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是学霸随手在世界顶级学术期刊发了5篇论文,而学渣还在求不挂科。 相信很多人都已经被震惊过了,清华大学电子工程系学霸韩衍隽(yǎn jùn,良心送上拼音不谢),15门基础学科课满分,4门99分,1门98分。作为本科生,已经在顶级学术期刊发表多篇英文专业论文,取得两项科研专利,斯坦福大学教授Weissman评价他说:“已经超出了至今我对斯坦福所有博士生的要求。” 相信各位这时候都会感到莫名其妙的双膝发软,还有智商被碾压的卑微。 今天小编正视淋漓的鲜血,来说说学霸和凡人之间的差距,有多少是天生注定。 “学霸基因”存在吗? 不止一项研究表明,智商的差异确实与DNA有关。不过,可能并没有某一种基因叫做“学霸基因”。 为了找到影响智商的遗传密码,英国爱丁堡大学等机构的研究人员对英国和挪威的3500多人进行了基因和智商测试。他们发现,与智商相关的基因的数字并不确定。可以肯定的是,这些基因里面,单个基因对智商的影响是微乎其微的,也就是说没有发现所谓的“学霸基因”决定性地影响着人的智商。 这种结论与基因对人体其他特征上的影响是一致的,像我们的身高和体重,没有哪一个基因对这些特征的形成发挥着很大的作用,而是许许多多的基因在一起的共同作用决定着这些特性。 不过,对学渣们来说,这并不是好消息。这项研究还发现,对于知识性的智商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约40%与基因有关;而对于解决问题能力这方面的智商而言,人与人之间的差异约51%与基因有关。 基!因!有!关! 也就是说,作为凡人,我们和学霸的差距有一半在上幼儿园之前就注定了。 先天 vs 后天,科学大咖也互相掐 读到这里,诸位是不是认为自己被骗了很多年?说好的“天道酬勤”呢? 为了抚慰我们共同的心灵创伤,小编要理客中地搬出另一些学术证据,说明科学界对于后天因素对智商的影响也是有确凿研究的。 美国国家心理卫生研究所展开的一项长达30年的研究发现,工作中包含复杂关系、需要建立复杂系统、处理人际关系或解决难题的人在认知能力测试中的表现往往会逐渐提升。工作简单、基本不用动脑的人的测试得分往往会下降。 也有其他研究表明,通过强化训练,人的智商是可以改变的。 但是,关于先天基因和后天环境对智商的影响孰轻孰重的问题,在科学界的研究结果一直是互相打脸,各说各话。 举个例子,美国弗吉尼亚州大学心理学家埃里克?特克亨默经过研究指出, 基因并不绝对决定孩子的智力水平, 特别是那些生长在贫困家庭的孩子, 改善生活环境对于提高他们的智商有不小的影响,就好像把两颗同样的玉米种子分别种在不同的土壤里,玉米长出的高度就会有很大的差别。 结论一出,另一位大咖,英国伦敦国王学院的行为遗传学家罗伯特?普洛米恩就表示质疑,说自己也对英国数千名贫苦儿童研究过,但没得到类似的结论,同时说基因在人类智商发展中的重要作用还是不能被否认的。他还补刀说,之所以教育界刻意无视遗传的作用,是为了避免在孩子一上学时就给他们贴上标签。 所以关于这个问题,到底该信谁?只能等待学霸来裁决。 既然这样,教育的作用是什么? 就在几天前,佛罗里达州大学刚发布了一项令人气馁的研究结果:家长对孩子的苦心教育到头来很可能都打了水漂,因为所有这些来自后天的教育对于孩子们的智商影响可以说是微乎其微。 该研究的负责人甚至说,我们感觉好像好的家庭教育培养出更聪明的孩子,但是我们忽略了一个事实就是——这些父母本来就是很聪明的,而他们的聪明才智遗传给了孩子。 不过不知道是不是为了让自己有更好的台阶下,该负责人补了一句:当然啦,这仅限于正常的家庭教育范围,完全忽视小孩甚至成长中受到创伤这种情况就是另外一个故事了。 写到这里,小编除了掀桌已经别无他念。 而在上月,英国伦敦大学国王学院的一项研究也显示,影响学生成绩好坏的智商和性格特点是由基因决定的。 研究人员对13306名16岁双胞胎的认知行为和个性进行评估,并调取他们的学习成绩,考察他们的智力、学习自信心、个性、家庭环境、学校环境、健康状况、父母反映的行为缺陷以及青少年行为问题,得出如上结论。 研究还发现,先天基因对青少年普通中等教育证(GCSE)考试成绩的影响几乎可以占到60%,而学校环境、包括教学质量对考试成绩的影响在1/3左右。 之所以选择双胞胎,是因为同卵双胞胎的基因相似度为100%,异卵双胞胎基因相似度为50%,但其他因素(家庭、学校、教师等等)完全相同。通过对比同卵双胞胎和异卵双胞胎,如果同卵双胞胎之间比异卵的在某个特点上更相似,那么两组双胞胎之间的差异则更多是受基因影响而非环境。这也是遗传学研究经常用到的抽样办法。 下面,前头那位对学渣们进行补刀的精神医疗专家罗伯特? 普洛米恩教授又要出场了。 他认为,完全可以用积极的方式来发展个性化的学习方式,而非遵循一刀切的课程设置,甚至可以在未来用基因扫描,让学校在学生幼年阶段就找出其特定的学习弱点,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 天知道他说这些话是不是出于对学渣的怜悯…… 来源:壹读百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