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们的常规认知中,国内严重空气污染的成因,很大程度上系效能低下、技术落后的火力发电所致。而一说到火电节能减排的技术水准和实际成效,国人和绝大多数能源、环保专家,均会想当然地对欧美日佩服有加。 [attach]2206087[/attach] 多年前,笔者也持相同的看法。令笔者开始改变看法是几年前曾阅读了沪媒的一则报道。该报道称,上海外高桥第三发电有限责任公司(以下简称“外三”)两台百万千瓦超超临界火电机组,是世界上最节能、电环保的大型火电机组,“外三”则系全球最干净的火力发电公司。 在“外三”之外,世界最节能的火电机组是荷兰NORDJYLLAND电厂的3号火电机组,其煤耗是286.08克/千瓦时,其次是日本勿来电厂25万千瓦整体燃气联合循环机组,煤耗是292.5克/千瓦时,而上海“外三”的煤耗只有276克/千瓦时。 “在火电领域,我们目前的煤耗水平,是欧洲的明天,亚洲的后天”——发出如此惊世豪言的是只有初中学历、却被国际火电同行尊称为“顶级发电专家”的“外三”掌门人冯伟忠。 “外三”承担着上海10%的供电量,投产六年来,它一直是全球最干净、最节能的火电厂。每发一度电,“外三”的煤耗比国际最高技术水平的电厂低10克。10克相当于1/5两,实在微不足道。可在火电行业,发电煤耗降低1克就意味着显著的技术差距,相差10克,代表的是技术的代差。正因为如此,“外三”的成绩既令国际同行惊讶又让国际同行感到不可思议,甚至有同行怀疑“外三”可能在造假。 今年7月,国际能源署清洁煤中心主任安德鲁·米切纳主动为“外三”正名,他不但赞许“外三”是全球最清洁的火电厂,而且强调“与世界最严格的火电厂污染控制标准相比,‘外三’的实际排放不到该标准的一半,甚至优于天然气发电。” 由于“外三”的标杆高高耸立,本月中旬,国际能源署火电年会将在上海举行。届时各国千余火电专家不远万里相聚上海,与其说来开会,不如说要一睹“外三”芳容,并会会世界级的发电专家冯伟忠,以及全球首台高低分轴布置的汽轮发电机组的设计模型。年底前,该全球最高端发电机组行将在“外三”开建,一矣建成,我国火电机组建造水平将甩开国外同行20年! “外三奇迹”之不可思议,根本原因无非三条:其一,代表当代世界火电机组最高水平的百万千瓦级超超临界火电机组的独立设计、自主制造在国内已完全成熟,这为我国攀登世界火力发电“最清洁山峰”提供了坚实的装备基础和技术基础;其二,精细管理火力发电的每个技术环节、确保火电机组的最高完好率;其三,把火电机组视为一个系统,持续优化系统的每个技术环节,嬗变出十几项火电技术全球首创,每个首创的节能效果也许只有01%,但积小成大就相当于把百米短跑的世界纪录刷新了1秒,是为典型的中国智慧。这第二、第三条尤其重要——毛泽东曾经有言“世界上怕就怕认真二字,共产党就最讲认真”----谁说不是呢,我们中国人一向被人视为做事散漫,可一旦中国人讲了认真,又有什么样的奇迹不能创造?! 笔者由衷赞美“外三”,并向观察者网众网友推荐“外三”,并非拘泥于“外三奇迹”的节能减排成效和巨大的直接经济效益,也并非只为证明只要下决心去做,咱们中国人没有做不成的事,而是更置于国家能源战略有可能再作据实调整的更大宏观叙事: 第一,缘于国情,煤炭在过去、现在和未来数十年间,始终是国家能源安全的基石,其保障着全国八成以上的一次和二次能源需求。另一方面,人们对燃煤高污染、高能耗的成见已根深蒂固,如果“外三”经验能在全国火电系统广泛推广复制,除了为煤炭正名,还将为中国的高污染正名。与此同时,还将为国家重新审视甚至调整现有能源战略提供空前开阔的回旋空间。 第二,过去一年,五大央企发电集团中,以有三家集团开始采用“外三技术”对同类火电机组进行节能减排改造。今年下半年,另两家央企发电集团也将跟进采用“外三技术”进行技改。全国五大央企发电集团火力发电占到国内1/6,若全部采用“外三技术”进行技改,虽需投入1500亿元,但八到九年即可收回全部技改投资,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不言而喻。 第三,国内目前火电装机8.7亿千瓦,年耗煤占到全部煤炭消耗的55.1%(2013年国内煤炭产量37亿吨)。在全部火电装机中,约半数系高污染、高能耗中小机组,一矣“外三技术”全面推广,对加快淘汰现有中小火电机组将生成另一股强大外力。 第四,中国政府已高度重视“外三技术”推广,前不久召开的国家能源委首次会议上,李克强总理点名让“外三”介绍运行指标,会议决定,在2015年启程的“十三五”规划中,将其作为对火电企业节能减排的主要考核指标。如果“外三技术”推广到位,大体在“十四五”末期,国内火力发电对PM2.5的影响可基本消除。 当今世界,环境污染对任何一个国家都是由发展所伴生的政治难题,人们亦已习惯将所有的污染问题都上升到政治的高度加以斥责。“外三奇迹”则告诉我们,环境污染既涉及片面追求GDP的政治问题,亦涉及技术和管理的种种制约。在许多时候,对“环境政治”的斥责,远不如扎实的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见效更快。 在环境保护领域,乃至任何生产经营领域的环境保护,好的路线政策确定之后,中国工人阶级、技术人员、管理团队,有能力改变现状,并成为改变国家的有机组成。 |