找回密码
 注册

QQ登录

快捷登录

新浪微博登陆

搜索

麦兜和他的香港

revefrance10 2014-10-13 15:19 1086人围观 新闻中心


695.jpg2014国庆档的《麦兜我和我妈妈》
        从2001年《麦兜故事》到2014国庆档的《麦兜我和我妈妈》,麦兜系列电影已经推出六部。来自香港的小猪麦兜发过梦、学过太极拳、与华仔同台演出过。这一诞生于香港本土,后来北上的系列电影,兜兜转转后又回到故事的起点。        按照故事的套路,他原本该憨憨地与单亲妈妈一起生活下去,胸中怀着斑斓梦想,然后无奈地长大成人——和千千万万的香港普通民众一样。但在这一集里,麦兜却应验了流行的成功学,终于发达成为精明能干的英雄。看完此集,失望不止一点,疑惑也不止一点。在为普通而辛酸的香港生活代言二十余年后,成为社会栋梁的麦兜,究竟要怎样续写这部“草根童话”?        麦兜和他的表弟麦唛早在1988年就问世。最先问世的《麦唛》系列,主角是一只可爱的小猪麦唛。香港俗语里称傻傻笨笨的人为“猪唛”。然而麦唛并不傻笨,他精明能干,中英双语流利,生活富足潇洒。最初的故事以麦唛的日常生活为主。之后慢慢转入它所上的春田花花幼稚园,麦唛逐渐淡出,麦兜转而成为故事的主角。        麦兜的右眼上有一块红色胎记。他出生在一个大雨倾盆的夜里,自小和单亲妈妈麦太相依为命。麦太望子成才,倾尽一切希望孩子能多学一点东西。无奈麦兜笨笨的,傻傻的,似乎有把一切搞砸的能力。作者谢立文曾在访谈里说,“麦唛在香港或者广州或者英国都没什么区别,但麦兜只能在香港的背景下出现。他的单亲家庭,他的母子关系,还有自己天生资质低等,和麦唛有很大区别。”
696.jpg麦兜(右)与麦唛
        虽然并非刻意,但从麦唛到麦兜,香港社会的境遇变化不知不觉依附于这两只粉色的小猪身上。麦唛问世之时,正是香港经济最好的时刻。那时候香港顶着“亚洲四小龙”的光圈,港人也多半自豪于自身的发达和高效。但到1997年前后麦兜变身主角,经济下滑的焦虑、社会矛盾的逼迫,通通都在麦兜母子身上凸显。1997年,13集动画片《麦兜与麦唛》问世,两只小猪第一次走出纸面走进电视。第一集里麦兜想在感恩节吃火鸡。节俭的麦太狠下心买了一只最小的火鸡,结果这只火鸡足足吃了一年。        2001年,电影《麦兜的故事》上映。当年这部电影的香港本土票房超过了宫崎骏的《千与千寻》,是名副其实的港人骄傲。影片中,麦兜前往长洲学习帆船本领的桥段,则来自1996年奥运会李丽珊为香港夺得首枚奥运金牌。然而长大成人,麦兜没有和李丽珊一样成为奥运冠军,只是在压人的楼市、故事中逐渐变成负资产。他的一句“垃圾股果然会让人跳楼”,也许比帆船和金牌更击中港人心脏。        继承首部票房奇迹,2004年归来的《麦兜,菠萝油王子》自豪地在片尾打上了“百分百香港制造”的字样。依旧是细细麻麻生活和幻想童话的交织,这一集电影里,麦兜的身世之谜被解开,那个叫麦炳的男人,抛下沉浸在新婚甜蜜里的麦太,留下一部《菠萝油王子》的书稿,回去完成自己的“复国之梦”。镜头跟着年轻的麦炳和麦太,回到了二十年前的香港。年轻的女工们在工厂里劳作,香江上画舫游弋。然而下一个镜头,画舫焚毁,麦太和麦兜的居所仍然狭小逼仄,却和春田花花幼稚园一样,面临拆迁的命运。        2003年,香港经济仍没有走出低迷,经历SARS疫情以及之后的若干不当政策,更是让局面雪上加霜。几乎在同一时期,香港影坛拍出了《金鸡》。与麦兜母子一样,妓女阿金也是香港中下层阶级的代表,在时代的大浪中起起伏伏。而《麦兜,菠萝油王子》里,“活在过去”的麦炳似乎缅怀着旧日殖民地时期香港高速发展的荣光,而“活在未来”的麦太则希望告别劳碌生活,买一块墓地对着大海抖抖脚。只有活在当下的麦兜,在时局和经济的萎靡中进退两难,为了让时间过得充实一点,只能抖抖腿。
676.jpg《麦兜,菠萝油王子》
        在这之后,麦兜系列日益成为代表着港人的“草根童话”。关于它的漫画接连推出,并被引进内地。麦兜图案的文具衍生品也一度热销。在媒体票选的“在香港居住的十大理由”中,麦兜应声上榜。对小朋友而言,粉色的麦兜和它幼稚园的好伙伴们稚气可爱,常问出些傻傻的的屎尿屁问题。但在大人来看,无厘头的麦兜系列却暗含着无数成人世界的辛酸。2006年的《春田花花同学会》将麦兜动画和真人表演结合起来。影片中应届毕业生面临残酷的就业局面,烧味店的盛饭工甚至都是哈佛毕业。现实的孤单、寂寞、焦灼困境在这部电影里都被无限次放大重现。在迄今上映的五部麦兜系列中,这部充满了恶搞的电影评分最低。
678.jpg麦兜影片中的经典台词
        2009年的《麦兜响当当》是一部有内地投资、制片和演职员班底加入的合拍片,甚至连故事也一并搬来内地。故事的源头实际来自电视动画片《麦兜与麦唛》。麦家祖先麦仲几千年前“吃饱了撑着”的发明因为三峡工程被发现。几乎同一时刻,麦兜跟着妈妈北上。来到武汉,麦太赞颂这座”成就了热干面和鸭脖子“的城市,希望屡次投资失败的自己能在这里找到春天。她把麦兜送进“太乙春花门”学习太极。
677.jpg《麦兜响当当》
        这部电影在2009年暑期档上映,出品方在同年春节档刚将喜羊羊系列搬上大银幕。据传片头的3D场景和片尾的三峡大坝,都是应投资方要求所加。普通话版的配音阵容包括了那年刚开始走红的黄渤,在上映时间上也比香港本土早了半月有余。        北上的妥协发生在电影里,也在实际生活中。2003年,内地和香港间开始实行CEPA政策。两地贸易往来愈发频繁,越来越多的香港人选择在大陆定居。根据2008年香港特区政府统计处的调查,约有50万港人长期居于内地。2009年一年间,就有4万港人移居内地,首次超过内地定居香港人数。        2012推出的《麦兜当当伴我心》讲述的重心不在麦太、而在憨憨的校长身上。春田花花幼儿园的校长注重音乐教育。他的学生似乎都没有成为“社会栋梁”,却一直让音乐陪伴身边。 这部电影的内地色彩依然强烈:麦兜遭遇了带着东北口音的小伙伴,在她家的豪宅中找不到厕所迷了路。影片尚未过半,这个女孩即告家道中落,落入和麦兜相似的阶层处境。        在2009年金融危机后,内地和香港在处境上似乎更同声同气,彼此生活上的关联也更加紧密。影片里,一辆载着小合唱团成员的小巴在深圳和内地两地奔波,即是当下生活的写照。比起前几部,这部电影少了童话色彩,多了写实的意味。        在接连北上之后,2014年国庆档的《麦兜我和我妈妈》,却又把故事搬回了香港。然而麦兜和妈妈没有回到他们位于本岛的闹市区,而是生活在一个小渔村。依然是生活的窘迫、拆迁的来袭,前几部里的麦太的卖力工作和望子成龙,在这一部电影里变本加厉。似乎为了适应内地口味,片中使用了很多老戏梗,比如吃鸡。而麦兜与同学们天真的对话,却在生活的强压与母爱的渲染下变小了。        在《菠萝油王子》中,曾经有过一个“春秋大梦”般的结尾:靠着抖腿,麦兜和大提琴家Jo-Jo Ma(戏仿马友友)同台演出,麦太盛装为儿子鼓掌喝彩。然而在《麦兜我和我妈妈》里,先是麦太真的离世,再是一向傻傻的麦兜似乎打通任督二脉,奋发图强,终于出人头地。        只是发展至此,故事似乎脱离了大时代的背景,“香港仔”麦兜在人生道路上,又一次变得面目不清。他没有像前几集里一样,长大成为一个普通人,面对着没有梦的现实世界,而是变成了名侦探。成为名侦探的麦兜带着猎人帽,像福尔摩斯,也像柯南。陡然发达的结局,虽让一路看着麦兜走来的观众——比如我——倍感欣慰,但心中却有不适。这个干任何事情都“麻麻的”(粤语很一般),甚至有点呆、有点憨的小猪,原本是万千普通港人的人生投影。但在故事的最后他还是翻身成了成功学典范——仿佛不这样无法证明人生意义。        相比之下,我更中意《麦兜响当当》的结尾:若干年后,成为OL的牛牛阿May遇到了开烧鸡店的麦兜。就如同麦太常说的睡前故事,麦兜从一个小朋友变成了一个大叔,依然傻傻的,依然善良着。阿May觉得,能够这样,就已经很了不起了。现如今,渴望成为“社会栋梁”证明自己的麦兜,和屹立在这只小猪身后的大香港一样,面临着自我认同的焦灼困境。
来源:有戏

原作者: gxyelaine

最新评论

TA还没有介绍自己。
.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