了条件。就在全球二十亿穆斯林愤怒于漫画而又无能为力之时,两名极端伊斯兰分子就轻易的达到了目的——而且是高呼为先知复仇这种极能打动穆斯林内心的口号。 从这个大背景上,我们不难理解,何以伊斯兰国可以如旋风般崛起,美国花巨资武装和训练的伊拉克优势军队一触即溃,不堪一击。 我们不妨想像一下,假设这些温和派伊斯兰政府垮台并被极端伊斯兰势力取代,这将在全球造成多么巨大的地缘政治剧变。 最后有一点倍感奇怪的是,在美国对宗教讽刺是禁区,澳大利亚则有反歧视法,所有因肤色和族群原因冒犯、侮辱或者羞辱一个群体的行为都被禁止。所以《查理周刊》漫画不会出现在这两个国家的媒体上。应该说这些国家明白以新闻自由之名做这些事的风险和代价。但何以它们不对欧洲的盟友提供建议呢? 我想原因可能有二:一是同为盟友,法国有难当然要力挺。哪怕有反对意见也暂时保留。而且法国对美国反恐一向多有保留,现在正好建立更密切的反恐联盟。二是现在西方的硬实力处于衰退状态,价值观的作用日益突出。即使捍卫这种价值观代价很高,也不能坐视价值观受损。奥朗德总统1月14号有一句话说得很坦率:当我们的价值观受到威胁的时候,我们必须捍卫它。可是极端伊斯兰主义也是喊着类似的口号啊。不同文明的价值观究竟应该是互相讽刺、互相攻击还是应该互相尊重?西方和伊斯兰文明都没有给出正确的答案。 甚至未来二十年内,伊斯兰和西方文明的冲突都将是国际地缘政治的主线,并伴随着西方的衰落而日益激烈,而中国将成为全球少有的静土和避风港。在这种情况下,不难猜出全球资金、全球人力资源将会涌向何方。至少可以说,在法国要想安全,喊“Je suis charlie(我是查理)”毫无意义,唯一能保护自己的是要喊:“je suis chinois!(我是中国人)!” ……………………………………………………………… 撰文:宋鲁郑 旅法学者,春秋发展战略研究院研究员 VIA 观察者网 注: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战报立场。 投稿邮箱:jia.lu@xineurope.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